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格登(T. H. Ogden):投射性认同与第三方
作者: 心理空间 / 23199次阅读 时间: 2017年3月16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2001,《梦想前沿的对话(Conversations at the Frontier of Dreaming)》

)Q;k6r7jl0心理学空间*ov J&ub|O

2001年,他在为其论文集《梦想前沿的对话(Conversations at the Frontier of Dreaming)》写的前言中,这种对精神分析的重新定义的倾向更加明显,他提出白天的遐想状态就相当于夜间的做梦状态。 心理学空间L)lMR~)T2EW'dN%r6F

心理学空间G/y\u4R~&nG f/AFe,@

而分析,就是要双方都进入这种状态中,然后持续地无意识地和自己进行对话,(The psychoanalytic frame (for instance, the use of the couch) and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for instance, the free associational method used by both analysand and analyst) are designed to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each participant to achieve a state of mind in which he might gain access to the continuous unconscious conversation with himself that takes the form of dreaming in sleep and of reverie in waking life. )

.V!x _:L^ r0心理学空间$qDD6rs6sAp

而分析的目标也被他重构为,来访者和分析师都能够和自己进行更丰富地,更有趣的,更有活力的对话,同时也能和彼此进行这种对话。(I sometimes think of the outcome of an analysis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analysand (and analyst) come to be able to carry on richer, more interesting, livelier conversations with themselves (both in sleep and in waking life), and consequently with each other. ) 心理学空间pN0R:u9T"G

心理学空间Zn5\Y F

不难看出,这和荣格分析中来访者和分析师建立平等关系,进行辨证程序,不断展开自性化历程是多么类似。 心理学空间HP3~.J/k z nu |

心理学空间;_sP-@TXp4|3o

他这种对精神分析语言的重构,让他找到了一个支持者,就是Winnicott , 他撰文评述Winnicott的论文,《Primitive Emotional Development》,对其语言大加赞赏,认为Winnicott的文风就在于他使用语言不是要得出结论,而是使用语言来创造阅读者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和Winnicott要游戏、呈现的理念又紧密关联(Winnicott, for the most part, does not use language to arrive at conclusions; rather, he uses language to create experiences in reading that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ideas he is presenting, or more accurately, the ideas he is playing with.)

pL*?{o*ABo0心理学空间-}'@ux+h|os6V

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客体关系这一组的入组作者中,唯一一个对呈现理论的符号体系——“语言”进行反省的作者,而他提出的这种语言形式,(文风),则更接近于文艺散文和诗歌的文风和解构主义、建构主义的文风,其实Bion后期的文风也有这种色彩,更不用说荣格的《红书》,对《死者的七次布道》等文章了,它们从传递体验、扩充体验的角度来说,的确是比较起心理学界和医学界主流的科研文体,有相当的优势,可以以心传心,以心会心,特别适用于直觉功能发达的谘询师,或者开发谘询师的直觉功能,而且我们知道,直觉的使用在临床谘询中非常重要,而如果谘询师的培训和阅读体验一味地只是和科研文体(理智功能)打交道,显然对治疗师临床工作是不利的。

x~:fM8QJ0

!m9Q{Cg d7Y[*@0这是我们在感应转化模型中要纳入《牧牛图》及其配套诗歌的另一个原因。2003,建构主义的认识论 心理学空间z)a j!Q4YxB O

心理学空间5uVT` c#R\

在2003年的论文《论无法做梦(On not being able to dream)》,他提出了分析师的功能之一就是为病人做出未能做出的梦。后来他把这种关系理解扩展到了督导领域。(Ogdeng , 2003a)心理学空间Pw(r'w"~F

心理学空间0tc2E:i7_-bsP5`

同年的另一篇论文,《什么是真的,那是谁的说法?(What's true and whose idea was it?)》正是对“真理”的讨论,在此他较为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显然他是倾向于建构主义的,但是又有一点Bion的先验论倾向。(Ogdeng , 2003b)心理学空间2}` |E3g)HK

Im(\lr7lz0`;nzS0心理学空间,}7t_c-l#B!j~Z

g:F;k\.s0

X0j@j1H9oZh!`O(X02004a,《阅读拜昂之引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ading of Bion)》 心理学空间 S;wj AhC h%F.b

心理学空间GT0a_ j+f,~d8L

此文中他提出,Bion在前期和后期,对精神分析的理解和定义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早期理解的精神分析是一个不断澄清含糊之事和让已澄清之事不断含混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方向是让全然相反的意义得以聚合(psychoanalysis as a never-completed process of clarifying obscurities and obscuring clarifications, which enterprise moves in the direction of a convergence of disparatemeanings. )而Bion后期理解的精神分析则是一个意义无限扩展的运动。(psychoanalysis as a process involving a movement toward infinite expansion of meaning. )

&p0QweJ ~?&`G0

8j%gf J(z0该文中他也用Bion的术语,给出了遐想的另外一个定义,提出遐想是活在无意识的分析第三方中的分析师和来分析者的无意识的O. (I view reverie as an experience of what is at an unconscious level in the analytic relationship—the O of the unconscious of the analyst and analysand living in the experience of the unconscious analytic third.) 这个定义似乎把本来较为清晰的内涵,变得模糊了。 心理学空间%|Q7|kEMZ/H

U F5m j;c l ov0但是他对Bion的理解则颇值得关注,在他眼中,实际上早期的Bion所做的工作就相当于荣格说的炼金术,整合对立双方,抱持对立体产生的进展,而Bion后期的分析则几乎类似于扩充分析。 心理学空间#b]$T.E Ged

心理学空间7]Sr,N&pp

换句话说,他眼中的Bion从头到尾所做的分析都非常类似荣格说的转化治疗和扩充分析。这和笔者对Bion的印象大不相同,在笔者看在,Bion在英国期间基本上还是一个还原分析的拥护者,只有到了美国后,他长期压抑的扩充分析的倾向才大爆发。(Ogden, 2004a)心理学空间 U]A}G

心理学空间dt~_N0[}


*n"E5N~^ C0aQ5TS0
心理学空间0L!q:[C@va:[$S

心理学空间gONLj^N6v

2004b,《论抱持与容纳,存在与梦想On holding and containing, being and dreaming? 心理学空间4A"J7uN q+~v

&sA$VR]5e[]0在此文他令人惊奇地试图重新解释Winnicott 的抱持(Holding)及 Bion的容器-内容物(container-contained)概念,并通过这种重新诠释建立自己对精神分析的理解。 心理学空间2L `i'KphjT'}

心理学空间"\-q/|h#tz

他认为抱持不仅仅是指母亲用手抱着婴儿,而是一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概念,通过抱持,婴儿得以体验到“不断存在着”的感受,这是最早期的“活着”的感受的起源,后来各个时期的抱持,让婴儿不断体验到在时间中的各种形式的“活着”感,如心理空间感,自体整合感,以及能够隔绝时间中“非我”感。 心理学空间D@"{v"G VQ t*v

心理学空间 asJ'r%GP

容器-内容物(container-contained)这对概念也被他清晰地定义了一下:他提出,容器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一种过程,它包括了无意识的梦工作,和前意识层面的遐想,以及意识层面的次级思维过程。【The ‘container’ is not a thing, but a process. It is the capacity for the unconscious psychological work of dreaming, operating in concert with the capacity for preconscious dreamlike thinking (reverie), and the capacity for more fully conscious secondary process thinking. 】,这里心理能力合成在一起,让个体具有做梦的能力。 心理学空间a%ib"l%ExR

心理学空间+I1D@,A2H

内容物,也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一种不断扩展、不断改变的、鲜活的过程,它是指那些起源自个人的情绪体验的念头和感受。【The ‘contained’, like the container, is not a static thing, but a living process that in health is continuously expanding and changing. The term refers to thoughts (in the broadest sense of the word) and feelings that are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derived from one's lived emotional experience.】

-Tzr QK"I+@0

c b&iX%|$i;E0这两个概念的总结应该说,是非常接近Bion的原义的。接着,在此定义上,他提出,精神分析的目标主要不应该是促进冲突的解决,而是促进容器-内容物的成长。(The aim of psychoanalysis from this perspective is not primarily that of facilitating the resolution of unconscious conflict, but facilitating the growth of the container-contained.)

;|m aN.\lp fw0

|k?B%DY1V0分析师的任务就是提供这种成长需要的条件。笔者本来以为他会提出这种条件正是分析师的抱持,但是他没有这么说,而是说抱持和容器-内容物分别是分析情境的两个侧面。而在同年的论文《精神分析这门艺术(This art of psychoanalysis)》中,他明确地指出分析师的任务是梦到来访者未做的或者未做完的梦。(Ogden , 2004b,2004c)

qj} Mwi@%p~$s0心理学空间9W4j)Q iRY

心理学空间lua|8j3[3W{
心理学空间2ba/f ap8n(M.I ? @%N

u$[uF.SP!b]|02004d, 《分析性第三方: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的运用(The Analytic Third: Implications for Psychoanalytic Theory and Technique)》 心理学空间vu&oKO'ps+Vse

G d K4kmSr02004论文《The Analytic Third: Implications for Psychoanalytic Theory and Technique》中, 他多年后再一次回到了投射性认同和治疗关系,并且再次澄清了“投射性认同”这个他早期的概念和晚近概念的关系。 心理学空间0CpZ7Q ?uynU

/Z J_IK i&p/@|3p0他指出,分析活动中分析师要努力追寻两个成份的辩证运动,一个成份是被分析者和分析师的个体主体性,一个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也就是分析性第三方,是分析双方共同创造出来的。【the analytic enterprise as centrally involving an effort on the part of the analyst to track the dialectical movement of individual subjectivity(of analyst and analysand) and intersubjectivity (the jointly created unconscious life of the analytic pair—the analytic third)】.心理学空间K|/uZWb[

心理学空间/fZ$TDK

他甚至反思到当他自己在用投射性认同来理解论文中提到的来访者L时,他一开始是处于一种理性防御的状态。

/sbiQ\,q1Z0心理学空间d,A1_{0[\cX

那么投射性认同被认为是主体间性的分析性第三方中的一种形式。这种分析性第三方被命名为“征服性第三方”。 心理学空间2WHkl b:kR

心理学空间Id-`p:mmHx$C's[

投射性认同的外延,和他1980年代以及1994年提出的基本一致。 心理学空间e%f [3m;b`n ocb

q3~L4FW3F5}%h0但是投射性认同的内涵,虽然也和他1994年的论述基本一致,但是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化。

bh9q(V*|2x0心理学空间/P"Z6{(}YV(E

首先,他提出了在分析过程中,有两个投射性认同过程,第一个过程造成了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辩证运动的坍塌,而通过分析双方在新创造出来的分析第三方(投射性认同的主体)中转化,双方得以重新占有自己的主体性。(In the analytic setting,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involves a type of partial collapse of the dialectical movement of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resulting in the subjugation (of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ities of analyst and analysand) by the analytic third. The analytic process, if successful, involves the reappropriation of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ities of analyst and analysand, which have been transformed through their experience of (in) the newly created analytic third(the “subject of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心理学空间d;vo)GgEo

心理学空间Zxf z7WJ

这显然和玫瑰园图谱中从“化合”到“死亡”到“重生”的步骤是类似的。

_;y0Qdmu/`.j0

kD!?tRP3v+[0其次,和以前的术语体系中,强调同投射者和接收者的不同角色,并单方面强调接收者对投射者的容纳很不一样的是,这一次他强调了投射者和接收者角色是经常互换的,而且这两个人的主体性是同时不断被否定,又不断被重新创造出来的。(The vitalization or expansion of the individual subject is not exclusively an aspect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projector; the recipient of a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does not simply experience the event as a form of psychological burden in which he is limited and deadened. In part,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re is never a recipient who is not simultaneously a projector in a projective identificatory experience. The interplay of subjectivities is never entirely one sided:each person is being negated by the otherwhile being newly created in the unique dialectical tension generated by the two.)心理学空间F"Ryza

心理学空间9_R T ~2t^Q,~


/i d Dll]#F:A'h0
心理学空间5H9g2l9@ aR$W&P$|V

心理学空间~*@n)^1Dj*V&`7y-R

2005a,《论精神分析性督导( On psychoanalytic supervision)》 心理学空间-{:Ub;rC~\*y5R

心理学空间 AC3V/bi;U

2005年,在《论精神分析性督导(On psychoanalytic supervision)》中,(Ogden ,2005a)Odgen 把其理论扩展运用到了督导领域,他提出,他提出督导是一种“引导性梦想”(Guided dreaming)的过程,督导师帮助被督导者梦想到那些以前不能被分析师梦想到或者只能部份梦想到的部份。他甚至提出督导师和被督导者是在创造一个“小说”(fiction),  但是他提出督导双方不是在撒谎捏造事实。相反,他要让被督导者把事实转变为小说,“只有事实被变成小说后,它们才变成真实的。” 【(supervisee ‘turns facts into fictions. It is only when facts become fictions [that] … they become real’ (Weinstein, 1998).】 为了保证这种情况的出现,他特别强调了督导中应该有可以浪费的时间(time to waste),这同样也是他认为在分析中应该有的一个要素。

0F5ij?M(Op&mc H0心理学空间5z `3W,c[qx#\'|

心理学空间p_q z(u[{ G+l+h

XT8F S Y#`1rCw$j"V0

wQNm!?pb2n2SJ\1Y!`02005b, 《什么是我不与之为伍的?(What I Would Not Part With)》

c!T iX pI9t(\0

;{#` UJN_tS2@&VH0这是较为重要的一篇文献,正如我们之前在第2章提到的,如果一个作者的认识论是建构主义、解放主义、解构主义等,那么我们就要评价的是,作者是否对其伦理立场有阐述,并界定自己和宗教的关系如何。(Ogden , 2005b)心理学空间;^p^iT+R r

心理学空间 uF%PD b7Obh-`L^ U7O

而在学术生涯后期认识论彻底转变为建构主义的Ogden , 在这篇文章中就是较为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伦理原则和工作原则。如下:

Yi.KaR*[(AO0

d/D/a*{7X,x3~0`5P s!Q~0第一,人性论(Be humane) , 分析师不但应该人性地对待来访者,如果来访者发生非人性行为的时候,如虐待儿童,分析师要及时阻止。 心理学空间*IL a OQY?|

心理学空间vk.t{ \;fo|?

第二,负责(Be Accountable), 分析师的责任不是做“精神分析”,而是帮助来访者改善生命。分析师和来访者分别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Re sq2u9z}-K0心理学空间/] \RMm:{7[

第三,梦想自身进入存在(Dreaming Oneself into Being)。他提出能够梦想一个人的体验,就是Bion所说的从体验中学习的过程,一个人能够加入到梦想体验,思考体验和感受体验的过程。而精神分析的目标,这时候被他推进了一步,不仅仅是分析师能够梦想到来访者未曾梦想的体验或者受阻碍的梦想,而是来访者发展出梦想自己体验的能力。

ClX;gX.t0心理学空间7H9R.uk^i#p

第四,出声地深思(Thinking Out Loud)。这是指分析师和来访者通过发出声音的谈话而完成思考的过程,尤其是分析师的声音,不应该是听起来像“分析师”在说话,而是像一个普通人和另外一个普通人在说话,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话,而不是用“借用来”的语言说话。 心理学空间o@9P!LY9KO0H8Tz

0M^AS;LK!@'s0第五,无知(Not Knowing).分析师要具有无知的能力。他提出分析师不但要对来访者有无知的能力,而且也要对自己不要太过“有知”。无知而想像的前提,而想像,在分析中有近乎神圣的地位。

K3oaA$N5E/f7S0

}7f)Uuf3_)OCL6H8u0我们知道,无知的态度基本上是荣格分析师的入门态度,而梦想体验,则体现在积极想像这种扩充分析技术中。

8Ac9L)Zy1S0

3IfxE%x0
:N.h:ED#kh1I'X0

0C2_-t;Q0]`Z8U,Pc0心理学空间 `k!a9z@'R

2005c,《论精神分析性写作(On psychoanalytic writing)》

&} J]!dD_w0

K}D0WyE0同年发表的《论精神分析的写作(On psychoanalytic writing)》 , 他对精神分析的文体进行了反思,这在我们入组作者中他几乎是唯一的一个,虽然荣格也对分析的文体有过只言片语的反思。(Odgen ,2005c)

o:i;d/WO$ii0

x8oZt"C k5T-@O2S0他提出精神分析的写作中存在一个悖论:首先,分析性体验是不能被言说或写下的,其次,精神分析师的写作又必须把这个体验转化为“小说”——用言辞的形式想像性地表达体验,而正是通过这种形式,作者能够把分析过程中的真实情绪体验传递给读者。他引用了博尔赫斯的名言为自己提供理论依据,“毕竟,写作只不是被引导的梦。”(After all, writingis nothing more than a guided dream’(Borges, 1970, p. 13)

,bZRMoM0心理学空间F0Z XPryxg

但是,他也警告读者们,不要把写作过程过度浪漫化,以为这是一个来自缪斯的恩赐。他提出写作是一种类似分析的遐想状态,在其中作者进入一种类似禅修状态,和言辞进行角力。

E l\3t.y-W2n0心理学空间:e'c7}-uElL

2006,《论教授精神分析(On Teaching Psychoanalysis)》

I_uj,xA0W({*\Nu0心理学空间9Q _3x!wA9S n

2006年,他发表了论文《On Teaching Psychoanalysis》,其中总结了他25年来带领的几个小组研讨会的教学经验。这种小组研讨会没2周一次,每次90分钟。他们小组有4个独特的教学方法:1)大声地念出精神分析的文本,关注作者是如果构思和写作文本的,已经读者的体验如何因为阅读这种体验而改变;2)把临床案例报告的过程当做是团体梦想的过程,组员通过他们清醒状态的梦想,帮着呈报案例者梦想那些不能被梦到的体验。3)阅读诗歌和小说,作为一种“耳朵”训练,4)学会克服自己以为的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学会遗忘自己所学会的,从而能够为每个病人创造出新的精神分析。

$fAt vy7z1I0

Rj*mum(Fv]02007 ,分析的风格

#o{o.e8jv6X b wq0心理学空间0@2a)Gt3Fi8jUG

2007年的论文,《论作为梦想的说话(On talking-as-dreaming)》中,(Ogden , 2007a)他又对治疗师和来访者闲聊谈天这种方式进行了反思,认为这种谈天是一种清醒状态的梦想,可以帮助来访者梦想到未曾做的梦。

'\.@#~du7cTA0心理学空间[1F}`(@5z[eaB

同年的论文,《分析风格的元素(Elements of Analytic Style: Bion's Clinical Seminars)》(Ogden , 2007b)是他对Bion的研讨会进行创造性阅读的结果,他首先清晰界定了分析风格的定义。认为分析风格是和分析技术对立的一个概念。分析技术很大程度上是由分析界的前人发明的一套套实践的原则,而分析风格则起源于分析师自己的人格和体验。但是,并不是每一种治疗师“风格”都是“分析”的,也不是每一种“分析”实践都是具有治疗师自己“风格”的。 心理学空间] OK3~&w-J

心理学空间.\;F"X/JLA7}

他说的“分析风格”有四个要素:

[7D({c9V8UY%J6L0

V$BEd#v w*j0(1)分析师能够运用其人格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并且有能力以这种人格特点说话;

KK9S3V3X U%^j.`0心理学空间-|/EL3`"l6uAQ

(2)分析师能够运用他自己作为分析师、作为被分析者,作为父母,作为儿童,作为配偶,作为老师,作为学生,作为朋友等等的自身体验;

*z,i{s~ R `Ruq0心理学空间GD H n$? D#q-CHA1h'f

(3) 分析师能够吸收分析性理论以及其分析师,其督导师其分析同行和分析界前人的临床技术,同时有能够保持独立于这些理论和技术,分析师必须透彻地学习分析理论和技术,为的是自己他能够忘掉这些理论和技术。

LE5t_x0心理学空间 GY.AL/c-H\

(4)分析师的责任是,和每一个病人重新发明精神分析。分析师的风格是一种鲜活的、不断改变的和分析师自己以及病人待在一起的方式。(The analyst's style is a living, ever-changing way of being with himself and the patient. )

:N#E3w7^'| a4z0

,] V7ePL RD02008 , 《拜昂有关心理功能运作的四个原则(Bion's Four Principles of Mental Functioning)》

5k6H@L u!iG#O0心理学空间Nk4^im

此文,看得出来是Ogden探索元心理学的尝试,他借用了Bion的理论,提出心理功能的四个原则:

MZHN@0心理学空间v;n@ ^9t.f/@9y

首先,思考是被人类认识真理的需要所推动的,“真理”是指一个人真正是谁的现实,已经在一个人的生命中什么正在发生的现实。这里的“真理”好像是一种“自性化”的真理。 心理学空间7E3MH4K,p]"i,j bi

心理学空间k g^0C6^!DCZ

其次,要思考一个人最让人困扰的那些念头,需要两颗心灵; 心理学空间3EPg\X l0e4g*y~!{

心理学空间:~!avb$y*q|$pt3z~

第三,思考的能力得以发展是为了能够容纳那些来自让人困扰情绪体验的思维念头;

nly"~!Ak p6X4j;Q0心理学空间p4M1rQ;N:up.R

第四,人格有一种内在固有的精神分析功能,而做梦就是这个功能展演的首要过程。这个精神分析功能指的是三方面:(1)产生个人化象征意义;(2)产生意识;(3)产生对个人情绪问题的无意识心理工作的潜能。(Ogden,2008)

`&s\4B9Yef0心理学空间&^a*`G9it,N

这一次Ogden并没有对此多做发挥,而是比较实在的转述了Bion的理论,在借用Bion的元心理学框架时,他似乎也隐约地感到了这个框架的不足,如2007年的《读哈罗德·西尔斯(Reading Harold Searles)》中,他就提出了Searles的理论和Bion颇有互补之处,而我们在入组的作者Sedgwick则专门论述了Searles和荣格的类似之处。

o%s KJ$s DF9N0

MZL?3A0我们可以看出,这四个功能对荣格心理类型学中提出的理性功能,的确是一个很好地补充和扩展。

*Z%}aQ9D qj#j yVo@0

3SV*_9T)e qS#Y)g0另外,既然如此强调思考和智能的作用,那么是不是这预示着这一支精神分析要向着认知疗法的方向发展呢? 心理学空间0a)R*S&y$X1i

:k ZP/?`+s Y0e0     我的看法是,首先Bion 和Ogden都提出了一种从认知或元认知领域,通过思考、哲学性反思得以自性化超越的途径,这条途径和荣格学派所习惯通过意象、直觉而实现自性化有很好的互补作用。其次,我个人认为,无论Bion还是Ogden,当他们进入直觉和意象领域的时候,似乎都有些乱了方寸的味道,这在传统中,实际上是通过“道次第”,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改变模型”来解决的。  Bion的网格图,已经是一个改变模型的雏形。另外一点,认知技术、尤其是正念技术,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让这些飘在空中的概念“落地”的法宝。如果他们三家能够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认知自性化的改变模型,也并非没有可能。根据作者所知,国内杨发辉正在就此进行工作。 心理学空间}!p#i!I,a#{

l v |2f9Q*}K02009, 《论成为精神分析师(On Becoming a Psychoanalyst)》 心理学空间dU6E GJ&N0T#saSa

|B:?2A H02009年,Gabbard和 Ogden发表了论文《论成为精神分析师On Becoming a Psychoanalyst)》,(Gabbard & Ogden, 2009).在此文中,延续和扩充了他有关分析风格的思想,他们一致认为,在分析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发展出自己的独特的人格特点所具有的特色是最重要的。 心理学空间\/G \R;`$L-n1S

心理学空间}8SA.c7Z;SN0S

他们提出了在成为分析师中四个方面体验是最重要的: 心理学空间5ND:q)x e

7AS3vpC0首先,是能够思考和梦想自身的生活体验,从这些体验中学习。

:u!\\+m;y!I5f2l;?0

-n)\e}H'^ DF0其次,为了思考和梦想自身的体验,分析师需要有足够的属于个人的、与世隔绝的时段,这和参与别人的心灵过程同样重要。他们特别提出,在两次会面之间进行心理工作和在会面当场的心理工作是同样重要的。(psychological work that is done between the sessions is no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work done with the analyst in the sessions.) 心理学空间\Z8wYp'l:b(v%f-o

心理学空间1]Y ?E`tsNn+e5CR

第三,成为分析师包括一个“充分梦想自己进入存在”(dreaming oneself more fully into existence)的过程。这一次,他们清晰定义了梦想(dreaming)这个术语的定义,它指的思考的一种最复杂的形式。在这种被命名为“梦想”的思考形式中,个体能够超越思考的次级过程的逻辑性,但是又不失去和这种逻辑形式的联系(we are using the term ‘dreaming’ to refer to the most profound form of thinking. It is a type of thinking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is able to transcend the limits of secondary process logic without loss of access to that form of logic.)通过梦想的工作, 我们创造出个人的、象征的意义,从而成为我们自己。(The work of dreaming is the psychological work through which we create personal, symbolic meaning, thereby becoming ourselves.),而他们说的充分梦想自己进入存在,也正是这个意思。如果缺乏梦想,我们就没法从我们生活的体验中学习,从而不断地陷入无尽的、不变的现在中。(In the absence of dreaming, we cannot learn from our lived experience and consequently remain trapped in an endless, unchanging present.)

f)@)z$@^'V0

w(m5@\1pIW W0第四,他们提出,分析师成熟的过程也就是容器-内容物不断成长的过程。 心理学空间+B @0y'Naq af

*d$uw`1^oaB+E{0正如Ogden在另一篇论文 《重新发现精神分析(Rediscovering Psychoanalysis)》所言,成为分析师的过程对他来说就是重新发现精神分析的过程,通过谘询、督导、写作这些领域的工作,他显然越来越走向自性化的过程,从而他对精神分析的理解和荣格也越来越类似。(Ogden 2009)心理学空间 w5`IO-@o

心理学空间;u1{?M~6t3F#E Z

近年来,他虽然转行做了文学系教授,但是似乎其思想还在有所发展,比如说2011年,他在创造性阅读Susan Isaacs的过程中,似乎又回到起学术生涯起点,对移情进行研究了,这次他找到了“幻想”试图连接他的几个概念,他提出:1)移情应该看做是个动词,移情是幻想的意义就是,这些移情所代表的情绪体验在之前是未曾被充分体验的。2)幻想是一种无意识思考的形式;3)幻想的首要目的和功能是满足人类的理解自身体验真相的需要。(Ogden , 2011)心理学空间5Q(b:}Z$z-~ _` k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老师移情、父性缺失及反移情炼金 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
没有了»

 李孟潮

李孟潮

李孟潮,个体执业者,心理医生(精神科主治医师),精神分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