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分析治疗的一些后决问题
pollus 作者: pollus / 13237次阅读 时间: 2016年12月03日
标签: 分析家 关系学 精神病学 精神分裂 克拉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UH,P6WY]#SY0

1h$JO4\ ]I-NW*Z0

不是拓扑学太复杂了,是我太复杂了。

BuNm7R4o _0

——精神病学家著名法国精神分析家René Lew在2009年四川大学研究生院

&Y[r3gCMp7R;m e:}0

对下面看着拓扑学图示傻眼的学生们的回答心理学空间BnH\8J h9_dA

心理学空间e [@L;VPCj

(x z-_,wT6G:ve0

克拉康在1958年写了一篇颠覆性的文章《精神病分析治疗的先决条件》,其文辛辣地批评了客体关系学派对精神分裂,妄想狂等精神病学术语的扩大使用,这种扩大化的使用让精神分析蒙羞。以至于在欧陆精神病学奠基地之一的巴黎,精神病医生经常嘲笑说:只要有哪个精神分析家说治疗好了精神病,我们就知道那个个案不是精神病。

;l"C[FQ e0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当时法国精神病学泰斗Henri Claude和精神病学怪才De Clerambault的熏陶下,拉康坚定地跨出自己的步伐,重新对何谓精神病及其移情问题加以了深刻讨论,这产生了著名的I图示,对Schreber个案进行了重新的分析。心理学空间p,\I.o@MV

9gJFA[` {;N8]0

【上面正方形的为R图示,其变体构成精神病瓦解的I图示(扭曲的图示)】

:Q+q'x%k2[0

然而,时隔近20年,1976年拉康再度以结理论造访人格结构,以三叶界描述妄想狂之后,竟然至今没有任何法国分析家致力于将后期的结理论重新对Schreber个案进行重新阅读,以至于以后期理论描述的个案和前期I图示的典型精神病的病理演进理论严重脱节,当我今晚跟督导提出这个问题之后,他问我:你为什么不做这个工作呢?既然你的博士论文已经处理大量相关议题。

fo4e4U,Awh @0

因此,我今天专门以结理论重新阐释Schreber大法官个案,权且名为《治疗的后决问题》。取那么一点先知先觉的反义,后知后觉。心理学空间,`5z*~U-l zB9sg

 心理学空间ou*x8cT

心理学空间u%n2N^7k?c

我们先给出博罗米结,在已有的无意识结构的博罗米结,它代表神经症结构,我们需要再加入一个新的环:

p]K1J6FYMx0

心理学空间^Q{z/B!y4]s(E#c

因为博罗米结是无意识的结构,三界的工作在合流后,会进入意识,这个过程是继发压抑作为防御,防止无意识随意进入意识,我们可以把这个加入的环看成是防火墙,而经常上网的人都知道要翻越防火墙需要一定的途径和方法,透过防火墙才能去到意识的领地。又比如,在每个个体醒着的时候,博罗米结代表的无意识合流涌入意识,冲入现实原则,而构成一定合乎逻辑的白日梦,但仍旧携带无理性的情感,甚至出现口误,遗忘等等;在睡眠的时候,由于意识的自我的力比多不再关注来自身体的感知端的信息,内投到无意识结构,让无意识系统获得更多的能量,导致弗洛伊德的原初过程:符合快乐原则。因而,我们将上面的图示作为神经症正常运行的根本图示。

5y*jIi'@3g:w q!a#Oc0

该图示源自Jean Gerard Bursztein[1]在某次督导中给我解释无意识与意识的双重工作时候所用的图示。该图还可以让我们理解一个经常被一些没有精神病学背景或者并非经典精神病学背景的精神分析家的错误判断。如当今Kernberg等学派将弗洛伊德的癔症研究中的个案认为是边缘人格障碍。如果回到沙可与Bleuler的时代,或者当今法国非DSM系统的精神病学界,他们都会无一例外会同意弗洛伊德的诊断。因为精神分裂的核心指征在于人格基本功能的splatung(分裂)。在癔症(也有人使用癔症性精神病一词,因为癔症在欧洲如同在中医中那样,最早指代广义的精神疾患)那里,完全可以出现幻觉和妄想,但并没有精神基本功能的分裂。我们在后文会专门再论及这点。心理学空间FGzf8G9TfpIs

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而非症状=化学紊乱=对应药物的生物化学主导的精神病DSM-5诊断系统,幻觉和妄想是继发症状(很不幸当今的精神病学依据Schneider的几大标准,该标准虽然来自Bleuler和克莱佩林,却把后二者的原发标准与继发症状并列为诊断的项目的一项)。对于Bleuler,在其《Dementia Praecox oder Gruppe der Schizophrenien.》(早发性痴呆或精神分裂症候群)一书中,首要的对精神分裂与妄想狂以及癔症等的区分在于思维逻辑的分裂,情感以及幻觉等精神功能的紊乱是其次的。而且正是因为这些分裂不会最终去到克莱佩林所谓的痴呆作为最终预后,所以他才才四种基本精神分裂更名为精神分裂症候群。

B5i1^!C&bg0

我们如何理解癔症的幻觉呢?我估计很少人会注意这点,弗洛伊德在《释梦》中将梦和幻觉对比,然而注意他并没有让梦和精神病对比,在第七章弗洛伊德清晰地指出梦中物表象退行到感知端,导致记忆痕迹(Erinnerungsrest)触动,感知端口激活构成梦境的过程,并且提及这和某些严重的精神疾患,如癔症的幻觉可以对比。弗洛伊德这里提到的癔症而不是精神病,这点至关重要。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曾一度和Bleuler及其弟子们通信(精神分裂一词是在释梦第一版之后才创立的),对精神病有非常多的讨论,<释梦>不断再版,弗洛伊德对多处进行添加更改,这里没有更改说明其坚持的立场。

E%Ld!~,Pf-X+B0

心理学空间0B Yb0V,YU$t

'c*iC2Z V-B u}0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让·耶哈贺·比尔斯坦

w't*?J:REz0

d0{6g m&{w FCQ0

+i9Zb,t1{\ P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分析家 关系学 精神病学 精神分裂 克拉
123
«神经症症状之构成与发作问题:小汉斯与鼠人的拓扑学 张涛
《张涛》
从梦屏概念谈梦境的上演以及精神分析的工作»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