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纳德·梅尔泽的儿童精神分析过程理论解读
作者: 张磊,郭本禹 / 7122次阅读 时间: 2017年1月21日
来源: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6年02期 标签: 儿童精神分析 郭本禹 客体关系 梅尔泽 移情 张磊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2WXz*l2r

心理学空间x-G/UR[*vY#X5f

唐纳德·梅尔泽儿童精神分析过程理论解读
'@#WLltq%U1` a0张磊郭本禹心理学空间(~9dL\k-j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6年02期
x{0G R.jV \:d0心理学空间#^Hb^\
心理学空间G*J uE!~ hX+G-d@.r^

心理学空间x^/nFY%h1mk

%G_ [w%uzv.M0【摘要】唐纳德·梅尔泽是美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儿童分析经验与临床观察,提出了儿童精神分析的过程理论。他强调移情投射性认同在儿童分析过程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将儿童精神分析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移情的产生与深化阶段、自体与客体混淆阶段、区域混淆阶段、抑郁样心态在开始阶段以及结束阶段。他的研克与探索突破了传统儿童分析的局限,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

|@Q-H KIY0

bO:a"WI7x.ac)n0【关键词】梅尔泽;儿童精神分析;精神分析过程;移情心理学空间osk/O*]/nh

)}y'U+d ^\1]zM0【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D/2013/0/2016) 

h/Qn2MY }L)b0

']pa tV&i0【分类号】:B84-065心理学空间 ~w}tE9@G

,K nTrZptG5C4`0唐纳德·梅尔泽 (Donald Meltzer , 1922-2004)是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同时也被认为是“后克莱茵学派”运动中的关键人物。【1】他是一名富有创新精神的理论家,十分强调移情与投射性认同在精神分析过程中的作用,井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层层推进的儿童精神分析过程理论。梅尔泽根据自己多年的儿童分析经验与临床观察,将儿童精神分析划分为移情的产生与深化、自体与客体混淆、区城混淆 ( the zonal confusion)、抑郁样心态开始和结束五个阶段。移情的产生与深化阶段是分析过程的启动阶段,也是分析师与儿童建立良好关系的第一步;自体与客体混淆、区城混淆以及抑郁样心态开始阶段则是儿童与分析师移情与投射性认同的发展阶段;结束阶段是整个分析过程的巩固与提高阶段,儿童在这一阶段整合前述四个阶段的分裂部分,并将其应用到未来的自我分析中。梅尔泽对儿童精神分析过程的划分突破了过去精神分析学家在儿童分析发展上的思维局限,形成了一种新的分析模型,这对未来儿童精神分析学家的临床实践与理论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心理学空间M;S5|;mJC*lY pf J

心理学空间0f4u"H n&p8~'?c#k.R

一、移情的产生与深化阶段

A a Af6A,Q6|c8C:[0心理学空间8[E+\:CS Pp,a _

梅尔泽认为,稳固的移情关系是分析过程顺和进行的保证。他将分析过程中移情的产生与深化视作儿童精神分析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在他看来,儿童精神分析中产生的移情模式各不相同,有其特异性。针对不同的移情模式,分析师需要通过谨慎细致的技术处理深化 移情,为进一步分析创造条件。 心理学空间n b$Xa}a1p"Rv

心理学空间W7r4]*U~

(一)移情的产生心理学空间9R0_'\:i@1T

;k7kc gWY.c0儿童的移情最先出现在其生活空间(life-space)中。梅尔泽断言,儿童的人格组织处于不稳定状态,且与其内部客体【2】的关系一直在变化。外部世界的 客体通常象征内部世界的某个特定方面,内部世界的变化也会表现在外部世界的行为之中,而移情正是通过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这种联系得以产生【3】。在潜伏期时,儿童的水平分裂【4】(splitting of level )已经趋于稳定,这种分裂使得儿童既不会过度合理化外部世界的精神实体(psychic reality) ,也不会对其完全否定。在青春期时,儿童的移情与潜伏期的移情存在明显差异。潜伏期的 移情是特内在客体关系外化为行为,而青春期的移情则是将部分自体投射出去,其表现形式更具有自恋的特征。因此,梅尔泽认为潜伏期儿童更易于 将内部客体关系外化,井移情于这些外部世界关系中的外化客体 (Object-surrogate )。

%J o x+MJ/z$A p0心理学空间b1ijO.? Vn.U QZ

儿童在移情出现后会很快习惯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表现移情。换言之,他们有了自己的风格。梅尔泽提出,不同阶段的儿童表达焦虑的方式不同。年纪较小的儿童经常通过玩弄玩具、在分析室里跑来跑去以表现自己在移情中的焦虑。潜伏期儿童会通过向分析师描述其在学校中坐的位置、 画的画以及写的文章等方式来表现焦虑。青春期儿童则希望与分析师有所交流,但他们无法形成对分析师的依赖,因而与分析师的谈话总是偏离实际。梅尔泽认为,分析师只有创设 能够容纳儿童焦虑的分析情境,才能逐渐看清儿童多种移情模式的本质,并做出准确的反应。对于年幼的儿童,分析师应明确限定分析情境中自体与客体的边界,促使其时自体与客体做出划分 ;对于潜伏期的儿童,分析师应尽量避免扮演那些儿童想要他们成为的角色,如医生、老师、叔叔等;而对于青春期的儿童来说,他们的移情集中于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层面上,因而分析师必须拒绝代表“成人世界”攻击“青少年”。

S,^hbl&V d0

Idg _r#sn/ad'\n(?'~0(二)移情的深化心理学空间6K}|*SF;ej.Or/H

nSy }:J+WzQ.}0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之后,分析情境与移情都已初步建立,因而如何深化移情便成为分析的重点。梅尔泽认为,妥善处理由分离引起的移情是深化儿童移情,井推功分析过程发展的重要一环。分析师如果对儿童的分离经验 处理不怡当,就会阻碍移情的深化,并在比较浅的移情阶段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据梅尔泽的临床经验,分析师需要考虑到患者可能出现的潜在焦虑(underlying anxiety) ,并预先准备好处理这些焦虑所欲使用的分析技术。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儿童移情与成人移情在出现问题的形式上有所不同,比如成人更加关注时间、费用和沟通等,但是分析师对二者使用的分析技术却是相似的。心理学空间)h\3X8HR8x+Qx1V2a

D K`2DS'iWrn Q0梅尔泽指出,当移情关系在多方面建立起来、分析过程可以自发进行之后,相对棘手的移情表现自然会变少,当患者的分离问题得到解决,能够从容面对与分析师的分离时,分析情境中的 移情关系便已基本稳定。心理学空间pw.YD ??@

$NHrqkI0二、自体与客体混淆阶段心理学空间 F/Hd'hh/re

心理学空间(YB0v8G1cAL"zq

移情的深化使得儿童能够接受进一步的分析,但问题却并未在得解决。梅尔泽断言,正是移情中儿童对分析师的大量投射性认同【5】(massive identification)模糊了自体与客体的边界,从而导致自体与客体的 混淆。【6】这种混淆不仅是肉体内部和外部的混淆,也是外部实体(external reality)和精神实体的混淆。

K_ ii]-V B/O+C0

/g;@.YY1hx0u-`El0(一)自体与客体混淆的产生心理学空间5Dy+i/aUM7d5ut#I u0K

心理学空间^(v-jP ftT@

梅尔泽认为,导致儿童自体与客体发生混淆的原因是嫉护与信任的缺失。嫉护(jealousy)是比羡嫉(envy)更加复杂的一种情感,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嫉妒体现为个体与想象中孕有孩子的母亲的全能关系——它使个体产生一种全能感。另一方面,嫉妒具有占有欲,它表现为原始的、高度口欲的和部分客体形式的 爱(part-object form of love)。梅尔泽认为,正是这种原始形式的、充满占有欲的嫉妒促使儿童与分析师之间出现大量投射性认同,并导致了自体与客体的混淆。而信任的缺失是影响肉体与 客体混淆的另一个因素,它因欺骗而产生。这种欺骗是指在移情中对客体的伪装与美化。在梅尔泽看来,信任的缺失是一种特殊现象,不能单纯归因为父母的不一致或欺骗,因为在分析过程中,儿童似乎有一种想被欺骗的潜意识倾向。心理学空间 _)g8}0s$k.Q7V/p

心理学空间;h ^+u r} T'n+|

(二)自体与客体混淆的表现

-E9a {#KY\9b0

#`cgcv B` w)z0儿童在自体与客体混淆阶段难以分清自体与客体的界限和内容,并表现出不同形式的混淆。为了在分析中准确地判断出自体与客体的混淆,梅尔泽根据其临床经验将这阶段的临床表现划分为四类,井分别予 以描述。

!bB\Y)Y0心理学空间9N J!_T.hv)?Z)n

l、将分析师的身体作为自体的一部分

lF!U(z:{F+l0Ci0心理学空间~&W1j t"L(jp

发生混淆的儿童常常将分析师的身体看做自体的一部分,他们可能做出围绕分析师转圈、将头靠在分析师腹部以便分析师抱着自己以及将生殖器或臀部推进分析师的身体等行为。这些象征性的接触 模式是大量投射性认同的结果,为儿童获取分析师的能量提供了一个入口。【7】例如,一些自闭症儿童可能会抓住分析师的手作为开门或剪纸的工具、戴上分析师的眼镜以便看得更清楚、或者认为自己如果用分析师的笔就可山写字 画画等。可以看出,自体与客体混淆的儿童已将分析师妄想为自体的一部分,他们也因此认为自己已获得得了分析师的能力。

W,r O2~.n&s7n'^0心理学空间2Fj*Z)~^ Dsg

2、将分析室视为内部客体

9OFI|7LC0心理学空间3]6E5KM;n:?0i

梅尔泽在临床治疗中通过观察患者进入分析室的模式(如急匆匆地敲门或像进入大竞技场一样四下环顾)发现,儿童倾向于将分析室当作内部客体。他强调儿童在分析室内的每个行为都有意义 ;看向窗外意味着从客体内部审视客体外部;向窗外或门外扔东西是表达逐出对手或迫害者的一种愿望;躲在等候室的门后或椅子底下等行为,则表明了其将自己隐藏在分析师内部的幻想。

Y.QOEF7J0心理学空间Fnxup$p7]mMS

当儿童将分析室看作内部客体时,他们与分析师的关系就变得更加微妙与复杂。在他们看来,此时的分析师扮演的是母亲内部的部分客体,即父亲的阳具或内部的婴儿等。他们会因此感到被侵入与监视,从而引起伴有危险行为的焦虑爆发(explosions of anxiety ) ,或引发比焦虑发作(anxiety attack)更加危险的对迫害者的认同。这可能导致儿童对分析师进行恶毒且不妥协的攻击。

+m:vUSH&Zr0心理学空间(v)[UL2c&~-B4u

3、成人-儿童关系的逆转

qQrB6]0

|CRF\8a3Eo4C0梅尔泽指出,成人-儿童关系的逆转是大量投射性认同在临床上的显著表现,它阻碍了分析师与儿童的沟通。这种现象在刚入学的儿童、患有学校恐惧症或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身上更为明显。梅 尔泽在临床诊断中发现,因大量投射性认同而出现自体与客体混淆的儿童在分析中更容易转变为专横的老师或易怒的母亲。【8】分析师在这种情景下会被儿童当作其想象中满屋子儿童 中的一个。分析师与儿童的关系发生错位,将导致其无法与儿童进行沟通,也使分析过程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HnOw4H4wfE.u_0

T$G7T9W;L+b04、全能控制

F^eD5p0

k|3r&o*P/UWI0在分析过程中,自体与客体混淆的儿童会用尽一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法,如强迫、引诱、假装无助、郑重其事地承诺等,诱使分析师违背分析技术。此时,儿童已经在 幻想的投射性认同中使用了全能控制,他们只是需要使分析师违背分析技术来确认其全能控制发挥了作用。当现实与其幻想的结果不同时,儿童会因难以接受幻想与现实的差距而做出激烈的反应。他们有可能 模仿分析师的行为,如做解释或演讲;也可能突然退化到婴儿阶段,如吮手指、嗜睡等。然而,最糟的反应是急性焦虑发作,表现为儿童突然冲出分析室而一去不返。梅尔泽断言,这些反应有助于分析师重新认识和 解释技术中断、全能进入与控制(omnipotent entry and control)的具体经验。【9】心理学空间4[ fj?4V a

4I|._iEY,B)c-~0三、区域混淆阶段

Q5ovfQZ0

L$P,o{$w0区域混淆是梅尔泽根据其“排泄-乳房”(toilet-breast)概念提出的一个阶段,所谓排泄-乳房是一种对作为客体的母亲的水平分裂,包括臀部在内的身体下半部分被 称为排泄乳房(toilet  breast),具有排泄功能;而包括乳房、乳头、眼睛、嘴巴、甚至是思想的身体上半部分则被称为哺育乳房(feeding breast),具有喂养功能。梅 尔泽认为,区域混淆就是排泄-乳房客体与俄狄浦斯情结的结合。他指出,区域混淆产生的基础是排泄-乳房客体的性感区与儿童俄狄浦斯情结的性世冲动之间混乱的对应关系。例如,性 交的冲动可能指向嘴,而口欲的冲动则指向阴茎等。可以说,俄狄浦斯情结在区域混淆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客体各个性感区联系的形式、性质和目的均在分析过程中有所体现。心理学空间:xOr0`.S

9pQL,nL0l、兴奋感。梅尔泽指出,儿童患者的兴奋感主要集中于感官满足上,而感官兴奋的重点是寻求身体的接触、排他的亲密状态和持久的快乐。这种兴奋在本质上与虐待和投射性认同相联系的摩擦插入的手淫活动不同,它源于阴茎-阴蒂和阴道-肛门周围受触摸、轻拍而产生的感官快乐。在梅 尔泽看来,这些感官兴奋的背后是与父母的部分客体相结合为目标的俄狄浦斯幻想。分析室中,这种俄狄浦斯幻想以游戏、图画、皮肤甚至眼睛活动等性交的象征形式表现:皮肤是有别于身体中其他可插入部分的身体 区域或器官,它的性主活动以挠、击打、温水浴和刮擦等形式存在;眼睛则是一个既主动又被动的性器化区域( generalized zone),其眨动是手淫活功的象征表现。梅 尔泽强调,过度的感官兴奋会使儿童将排泄物视为手淫时身体造成伤害的证据尔充满焦虑。这种焦虑与迫害状态不同,它可被看作是一种以尿路刺激症【10】( urethral irritation)等方式消除 手淫区域感官能力的“阉割焦虑”的象征形式,具有惩罚性。

DX{u A-z0心理学空间B`x8snK

2、占有欲。儿童在区域混淆阶段对客体的占有欲本质上是对乳房的欲望,它来源于儿童本身的自恋,表现为身体部位与其感受性的混淆。乳房代表着原始的爱,它保存着最重要、最珍贵的感觉和精神 实体中的客体。乳房最大的特性就是美 (beauty),这使其容易与臀部、眼睛、面颊、手、腿等具有美感的身体部分相混淆。这种混淆与儿童对美的占有欲共同造成更多区域的混淆,如嘴巴=阴道=肛门=手=眼=舌头=阴茎 ;各个区域及其对客体感觉性的混淆又导致鼻于=嘴巴=眼睛=耳朵=手;排泄物被理想化为美的客体,即粪便=孩子、屁=母亲声音的曲调、尿的颜色=母亲金色的头发,等等。梅 尔泽认为,分析师应通过对大量投射性认同的临床分析帮助儿童区分自体与客体,并通过对占有欲的解释瓦解儿童的自恋。这样,儿童将显露出其软弱的自体,放弃对尿、粪便等排泄物的理想化。

@/Hca U0心理学空间8bm:W0EfH

3、共同理想化。共同理想化 (mutual idealization )是指具有修复性质的排泄物被理想化后,再与客体相联系而建立的封闭系统。在区域混淆阶段,儿童客体关系巾的内部实体与外部实体之间的差别并不是特别明显,且儿童还有消除成人世界 (adult world)与儿童世界( infantile world)之间差异的倾向,此时他们会诱使事件进入共同理想化的封闭系统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尿液、精液和 唾液,粪便、阴茎和婴儿便发生了混淆。梅尔泽断言,这种混淆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乳头向嘴巴喂奶=阴茎向阴道射精=舌头给乳房口水=婴儿向妈妈轻声细语等。因此,他指出,尽管共同理想化 出现于即将进入抑郁样心态之时并且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但其同时也具有导致分裂反转的危险。分裂反转是指将哺育乳房留在分析室中,而将排泄乳房分裂到分析室之外的情境中。

8@9pWu&~mnS|d6g w0

H,L%} a.yv)?0四、抑郁样心态开始阶段

!k9T(cR7lW:I0

1Rlp`9X}eS0抑郁样心态开始阶段是梅尔泽精神分析过程理论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部分。在这阶段,分析师一方面要巩固前三个阶段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也会遭到患者最激烈的攻击与不信任。通过前 三个阶段的分析治疗,儿童自体的混淆状态与相应的外部表现都在逐步减少。儿童感到外部世界的客体关系得到改善,在与世界的关系中也不再仅有自己一个人。因此,他们步入 一段内外部关系的和谐时期,这不仅让其忘记之前的痛苦和混淆,也使其觉得不再需要分析。梅尔泽将这一时期称为分析过程的“潜伏期”( latency period )。在该时期,儿童因投射性认同和混淆状态而产生的病理性表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低水平的部分客体外化所产生的亲切、更适应现实的外在表现。此时,儿童常常认为自己已经痊愈,分析过程也可以终止 了。然而,梅尔泽认为,尽管儿童在抑郁样心态开始阶段的自体与客体混淆以及区域混淆都已被解决,但他们仍然世有建立起完整的内部世界,对分析师的不信任感与攻击与日俱增。这种不信任 并不是对分析师分析行为的不信任,而是对其作为好乳房的能力的不信任。随着移情在分析中的发展,儿童对分析师的态度由“我不需要你” ( I don' need you )变成“你不是我需要的” (you are not what I need),这是一种由拒绝转变成否定的表现。

$s0O3kfe~$F0心理学空间DD'A:C$wH'i\Nh

儿童对分析师不信任的根源是其自体中分裂出的破坏性部分。只要儿童在梦、游戏以及与他人的联系中仍然表现出自体中的破坏性部分,其对分析师的不信任就会一直 加深。事实上,分裂与投射是同时存在的,只要自体“好的部分”与“坏的部分”处于分裂状态,儿童就会为了确保“好客体”的安全而不断挑战分析师。梅尔泽指出,儿童在移情关系中对作为好客体的乳房的 攻击也可以看作是其对母亲体内阳具的憎恨。

#I}@rcN+V Q6`0心理学空间1~sR%I'A!? FG2f#R

梅尔泽认为,儿童自体中存在着攻击与修复的循环过程:患者内部母亲所拥有的阳具起着修复的作用,但其自体中的全能感又会因这种修复过程而重新出现,这将导致患者再 次陷入痛苦之中。正是在这种破坏与修复、绝望与希望、痛苦与快乐的不断循环中,儿童才能在被爱与被关注下产生感激之情,对好客体的信任也才能最终形成。在分析过程中,这种信任最显著的表现是儿童对分析师的语言越发感兴趣,言语表达成了 双方沟通的主要方式。此时,尽管他们并不在意分析师早期的解释,但仍会在分析师讲解时放下其他事情而目不转睛地聆听。

%|-Z&WJE-iN0

M }cTy2t*W0五、结束阶段心理学空间.V;N5Ip? Z\h

)u"X2K Fa._ P7{#J}0梅尔泽一直强调移情是精神分析过程的仲裁者,他认为当儿童与分析师发展出成熟的移情关系时,分析过程就已接近尾声。但此时,儿童自体中仍然存在着诸如断奶过程(weaning process)与对美的占有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这影响了分析的结束与表现。心理学空间4wC8dI'?3Yqq+h+_

AI1M3z$a'JQ0(一)断奶过程心理学空间i(@^8A7g%KR ]s/Q

心理学空间}H X[ n D+x

梅尔泽将儿童在分析中摆脱对父母依赖的过程形象地描述为“断奶”(weaning)。在他看来,未至青春期且未经历过身体和社会化剧变的儿童患者无法“断奶”,也几乎不可能通过内化完全解决移情中发生的问题,因为他们依然会 依赖父母。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儿童对分析师也存在着类似的依赖。他们更加关注分析师的身体与精神状态,同时对外部世界(分析过程之外的关系)的干扰也更为敏感。  对分析师的关注表现为儿童不承认自己在分析过程变化中的作用,但坚持认为分析师比会谈之前更加“有独创性”和“快乐”;而对外部世界干扰的敏感则体现在其极端的情绪反应之 中,如当母亲没有按时带其接受分析时,儿童便会认为分析即将结束,并因此表现出绝望与冷漠。梅尔泽断言,儿童的这种依赖是“断奶”过程的巨大阻碍,分析中出现的激烈冲突、自体整合都会因这些依赖而仅表现为对分析过程的“微小修改”。他指出,此时的依赖与俄 狄浦斯情结有关,但又不同于分析过程第三、四阶段的区域混淆与内投性依赖。区域混淆与内投性依赖更强调父母性交的修复方面,它可以修复由施虐攻击(sardistic attacks)导致的伤害,如嫉羡、嫉妒以及手淫。而在分析的结束阶段,内部和外部重要人物的完整客体都已形成,此时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对其性交的生殖方面的依赖,这种 依赖具有发展的积极意义。心理学空间 I ~%e"igN

心理学空间Et-Wmy"IRESN;v

(二)对美的占有

u ~ k4x1Z/|A/Gh0

8GLY1o@Zd0梅尔泽队为,尽管儿童已经对充满力量与美的乳房非常信任,但其俄狄浦斯情结的问题还未解决,仍存在独占美的倾向,即独自占有客体的美而不与他人分事。在分析过程中,儿童分裂的自体逐渐整合,部分自体(part self)之间也在不断相互融合。但在最后一个阶段,儿童对美的占有欲如暴风骤雨般迸发出来,企图阻止朝向整合的关键一步。儿童在分析中重获希望,即外部乳房对内部客体的 修复产生了爱,但还没有形成防御这种爱的能力。为将俄狄浦斯痛苦投射给自己的兄弟姐妹而不暴露其对客体美的独自占有,儿童患者小心翼翼地向其兄弟姐妹隐瞒自己占有的 美。例如,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和弟弟经常在车中一起等她的会谈结束,但是她习惯在会谈的最后几分钟火急火燎地地乱涂一幅画给她的弟弟。这行为有几种意义是:一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弟弟的好奇心,二是假装与弟弟分享分析的结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小女孩为家中的哥哥提供了一个假的嘲笑对象,他将嘲笑其受骗的弟弟而不是小女孩。梅尔泽指出,此时的分析师更应克服及早结束分析的 想法而保持一贯的分析风格,因为分析师为促使儿童在分析中提前达到整合而对分析做出的任何改变都是危险的。

M hAT@5I(kU0

,j&N5X {)I0(三)分析结束过程的表现

]6{j g(hV+_0心理学空间'd vn4C8FWo U

梅尔泽提出,分析过程的结束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与母亲乳房的内投性认同;二是通过对人格中成熟部分的内投性认同而发展起来的内省能力、分析思维和责任感。

hrr IDf0

DF$l]i(i$Iqs-zP*e0内投性认同是梅尔泽提出的一种投射性认同,指的是将能够改变与内部客体相联系的特质与能力的客体关系经验内投。梅尔泽指出,儿童在分析过程结束时已经与母亲的乳房内投性认同,并在 自体中建立完整的内部关系,这使其不再依赖母亲的乳房,而是通过自身的内在经验进行思考与探索。

Y1pl7ss},M$t2u3t!Ss0

Di7@7[2BYYFv5c)hw0分析结束过程的另一个表现是儿童患者因内投性认同而发展起来的内省能力、思维能力和责任心。达到成人水平的儿童十分欣赏分析过程中的美和智慧,他们由此产生 一种不浪费分析师的时间、“给下一个人以机会”的责任感。当分析达到这一阶段时,就算是幼儿也会积极合作并对分析充满兴趣,他们不仅对自己的外在表现有所洞察与控制,也在日常生活 中搜集分析自己的资料。此时的儿童感激并信任分析师,同时也开始自我分析,这与其在第三、四阶段因嫉妒和竞争而表现出的虚假自我分析有着鲜明的差别。梅尔泽指出,儿童对分析过程 中的美和苦的欣赏、对发现真相的技术的赞同都有助于摆脱对分析师的儿童性移情( infantile transference)。他们逐渐承担起分析的责任,井能够在得一定的成功。心理学空间#_[2RpDj9E XL

心理学空间0?1v~Y2jT

六、结语心理学空间C.S e+w aH h J,E

$gE t\\'w7D B0儿童精神分析实践中并不乏理论建构,但在固有思维的影响下,这些理论大都以技术的改变为主,忽略了临床实践的连贯性与完整性。也就是说,传统儿童精神分析学家的儿童分析理论 更注重分析技术的继承、解释与使用,而忽视对分析过程的整体划分。梅尔泽虽然受到了克莱因等人的影响,但他更加重视作为整体的分析过程,并根据自己在儿童分析上的临床经验以及 移情与投射性认同的发展线索对分析过程进行了划分。

N'[LFM7B6FOHPd0

4}_&A-x%]}"A0与传统精神分析学家不同,梅尔泽认为在分析过程中移情比解释更加重要。他强调焦虑的改变( modification of anxiety)是移情发展而不是解释的结果。如果 移情关系中产生了解释,那么也只能将这种解释视为有助于发育和成熟的因素之一。在治疗伊始,患者倾向于表现出移情,此时分析师的反应和行为比言语支配更加重要。从改变行为上说,分析师通过适当的反 移情去包容和控制移情的能力比直接精确解释移情对患者影响更大。这样,患者便能够认识到移情与反移情,并尝试去理解而不是表现出移情关系。这里,梅尔泽主 无意于减弱分析过程中解释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它在没有形成良好关系的情形下是无效的。他也强调解释的有效性依赖于其本身的“丰富、清晰和精炼”。

%e.[JV&u0DAO0L0

W;XW$~ E!Q~b2@0此外,作为一名后客体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梅尔泽同样注重投射性认同在其分析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在不同的移情阶段,投射性认同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在移 情的产生与深化阶段,移情表现为自体对客体的大量投射性认同。而在自体与客体混淆、区域混淆和抑郁样心态开抽阶段,儿童则依次经历了自体与客体性感区无序的投射性认同,与 客体排泄、乳房部分的投射性认同以及与客体对应部分的投射性认同。到分析的结束阶段,儿童投射性认同的方式最终表现为能够自我修复与发展的内投性认同。可以看到, 移情与投射性认同在梅尔泽的理论中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说移情是梅尔泽分析过程理论的主动脉,那么投射性认同就是其中流淌的血液,它们共同推功了连续、完整的分析过程。

VH n|%b:na0参考文献: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儿童精神分析 郭本禹 客体关系 梅尔泽 移情 张磊
«没有了 唐纳德·梅尔泽 Donald Meltzer
《唐纳德·梅尔泽 Donald Meltzer》
梦的语言与分析:唐纳德·梅尔泽梦理论之解读»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