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并非宗教的产物
作者: 知識通訊評論第89期 / 8305次阅读 时间: 2017年4月01日
来源: 國立臺灣大學 标签: 道德 文化 宗教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nR"n ?;R-p0

7lO8|p*IS0
道德并非宗教的产物

c!}(t5N3Gq)t Bxd0
心理学空间d3QXR2^

PRYf%Vg0
心理学空间_Y:M3Z V!|su2|

一些行为指标显现,是否有宗教信仰,不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感。因此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也不决定于其是否有宗教信仰。但是宗教的起源到底是先天?还是有演化适应?仍有不同看法。

4x2Q5f7F7R W0
心理学空间$Y/e@GPa

心理学空间0Xj6oLZ|0q

宗教或文化,孰为道德之源?
心理学空间Sxuy?/oR {+F o

Rh.E7c2w8C0

i%c,Z(JCau0q^0小说家麦卡锡(Mary McCarthy)曾写道:「宗教只对好人有益」,但衡量宗教裁判应对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人道主义的暴力,或是对抗乐施会的暴徒,让人怀疑宗教只给予人们道德的讬辞和动机,而非理性的内涵。心理学空间W)uy)wcp4dRCQ7s[

心理学空间!SZ;Eyk*Dsu

赫尔辛基大学的塞西南(Ilkka Pyysiäinen)与哈佛大学的豪瑟(Marc Hauser)两位心理学家为此发表的论文,指出人们不管有无宗教背景,面对陌生道德抉择时,反应并无太大差异。

&]rK[*UX~(Xxjy0

,y:|:zFI9C`Yk6D0研究使用豪瑟研发的网路版「道德传感验」,考验人们的道德判断,情境包括若规定聚餐时每个人需准备一道菜,该如何处理有人两手空空前来;或是值不值得杀死一人以拯救其他人,这些问题大都难从宗教书籍中找到解答。心理学空间 g6e[S1zfL,j V x{

Z+uk7jC4V;C M2Du d0天性良善

h8PEi6v9H ?;T0

h~(q sT G/rR@0数千名社会背景、年龄、教育、宗教信仰、种族不一民众接受测验,塞西南与豪瑟表示,结果显示「道德感与宗教背景无关」,不过在少数高度相关的项目中,宗教仍可能影响答案。

m;iKQ` A"L8??0心理学空间&HA.BP3C3xj

这项结果或许也呼应宗教源起,有些研究者认为宗教只是为帮助无关系的人们相互合作,例如强调「人在做,天在看」以防止作弊;其他人指出,宗教行为并非在人类演化中的刻意选择,而是其他认知功能发展下的附属品,例如宗教或许其实是相信灵魂及来生背后合理的心理因素。

9xD c GFJ u nU$Z0

0[4T Y.h4_$s7L0塞西南与豪瑟指出,因为宗教对道德判断影响不大,上述的第二种假设的可能性更高,认为人类是先产生有关行为模式的道德概念,促进团队合作,才将这些概念融入宗教体系之中。研究人员认为,人类或许天生便具有这种「道德文法」。心理学空间 `'KW v'Pv

心理学空间-c.U tM X&a

这份论文的内容不只涵盖人类学,也一并挑战人们常认为宗教灌输道德意识的论点,若依据作者所言,宗教人士并不会比无神论者更具有道德感。

{@T{.x#C0心理学空间j/q3Q#m:{c W

塞西南与豪瑟并不完全否认宗教有适应力,认为天择或许带来改变,会从既有一些影响道德认知功能的改善,来创造最大的合作利益。证据显示相较于无信仰者,宗教成员团体更容易促成利他及自我牺牲精神。心理学空间MlD\5]` L

心理学空间-I%Ctb)~` R ^h

这篇论文同时激怒宗教狂热者或无神论者,若将宗教视为社会行为演化,而非神圣天启,显然怀有无神论的逻辑;但文中又假设宗教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不像某些人士主张宗教是文化加诸于社会的愚蠢行为,只要用冷静与理性即可洗除。心理学空间7~ nGzF!_

心理学空间 WH;_5cmO@ w!n}&d;~

不过这种道德测验究竟探究的是宗教或文化才是道德之源,也无定论,因为无信仰者若身处在宗教色彩极为强烈的文化中,很可能会接纳多数舆论的道德倾向,例如西方文化便长期深受基督教价值观左右。

IV B2[R#u#E/fa0

TxX$O;de0不过研究结果认为,无论文化或宗教都不太重要,而是由其他与生俱来的因素,决定了人类的道德判断。

I$paU:H,]I0

7b6| p$P|k0有时宗教道德准则会出现不一致之处,让人怀疑是否受其他先入为主关念的干扰,而非完全来自宗教信条,例如天主教早期反对试管婴儿,但又同时强烈反对任何阻碍生殖的手段;对于欺骗、盗窃与谋杀,多数宗教都有相同的核心道德原则,也都有顺应社群的调整,其他如基督教的原罪论等细节则各有其历史背景。心理学空间K1yv:h2G9j PB9p
心理学空间,~F`OC(}0O

^SL}KR/]-z0

d;F~3@ H_s0
无神论者在道德测验的表现上与信仰者无显著差异
心理学空间Je7K f,|FD ]

P t0Aa"UY:qk:G-v@0

5_o;xb@$p]3Kq4[0但若要挖掘宗教根源,道德真的是最佳切入点吗?若说之所以有大量文化投入宗教,只是为了增强并且调整人类与道德相关的既有神经网络,实在很难取信于人。有些人强调宗教符号与神祕信仰的适应力,而不着重于道德层面。

T I3V2j4y0A~p.R \ Q0心理学空间-C4W8v4`s,\

宗教这个文化现象如此丰富,若试图解释源起,通常注定是两面不讨好。就像若要以非宗教合作角度解释法国沙特尔主教座堂,或是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也同样不会有结果。心理学空间 C EK+Z N'U+L9d!m%h

心理学空间/Uoz~'oPc:e

(本文原载于二〇一〇年二月八日《自然》杂志网,作者保尔(Philip Ball)为自由科学作家及《自然》杂志编辑顾问)心理学空间&H REs `Y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道德 文化 宗教
«女神是人嗎?崇拜女神是愛情的開端? 社会心理评论
《社会心理评论》
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的TED获奖心愿:呼吁《仁爱宪章》的诞生»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