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科特能否于母性毁灭阴火中熔炼出哲学-科学-艺术-神学之四大合金?
作者: 李孟潮 / 8368次阅读 时间: 2017年5月12日
标签: 温尼科特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d@'W$T b0q0心理学空间B%Hb6p+[B }9Z3W

温尼科特能否于母性毁灭阴火中熔炼出哲学-科学-艺术-神学之四大合金?
——《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中文版读后感 
李孟潮 ,自由执业者
心理学空间"jE1R3{|*a

Pm,MoeSU0心理学空间@/D{l"p,Z

心理学空间Q,kJ'E;g[NP
心理学空间$N$pXw^FDD Y

心理学空间:oiEXG$]7z

心理学空间L2[B1bDO

J-dWYm[0

7XA tFN0以温尼科特粉丝们习惯的句式,《三体》核心思想可如此总结:

FG3i#MN@3j0Q`0心理学空间MSfCM

其一,创伤引发人类欲望,追寻新世界和好客体。心理学空间^2R Q[;B

5Y CGB_ F(B)b0第二,新客体只会带来一个结果——毁灭。心理学空间G zh1lTyN

心理学空间9|G?!Mt a)z8]Y

故而,俢复创伤会引发更大创伤,导致文明灭绝,祸害太阳系惨遭降维攻击。

sn9W!~4`/E3Xq0心理学空间b!c6S(J RJ)C#c

这一切的总根源,就在于四零后的女科学家叶文洁。

'vR9U%w.x0心理学空间U*XeJ!boDp!@

她试图修复三重创伤 ——

DQ4A'C)Z^.tQ"J/k4m0

7v.a.fp/w0O.A!L/l0之一,文革期间,坚持真理的父亲被打死;

y}R@ o.?0

.|ApHZ p c0之二,母亲是个功利主义者,背叛父亲,改嫁高官,不认子女;心理学空间5@*?lz)el

L&d0M-K/wD0之三,文化母体的丧失。

:sP*sc\0心理学空间yxNAkU:S f

叶文洁不信《推背图》——不信五德始终,文革会过去,圣人会降临,

B*g%?:E0s#E _M0心理学空间FwR4qH

不信儒释道——因果轮回皆是苦,此日中流自在行,任他沧海变桑田,鹤貌松姿常不老。心理学空间E4W"K,OvR

6~5V7Q0G(~M0她也不信红太阳和人民大救星毛主席,改天换地之共产主义伟业,自然要造成他们小资产阶级千家万户闻鬼哭。

-^ q-qa+`MQy-W0心理学空间1s/\ Gi}d9_

她一生之信、望、爱统统寄托于科技发展,坚信高科技的外星文明会带来改革开放的春风。

t#NI7b(g0心理学空间]V!MM!U3eTN%V

她摒弃落后的地球伦理,亲手杀死丈夫和同事,只为迎接一个美丽的新客体——三体净土降临人间。

e$T6]/{\C*huI0心理学空间H"~.z\:mB/s q*b

她实现了弗洛伊德那黑暗的预言——人类文明是一场压抑本能的胡闹,必毁灭于死本能与攻击性。

8N_ qv oH"Ib b0心理学空间8a![%^ a^qD

对弗洛伊德那著名问题“女性究竟要什么?”根据《三体》之死本能动力学,答案是明确的——

R6Ie9K6T9I3E#s-` ~3b0

t$sB3J!iv0“女性要的是全宇宙,如果得不到,她就会毁灭全宇宙,比如弗洛伊德小友,你妈妈就用无条件母爱毁了你,以及你女儿。”

G*W-Zf^Uh0

O%K!S9[o'O'}0这大概也是从小被女人们包围的温尼科特的噩梦。(罗德曼,2016;郗浩丽. 2007a)成年后,温尼科特发现噩梦照进现实了——心理学空间3BRC9mq$E p Q9sUIo

心理学空间}(@{8_S9e }a

上班时无数女人带着儿童来看暖男医生温尼科特,下班后他去参加学术活动,协会里两个女强人安娜和克莱因,正在煤气灯下口沫横飞地争论。德军飞机投弹轰鸣,砖木樓房嘎吱作响,阵阵飞尘飘落在那群精神分析妈宝男的白晰脸面上、 荷兰猪头油上和Clarks翻毛鞋上。心理学空间"p_"ISn"[n5}`

心理学空间[EIy.IzTO

千里之外的荣格正在治疗室里想,要把这个女边缘精神病人踢出去还是让她做自己情妇?他眼前浮现出他那巫婆妈妈阴晴不定的脸部微表情, 她们又幻化成《红书》中一众女妖与蛇怪。

[8l?#P _|/Lv1J,qe7eKD0心理学空间 nu$J"\.h.k"t$s

就在本书结集出版前后,温尼科特研读了荣格传记,他一方面大赞荣格,认为他补充了弗洛伊德不足,另一方面提出荣格的问题在于没有面对人类攻击性。(Winnicott, 1964)心理学空间 VXK:d/^#cY

心理学空间~.Q3ct%O{m o]

温尼科特本人,当然是深入探索儿童攻击性的先驱之一,他认为攻击性和爱一样,是重要的潜能,若得到促进性环境的支持,则让儿童生命活出真我风采。(郗浩丽,2007)

4V2N!?7k8yqm0

e/w$o!JY#D4t9Ni0_0温尼科特理论中有一个暗黑之处——

qR9u+Cmv/S0心理学空间5\oCv dd3pC

他认为,主体之诞生,必经阶段之一是摧毁客体。那么作为促进性环境的提供者,合格的母亲,当然要能承接儿童的攻击性飞毛腿,保证这些投射认同的导弹可以精确打击目标,30-50%的命中率,而母亲又不能被打死。(Winnicott著,卢林等译,2016a,2016b)心理学空间$n7O"j8A!ul

M,zF ? rJ!NYB0但是要是母亲们不想被攻击呢?

,g qC+_E'oLh0

3z J(V+vI#S,I0要是母亲们自己的主体没有诞生,要通过摧毁婴儿才能诞生呢?

^:uC[+NM0

E@&L5\6s8]uH0要是母亲们认为,女人们已经受了儒家社会几千年压迫,好不容易才推翻族权、神权、夫权三座大山,温尼科特那反动小资产阶级理论,凭什么剥夺妇女劳动权?……心理学空间f3w;c$o8H:}5V

心理学空间*d-P;^[ X[| N%LP

咨询师们要把温尼科特式英国“期望”放到当代中国母亲们身上,尤其是叶文洁他们家三代母亲身上,难免期望变幻想,幻想变妄想,妄想变科幻。于是乎合格母亲变够好母亲,够好母亲变恰好母亲,恰好母亲才是最好母亲,最好母亲是当然是无条件爱你的母亲,当然也有可能是无条件恨你的托儿所阿姨的反向形成。

'z$k @vL#{EipA0

F%]rm*X7co)M0中国当代的母亲们,一要忍受饥荒战乱、天灾人祸之痛苦,二要承受婚姻迫于生计之苦恼,三要接受科学育儿和妇女解放理论之骚扰。终于磕绊踉跄人到老年上网闲逛,梦醒时分发现子女们正在哭喊控诉——你们这些当妈的,当年怎么不提供抱持容器、足够好母爱给我?只好放下手边的《金刚经》,拿起余华的《活着》越看越觉得被深深地科胡特共情到。心理学空间Ari Go!B)E!`z

心理学空间 gRC;Avx$A ^9qk6Wu

咨询师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典型中国案例——心理学空间_p? ef e!vu*w\

M O|z5^?9U%M0案例她爸当年带着女友奔赴边疆,结果女友被领导看上了,爸爸不让位的话,自己全家不死也得被发放。案例他妈,本来上海大户小姐,家里正挨批斗,就看上了案例他爸及他爸的爸爸的家庭贫农三代出身,这对夫妻历经艰险,终于组织批准结婚,给了一条生路。心理学空间dcsV:NJP I

}9[6Bopy9\0结婚后没房没钱,仍各自住集体宿舍。偷偷摸摸意外怀上了我们这位案例,妈妈不敢休产假,害怕被扣上不爱集体爱小家的帽子,女同志们已经被解放了,成了社会主义新人了,劳动乃人生第一需求,岂敢留恋旧社会的家庭结构,回去抱持婴儿搞西尔斯亲密育儿法?

WgA4Te f$_i0

;c9Q7?BU:f\9r0终于熬到了一间9平米的宿舍和孩子上幼儿园,幼儿园老师说我们使用最先进最科学的节制育儿法,第一周孩子不回家,哭就让她哭,不睡觉可以吃点水合氯醛……(祝士媛,1959)心理学空间J"k^ p#q i7z

心理学空间&H1Dau\tD!gG

多年后,这小孩长大了,不幸学了心理咨询,她问督导师分析师自我体验师,你为什么不是足够好母亲,提供促进性环境给我,修复我童年创伤?心理学空间 JX5Qxra9t2q

+IL3u1shV&pQ7A0——答案已经写在历史中。

x3OcP.J'B0心理学空间?.``]8u

唯一的干扰因素是,这帮同行有“足够不好”的历史文化共情能力。

7G#QC/R$I G Gw T0心理学空间M`#s G_ e N1Q3o7o/C

母性乃文明之基,父权社会无伟大母亲支持必然倒台,正如《红楼梦》所预示。

&I+z:z;`1GjP0心理学空间.Fr(C:gQ{~6l)cW

面对母性毁损,共情能力灰飞烟灭也是情理之中。只看云断成飞雨,愁思怅望意难平。心理学空间U"p|U bJ!kA

?MD l5`1s-[0并非丧父之痛让叶文洁对文明丧失信心,相反正是父亲之坚毅殉道是坚持,让她同样坚毅相信人类可被拯救,当然这拯救力量来自父爱导向的科学和智慧,而非自己母亲缺失的慈悲和母爱。心理学空间`Gw8f+w W4Z

?.CXd&}.gpJ-AE8D0她对母性是绝望的,那是宇宙中一个悠悠千古的黑洞。

mR Nj0N*_0

W{/d5pq.j0a0叶文洁的父亲怀着科学激情参与新中国的建设,正当他饱含热泪仰望天安门城楼的那年,温尼科特写下了名篇《反移情中的恨》,(Winnicott,1949)。

,?G]3BQ0心理学空间"U{7^k~}Uu

他终于开始直面母亲-治疗师的愤怒、攻击与毁灭欲望,而不再把盯着儿童攻击性不放。

j,H;WZ)t9kmog5A ~0心理学空间T+tL~3_[(?j

但是见证并讲述一代代母亲们毁灭婴儿欲望,这一艰巨的革命任务,仍然需要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精神助攻。

NQ~ NF(b1~E#Z*P0心理学空间+MZ Q3g(] Ck!Cb

kf:J$v1W&aC C0

心理学空间5onO4{U%i

心理学空间eQ'^ zk

时光悠悠白云苍狗,七十年一晃眼过去,如今一众中国精神分析粉丝们附庸簇拥着几个䧳雄难辨的大咖意象,再次扑向温尼科特如叶女士扑向外星文明。

j%H{pl3c0

'Hdrb'd{7h{QG0眼看各种代际创伤就要再次上演或者已经重演,终于我们迎来了阅读温尼科特原著的机会——这本《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心理学空间N*j_J0A Ov D$Z

2q&yHX|%IA0大概会令粉丝们失望的是,其原著并不像网络流传的语录那么振奋人心,这里并没有母爱赤膊大跃进。心理学空间T"oHbvkF#|

心理学空间G+GPhNz

温尼克特临床经验主要來自於儿科病人、邊緣个案、反社会少年和精神病人。其作品也围绕这些主题展开,本书前半部分讨论的内疚感、依赖、独处、担忧、攻击性、母婴关系等等议题都紧扣发展心理学,而研究正常儿童发展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心理病理学,从而提高诊断效度、预后评估和规划治疗技术,本书后半部分就在讨论这些临床工作议题——反移情、治疗目标、绳子技术、住院治疗、治疗师培训等等。  心理学空间l] p}k

心理学空间5BK r4lx/O{;fV ^+Kpn

温尼科特的主流语言风格仍然是让婴儿们难以下咽的医学-科学范式。心理学空间:M/`T1l$~aV

心理学空间 c R+AD?3@)tp

但是,如果你用纯粹的医学-科学的标准来评价他,大概会给他点上150个差评!

$NWV0K? Y0心理学空间;V;RM(u p}/rT;@

因为他几乎没有引用任何来自科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其论证证据全部来自于临床个案和个人感悟,没有概念研究,没有随机抽样,没有双盲对照,更没有方差分析、逻辑回归这些科学语言,连APA格式的参考文献也残缺不全。

avC ~i y|,s0心理学空间 To uD3Jm9s:`u

而这些东西在Kernberg那一帮子医学硬汉那里全套齐活,一个不少。

qLx*xw)i$Wz8[vKuw0

U3C(O6}8K~e0和Kernberg他们比较起来,温尼科特就只能算是医学院五年级文弱书生,唯一强项是医学院的文学社团的副团长,只能与解剖学挂科的差生鲁迅为伴。心理学空间*]X|9G#X6i

3g3T(g-d5ou R7p)Z0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足够科学的温尼科特,却是精神分析主流数据库PEP(Psychoanalytic Electronic Publishing)上最受欢迎的作者,甩科学主义者Kernberg几条街。这又是为什么?心理学空间A9t.zgX)fE

}Hc4F3jg0春雨断桥人孤独 ,双飞燕子几时回。温尼科特不仅不足够科学,他也不像荣格那样足够神学,不像亚隆那样足够文艺,也不像拉康那样足够哲学,更不像开药学派那样足够医学。

tq*_3oI_1@0心理学空间#}J&r L,sQ*z+p8?

但是他也不是足够不科学,足够不哲学,足够不神学,足够不文艺,已经足够不医学。心理学空间M0B x"_p+m8l9Aw(z

*N0TX.d9JQt*s.Lj#j0他就是这么游走医学、科学、哲学、神学、艺术等话语范式之间,把精神分析玩成了过渡性空间。

1E&Ug*UW0心理学空间c"IE4{r;_

正如Ogden所提出的,温尼科特的文风,恰恰是他最吸引人的东西,他那文风不仅仅是理论建构,而是直接传达出了精神分析治疗过程的恍惚入神(reverie)心态。(Ogden, 1986,2001, 奥格登,2017,91-128页)

,}Oa5C8{_0心理学空间N'wD8g*zn0y I

一般而言,心理治疗都有四大话语范式:医学范式、科学范式、艺术范式和神学范式。精神分析的叙述多游走于这四大之间。、

4KR:bO;LL L0心理学空间qF*@#H;|0d9[;mB

医学范式秉承医学实用主义精神,目标是有病治病、没病防病,其价值取向是“这技术有用还是没用?”,治疗关系配对是医生与病人,有病看病,没病走人。心理学空间9n7z!wq Y*r$~b7z

心理学空间W+_M'l2Ni

而在治疗技术上则追求最有效、最经济的技术手段,无论它属于什么流派,白猫黑猫能治病的猫就拿来做药。心理学空间{s3a*{+~-b9{/q

6S#L;H;n*]+q0科学范式的认识论大多是实证主义,目标是用科学研究的手段来发现真理,对事物追问“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建构出科学家和科学研究对象的关系。治疗技术当然也要经过随机对照试验等科学检测才能发行上市。心理学空间e1u9XN)K"QB"|

X0f#Y~Wd Q^!dg.L0艺术范式则追求治疗过程的美感,随机性和自由性。真假与否,是否实用,则不是艺术家们关心的内容,只追求那一次次的冲动和诗意。只追问“这究竟是美的还是丑的”?心理学空间@|U/c1Tu

&dO8n4Bcs\ M;{ h"[0神学范式,又可以称为哲学-宗教范式,则从人生终极问题——“人为什么活着而不自杀”出发,探询人生的意义,一个治疗是美是丑,有效无效,科学还是伪科学的,都无关紧要。心理学空间%op S}G

心理学空间 {+Y)\pim

关键的是你是否心中有神,这心中真神是否帮助你发现了人生的意义,终极的存在,从而让你可以淡定地迈向死亡。

nO_ xj2@z0心理学空间F)IfKA!p!p-t

当一个人能够慷慨赴死,那什么依恋关系、人格障碍,失恋离婚、没钱看病,蛙星人进攻、太阳系毁灭,岂不都是地球上小事一桩?心理学空间7Fc%q9`6M o'H

心理学空间oQ7MG$f

Kernberg就是医学、科学范式的典型代表,而亚隆则是艺术、神学范式的大师。心理学空间w`V/p1C

QG$t t(v[J0弗洛伊德则较为复杂,他早期的著作大部分是医学、科学主义的,同时他也写了大量的艺术、文化评论,其行文也有浓厚的文学气息。而在他晚年,则开始研究文明、宗教、死亡等等哲学话题。心理学空间b-] l+^QY

心理学空间C2W.Sk b+c/z4syD#y

最终,精神分析在他死后,成为了IPA精神分析师的宗教,1950年代的时候,很多精神分析师相信,一个经过彻底分析的精神分析师,是不可能再去信仰那些傻里吧唧的宗教的。心理学空间-UU%^!` cw.wJ4U:k

$xsS f8wkFBUy0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路径也类似。但他们性格一个外倾思维,一个内倾直觉,恰好是克星。温尼科特则是外倾情感,正好是他们两位的和解药。

jS?+y,`h0心理学空间 l:H+D,CQ

所以从1964年温尼科特开始批评荣格,一直到现在,荣格派分析师一直持续不断地要和温尼科特隔空对话,有说他误解荣格的,有说他其实是需要荣格派治疗的,还有认为温尼科特和荣格理论上互补的。(Meredith-Owen,2011a,2011b,2014,2015; Morey, 2005 ; Saban, 2016;Sedgwick, 2008)

:ny7P4uC*d0心理学空间zS;i M\I!oQ

医学、科学、艺术、神学四大学科,正好对应感觉、情感、理智、直觉四大功能。一般来说,每个心理治疗师,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这四大元素都会保持一个辨证平衡的发展。比如说科学模式一般用于研究精神疾病的诊断学、病因病理学、预后评估、各种治疗模式的性价比比较,精神卫生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医学模式一般用于探索各种治疗技术的组合,发明新技术,检验各种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预防疾病发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等,艺术模式则一般用于建构各种治疗关系,探索如何艺术性地运用各种技术,治疗师写作、培训新人传递自己体悟,而神学-哲学模式者多用于治疗师的心性修养,洞见人生。最理想的治疗师当然是医师、科学家、艺术家和巫师四大合体,自性圆满。心理学空间8\)]0n:za f!T"Z

心理学空间LiM0`ix(kv A3M

心理学空间 |XFp)E

温尼科特的一生,也是熔铸这四大元素的历程。

%l:m-H@W&[ {j x0心理学空间e]Dd#p+y!E

他这自性化炼金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和资源当然就是母性。

&dO+_y[i"u]0心理学空间"~8FS4S P

在这一点上,他只能求助于艺术,他写过一首诗,叫做《The tree》,据说是悼念母亲之死亡的,有几个闪光的句子,如——

@'WAF,eMx v0心理学空间`*mO ]m a

Thus I knew her

ez8pB.q fd4O0

"R(LO4Ps@ S0Once, stretched out on her lap心理学空间} S4]@$H4}:Aw

心理学空间 O|/J8z!b`|

as now on a dead tree

Z)M|0BU#i#sa0心理学空间8K2cQ2Np

I learned to make her smile心理学空间 A"^t"yNjwF0r0~D

*O p;Bef!? n4~0to stem her tears

,w1M8s&MBE"? Y LT0心理学空间e4C_L%ZO

to undo her guilt心理学空间jy-c!_ ITvQ

心理学空间\ Y j2^9aO.[?*Y

to cure her inward death

!j.`-y"|Uo0心理学空间.U1yv4B G)fj

To enliven her was my living

JUpczP0心理学空间N/pIe|h_y-m

(故我知她,心理学空间krZ8iA J

*wR)I'VBRe0曾经,在她膝上舒展心理学空间/o'o i6D x.xFy#{9I

\(H(wik;}X0而今,只能在死亡之树上

k^Y@,G)Q1E,x c0

w-u:^"Op)U\/cuL0我学会了逗她笑

D^-y9A }B)D\0心理学空间#x NZp9k/nU^ u

抹去她泪水

&v+R E ON~a9jC0心理学空间\-T O Br!g@

打消她内疚心理学空间kQn9U \UTx

心理学空间,A%~E }6B

疗愈她心中之死

3pid;y\lg7u wsd0心理学空间 `O.m8Xo"O2_

让她鲜活

ev(_5}:X0心理学空间}?#Kf"gh2J

是我的生涯)

` n6V*rG0

+A m]SD#A!lwU@'y&|0但是他毕竟没有荣格的《红书》那样的集诗歌、哲学、绘画、宗教戏剧为一体的艺术佳作,也没有亚隆那样获得文学大奖让文学家自愧不如的长篇小说。

~U B8lb|r0

:v] @.UK)nd-Jo0只是偶尔在医学论文中闪现出乍看像诗歌,再看是口号的“金句”。从纯粹的艺术标准来看,温尼科特只能算上海金山农村的民间剪纸艺术家。

p1p \2h x$f0心理学空间r:u]&t&N#K|X

话说回来,如果你不是传说中的追求纯粹的处女男,你喜欢这四大元素混搭,你上着唐装,下穿西裤,汉堡裹大葱,咖啡配煎饼,手挎LV 限量包, 足登老北京平底鞋,则温尼科特是你的精神分析阅读不二之选。心理学空间O#M)EO K4o2?[+j

心理学空间oR.q `7Q}bk+e-c

在他的作品中,你首先看到一个医生在严肃地排开一列弗洛伊德术语,然后突然这些令人生畏或令人生厌的行话变成了“真我”、“假我”这样的大白话,接着又来一段正儿八经的医学案例报告。心理学空间;}F;z9t8ju

心理学空间 b!e T2U6uF2x/B;XD

你正在根据医学论文常规体裁推测,再下一段该出现结论和讨论,总结全文,谦虚地提出本研究不足之处了吧?心理学空间-O ]g I2SgY^'Xe

0f5@"OFX'x:Z I0但是冒出来的却是一句句语录体,让人想起佛经、圣经的文风,或者毛泽东语录。心理学空间LSPIM4E(hMW1f

U3X5l:qSP0一个理性的太阳眼看要日到正午,三个半路杀出的红、黄、绿色的月亮却吞食了它,演化为一个奔逃的中年王子的抑郁身影。

,[X4z%jmI+K0

!| W Zeg0这种文风辩证运动性,也正呼应着主体运动、生成、毁损之变易性(Beyda, 2005;安妮・拉弗尔著,严和来译, 2015)。

.g,e \'tW h0心理学空间xeX'G0e suD i

人类主体,不宁方来,

i.{0V,^ fP#d,p-W @qk0

*TZ`,?J(Lx&`0比形天地,受气阴阳。心理学空间V Q.^5hDO

e:d Z{{En!_0物量无穷,终始无故,母婴抱持转头空;生而无悦,死而不祸,真假自体红尘梦。(申荷永,2015)

$[Tu/c[(^_0心理学空间p#^ |Q;py)G)}5Z({

天地万物之情,既可以在温尼科特著作中看到,也可以在荣格、在叶文洁、在文革创伤、在母婴关系、在易经卦象、在星球运动中窥见。雄浑飞越七十载,滋润旷达五万年。母性的伤疤孤单地持存过,夕阳的贫穷在九天微光中矗立,带给我们崭新如微信朋友圈的生活。心理学空间1NV(n~:LD,K9~n

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V([L%Ypa fh3b

fKvgB9CMO4z0安妮・拉弗尔著,严和来译.(2015). 百分百温尼科特. 漓江出版社.

u c%WmXj r8X0

O-\8wI l{$\0郗浩丽.(2007).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 (Doctoral dissertation, 南京师范大学).

:B B8g8wTuE7PN/?0心理学空间Qa#w/tY%? x,H

郗浩丽.(2007).儿童攻击性的精神分析式解读——温尼科特的攻击性理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 111-115.

![/zI:\)D/I,J0心理学空间^,NC%T(v t*YE H

罗德曼(Rodman)著,吴建芝等译.(2016).温尼科特传.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VQz B9f V+^0

b-Qa,k)A%A0奥格登著,殷一婷译.(2017).心灵的母体——客体关系与精神分析对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学空间/K_O&KB|7t Qd$k-F

'N*^'~4p;v(Z h!Yho:P0申荷永.(2015).抱持。心理分析,2015年1月第1期,96-98页.心理学空间8V]` w7pz

心理学空间zvbO;N tq`

祝士媛. (1959). 徐水人民公社幼儿园考察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29-36.

?7H `!T(o$[0心理学空间*ug[ U n y7b X

Winnicott著,卢林等译.(2016a).婴儿与母亲.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N$yXXcL3Gc0心理学空间x t5h5h}A

Winnicott著,卢林等译.(2016b).家庭与个体发展.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5-23页.

q4\!b(k1eBK%M0心理学空间 |FXG3}:f@^bT

Beyda, A. (2005).Playing and ultimate reality: dialectics of experience in Jung and Winnicott. Psy.D dissertation. Wright Institute Graduate School of Psychology

y/B4f(w,Ih H'a W:d0

!ha2X)q-q!_n0Meredith-Owen, W. (2011a.) ‘Winnicott on Jung; destruction, creativity and the unrepressed unconscious’.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56, 1, 56–75.心理学空间Tn!|pV

心理学空间)|r"pf$K(uc

——— (2011b). ‘Jung’s shadow: negation and narcissism of the self’.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56, 5, 674–91.心理学空间 O3`~*S/s1vh"J&u

N/A]P'o(f0——— (2014). ‘On revisiting the opening chapters of 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Ch. 1. In Transformations: Jung’s legacy and clinical work today. Eds. A. Cavalli, L. Hawkins & M. Stevens. London: Karnac.心理学空间Ayn(aS|s

U'A'WyGOW7m0——— (2015). Winnicott's invitation to 'further games of jung-analysis'.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60(1), 12-31.

T gE ?d~2r`&A4c0心理学空间_'sX6Y!q9j

Morey, J.R. (2005). Winnicott's Splitting Headache: Considering the Gap Between Jungian and Object Relations Concepts. J. Anal. Psychol., 50:333-350心理学空间!}6hq#S6`]bGC

'LC W2yMgy0Ogden, T. H.(1986). The Matrix of the Mind.. Object Relations and the Psychoanalytic Dialogue. Northvale, NJ: Aronson; London: Karnac.心理学空间3~(f+]mx-Oz

心理学空间bTy!}_+~,z;G

Ogden, T.H. (2001). Reading Winnicott. Psychoanal Q., 70:299-323

6P {Y*^ Z;X"r0

+jQ6pD?:mW0Saban, M. (2016). Jung, winnicott and the divided psyche.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61(3), 329-349.心理学空间F/]&T.`/M){5y

心理学空间2V }i+wd;zLx/F

Sedgwick, D. (2008). Winnicott's Dream: Some Reflections on D. W. Winnicott and C. G. Jung. J. Anal. Psychol.,53:543-560Winnicott, D. W. (1969). ‘The use of an object’. Int. J. Psycho-Anal., 50, 711-16心理学空间1u7|GA e _o;yP

心理学空间9L T2ct)|(}r,D)N(S

Winnicott,D.W.(1949).Hate in the Counter-Transfer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0: 69-74. [Also in:Collected Papers, 1958a (pp. 194-203).]

;x3Xn;v1wd9}9Y{0心理学空间iH l-wn/e`)A~~

Winnicott, D.W. (1964). 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By C. G. Jung. (London: Collins and Routledge, 1963. Pp. 383. 45s.). Int. J.Psycho-Anal., 45:450-455.心理学空间1Fd9ky\.K B3U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温尼科特
«心易八法简介 专业文章
《专业文章》
《受伤研究者》The wounded Researcher 引论»
延伸阅读· · · · · ·

 李孟潮

李孟潮

李孟潮,个体执业者,心理医生(精神科主治医师),精神分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