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史谱
家庭治疗的历史根源
二战以后很多研究学者及后来跟进的实务研究者,将注意力转向家庭在创造和维持一个或更多家庭成员的心理困扰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战争余波中,家庭突然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文化的、环境的),为了这些问题,社会大众转向心理学家寻求解决之道。
心理治疗的心理问题的界限也延伸到家庭问题,诸如婚姻失和、分居与离婚等种种感情失调。心理治疗者已经开始检视家庭关系,以及成员之间需要修正的互动,以促成个人成长。最后,越来越多的临床治疗者开始了解到改变家庭结构以及互动模式常常是必要的,如此才能以适当的行为替代有问题的、功能失常的或不适应的行为。
最近几十年中,各种不同的行为科学与专业训练学科的代表,涉足家庭领域,发展了大量理论来检视及了解家庭的运作功能。
战后早期的学者Bateson和Juergen Ruesch 共同构建人类沟通的理论。
H.Goldenberg和I.Goldenberg(1983)注意到五个看似独立的科学与临床上的发展,同时为家庭治疗的出现拉开序幕。这些包括:
(1)把精神分析治疗的范围扩展至包含以情绪问题,最后包括治疗整个家庭过程;
(2)引用一般系统理论,强化探索那些构成相互关系的整体之间的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3)观察家庭在形成精神分裂症成员的角色;
(4)儿童辅导与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
(5)对新的临床技巧如团体治疗渐增的兴趣。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由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理论,并建立了治疗技术,二战后成为美国治疗精神病的主流意识。弗洛伊德察觉到家庭关系对个人人格形成的动机,特别是
病态行为的发展。在他的很多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家庭关系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提供了诊断上丰富的协助。但由于弗洛伊德推崇个人治疗,直到1950
年,家庭成员才开始被视为治疗上的团体。
另一个对家庭治疗有影响力的是阿德勒。他的手足竞争或家庭星座、以及生活风格都证明了他了解家庭经验在影响成人生活中的关键作用。阿德勒的理论可以被
现在的家庭治疗者应用于治疗过程中。阿德勒的同事Dreikues把美国儿童辅导中心扩展成家庭咨询中心,中心为了努力促进儿童与成人的了解与合作,提供
教师课程,并组成各类家庭团体。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家是美国精神科医生沙利文,他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上的角色,注意到家庭生活混乱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Don
Jackson和Murray Bowen受沙利文理论的影响,后来都成为家庭治疗领域的杰出人物。
Ackerman以采用精神分析原则来研究家庭而闻名,他强调家庭的角色是一个动态的心理社会单位。
一般系统理论
一般系统理论代表一种努力包含所有活的系统可理解的理论模型,以及一种有关行为科学的模型。这种理论把表面上不相干的现象描述为自我调整系统的成分,
不断改变以寻求稳定状态。将其应用到家庭上,重点在于部分如何组成整体,如何组织及如何产生交互作用。这一理论为家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精神分裂症与其家庭的研究
在相信家庭动力的形式可能可以解释不同形式的成人精神病学的情形下,1940年末,研究学者开始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教养与家庭生活等问题进行研究,它首次引起大家注意家庭关系在制造与维持病态行为的角色。
对家庭病理学的研究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很多临床治疗者通过其丰富的治疗经验,从中得出结论:家庭被解释为支持异常个体的功能失常系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是建立功能失常家庭中的角色,并确立了研究其他种类家庭的互动模式。
婚姻咨询与儿童辅导
婚姻咨询与儿童辅导领域是家庭治疗的先驱,其有效的治疗需要治疗者同时治疗有困扰的夫妻双方、或父母孩子。它使家庭成员以配对的方式接受治疗,修改了传统强调单独治疗病人。
团体治疗
团体治疗从二十世纪以来被多方使用。通过团体的形式进行治疗更有效率。它利用小团体历程的方法提供了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的模范。
家庭治疗的发展
在70年代技巧的发展远远超过理论的发展,新的治疗技术不断地被发展出来,包括与家庭相关问题的行为取向治疗。这个理论以快速的速度成长,而且有许多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的努力一直在进行。
80年代,婚姻与家庭治疗结合成单一的领域。来自不同训练背景的实物工作者成立跨训练的组织团体,使得“家庭治疗师”成为专业的表征。
90年代
家族治疗的主流已经远离坚持“学派”的分别,进而走向整合,学者们对系统理论的兴趣再度复苏。另外建构论的观点也使得人们注意到家庭治疗临床工作中的语言和意义。
家庭治疗的理论观点
家庭不仅是由一群共享特定物理和心理空间的个体所组成,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独特性质的自然社会系统。家庭治疗运动在1950年开始蓬勃兴起,与此相配合的家庭治疗的观点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临床医学家通常是维持内在心理的观点,藉由专注在揭开并重建病人的过去,他们假定这种知识或觉察会产生必要的洞察,因而导致行为的改变及症状的改善。
在不否定个人内在历程及行为重要性的前提之下,目前对于人类问题较广泛的看法着重于发生个人行为的家庭脉络。然而与内在心理观点相反的人际观点,不但
重视个人行为对于家庭与个人互动的复杂影响,也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一连串没有明显起始与结束的事件中的一部分,这些事件是持续、互动、反复而且循环的。家庭
观点不是从研究过去来发现解答某事发生的原因,而是将治疗师的注意力导向家庭中目前所发生的交流模式上。此一观点假设人们和事件存在于相互影响和彼此互动
的脉络中,也就是家庭成员彼此分担其他每个人的命运。
家庭心理学及应用在临床上的家族治疗,采用这种系统性的观点,从心理学传统上强调个人,扩大到研究个人在主要关系组织、婚姻和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本质。根据这个观点,一个表现出功能失常行为的人(如药物滥用、饮食障碍、恐怖症)代表着系统的缺陷。
典范的转移
只要由一套态度、哲学、看法、程序或方法论主宰着科学的思考(也就是所谓的典范),那么大家就会从此学派的观点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如果广为盛
行的典范无法解释一些严重的问题时,就会有科学的努力以及更适应的理论取代既存的理论系统。一旦旧有的信念理论系统被取代,那么观点就跟着改变,而以前发
生的事件也会被赋予新的定义。根据Kuhn(1970)的看法,典范转移的结果将导致科学的变革。正如五十年代许多心理治疗师的想法经历一场变革,此时被
认为是家族治疗开始的时期。
家族治疗不仅是另一种治疗方法,它代表了“一个理解人类问题,了解行为、症状的发展,以及解决之道的全新方法”。Harly和其他人曾认为家庭治疗的
观点显示典范的转移,因为它打破旧有的想法,必须用一套新的方法来收集及解释未来的资料。这种典范转移超越了过去只是关切个人的人格特质或反复的行为类
型,甚至不只是关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个概念上的跃进,特点在于家庭是主题事件。家庭是有功能的互动系统,它本身是个实体,不仅大于家庭成员投入的总
和,也提供脉络结构以了解个人的运作。
人工头脑学的认识论
家庭治疗提出人工头脑学的认识论,作为我们惯有的理解和思考方法的另一种选择。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简单或第一序的人工头脑学,是由传播工程与电脑科学中
所发展出来的,此为了解所有系统如何调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后来注意力逐渐转向结构(即组织结构)及回馈回路之控制;而通则或惯例则被用来解释究竟是什么
在支配所有系统,并且观察者可以客观的研究并改变系统,但仍保持在系统之外。
Bateson将人工头脑学法则应用到人类沟通历程中,这些应用包括和精神病学有关的部分。他首次提出的人工头脑学概念提供家族治疗的领域,但他所提出的人工头脑学概念提供家族治疗一个知识性的基础。
Bateson的大胆假设对许多临床工作者把注意力从病人有此行为的原因,转而检视资讯交换及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历程的内涵,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