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克莱茵》推荐序
作者: 贾晓明 / 4405次阅读 时间: 2016年12月19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推荐序—贴近经验与创造贾晓明心理学空间(cs [nn'h

(CQ#tS/LJp$l w)F0

-tl$J0U!hU0心理学空间P@ J0j(OrX{#t#Xt Xq

R&Q ]5R!w!g0给《临床克莱茵》这本书作序是本人的荣幸了!

Ly e!n3mX]"M8`S0心理学空间z w"sT o&D+R-ow%D

写序的好处是总可以将好书先睹为快,也可以借此有些自我表达。这次是要谢谢方峰。他翻译了此书,邀请我写序,没犹豫就答应了下来。通读全书后,觉得这是一本非常清晰、细致介绍克莱茵学派理论与临床工作的书籍。如果有人望却读克莱茵的原著,那么可以先来读这本,也许是一本较容易读懂的专业著作。书中的内容可由读者自己细致品味,本人在此谈些感受了!心理学空间 o-Jyo fa$|m

心理学空间"_6h}j oip

透过本书可以了解克莱茵的理论与临床实务,但对本人来讲还觉得对克莱茵这个人又接近了一些。初识克莱茵是在中德班安吉利卡老师讲课中,那时觉得她的理论晦涩,似懂非懂;后与苏晓波一起翻译克莱尔的《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一书,对克莱茵的理论有了一些概念,但由于书中涉及各家学派,每个章节篇幅有限,也谈不上深入细致的了解。

!jN-Xz;j zLz {0心理学空间 VP~#^$R0vpi

直到读了她的传记给了本人不少触动,她的理论似乎被弱化,而她所经历的坎坷人生却撞及心田。也许是同为女性的缘故,一方面为她离婚、痛失爱子、女儿与之决裂而痛心,但另一方面又觉得她养育子女的方式有些令人不可思议,比如,即使不能在儿女出生后尽心照顾他们,却把他们当成分析对象。当然从她出生后未受到母亲很好的养育,幼小年龄时所依赖的姐姐、挚爱的哥哥又病故,父母双方也早逝,这些不幸的经历可能导致她自己在养育子女方面的不足。不过在此本人并不想妄加评论,只是觉得是否有了这些坎坷才会有她不懈的临床探究,以及在理论上的才华呈现。由此也打破我们一直期望的,对人有着深入理解又能以此帮助他人的人,一定也是现实生活的良好实践者。然而事情似乎并未如此。这就是克莱茵,认识到这一点的好处是可以打破理想化,因为心理治疗师尤其是业界的“牛人”总被认为是心理健康、幸福生活的践行者,其实常常未必尽然。心理学空间 w)zVQv'J

心理学空间(yD0B({8?:}

不过此书展示的克莱茵与儿童工作的情境,使她在本人的心中变得更丰满起来,她和有着不同困难的儿童进行工作,和他们玩游戏,尝试着理解他们,小心地回应,并试着给以解释。此时脑中会浮现出生动的、感人的画面:克莱茵关切的、小心谨慎的、思考着的、沮丧的、欣然心领神会的……和儿童在一起。内射、投射、内在客体、偏执分裂心理位置、抑郁心理位置、投射性认同、嫉妒……这些克莱茵特别定义或创造的概念也便不再陌生,从书中那些案例里姗姗而来。

$F-obk wteV0心理学空间O$w:_Nl

不知是否会有一天,突然人类对自身的各种情感、想法、行为以及种种可见或不可见的的表现脑洞大开。然而克莱茵的工作却又一次告诉我们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伟大思想多来自于长期不懈的临床实践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索,而且临床实践不是将已有的理论照本宣科,而是真切地体会与把握人际经验。

V2PT$Y1?k0

J Q7S5y%i0当今中国,许多人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处于一种如饥似渴的探寻中,因困惑、困扰而探索,也对如何探索、怎样探索而迷茫。这从上百万人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中可见一斑。而与此相应对的,则是西方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各种理论与方法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克莱茵学派的理论与临床经验也翩然而至,就像这本书。

)r"lP)W#y9v)Gvj2c1~0

|}j*PM _0想必带着困扰读这本书是会有启发的,看着克莱茵的一个个临床案例和她的理解与分析性工作,也许你会感悟:哦,原来如此!但是将克莱茵临床工作的案例、理论、方法直接套用到自己的临床工作,套用到自己和身边的人也未免过于简单甚至粗暴。虽然说人性可能都是一样的,但克莱茵的临床实践恰恰可能告诉我们,要贴近经验,贴近实际的互动,不管跟儿童还是成年人,贴近他们,去感悟,去体会,也许会得出不一样的理解。内在客体、偏执分裂心理位置、抑郁心理位置、攻击性等等名词是学术上理解人的方式,它们不是出现在临床中工作的话语以及日常人际间沟通的语言。

3R RQ.Z3^uXd~C0心理学空间@A:@$X@2X?_

克莱茵来自临床实务提出的投射性认同概念,是本人觉得特别精妙的体会、提炼及诠释。投射性认同是来访者与咨询师沟通的方式,是理解儿童、理解人的一种独特的沟通形态。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沟通给了人与人之间可以理解的一个通道,咨询师用自己在咨询关系中感受至深的情感体验(即反移情)体会到对方的情感,共情在那一刻发生了,如此的奇妙。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困难之一是彼此的难以理解,甚至让人觉得理解彼此是一种妄想,但投射性认同的提出似乎打开了一扇门,让人在关系中明了了人类对自身已经使用的沟通智慧。心理学空间S7B)l3i%p D{*zX

心理学空间'lB;i3G?;@

在此特别想说一点,在本人的诸多督导经验中,不少咨询师体会到了咨询过程中自己较强烈的情感体验,然后多想到的是这触碰了自己的问题,是自己未解决的困扰,得去找个自我体验师去分析一下。咨询师的这种自觉实为难得可贵,也印证了许多咨询师走进心理咨询治疗这个领域多是因为自我困扰,同时也比较符合传统精神分析的反移情概念和处理方式。但克莱茵的投射性认同的理论给我们以新的视角来理解咨询师的这些情感反应,不是只关注自己,而是从来访者与咨询师的互动关系,从来访者潜意识传递的情感体验去体会,多考虑关系里发生了什么,来访者在告诉自己什么,以此对来访者有更好的理解。

9c$V$u;J7^V#{;B0心理学空间;W!~ AA t%~$T&FYs

人的困扰多在关系中产生,也只能在关系中解决。中国人的家庭关系可以说非常的紧密,有时甚至显得纠缠。孩子从小由父母养大,孩子长大结婚有了自己的子女后父母又来帮助照料,等父母老了,又反过来照顾父母。但正因为是在关系中才有机会不断的接触,有机会尝试彼此理解,有可能去修复关系带来的伤痛。当然不仅愿意去理解意识层面的沟通,还愿意和有能力理解彼此潜意识的沟通。咨询师在咨询中对投射性认同的有益理解和恰当的工作,会使来访者增加对这种特别智慧沟通的洞察,以及延伸到对家人之间的理解。心理学空间 Z.dG-GNx8`6B{

心理学空间G,{@7nWE6w*Z\"?&V

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或许是大逆不道和异想天开,但克莱茵进行了这一冒险,而且成果颇丰。就像诠释只有能被来访者理解时才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治疗师的自鸣得意,克莱茵的理论思想与实务经验来到中国似乎也像一场冒险的旅程,能否被接受和应用,只有中国的临床实务者在自己的实践中去经验才可能会有结论。

?;j!S5j)vI _0心理学空间5N3uh.]*A R(^ ]

感谢原书作者,行文中透着严谨、平实、客观,把作者理解的克莱茵学派的理论特别是临床工作细致介绍,觉得有着恰到好处的表述、内容层次清晰的阐明。心理学空间5xt;A0c E ].SGf#vK

心理学空间MM JBb!u

也特别感谢方峰的流畅翻译,这一方面是语言的熟练,更重要是他对精神分析以及克莱茵理论的学习与积累。方峰在英国接受过精神分析,与许多学者有过接触,阅读了大量书籍文献,善于观察与思考。虽然他是自己的学生,但每次跟他交流精神分析的案例、理论、包括现实生活,都会有各种的获益。也特别觉得他是精神分析方面非常难得的一个年轻俊秀。

K3C w-L'I G-Ac'n0心理学空间qLr4s\9`s[G5FQ

心理学空间7?UE)Z9N(E

心理学空间n-]oi!ebd

最后如果对读者有什么建议,那就是对该书细细的阅读和体会了,这也将是一种经验与创造!心理学空间l o7WQ4}

心理学空间x"h5s0S5M8nH8bn

Vg&Q6rF$J#n q^0

}!CMVT5iULP:S(n0心理学空间:u/ZKYvRD(p

心理学空间 k_fz-{hY(a f

贾晓明

[*F ]"n`W dX o0

0T,Ob^#t kP02016.10 于北京心理学空间RH u$M jr8Q8N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当代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反思与探讨 贾晓明
《贾晓明》
《临床克莱因》推荐序 贴近经验与创造贾晓明»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