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生儿心理产生的另一种观点
作者: 朱智贤 / 2126次阅读 时间: 2016年11月28日
来源: 《儿童心理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nuYB:z(f0按照心理的科学的意义来说,心理不是别的,它是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根据这种理解,可以说条件反射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生的标志,标志着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意识的最原始的形态。心理学空间y#Ij6^Zy(VXwYB

s;H0PE,z"C%Z0在这里,还必须谈到:近年来提出的关于新生儿心理产生的另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感觉的产生是心理发生的标志。心理学空间%~I|J;Um)lOfg;`4u

心理学空间 u%B*W+hx*i&}-Jg

20世纪50年代西方和苏联就有儿童心理学家持这种观点,特别是60年代以后由于范兹、吉布森等心理学家正式提出研究新生儿、乳婴儿心理实验技术,如感觉习惯化与去习惯化、偏视与偏爱等等以后,研究成果更多。这些研究都是以感觉定向和感觉分化为指标的。例如,在生后2~8小时的新生儿吃奶的时候,同时听口琴或敲击的声音,开始时,他们一听到声音,往往停止吃奶,但次数多了;就没有这种反应了,这是习惯化。以后,突然改变音调或另一种不熟悉的声音,他们又会发生停止吃奶的动作,这是去习惯化。这被认为,新生儿很早就有区别声音的感觉发生。又如,对出生后10小时的新生儿面对的上方,呈现正常的人脸图片或乱七八糟的脸形图片,似乎新生儿生来就喜欢看人脸,特别是正常的人脸,而不喜欢怪脸。他们还发现:新生儿对比较规则而复杂的图形比对简单而单调的图形(如圆、三角形等)注视时间长些(范兹,1963),这种对刺激物的偏爱,被认为新生儿有区分不同图形的感觉发生。在我国,有人重复过这种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冯晓梅等,1988)。有些人因此得出结论,认为:以感觉为标志的“新”观点推翻了以条件反射为标志的“旧”的观点。

U%l0ttB0 心理学空间uo:R,E)mN

我们认为,这是一偏之见。其实,这两种观点只是视角不同,起点不同,标准不同,而不是互相否定的,恰恰相反,它们是互相补充的。的确,儿童一生下来,就有这种感觉。感觉的生理基础是分析器,儿童出生后各种分析器先后成熟,能对事物作初级的粗糙的分析,这基本上是为无条件反射服务的。把无条件的感觉视为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一种比较广义的看法。因为无条件感觉是以皮下中枢制约的无条件反射作为基础的,而条件反射则是以脑的成熟为主要条件的。儿童生理学告诉我们:神经系统成熟的标志是它的髓鞘化。儿童出生时,脊髓、脑干传导通路的髓鞘化过程已经完成,而大脑两半球的髓鞘化过程,主要是在儿童出生以后,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而且它的各个部分的髓鞘化过程也是不平衡的。在大脑两半球上,首先是感觉系统的髓鞘化,而后是运动系统的髓鞘化,而和高级智力活动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如额叶、顶叶区等髓鞘化最迟。从严格科学意义上(而不是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的生理基础是条件反射,而不是无条件的、本能的感觉。但无条件反射又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前提。因此,从这个意义说,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不是矛盾的或谁否定谁,而是二者可以互补的。

[T:U/J+?"i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朱智贤
《朱智贤》
重要的无条件反射»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