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囤积症是指过度获取和不能丢弃那些没有用处或失去价值的物品。囤积症与强迫症、器质性囤积、冲动购物等行为有所不同。囤积行为通常会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员带来感情、躯体、财务、社会甚至法律方面的负面影响。囤积与性别、年龄、环境等因素均有关联。对于囤积症的行为特征、心理特征及相关因素,学界己有大量的研究。近期,囤积症已被纳入 DSM -5,这将有助于确定有持续性丢弃困难的个体,并对其予以帮助与干预。 本文对囤积症的行为心理特征(包括认知、情绪和人格)及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和环境等)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囤积 囤积症 强迫症
囤积本是一种适应性行为。从蚂蚁、粪金龟,再到鼠类和人类,许多物种都以囤积食物来应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当然,人类的囤积行为更为多样:奸商囤积居奇,以谋取暴利;枭雄广蓄兵甲,以逐鹿天下 ;更有节俭主妇将针头线脑积攒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囤积行为虽十分常见,但发展到囤积成癖,为囤积而囤积,则有病态之嫌。有些人,积攒了大量物品,这些物品价值甚微,堆放在居处,使生活空间不能发挥正常功用,甚至影响到饮食作息,人们称之为"囤积症" (hoarding disorder) 0依据 Freud的观点,有这类行为特征的人,其人格发展应停留在肛门期。
曾几何时,多数研究者认为囤积是强迫症(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的一个症状或子类 (Saxena et al. , 2004)。但许多有关强迫症的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囤积是独立于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的一个因素( Grisham,Brown,Liverant, Campbell-Sills,2005),强迫性人格障碍(OCPD)的定义特征与强迫性囤积者的人格特征不存在强相关( Grisham,Steketee, & Frost, 2008)。而近期,对囤积症的研究大量涌现。在美国心理学会 APA及 EB-SCO心理学与行为科学全文数据库中,以“hoarding disorder”为主题的论文有 103篇,其中近 5年发表的约占三分之一。
1 DSM-5关于囤积症的诊断标准
在 DSM-IV-TR中,对囤积症的界定是和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联系在一起的,囤积症是衡量。CPD的标准之一。而在 DSM-5中,人们已将囤积症视为一种新的疾病,对 囤积症的诊断标准如下(Frost , Steketee , & Tolin ,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