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第2章 发现:为失败寻找原因
作者: 克劳德 M.斯蒂尔 / 11229次阅读 时间: 2017年1月11日
来源: 《刻板印象》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QQ*X/I\D2[05 在实验室制造“少数派”:污名效应心理学空间yD1pyY

心理学空间L5w[s FsI#n;lC!c-eG

这次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斯蒂文•斯潘塞(Steven Spencer),他在密歇根大学读研究生期间曾与我合作(现在,他已经是滑铁卢大学的一位非常卓越的教授了)。他在密歇根的一个农场长大,他做事情非常积极,他喜欢谈论心理学方面的话题,他的思维敏捷而且见解深刻。我们曾经共同研究“人们如何维持个人满足感”这一问题(我们尤为关注,当持续面对各种可能会威胁到满足感的信息时,人们如何维持满足感)。我们的理论假设是:想要维持满足感的需求是人类共有的一种重要心理动机,这种想要维持满足感的需求会让我们反复地检验自己的信念以及自己对生活所持有的各种假设,它让我们不断地重新整合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甚至能够激发我们个人的成长。在研究早期,我们把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与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形成了“自我肯定”理论(theory of self-affirmation)。在华盛顿大学期间,我有两个研究重点,其一是“自我肯定”理论;另外一个研究重点与“自我肯定”理论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也很有趣,那就是“在酒精成瘾的形成过程中,酒精所具有的药理学和心理学影响”。这两个课题都令我着迷,而且研究过程都很有趣。我和斯蒂文以及另外一位研究生罗伯特•约瑟夫(Robert Josephs,他现在是得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的一位知名教授)合作,在这两个研究领域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心理学空间 PY e&k"YS

G+x`] s(Z0不过当我来到密歇根大学这个新环境时,出于某些原因,我开始着迷于群体性的学业表现不佳问题。我一直都扑在这个问题上。最终,如我所期望的,斯蒂文也开始迷上了这个问题。心理学空间.cKjB{+RFBR I

"ibvj2R O5Nz0虽然说科学是一门严谨规范的学问,但是科学假设却具有很多选择点(choice point),在这些关乎选择的节点上,研究者需要决定接下来该做什么,但是在这种时候往往缺乏可供参考的规范化指导,研究者更多的要依赖直觉和猜测来作出科学假设。我们需要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某些群体出现整体表现不佳的情况,对此我的猜测是:污名效应(Stigmatization)或者是某些群体在学校环境中所遭受的“向下构成”压力是罪魁祸首。当然了,学业表现不佳也有可能是群体自身原因。不过我还是倾向于认为是污名效应导致了学业表现不佳。我承认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污名效应这一假设,我不太喜欢类似于“群体间的生理层面差异导致了特定群体学业表现不佳”这样的假设,因为我个人觉得这种假设很令人沮丧,而且这种假设缺乏一些人性的色彩。不过学业表现不佳的情况的确只发生在一些特定的群体中,比如黑人群体、拉丁裔群体、美国土著群体、数学专业中的女生群体等,是否是这些群体所具有的生理层面特征导致了他们学业表现欠佳的结果呢?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不过我可以想象这些群体都共同经受着污名效应的影响,影响的形式当然会各有不同,但是这种影响的本质无外乎是:影响整个群体的污名效应,在特定的学术领域内,抑制了学生的学业表现。这是一个合理的推断,不过彼时彼地,这一设想还仅仅停留在推断层面,那时我感觉到是时候去验证我的理论假设了。心理学空间Qio-tj}0[+x{5JZ

"m5jJeh0为了证明我们的推断,我和斯蒂文需要制造一种与“艾略特老师的课堂”类似的情境。在此情境下,我们需要对比在受到污名效应影响和没有受到污名效应影响的两种情况下,同一群体中的个体在学业表现上有何差异。这类似于对比在“围上衣领且被安排在教室后方”的情况下与“摘掉衣领且坐在教室前排”的情况下,蓝眼睛的学生在学业表现上有什么变化。如果我们发现某一群体在受到污名影响时会出现表现不佳的情况,而在没有污名影响的时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有证据证明仅仅是污名效应这个一直被忽视的社会因素就足以对学业表现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心理学空间WGf E&N$~L;f

心理学空间Y Zo/nR UO~

我们马上就意识到在家门口(我们的大学课堂上),我们就能精确模拟这一实验场景,而且这种情境既自然又不失真实。对比“在强调数学能力的理科课程上”与“在不强调数学能力的文科课程上”女性学生的表现差异——这就是一种颇具典型性的实验情境。很多研究结果显示,在数学课程中(特别是在大学水平或更高水平的数学课程中)女性学生感觉到她们的能力受到质疑,她们虽然认真努力,但是她们的女性身份总令她们不被看好,她们感到自己必须不断地证明自己,她们未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也受到了质疑。这一系列感受和经历被社会学家南希•赫维特(Nancy Hewitt)和伊兰•赛摩尔(Elaine Seymour)称作“冷空气”体验(chilly climate)。但是在人文科学或者文学艺术类课程中,即使是非常高水平的课程,女性也很少体验到这种压力。心理学空间n,MS T4?;_'{

6V\)rY0~Q[*s ]1I0我和斯蒂文当时关注的焦点并不是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虽然这本书里会反复探讨这个问题,不过在我和斯蒂文刚开始着手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一个更为简单的问题——如何设计出一个真实的实验情景来模拟这种现象?

-wqq'E]C$_0心理学空间NR8o#S;Z?%a2w[

我们想要探索在以下两种不同的情境中,女性学生学业表现受抑制的程度究竟有多大差异。一种情境是: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女生能够产生“冷空气”体验,同时会受到污名效应的影响;另一种情境是:在高等文学课程中,污名效应对女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影响相对较小。整个实验实际上就是这么简单。如果污名效应能够削弱一个人的智力表现,那么女性学生在高等数学课程中会比在高等文学课程中体验到更严重的学业表现受抑制的情况,这就是我和斯蒂文的研究假设。具体到实验上,我们的假设是: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男女学生的成绩差异比在高等文学课程中男女学生的成绩差异更大。

L,s(p$F'r0

w&x1B9f@0我们收集的数据样本并不完美(不过这里还是有必要说明一下,在收集数据的时候,我们采取了匿名方式,抹去了学生的姓名和学号),因为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女性学生人数非常少。而且由于部分学生的SAT成绩无法获取,我们不得不去掉了这部分数据。

~3Imcx0心理学空间e8nNLof[

尽管如此,在我们的实验结果中,还是出现了与“艾略特老师的课堂”类似的情况。女性学生在高等数学课程上的行为表现具有受到污名效应影响的特征,她们在这种状态下出现了学业表现不佳的情况。而在高等文学课程中女性学生没有表现出受到污名效应影响的特征,她们在这种状态下没有出现学业表现不佳的情况。心理学空间 j-~;MaF P

心理学空间H|+x8sX

当我们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看到这些有天分的、积极进取的学生出现了学业表现受阻的情况,我们不免感到沮丧。不过在这次情境实验中,我们发现了学业表现受阻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在什么情况下不出现的规律,这让我们能够初步窥探到学业表现受阻的成因。这一发现激励着我们继续去探究污名效应与学业表现的关系。

8mfX2?DF/?@2_0

*N#T]ik C/E9\,s'h0尽管如此,我们的研究数据缺乏严谨性的现实令我们感到头疼。而且我们明白,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仅仅能被我们的理论所解释,还能用其他的原因来解释,比如说:可能男生对文学不像对数学那么感兴趣,由此导致男生在文学课堂上的表现没有明显优于女生;也有可能文学课程的课业要求普遍低于数学课程,由此导致所有的学生都能取得比较优秀的成绩。在现实的大学校园中,有很多潜在的因素会对这一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bbU;E0

6^ s-c*\C)g*d(l0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更精确的实验,以此来验证究竟是否是污名效应削弱了学业表现。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所假设的影响作用确实存在,那么我们的实验就应该能够得到反复验证。如果我们能够在实验室环境中对这种影响加以控制,我们就可以通过实验室实验范式来回答另外一些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有哪些因素会加剧污名效应的不良影响?究竟污名效应是以什么方式对人们的智力表现产生影响的?哪些人对污名效应的影响更敏感呢?是不是所有受到污名效应影响的群体都会出现学业表现不佳的情况,还是说只有部分群体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对学业表现有影响以外,污名效应是否还对其他方面的表现有影响?这种影响只存在于高难度领域,还是说在低难度低风险的领域也存在这种影响?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能降低这种负面的影响呢?

vg0p1\ S D6z0

2z(y\ z*_/|0D*b%|9_0我们的研究范式是将英语—数学课堂情景研究转移到实验室中进行。我们设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情景:我们首先招募一些密歇根大学的男女学生,他们大部分都是大一新生,也有少量的二年级学生。这些学生的SAT理科成绩排名在前15%,而且他们在两门计算课程里至少取得过一个B的成绩,这些指标能够保证他们拥有良好的数学能力,而且数学对他们个人以及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我们的样本就是一群数学能力势均力敌的男女学生,而且他们对数学学习都很投入。接下来我们每次带一名大学生被试进入实验室,给他们一份非常难解的测验题目,让他们独自在实验室里作答。心理学空间7_n.M8Xi.pT"^,_;m

n^J-IQ{]3y$N0接下来就是本实验的核心部分了。我们当然要让一半的被试在污名效应或者是潜在的污名情景中完成测验,让另外一半被试在没有污名效应的情景中完成测验。

kq(sLt1b#q'w @0

;I&B(kgw9m0我们继续模仿真实课堂情景研究。我们将测验的题目类型区分为数学题和文学题两类。一半的被试要完成数学测验,题目取自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 GRE)中的限时30分钟数学测验;另一半被试要接受英文测验,选自GRE中的限时30分钟语言文学测验,这个测验需要非常深厚的知识积淀。(上述两个测验不是选自普通的GRE数学测验和词汇测验,而是选自难度更高的GRE数学和语言类附属测验。)

0cO"s{w6}0心理学空间9y^"\{8K'm;Gv

我们的研究逻辑如下:基于关于女性数学能力的负面刻板印象,单单是让女性接受非常复杂的数学测验,就会将女性置于污名效应的影响之下,在这种情境下被试只要意识到自己的女性身份就能感觉到自己在数学方面能力有限。而在测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又会很自然地加剧这种焦虑和不安。

QI$n$G-n W0心理学空间4~/v-kk c+Z?

与此相反,没有什么刻板印象暗示了男性缺乏数学能力。即使存在数学能力不足的情况,也是个体情况,而不是男性群体的特征。如果在测验中遇到困难,男性会将其归结为个体层面的原因,他们不会认为因为自己的性别是男性所以才会缺乏数学能力。

I5[yZk0心理学空间.K}[9p+K-KYL

同理,在语言文学测验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不会受到刻板印象的威胁。无论哪种性别群体都不会受到污名效应的影响,不过我们尚不确定男性是否会感觉自己在语言文学测验中可能受到群体污名效应的威胁。心理学空间A|US Q[Cm

F{X+I[g,z0按照上述方式,我们将生活中的田野研究复制到了实验室中。如果说带上标志性的毛毡领子(受到群体污名效应的影响)就足以削弱一个人的智力表现,那么在数学测验中(只有女性受到污名效应影响)女性会比男性的表现差,但是在语言测验中(男性女性都不受污名效应影响)就不会存在这种差异。

;D2uD7D)r?8\0心理学空间io"qyL"@V

果然!结果就是这样!心理学空间C2@U3Q pJ

心理学空间1P(h&[@%n| v

这个实验室研究让我们备受激励,这并不是因为我们证明了自己的假设——毕竟之前的现场研究多多少少让我们的假设得到了一些证实,而是因为现在我们通过实验室研究重复了我们在现实场景研究中的结论。而且我们没有难为被试,我们没有要求大学生去做什么他们很少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只是让他们接受了一个测验而已。另外,在完成实验后,我们会向全体被试进行解释说明,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能够帮助这些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应对这种压力。相比于艾略特老师在真实课堂中所做的事情,我们的实验室研究对被试没有任何伤害,而且我们可以非常近距离观察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去了解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进而去探索降低这种污名效应影响的可能性。

aP'k `:l H\ZO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123456
«刻板印象让人承受更多的压力而失败 克劳德 M.斯蒂尔 Claude M. Steele
《克劳德 M.斯蒂尔 Claude M. Steele》
第3章 纵览:无所不在的刻板印象威胁»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