假装不长大
作者: 施琪嘉 / 4507次阅读 时间: 2006年10月2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Y\%H(b]vN4A0

假装不长大心理学空间_V0{!]8@
施琪嘉

[V|0Gwe0现实中如果一个孩子学大人的模样、走路会引起成人的哈哈大笑,觉得这孩子简直是太可爱、太逗人喜欢了,若孩子的父母在场,多半还会夸这孩子聪明、养得好。反过来,若不是游乐场、杂技厅的小丑,倘若哪个成人表现出孩子般的行为,嗲声嗲气、全身心地作依赖状,那不是被认为脑子出了毛病就会被骂“没出息”。“得病”则是可以名正言顺得到照顾的理由之一。心理学空间0zG@5LK x3jj0x/x

%JE~(OE7Y1A0一名行为恭谦的父亲带着孩子来到诊室,孩子18岁,耷拉着头,父亲坐在儿子旁边,对着治疗师,继而站起来走到治疗师面前的沙发上坐下,很急切地看着治疗师说:“这孩子,18岁了,还和他妈妈睡,弄得我们夫妻分居多年,我担心他这样有毛病。”心理学空间 `+Vb;]2^A
心理学空间a1jZ?1{
父亲随后的侃侃而谈,一改当初我觉得他拘谨的看法。他说,自己曾经当过军人,专业后家里分的房子小,三口之家一直住在一起,后来房子大了,因老人住在一起,三人仍不能分开睡,好在他经常出差,所以孩子能够和母亲两人睡,等到他较为固定可以回家时,孩子却不愿和母亲分开了,这时,孩子已经13岁了,以后他只好自己一个人睡。不过,倘若母亲有事不在,孩子也不会一个人睡,也要父亲陪着他睡。
ybw.dF:v KT A0
gu D}}$E?*X;v%L0我心想,这又是一个分离焦虑的案例,在中国,处于和母亲“共生状态”的大孩子太多了,在年龄上已经长大成人,可在心理上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一方面,母亲喜欢溺爱孩子的感觉,精神分析理论曾形象地描述“儿子是母亲象征性男性生殖器的延伸”,看着那些生了儿子就能确定自己在家中地位并和有资格获得婆婆亲自熬鸡汤待遇的妇女们就会明白这句带有“性色彩”的话语实质上反映了(还会一直反映着)女性试图摆脱性别差异的努力(女权主义者通过她们的行为反而尤其强调了男女的差异)。中国还有俗语讲:“女儿是母亲的贴身小棉袄”,女儿作为母亲的竞争对象之一(反过来也成立,即母亲是女儿的重要竞争对象),她们俩的关系也是在“矛盾中成长和接近”。心理学空间W A eHY6Y
心理学空间u-Ob6ix%V
母亲之所以成为成熟的女性和母亲,是因为她的生殖和抚育能力,所以母亲这种对孩子的姿态本应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母亲自己需要孩子的欲望强过放手让孩子独立的愿望时,那母亲就会对孩子的控制多于关注;而在另一方面,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会紧紧抓住母亲,不愿去体验新的但充满着风险的生活。
?m q:~[ l$[0
$Wo6n|y1i0对于这种例子,我们总是会关注在我们面前的孩子到底有多大,是以何种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于是我转向孩子,问他的学习成绩、同学关系,也考察他的言语表达能力。
C;hpz'Z#^0
!QV8ZYB I*?0这孩子可以直接用眼光与你接触,并不发怵,很沉着地讲述他喜欢电子产品,早在15岁就喜欢在市场中浏览MP3、掌上电脑以及其他游戏电子产品,并能够很成功地向同学推销,还能盈利。和同学关系开始时很顺利,也能够很谈得来,但深交下去,他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就逐渐疏远。学习成绩以前一向可以,近来退步得明显,脑子不好使;注意力记忆力均下降,自己也觉得苦恼,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和父亲关系是“矛盾性亲近”,即既愿意接触,又比较逆反。和母亲接触则为 “亲近性疏远”,即关系很亲,但心里又觉得很疏远。心理学空间J|Rv&Hd

y q'Vwx+KN$[0我感到这时这孩子就是以18岁甚至更成熟的年龄在与我对话,从容、有距离、条理清晰。这样的孩子不该有严重的分离焦虑。于是我问,他父母关系如何?他说,他们以前总是吵架,到是这几年关系好些了,不吵了。我问孩子,是否自从父母不吵架了,你的成绩反而开始下降了,记忆力也不如以前了,是吗?这孩子想了想,说:这好像没什么联系吧。心理学空间'_ k9fQ*Y |

%`\ c;F?0这时,父亲插话到:我在某公司工作,我自己交际能力还行,平时经常有应酬,为此,他妈妈经常与我吵架,这孩子其实很佩服我,但要和我交谈时可能我会比较粗暴、武断,他虽然和他妈妈亲些,但他妈妈工作一般、文化程度不高,他其实瞧不起他妈妈。
9~uc~dwd0
x)G-Gi a*D)d0我有些明白这孩子的良苦用心了,一个强大的男性是否会有更多的能力去获得其它的机会而抛弃旧的,这是一个喜新厌旧的老话题。父母亲吵架的模式是个能够把他们联系起来的模式,对孩子来讲,只要父母在一起--不论以如何的方式,也许都是让他感到安全的前提。于是,父母的关系模式的改变,在孩子的内心所体验到的,反而是不安全感,这当然也与孩子长大、理解面扩大有关,他无疑是欣赏和愿意成为父亲那样的男子汉的,但这样家里就有两个强大的男人-面对一个弱小、无助的女性,母亲失去了母亲的照顾功能、又没有知识上的跟进,也许,在孩子的内心,母亲既可能被父亲淘汰、也可能为自己、最后为社会所淘汰。而这是他不能接受的 “幻想现实”作为妥协,他必须使自己变得不进步、变得需要回到被照顾的状态中去。心理学空间z7UDzaU5[t
心理学空间k;PCiT%\
这时,孩子在父母面前仍是年幼的、需要照顾的,这样,自己能够不那么强大,母亲也就显得有“照顾”的价值了。
zs\0P(t)d1q0心理学空间5L j7g ojW
孩子的母亲没来,所以我只能看到一个强大的父亲和一个充满怜悯心的儿子。我们常常讲“共生”是指孩子与父母—特别是与母亲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其实,“望子成龙”、“老有所养”等均是讲的父母对孩子的依靠,前者是职业希望、后者是生活希望,合起来对孩子造成的是精神上的压力。“假装不长大”既可以维持父母抚养孩子的价值感,还可逃避上述的精神重压,谁不乐意呢?!
I#^H3pjo0心理学空间+ssk3?a
作为第三者恰当进行干预的父亲的角色在此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他要给孩子这样的印象,那就是“独立是迟早要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事情,这与考上大学与否其实没多大关系”,这个父亲说自己花了很大的代价让孩子读书,而这孩子最近的表现让他觉得“要封顶的大厦坍塌”的感觉,可见,他在乎孩子的成绩甚于在乎孩子的人格发育;另外一方面,要让孩子明白,独立的人格是指父母和自己各自负责,父母的事情是不该由孩子来负责的,很多父母将他们之间的龌龊暴露在孩子面前,并以孩子为工具去实施对对方的操纵,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自己对父母的状态要负责,这也是中国文化粘滞的特色之一,君不见,家里一个成员出问题,其他亲戚走马灯地过来,苦口婆心、责骂训斥,这种情形导致了成员间的界限不清,也容易导致孩子婴儿般的倾向。这孩子把父母的吵架当作他们关系维持的一种信号,因而,他不能接受父母不吵架的现状,那就是,父亲可能会抛弃母亲,自己若考上大学,离开家庭,那前面的可能极有可能变成现实。
V%k I R\1RV xv-O0心理学空间} O!o9E$}x^W,x-J
过于强大的父亲(事业有成、在单位和家里绝对权威、与母亲各方面的悬殊差异导致不经意对母亲的不屑)对孩子来讲具有过于危险的“攻击性”,他认同父亲就会轻辄会与父亲发生对抗、重则表现为放弃父亲的安排,学习下降,甚至出现很多对外的攻击行为,如打架、逃学等;攻击性不恰当的表现还可以以相反的形式表达,如性格孤僻、生病、情感脆弱等。心理学空间/O1e`z5kd

/[~I+| HuS-i0孩子身体的不适是为了不与父亲直接对抗,将自己变得弱小一点,他的“退步”还导致了来自母亲的照顾,旨在继续发挥她的作用,这种“假装不进步”具有精致的心理结构,使家庭维持在“维持”的水平。心理学空间MSKD C:{$Tx#M
心理学空间k Cv{;AF
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曾说过一句话:每次小的进步都意味着你离死亡近了一些。
I]m^:@J0心理学空间F5y m'C"S6zX
这孩子深得其味,他是在避免这个“家庭的死亡”。心理学空间o$e-[ u)YVe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父母对孩子的自恋性伤害 杂文
《杂文》
给年轻妈妈与婴儿的心理课第一讲:断奶»

 施琪嘉

施琪嘉 教授
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武汉市心理医院常务副院长,武汉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精神分析学组华中地区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获得德国对外学术交流基金(DAAD)留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及获得国家教委对外学术交流基金留学奥地利茵斯布鲁克(INNSBRUCK)大学。



微信公众号:人人江湖


施琪嘉老师的微课
微信扫码报名

创伤30讲



真正的疗愈,是内在小孩的成长




精神分析入门6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