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书》导读
作者: 索努•沙姆达萨尼 / 31799次阅读 时间: 2017年10月16日
来源: 《红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生命的新泉”心理学空间C|/{ u{1{&MY/Q

心理学空间!?&`{Av#Z

1916年,荣格写了几篇论文和一本小书,此时,他开始尝试使用当时的心理学语言把《新书》中的一些主题转译出来,并思考自己进行这项活动的意义和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荣格是在这些作品中第一次呈现出自己的心理学成熟的主要内容架构。笔者在导读中不会呈现所有这些论文的内容,仅大致概述那些与《新书》的内容有最直接联系的部分。

Keew W"O~+l$bUlL0

X;R!E9P0j eA0在1911年至1914年之间的作品中,荣格主要关注的是建构一个结构性的一般人类功能和心理治疗框架。除了他的早期情结理论之外,我们可以看到,他已经形成了诸多概念,诸如神话意象存在于种系发生的无意识中、无性别特征的能量、一般的内倾和外倾类型、梦的补偿和预测功能、使用综合性和建构性的态度对待幻想。他在继续详尽探索和发展这些概念的同时,又涌现出一个新的目标:尝试为更高的发展提供一个更普通的框架,他将之称作个体化过程,这是他的自我实验所出的重要理论成果。从此之后,荣格将全部的生命都奉献在全面细化个体化过程之上,并从历史和跨文化的维度上比较这个过程。

a/r:q5@wI7hkm8P)NS0

)D h%@7~&}la9v01916年,荣格在分析心理协会做了一次名为《无意识的结构》的讲座,讲座论文首先被翻译成法文发表在弗洛诺瓦的《心理学档案》的杂志上。他在这篇论文中把无意识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个人无意识,主要由个人经历的积淀构成,其中一部分内容与意识的内容有重合。第二层是非个人无意识或集体心灵。意识和个人无意识来自个人的人生经历,集体心灵来自继承。在这篇论文中,荣格讨论了同化无意识时所产生的奇怪现象,他指出当一个人吞并集体心灵的某些内容,并把这一部分视为自己的个人特质时,这种人会体验到极端的优越和自卑两种状态。他借用歌德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术语“如神一般”来描述这种状态的特征,这是一种个人和集体心灵相融合时所产生的一种状态,是出现在分析中的危险之一。心理学空间7YN@ sL3F2P;r vw

心理学空间] t&eGk6|)te

荣格认为区分个人和集体心灵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第一个不利因素就是人格面具,也即一个人的“面具”或“角色”,它代表一个人把集体心灵中的某些部分错误地当成个体心灵的内容。当一个人开始分析这一点的时候,人格便会消解到集体心灵中,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幻想:“所有神话思维和情感宝藏都被打开了。”这种状态和精神失常的区别在于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刻意而为。心理学空间(Br4Y5B(Gn0C

`5i6n5|6BIQ CKL0因此,会有两种可能出现:一种人会试图退行性地恢复人格面具,回到以前的状态,但是几乎没有摆脱无意识的可能。或者,一种人会接受这种如神一般的状态。但是除这两种可能性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可能性:使用诠释学的方法治疗创造性幻想。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个体心灵和集体心灵融合在一起。荣格随后修订了这篇文章,但没有注明修订的日期,他在修订版中引入了阿尼玛这个概念,而阿尼玛是与人格面具相对应的部分。荣格把人格面具和阿尼玛视为“主体–意象”。在这篇文章中,荣格将阿尼玛定义为“集体无意识所看到的主体”。心理学空间4jT q c5L.{(Y-[

心理学空间AlF;z(b)XkN Y k| |

对“如神一般”的状态本身的起伏不定进行如此淋漓尽致的描述,也反映出荣格在直面无意识时自己的某些情绪状态。区辨和分析人格面具对应的是《新书》的开篇部分,荣格一开始就让自己脱离自己的角色和成就,尝试重新连接自己的灵魂。神话幻想的释放紧接着在他身上出现,而使用诠释学的方法治疗创造性幻想正是《新书》第二层的内容,将个人和非个人无意识区分开为理解荣格的神话幻想提供了理论基础:这表示荣格并不认为神话幻想来自他的个人无意识,而是从集体心灵那里遗传而来。如果是这样,那么他的幻想就是来自于集体人类遗传的心灵层面,它们绝非仅仅是个人特有的或者随机出现的内容。

M}Z:b:rG0

_?,GD4[YNt0同年10月,荣格在心理学俱乐部做了两场报告。第一个报告的题目是《适应》,荣格认为适应有两种形式:适应内在和外在的状况。“内在”被理解为无意识,适应“内在”会产生对个体化的需求,与适应他者相反。满足这个需求同时脱离相应集体所认可的原则会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罪疚感,而这个罪疚感需要得到补偿,并唤起一种新的“集体功能”,因为个体在离开自己的社会之后,需要产生可以替代他所逃离的社会的价值观,而这些新的价值观使个体能够对集体做出补偿。个体化只适用于少部分人,对于那些没有足够创造性的人而言,最好重新建立与社会集体相一致的价值观。个体不仅要创造出新的价值观,而且必须是得到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因为社会“有权利期待具有可实现性的价值观”。心理学空间4p3XQ%Y)`bal

t0U i vjT5Ip0以荣格当时的情况来看,他已经脱离社会认可的原则去追求自己的“个体化”,从而导致他认为自己必须要产生在社会上具有可实现性的价值观作为补偿。因此他进入一种两难的境地:荣格以在《新书》中体现这些新价值观的形式会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吗?而正是这个对社会要求的承诺导致荣格和达达主义者的无政府主义分道扬镳。

:|Sk0?m5D0

/{a{%`[7Aj/u ^0第二个报告的题目是《个体化和集体主义》。他认为个体化和集体主义是对立统一的,二者通过罪疚感连接在一起。社会要求人们相互模仿,因为通过模仿,一个人就能够获得自己的价值观。在分析中,“病人通过模仿学习个体化,因为这个过程能够让他重新获得以前的价值观。”因此可以把这一句话视为荣格如何看待模仿在分析治疗中的作用,那时候,荣格经常鼓励自己的病人进行类似的发展过程。分析过程激发的是已经存在于病人身上的价值观,而不是对病人进行暗示。

Us,U7Ln{b^j2E%ZT0

8SYYmo|/h \?011月,荣格在黑里绍服兵役时写了一篇论“超越功能”的论文,但这篇论文直到1957年才发表。他在这篇论文中描绘了可以引出和利用幻觉的方法,后来他将这种方法命名为积极想象,并阐述其中治疗原理。这篇论文可以被视为是荣格自我实验的中期报告,也可以将之视为《新书》的前言。心理学空间~B3PM M

FT)SQn/fzOg0荣格指出在分析中获得的新态度会变得老旧,需要无意识的材料不断对意识的态度进行补充并对意识的片面化倾向进行修正。因为能量的张力在睡眠中会变低,所以梦就是无意识处于劣势的表现。也就是说,其他来源已经变成自发的幻想。最近刚发现荣格一本记录梦的书,里面包含的是他从1917年到1925年之间一系列的梦。将这本梦书和《黑书》的内容详细比较之后发现,荣格的积极想象并非直接源自他的梦,因为两部书的内容是相互独立的。心理学空间`/K;E0a"_?$VB@

$jJ+_6\ e d0荣格如此描述他的引发自发性幻想的技术:“要进行的训练包括首先系统进行消除批判性注意的练习,随后产生一个意识的真空。”接着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特定的情绪上,试图最大限度地注意到所有幻想,与之相连的联想便开始出现。最终的目的是允许幻想自由地活动,在自由联想的过程中不脱离原始的情绪。这个过程能够让情绪以具体或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情绪更加接近意识,因此情绪就会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做这些能够带来一种赋予活力的效果。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进行素描、绘画或雕刻:心理学空间h6OR Q wF

心理学空间|,C KDoS)E)p-H

视觉类型的人应该集中关注产生内在意象的期待,一般说来,这样的幻想意象就会如实出现,或许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出现,接着仔细地把它们记录下来。听觉类型的人通常能听到内在的言语,最初听到的可能仅仅是一些片段或者明显没有意义的句子……其他人在这时候仅仅能听到自己的“其他”声音……更为罕见的是自动书写,不论是直接书写还是在占卜板上书写,但书写与前两种类型同等重要。心理学空间 RXF{z7cp

a;S V G$`+ta0一旦幻象已经产生并具体表现出来,有两种方法可以对它们进一步工作:创造性的构思和理解。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在产生超越功能时二者缺一不可,而超越功能就是来自意识与无意识内容的结合。

7v LfZ,h({0心理学空间5[;OU2[6g)Ye

荣格指出,对于很多人而言,在书写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够发现“其他”的声音,并从现实中自我的立场上进行回应:“实际上就像是两个有生命力的人之间在进行对话……”对话创造超越功能,从而拓宽意识。荣格的《黑书》创作就是在清醒的状态下描写内在对话并激发幻想的典型,荣格在《新书》中的探索就类似于创造性的构思和理解之间的相互作用。荣格当时并没有发表这篇论文,他后来说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完成有关超越功能的作品,因为他根本没有全心去做这件事情。心理学空间*i5c9J"E%@v'De F

6k)ts*j[/{01917年,荣格出版了一本小书,但这本书却有一个很长的名字《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现代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1916年12月,荣格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指出伴随着战争的心理过程已经让混乱的无意识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个人的心理与国家的心理一样,只有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才能够让整个文化得到更新。《新书》的核心内容就是将个体事件和集体事件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理清楚。对于荣格而言,他自己具有预知能力的幻象与战争的爆发之间的联系使深藏在个体幻想与世事之间的潜在关系得以显现,因此个人心理和国家心理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出现。而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进一步细化这些关系。

8sebB/}$dQ0

'^.@x [BY)K0荣格认为,一个人在分析和整合完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之后,就能够应对来自无意识中种系演化层中的幻想。《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系统地论述了集体的、超越个人的和绝对的无意识,这三个无意识可以互换、意义相同。荣格认为,一个人要通过把无意识当作身外之物将其明显地呈现出来,此人才能使自己摆脱无意识。把自我(I)和非我(not-I)区分开是十分重要的,换句话说,就是把自我与集体心灵或集体无意识区分开。为了做到这个,“人必须在自我的功能(I-function)上站稳脚跟,也即是说,他必须完全满足日常生活的要求,那么他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上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荣格在这段时期,一直在努力完成这些任务。心理学空间.f:XF{ K

] SHx t?0荣格在《力比多的转化与象征》一书中把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典型神话或原始意象,他将这些“主导性内容”称为“支配性的力量,诸神,即主导性法则和原理的意象,意象序列中的一般规律,是大脑从现实的过程中接收到的信息序列”。人们需要特别注意这些主导性内容,尤为重要的是“神话或集体心理的内容会脱离意识的对象,并把它们巩固成为个体心灵之外心理现实”。1注意到这些能够让一个人接受被激活的祖先历史残留,把个人的无意识和非个人的无意识区分开能够导致能量的释放。

Za G-UT7A5| JG-e0

_%e5hV~*p l0以上荣格的评论也是在反映他的个人活动:尝试区分出现的各种角色,“把这些角色巩固成为心理现实。”荣格能够认识到这些人物本身就拥有一个心理现实,他们不仅仅是主观臆造的事物。他能认识到这一点,主要是得益于以利亚这个幻觉人物:心灵的客观性。

c a#HC?_B&pw0

@um gU(E0荣格认为由法国大革命开创的理性和批判时代压抑了宗教及非理性主义,这种压抑已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导致非理性主义以世界大战的形式爆发。因此,将非理性视为一种心理要素是历史的必然。对非理性形式的接受就是《新书》的主题之一。

(^S lz;Q0心理学空间pTSCZ lh]

荣格在《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心理类型的概念,他认为类型的心理特征被推向不同的极端是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通过对类型的研究,他提出了物极必反的概念(enantiodromia),也称作对立转化原理,换句话说就是进入内倾情感和外倾思维其中一种功能,另一种功能就会出现在无意识中,而对立功能的发展导致个体化的出现。由于对立功能无法被意识接受,所以必须用一个特定的技术对它工作,也就是说,对立功能的意识化是超越功能的结果。如果一个人还没有和自己的无意识合一,那么无意识就是一个威胁。但是随着超越功能的形成,失调便不复存在。再平衡可以使一个人得以接触到无意识的多产和有益一面,无意识包含无数代人的智慧和经验,因此它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人生向导。对立功能的发展出现在《新书》的“神秘遭遇”部分。整部《新书》都是在描写荣格试图获得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智慧的过程,他在书中向自己的灵魂发问,问她看到了什么和自己那些幻想的意义是什么。在这本书中,无意识被视为是更高智慧的来源。荣格在这篇论文的结语中透露出他的新概念具有个人和实验的性质:“我们的时代正在寻找生命的新泉,我找到一股,并饮用里面的泉水,我感觉泉水的味道很好。”心理学空间 e'uEG(i

心理学空间 CL3bBi+M*_Q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Jung 1919 本能与无意识 荣格 | Carl G. Jung
《荣格 | Carl G. Jung》
荣格给弗洛伊德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