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生活:从社会的角度看待身份认同
作者: 克劳德 M.斯蒂尔 / 15889次阅读 时间: 2017年1月11日
来源: 《刻板印象》 标签: 刻板印象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第4章生活:从社会的角度看待身份认同心理学空间U3m#QPP*d|

当研究结果摆在面前的时候,我努力想要去理解这些结果的内在含义。正像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结果不断地说明:我们的社会身份通过我们所面对的“条件”对我们产生影响,这些“条件”既包括游泳池限制也包括刻板印象威胁。我们的研究已经为大家提供了这种新的视角,但是我还是觉得这种视角总是被人们忽视和忘却。或许由于我是一名心理学家,我总是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比如:当我发现女性在复杂的数学测验中表现欠佳时,我总是倾向于从女性的内在特征去寻找原因,但这还是一种观察者的视角。对于社会身份权变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如何发挥作用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更充分更翔实的证据。如果我能获得这些证据,我就会对我们目前的研究、对研究的结果及其解释更加确信。

uqKo3_%S;z&|7Q0

t yo c,E5n;C5@E0正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从《纽约时报》上读到了一篇名为《像我这样的白人:非洲裔美国作家安那托勒•布洛雅》的文章,它的作者是小亨利•路易斯•盖茨(Henry Louis Gates Jr.)。一读到这篇文章,我就立刻意识到这正是我所需要的,它简直是我们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翻版,它细致地描述了一个男人是如何在他的生活中同历史遗留下来的,且最难以撼动的身份认同权变事件进行博弈的。心理学空间t5EM#x:F5J)q

心理学空间2Qy Xn0p N f

1 从黑人变成白人的《纽约时报》作家

V$P6N:t3n0心理学空间a%v6s/Q:\

安那托勒•布洛雅(Anatole Broyard)已经为《纽约时报》写了18年的书评,在此期间他不断为《纽约时报》的书评专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文思泉涌,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创作了很多美文。当他罹患前列腺癌,于1990年去世之前,他还集中创作了一系列关于病痛的文章。多年来我一直是他的忠实读者,他临终前创作的关于病痛的文章更是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些文章幽默诙谐、学识渊博、见解深刻。如果说有什么独特的秘方造就了这些文章的迷人之处,那就是布洛雅将微妙的文学暗示与现代的街头嬉皮意象巧妙地融入了他自己与病魔抗争的细致描述中。他的文章甚至颇有些“单口相声”的味道,他从一个博学的文学教授的视角调侃人生、调侃生命的衰败、调侃死亡。他让我想起索尔•贝娄(Saul Bellow),但是又比索尔•贝娄更具有弗洛伊德式的风格。我印象中依稀记得他是犹太人,而且似乎是欧洲裔。谁知道我为什么会这么想呢,没准是他的名字给了我这种印象,也没准是他的这种幽默的风格让我有了这种看法。但是,请注意,我以前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他的种族问题,直到我看到了1996年的这期《纽约时报》,我才通过盖茨在这篇传记中所披露的信息了解到一个惊人的事实,布洛雅是黑人,他的父母都是黑人,而且一直追溯到18世纪他的祖先们全都是黑人。

![:V|Rk m0心理学空间^v,Z2RyEU{

我并不是唯一一个对他的种族有所误解的人。是布洛雅自己隐瞒了这一事实。无论从哪种传统意义上来讲,他都是一个黑人,但是尽管如此他却一直以白人的身份过着他的成年生活。用黑人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说,他进行了“伪装”(pass),他从来没有透露过自己的黑人身份,甚至连他自己的孩子都被蒙在鼓里,直到去世之前他才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LW9hH~F|Xoi0

_p*OpV_0布洛雅和他的直系亲属(他的父亲、母亲和两个姐妹)都属于19世纪中期从南方种植园向北方城市迁徙的黑人的后裔。对于布洛雅家族来说,就是从南部的新奥尔良移民到布鲁克林的贝德福德•斯蒂文森区。从字面意义上讲,迁徙就意味着离开一个自己及自己的家人都熟悉的社区,到一个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都不熟悉的社区,反正大致是这种意思。在这种迁徙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能够改变他的生理外表,那么他就可以摆脱自己的种族身份。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黑人大迁徙的高峰期,据估计,在此期间每年有1万~3万黑人通过这种方式摆脱了自己的黑人身份,投入了白人的大潮之中。布洛雅的父亲保罗•布洛雅就是“伪装”的实践者,不过他只有在工作时间才进行这种伪装。他的父亲是一名技艺高超的木匠。白天他会“伪装”成白人,这样他才能加入木工工会并且获得工作机会。但是夜幕降临后,据说他就会回到家里舒舒服服地还原自己的黑人身份。虽然那一时期的肤色界限很诡异,但是这种白天伪装晚上还原的模式在肤色较浅的黑人中还是非常流行的。那时候,布洛雅年纪虽小,却把父亲的行为看在眼里,对于如何应付美国的种族界限这一特殊问题,他的父亲给他作出了明确的示范。

&^8_|+I2c;M0心理学空间M/WJ.M8da?'^

人们经常会讲到一个关于迈克尔•杰克逊的笑话:“一个穷苦的黑人小男孩长大后竟然变成一个富有的白人女性。”这种怪事儿只能发生在美国。布洛雅虽然没有变得富有(也没被误认为是女性),但是他的身上确实发生了这个美国怪事的另一半。在他小时候以及他上布鲁克林男子高中和布鲁克林大学的时候,他的身份都是一名黑人。他爱上了欧美文学,欧美文学涉及的都是高端的流行的文化。他想要成为一名伟大的美国作家,他拥有关于城市生活的知识,同时还拥有远超年龄的深厚语言功底。

b(R+nq:J-|M0

+n#i$RH+q%?4X0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布洛雅的身份仍然是一名黑人,他娶了一个黑人妻子,又跟她孕育了一个孩子。然后他就参军了。参军期间,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决定重新定位他的种族身份。关于这一过程的具体细节尚不明确。但是当他退伍的时候,他离开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去往了纽约格林尼治村。在那里,那个布鲁克林的小男孩获得了一幅新的外表,布洛雅变成了白人。心理学空间#e5pCJ6L1l.GJ"K

|#amD7}r0布洛雅在格林尼治村成了一名当地的说故事的人,他发表了一些文章,还买下了一家书店,后来他还在新社会研究学校以及纽约大学担任写作课程的教师。这段时间是他的另一段灵感迸发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娶了一个白人妻子,还得到了发表一本自传体著作的大合约(可惜他并没有完成这本书),他得到了《纽约时报》的聘用并为该刊撰写每日书评。后来他搬到了康涅狄格州的近郊,在那里他更容易隐瞒改变过种族身份的事实。心理学空间IGuO1F

u,o*C}3{^"n K k0如果布洛雅还是一名黑人,他应该还在与很多限制性的条件进行抗争。但是为了改变命运(我确信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他决定不要在这种限制性的条件中挣扎。当改变了自己的种族身份,他同时改变了与种族有关的权变事件,他不再需要面对黑人所需要面对的各种限制,他获得了黑人无法获得的机会,他走上了黑人无法踏上的道路。由此,他对生活就可以有不同的期待了。他可以到西村生活,而不必被隔离在贝德福德•斯蒂文森区,也不用被局限在哈莱姆区?? 西村即格林尼治村,在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是纽约的艺术家聚集区,后来也成为纽约中产阶级聚居区。贝德福德•斯蒂文森区和哈莱姆区是纽约市的两大黑人聚居区。。现在,他可以获得很多以前无法企及的资源,比如说他现在可以通过向银行贷款来购买或者租赁书店。如果没有他变身白人之后所搭建的新的职业关系网,他也得不到《纽约时报》的工作机会。如果他还是黑人,那么上述两项重要资源他碰都碰不到。改变种族身份后,他可以结交黑人以外的朋友,甚至可以与非黑人结婚。他的孩子也不用去上黑人学校。他可以变成一个截然不同的作家。其实无论是作为一个白人还是作为一个黑人,他在西村走的都是同一条路,他自己的才华、弱点、心理特征、文化信念都没有任何的改变,他的喜好、态度、价值观等也还是与之前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他现在是一个白人而不再是一个黑人,他的社会地位变了,但是正是这一变化使得他的生活轨迹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6y+s r0心理学空间g TUl&Z a,v ~I

通常我们认为种族特征是根深蒂固的,它可能是生理层面的特征也可能是文化层面的特征,无论如何它都是与生俱来的,且至关重要的。但是布洛雅伪装成白人的故事以及其他成千上万个伪装种族身份的故事却让我们关于种族的这种看法受到打击。当他进入白人世界的时候,他的本源、他的基因、他的文化都没有变化。他还是他自己,唯一的改变是他需要面对的情景和条件。

;h1?F(?:Wvt0

+? o^Z7@Fd*Y }0用我们的话来说,他用一系列身份权变事件与另一系列身份权变事件进行了交换,他用彼时彼地身为黑人需要面对的条件换来了此时此地身为白人需要面对的条件。而正是这一交换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心理学空间YL3L]7s[

(q FX S8c4~(B0x0像我所说的那样,我是一名心理学家,我有心理学家看待问题的偏差,我总是想深入挖掘人类的内在原因,以此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和成就。但是我们的两个研究都证明了与社会身份有关的刻板印象威胁(而这是一种外在的原因)对学业表现、测验表现等智力表现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且布洛雅的故事也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改变社会身份就可以彻底改变生活的境遇。这些都使我对身份权变事件这一概念更为确信,我确定身份权变事件确实存在,而且我们低估了它对我们的行为及行为结果的影响力。心理学空间qn,ks?L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刻板印象
«第3章 纵览:无所不在的刻板印象威胁 克劳德 M.斯蒂尔 Claude M. Steele
《克劳德 M.斯蒂尔 Claude M. Steele》
没有了»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