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也是 20世纪心理学和哲学领域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莱因用存在主义哲学的术语对精神分裂性 ( schizoid)个体和精神分裂症 ( schizophrenia)患者的内部世界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使精神分裂的过程为世人所理解。他拒绝用生物医学或临床的术语看待精神疾病,因此他通常被看作是 “反传统精神病学 ”运动的一部分。他还对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个体的家庭进行研究,详细阐述了精神分裂症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矫治方法。本文对莱因的上述思想进行了梳理,最后作了简要评价。
摘 要 :莱因是英国著名的关键词:莱因;自体;精神分裂;存在性不安
中图分类号: B561159
文章编号: 1009 7902 (2007) 01 0090 06
一、引言莱因( Ronald David Laing 1927—1989 )是英国著名的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也是20世纪心理学和哲学领域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是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神秘主义和左翼政治的混合体。莱因是一位有独创见解的思想者,在精神病治疗实践上留下了他独有的印记。他在其处女作《分裂的自体:对健全与疯狂的存在主义研究》(1960)一书中指出:“此书的目的是用存在主义的词汇来讨论某些疯狂的形式⋯⋯让人理解疯狂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 ”。他将精神病患者的特殊经验置于“在他世界中的存在 ”的前后关系之中来理解,考察了精神分裂性个体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最终得出了“健全或疯狂是由两个人之间联系或分裂的程度所决定 ;这两个人中,有一个被公众认为是健全的,而把另一个判断成为精神病患者,主要是因为判断和被判断双方之间缺乏理解,存在分裂 ”的结论。 【1】3莱因一生共有 15本著作。除了著书立说以外,莱因还是一位公众性人物,经常参加广播和电视的谈话节目,一度成为像福柯一样的思想领袖性人物。
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思想的影响。弗洛伊德的思想渗透在心理学和心理学之外的众多学科领域中,因此,也影响了对莱因思想有重要影响的一些人,例如萨特,进而间接地影响了莱因思想。正如莱因在《分裂的自体》一书的序言中所说:“存在主义思想是我的主要思想来源”。【1】2此外,英国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温尼克特也对莱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温尼克特作为莱因的临床督导和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中间学派的成员,在精神上和思想上对莱因起到鼓励和支持的作用。莱因在自己的思想中吸收了温尼克特的一些具体的观点。例如,莱因提出了与温尼克特的“足够好的母亲 ”相似的术语,即“足够好的环境 ” (good enough environment)的概念。 【2】63莱因认为,如果能够给予一个足够好的环境,那么一个人就不会再保持疯狂的状态了。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莱因提出了自己的独特思想。
尽管莱因自认为深受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影响,并反对传统的精神病学说与精神分析思想,但他作为受过正规训练的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领域内的一员,深受三、存在性不安及自体的分裂
尽管莱因反对精神疾病的生物学解释,但他并没否认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物学原因。他怀疑传统精神病学假定的这些障碍所表现出的行为是无意义的观点。他认为,当我们用现象学来检查这些表面上似乎无意义的行为时,我们就能理解个体是在试图与让他感到恐惧的生存环境作斗争。莱因在同那些被贴上“精神分裂症 ”标签的人接触时发现,他们表现出的行为不是身体疾病的症状,这些行为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防御策略,以便能够在不适合生活的情境中生活下去。
焦虑可以用存在性不安 (onto logical in security)来解释。存在性不安个体的经验模式经由两种主要方式分裂为二 :其一,他与周围的世界的关系出现了分裂;其二,他与自身的关系出现了分裂,他的自体有一部分是社会能接受的,另一部分却与此不同,发生分离。【1】3 莱因用精神分裂性术语来描述存在这两种分裂的个体。他认为,精神分裂性并不只限于精神错乱的极端形式,大部分人在他们的生活中都会体会到一定程度的分裂,正常人即存在性安全感的人的防御性行为与存在性不安个体的行为之间,只有程度的差异而没有质的不同。
莱因宣称,他的病人所防御的莱因认为,存在性不安个体感到僵死、不真实。他的自主性和同一性总是存在问题。他也缺少暂时的连续性、内聚性。存在性不安的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经验为与身体部分相分离。他在自己的内部发展出一个微观的“世界”,但这个微观的世界却不能替代我们所共享的这个唯一的世界。存在性不安个体一般具有三种焦虑形式 :吞没 ( engulfment)、爆聚( implosion)、僵化 (petrification)。普通的生活环境对存在性不安个体来说都会威胁他们低阈限的安全感。 【1】87
具有存在性不安的个体的内部分裂为身体化的自体和非身体化的自体两个部分。非身体化的自体也称内自体或真实自体,身体化的自体也称外自体或假自体。莱因用下图 【1】72 (图 1、图 2)分别来表示正常状态与精神分裂性个体的自体、身体与他人的关系。
从图 1、图 2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正常状态的个体而言,他的自体与身体是不分离的。自体能与外界真实的事物和人建立直接的关系。而对于精神分裂性个体而言,他的真实自体是非身体化的,是身体行为的观望者,与身体相分离。内自体则忙于幻想和观察,经验并不直接冲击这一自体,而个体的行为不具有表达这一自体的性质。
前文我们已经说过,假自体产生于对他人(一般是母亲或家庭中的重要成员)的意愿或期望(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意愿或期望)的顺从。但是,个体在外部顺从,在内部却是抑制自己的顺从。他对外部的顺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存在。他认为,这样做是因为他人内心要求他这样。在假自体对外界的顺从中却隐含了恐惧和焦虑。甚至还存在着对他长期以来顺从的那个人的恨。在某个时候,当维持个体行为表面正常的假自体的面具突然揭去,这时的自体会突然爆发巨烈的责难,将自己的矛头直指长期以来顺从的那个人。这就是所谓的精神病。
当假自体完好时,个体表面上看来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在这种正常的外表下,内部的精神病却在悄悄发生。莱因举了精神病发作的例子。一个年约 50岁的男子,从未有过任何“神经 ”问题,直到有一天,他在野餐时突然当着所有游客的面脱了精光,走进河里,而且还往身上浇水,他说,他在清洗自己的罪,他从未爱过妻子和孩子。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男子的精神正常,或者说看起来正常的表情、言语、行为实际上是由假自体加以维持的。因此莱因认为,许多人最终只得到一个假的自体以适应虚假的现实,所谓的 “正常 ”绝大多数是对我们真正的潜能的背叛 ..而相当一部分精神病的所谓的治愈,实质是患者出于这种或那种原因决定再次扮演正常。 【1】5
四、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生成及其矫治
1967年,莱因在英国的罗彻斯特举办的国际精神分裂症大会上做了一个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每个对精神分裂症家庭做过详细研究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同意这样的观点,即个体表面上不合理的行为都能在家庭中找到它的合理性。 【6】48一个早年失去母亲的孩子,预示着可能会在将来迷失自体。母亲不仅是孩子能看到的客体,她也是能看到孩子的人。因此,自体发展的一个必要部分是被母亲的眼睛所关注的经验。自体的出现,或者说儿童“为自己存在 ( being2for2oneself)的自体 ”的出现,随着儿童作为母亲有意识活动 (诸如喂奶、洗澡、抱持等 )对象的意识的增加而逐渐发展。莱因认为,为自己存在与为他人存在( being2for2another)是交织在一起的。
人格和精神分裂症人格的关键期。生理的诞生和存在的诞生不一定同时发生。对于正常发展而言,在早期阶段,儿童和母亲将彼此看作是单独的人是很重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母亲通常不考虑这个发展,因此,婴儿将世界经验为不适宜生存的。莱因认为,尽管婴儿的第一年生活与母亲的关系是重要的,但是,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起源来说,婴儿与父亲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容忽视的。【7】后来,莱因晚年又把这一决定性时间提前,认为受精卵也是有记忆的。记忆并非完全存在于大脑或中枢神经系统之中,每个人的记忆都储存在他们各自身体的细胞里。这种细胞记忆能够储存和恢复有机体在子宫内生活的经验。个体在子宫内受到的创伤将会导致个体出生后出现的诸多问题。 【8】127有趣的是,近年来对出生前个体语音知觉方面的经验性研究表明,个体是能够记住在子宫里经历过的特定事件的。 【9】66
莱因强调幼年早期是后来形成精神分裂性在一个家庭中,孩子逐渐从其家庭成员的反应中习得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对莱因来说,“好 ”是指顺从家庭的愿望, “坏 ”是指不服从家庭的行动守则来做事。家庭会强化儿童 “好 ”的行为而惩罚“坏 ”的行为。当家庭不能对儿童的行为和儿童的存在作出区分时,问题便产生了。一旦儿童的自我与其行为直接相连,父母就试图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惩罚或否定,而这些惩罚和否定又会转化为对儿童存在的一种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精神分裂。儿童为了维持他的自体,就会采用多种分裂的防御措施。儿童认识到,别人会根据他的行为来奖励或惩罚他。家庭不仅仅作为自体积极方面的源泉,而且也担当限定自体不表达在思想和行为中不允许表达的“坏 ”方面的作用。儿童知道,如果表达这些不允许表达的思想或行为,将会危及家庭关系和他的存在。
莱因在对精神分裂症家庭的研究中进一步发展了乔治 ·贝特森 (Gregory Bateson)关于精神分裂症起源的“双重约束 ” ( double bind)沟通理论。贝特森和他的研究小组在 1956年发表的《探索精神分裂症的理论》的论文中,用“双重束缚 ”的概念解释了精神分裂症的形成与发展。双重约束是指个人进退两难之境,在双重约束的情境中,个体不管做什么都是错的。贝特森举了一个双重约束的例子,一个患有急性精神分裂症的年轻人在医院中康复得很好,他的母亲到医院来看望他。他很高兴,于是兴奋地拥抱他的母亲,而他母亲的动作却变得很僵硬。他抽回他的手臂,他母亲又问他“你不爱我了吗?”他脸红了。她又接着说“你不应该这么容易就感到困窘并害怕你的感受”。母亲只呆了一会就离开了。在她离开后,他袭击了一位护工。贝特森等人认为,这位年轻人就是处于双重约束之中,研究小组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精神分裂症是家庭沟通系统失败的结果。
在极端分裂的家庭中,儿童无论按照父母双方中哪一方的意愿行事都会让另一方感到不快。夫妻双方的斗争是隐藏着的,而儿童在父母这种隐藏的斗争中倍感压力。儿童被卷入到这种永远也不可能成功的任务之中。儿童只有用反常的行为才能暂时缓解焦虑。莱因与埃斯特森 (A. Esterson)在《健全、疯狂与家庭》 (1964 /1970)中所谈到的 11个家庭个案就符合这样的模式 【10】。
莱因认为,严重的精神分裂性个体起源于他们缺少朝向自主同一性的连续发展。由于精神分裂性个体不能将“坏 ”自体融合到他们的身份之中,因此,他们经验到的是受到阻挠的发展。在儿童时期, “坏 ”自体被看作是对自体的极端威胁,因此儿童试图总是表现“好 ”以获得他们家人的赞成和认可。家庭成员规定出什么是“好 ”的,如果儿童是“坏 ”的,那么家人的爱就不在了。儿童因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他必须永远不做“坏 ”孩子,而这样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 “坏 ”自体没有那么简单就消失。 “坏 ”自体可能会以“好 ”自体不能控制之势在言语或行为上爆发出来。这种突然爆发出来的行为通常被家人解释为精神错乱的症状。莱因对精神分裂症家庭结构的解释揭示出了一些共同元素。其中之一就是这些家庭尤其不能容忍他们的孩子有 “坏 ”的行为。当儿童 “坏 ”的行为出现时,家人可能就像儿童不存在一样来对待他。《分裂的自体》中的彼得个案就是这样。
莱因通过研究存在性不安个体的存在条件对精神分裂的产生进行了分析,而这一方面又容易被精神病治疗的理论所忽视,因为传统的精神病治疗最关注的是对精神障碍的生物解释。莱因并没有简单地排除 “疯狂 ”的生物方面因素,但他主要关注的是用恰当的背景来解释这些现象。正如莱因所说 : “如果我心理失常了,我可能在精神上、思想上、情绪上、生理上都失常 ”。【7】因此,只单方面地从生理因素出发来解释精神病现象是不全面的。
移情使个体恢复与他人关系的能力。这要求治疗者在面对患者时,要完全地呈现在患者面前,而不能试图从他的谈话或行为中找出不正常的地方,然后推测导致他这种谈话的生理原因,或者试图在患者的言行中找出与DSM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相符合的“症状”,这样“客观”地观察“病症”是不可能理解患者的。要把患者当作人来倾听,治疗师要善于改变自己,以便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甚至错乱的世界,用精神病患者的方式去感受事物,同时又需要保持清醒,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达到对患者生存状态的理解。其次,要使个体认识到,他的症状之所以出现,主要是由家庭的异常造成的(诸如母亲对他的反应模式或家庭结构内部的紊乱),而不是他自己的原因。同时,让个体辨别出“为自己存在 ”与“为他人存在 ”之间的区别。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主张来做事,建立一个更真实的身份。再次,通过与患者探讨他所存在的恐惧导致的焦虑 (例如吞没、爆聚和僵化 )来减轻或消除那些表面看来无意义的行为。最后,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治疗者要深入到患者的家庭系统之中,观察家庭中存在的行为模式,同时治疗者又不能被家庭的说法所缠绕。治疗者运用不同的立场来观察并看待家庭内部的行为模式,指出家庭中存在的功能失调的行为模式,使家庭成员自己看到问题所在,以此来改变家庭成员的认知,通过他们的改变来解决或缓解家庭中被诊断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个体的状况。
根据上述观点,莱因提出了独特的矫正方法。莱因认为,首先,治疗者应该通过五、对莱因思想的评价
莱因从存在主义现象学的视角出发,去理解精神分裂性个体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位有独创见解的思想者,在精神病治疗实践上留下了他独有的印记。由于莱因拒绝用生物医学或临床的术语来看待精神疾病,因此他的系统通常被看作是“反精神分析 ”运动的一部分。 【11】86但是莱因本人坚决拒绝给他贴这样的标签。他认为,他从来没用否认过精神病人需要帮助的事实,他只是不相信传统的精神病学说所提供的答案而已。虽然他的工作为大多数精神病学家所摒弃,然而一群群精神病人却坚称,莱因是一位真正理解他们的感受的人。因此,莱因在对精神分裂的理解和治疗方面做出了他独特的贡献。
首先,莱因运用存在主义的术语来讨论疯狂的形式,使疯狂的过程为人所理解。他的观点挑战了传统的精神病治疗思想,激起人们去质疑那些统治他们人生和思想的基本假设。
其次,莱因反对精神病学的生物学模型。他反对额叶切除术、电击法、胰岛素休克疗法以及失去人性的监禁。这些观点促进了精神病治疗领域的改革并取得一些胜利。在现在的精神病治疗中,已经很少使用曾经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盛及一时的胰岛素休克疗法了,增加了一些更人道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例如, 2006年6月30日,美国阿拉斯加州最高法院做出如下决议:在非紧急情境下及精神病人不同意的情况下,强迫病人食用精神病治疗药物是违反宪法的。
家庭治疗的理念就与此有相通之处。
再次,莱因对精神分裂症家庭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促进了对精神分裂形成过程的理解,莱因认为,我们应该从个体的环境或关系中来看待个体,而不能将个体看作是单独的生物体或与环境相分离的有机体。莱因据此观点提出了矫治精神分裂症的独特手段,这一观点启发了后人的思考,例如结构式莱因的思想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首先,莱因反传统、反科学,为疯狂进行辩护,使自己逐渐走向神秘主义。莱因认为,疯狂高于正常,是对病态的社会的反抗与突破,而正常人只是以虚假的自体适应虚假的现实。这种主张虽然有它积极的方面,但是,却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其次,莱因与弗洛伊德一样,强调过去经验的重要作用,而且比弗洛伊德走得更远,它强调出生前创伤经验对后来人格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具有悲观论的倾向。
再次,莱因的思想缺少系统性。他不是一个严密的思想者。他在论著中涉猎广泛的主题,并采用多种表达形式,使后人对他的理解出现困难。
总之,虽然存在上述的不足,但莱因的存在精神病学思想仍然影响极为广泛。莱因的思想的影响现在依然存在着。 2002年 12月,在美国的丹尼尔 ·波斯特恩 (Daniel Burston)和加拿大的玛格丽特 ·卡尔 (Margreta Carr)以及一些对莱因的思想和理论感兴趣的人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莱因研究协会(The Society for Laingian Studies【简称 SLS】,网址 : http: //laingsociety. org/index. htm )。 SLS的前身是 Margreta Carr在 2002年 1月建立的关于莱因研究讨论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现在仍在使用 (网址 : ht2 tp: //laingsociety. org/giardino/index. php )。莱因研究协会旨在进一步讨论、研究莱因的思想和实践,为那些对莱因的生活和工作感兴趣的人提供研究的材料和交流的场所。这是莱因思想研究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004年 1月,提奥 ·伊登 ( Theo Itten)在瑞士的圣加仑( St. Gallen)成立了国际莱因学会( the In2 ternational R. D. Laing Institute),并设有官方网站http: / / lainginstitut. ch /。国际莱因学会是所有对莱因的精神治疗方法和莱因的理论感兴趣的人们的聚集场所,并提供莱因思想和理论的强化课程。莱因虽然已经死了,可他的思想还活着。他还在启发着无数后继者。莱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具体内容,更是一种看世界的方法和对现实进行批判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参考文献:
【1】莱因.林和生等译.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 1994.
【2】Daniel Burston., The W ing ofMadness: The L ife and Work of R. D. Laing. 【M】Cambridge,MA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赫伯特 ·马尔库塞著 .张峰译 .单向度的人 【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4】Laing, R. D., The Use of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y in Psychotherapy【J】. The Evolution of Psychotherapy. Jeffrey Zeig (editor).
Proceedingsofthe1985conferenceinPhoe2 nix, sponsored by theMilton Erickson Foundation,1987.【5】VictorBarbetti. Classification and the Treatmentof the Pa2 tient【J】. Janus Head, Special Issue: The Legacy of R. D. Laing, 2001.
【6】Laing,R. D.,The Politicsof the FamilyandOtherEssays 【M】.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1969.
【7】Brent Potter,ComprehendingMadness: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Psychopathology in the work of R. D. Laing 【J】 Janus Head, Special Issue: The Legacy of R. D. Laing, 2001.
【8】Daniel Burston., The crucible of experience: R. D. Laing and the crisis of psychotherapy【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9】弗拉维尔等著 .邓赐平等译 .认知发展 【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0】R. D. Laing. &A. Esterson., Sanity,Madness and Family【M】.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