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 科技为什么没有改变爱情 Helen Fisher
作者: Helen Fisher / 8089次阅读 时间: 2017年11月23日
来源: TED 标签: TED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D$E/T B:m6} l Qu0心理学空间!RamX`6z1k

TED 科技为什么没有改变爱情 Helen Fisher
;Gr s(cc7du!I0

ZtaI|$hq000:12心理学空间;jZz;u2dK?

心理学空间#`%BWX?QE`

心理学空间n MLyD4voD+H

最近,我正在新几内亚高地旅行 我访谈了一位有三个老婆的人 我问他:“你想要多少个老婆?” 他停顿了很长时间 我就想 “他会说5个? 还是10个? 或许是25个呢?“” 结果他靠过来 小声说道:“一个都不想要。”心理学空间 B~ _3V:{z5G

p6c*_6`nXl5Wz@C2S000:32

m t8gr(K?0lW@0

DJ8V$Nip#|0(笑声)心理学空间f nf0ers

E&E#AB]2A"k6S"Ww7cr%][000:35

,b+a5U3r|){?0

}'i"jzTH!uH,Se0当今,86%的人类社会允许 男人有好几个妻子: 一夫多妻 但在大多数这些社会中, 有多个妻子的男性仅达5%~10% 有多个伴侣可是件头疼的事 事实上,妻子们之间会产生争执 有时甚至会毒害对方的孩子 而且你必须得有很多的牛羊 大量金钱和土地 才能建立起一个妻妾成群的闺房

0Z.xC,J1E Pv[t0

9E"}9[?([,Zg N*?D001:02

o_#fWc0

#?u4y|n?+X1Gq0我们是双纽带的种群 97%的哺乳动物不用成双成对地抚育儿女 但人类却是这样的 我并不是建议 人类在性方面无需忠诚彼此 但在研究了42种文化中的外遇行为之后 我明白了 其中有基因的原因 而有一些则是大脑回路的问题 整个世界都非常普遍 但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X,J%hts0心理学空间,hi"Lm h.W

01:27

3z2r/L6f0Kilz0

@n ~W*E U hQn'k0科技改变了爱吗? 我认为没有 我从事大脑研究 我和我的同事们对100多人进行了大脑扫描 包括那些刚刚陷入爱情的人 在爱情里受挫的人 以及长期沉浸在爱之中的人 是的,长期处于热恋期是有可能的 很早之前我就说过 人类在求爱和繁殖过程中 进化出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大脑系统: 性驱动 感受浓烈的浪漫 以及对长期伴侣深层的强烈的依赖感 这三种大脑系统 和大脑中的其他部分结合起来 控制着人类性、爱情以及家庭生活

}L!XT~K"?rAb0

o0urJOm&l002:14心理学空间0P:]?9qsl3H,w2|N

心理学空间 D+] R-GDc+v

但它们深藏在皮层下 在边缘系统下,即人类感受情感 发泄情绪的区域 它们位于大脑中最原始的位置 和能量 注意力 渴望度 动力 欲望及能动性相连 在这里 便是为了赢得人生最大奖的动力 一位配偶 这些大脑系统早在440万年前 就从人类最早的祖先中演化而来 而不管你怎么在Tinder(社交软件)上滑屏 它们都不会发生变化心理学空间n-Vq8E5c

心理学空间9cQ{Q^.jS

02:46

xZN S0l%O c ]0心理学空间j|7du|

(笑声)

(P~#M]5}Nt7fX f0心理学空间2ySq4sNR

02:48心理学空间\j p'~:^

心理学空间Ft1G4i&n8Y H-cP

(掌声)心理学空间/UT&xKO ?!o Aj#n/^ r

6Z"VhR-dR3E0X'O/Q002:50心理学空间:t+z4dV0\"d

Bh5~J jc U-`?H0可以肯定的一点是 科技正在改变人类的求爱方式 电子邮件 短信 表达情感的符号 色情短信 给照片或自拍点赞... 关于如何求爱有了新的规则和禁忌 但是 这真的彻底改变了爱吗? 来看看上个世纪40年代 那时候汽车刚大行其道 顿时 人们便有了“可移动卧室”心理学空间k ?'q5D9E

心理学空间$Q7Xj)XrF,|

03:20心理学空间(sar(T/uDU

心理学空间Ap pMZJU

(笑声)心理学空间8d$Fm z7~fV[/p!l

K.t*rg GT?7w'{003:22心理学空间-OUD ]6M.j2x"U

心理学空间 R {'i-e#sspC2e/P

再来看看引进避孕药的时代 因为意外怀孕而导致 人生从此惨淡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女性终于可以释放她们最原始的性本能

j;p JT\jd0

7i;a5Kq2_/}|t003:37心理学空间;tHj f5BLfv

心理学空间X:L$XE+BQ

就连征婚网站的出现都没有改变爱 我在Match.com作首席科学顾问 已经11年了 我一直宣导 而工作人员也认同我的意见 即这并不是一个征婚网站 这是个介绍网站 当你走进酒吧 咖啡馆 或坐在公园的长椅时 你的大脑会立即开始反应 就像一只沉睡的猫被唤醒一样 你开始微笑 大笑 试着倾听 用那些早在10万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使用的方式来炫耀 我们可以提供各式各样的对象 所有的征婚网站都可以 但唯一真实的算法却是你的大脑 科技改变不了这一点

%{&kDlc*XIy(O0心理学空间g@]'P8E&s%t

04:20

S]J;}BX0

6o f0Hr_f8L6vyx0同样它也改变不了你的择偶对象 我研究生物心理学 我开始相信 人类已经进化出了 四个广义的思考及行为方式, 和多巴胺、血清素 睾丸激素和雌激素系统相关联 于是,基于脑科学原理 我设计了一份问卷 用来衡量人们表达特征的程度- -各种特征- 与这四种大脑系统的关联性 在40个国家的各种征婚网站上 刊登了这份问卷 目前,已有1400多万人参与了问卷调查 我有幸可以观察那些天生相互吸引的人

hk?(j w`"]0

&K'ozsxeq005:06

#z4x/\Gx4d j8N0心理学空间 ^%Ib;D+iR,e

结果是 那些多巴胺系统反应活跃的人 更有好奇心,富有创意,自然率真,且精力充沛 我想现场在座肯定有很多人属于这一类型 他们通常被同类人所吸引 好奇且有创意的人需要和同类在一起 那些血清素系统反应活跃的人 往往更加传统,遵循惯例与规则, 尊重权威 他们通常笃信宗教 —宗教信仰正属于血清素系统— 传统派自然找传统派的人 如此一来 是同类相吸 而其他两种情况则完全相反 对立性才有吸引力 睾丸激素系统反应活跃的人 通常善于分析 逻辑思维强 直接 果断 而他们寻找的是和他们对立的人 那些雌激素高的人 他们语言能力很强,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凭直觉行事, 且善于照顾他人,且直抒胸怀 人类择偶有自然模式 现代技术不会改变我们选择的对象

V{6~Q2ZU Q.eH1_0心理学空间4cP~6`F#Tw-Dq

06:09心理学空间8h1S0e Lr$y+V5e)M

心理学空间$f@d4M:f#cn8Btm8b

但科技正在制造一种当代潮流 我认为它尤为重要 它和选择悖论这一概念相关 千万年来, 人类都生活在小型狩猎及采集社会 那时的人没有机会在社交网站上 千里挑一 选择对象 事实上 从我最近对此的研究来看 我认为大脑中有某种“最佳状态点” 虽然我并不知道在哪儿 但从大量数据来看 人类只能接受大概5~9个选项 在此之后 会变成某些学者称的“认知超载” 结果是不再做出选择

r2S8t;nKk z'c0心理学空间 bJT?8z5r+b0p

06:47心理学空间BTNko4mV(?+j

心理学空间+Hv2X"}9VA~ [

于是,我想正是由于这种认知超载 我们引进了一种新型求爱方式 我称其为“慢慢爱” 这些都是我在 Match.com工作时总结出来的 过去六年中 我们做了一项研究 名为“美国单身” 我们民调的对象 不仅针对Match.com的会员 而是整个美国人口 我们调查了5000多人 这是基于美国统计局的代表性样本

9E9`q0\e8i&z0心理学空间Jyw:fFy9C

07:16心理学空间\-dfqdo

心理学空间 Fh6J4y4?ro

目前已收集了超过3万人的数据 每年 我都看到同样的模式 向他们提问的结果是 超过50%的人有一夜情的经历 并不一定是上一年 而是他们一生中 在他们的有生之年 50%的人曾经和朋友上过床 超过50%的人在婚前有过 长期同居的经历 美国人认为这是轻率的行为 但我一直不这么认为 毕竟这种模式太普遍 肯定有某种类似于达尔文生物进化的地方 总不会是那么多人都丧失了理智?心理学空间1b FwQ3VJ iz

| [(_F PG-bd007:53

GIH5i_igQD \W0

~gvW7N)D(dw[0结果我发现了一个震惊的数据 一篇极其有趣的学术文章 发现67%的处于长期同居的 美国未婚人士 之所以还未结婚是因为担心离婚 他们担心离婚后面对的社会 法律 情感 以及经济后果 于是 我认识到这并不是轻率的行为 而是谨慎 如今 人们在结婚之前 想对其伴侣的每一个细节了如指掌 同居能让人了解到许多事情 不仅是对方的床上功夫 而是对方是否善良 是否善于倾听 以及 到了我这个年纪所关心的 就是对方是否有幽默感

n.Ut `k9sb0

mOFe$y Pq(k008:41

3J#qK?2v!s}.[a`0

/R^E{;P*t&|[/?!cw0(笑声)心理学空间 t/W-J![Wn%n

3I] ^p k s [ ^008:42

e y0dg/OC%m0心理学空间L2J*T;O0s

当今社会 人们有很多选择 很少为怀孕或疾病感到担忧 且对婚前性行为毫无愧疚感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选择爱得慢一些

[y:cx_BOHRk0

y6zPb A7`@9D008:58心理学空间c0}3wLj9tR

心理学空间YzJkk1pF#E

而真实情况是 这其实是婚前准备阶段的 实际延伸 从前 婚姻意味着一段感情的开始 而现在 它意味着尾声 但人类大脑心理学空间,D^4VN1Nr

*|"A g$Y x$S!yB009:12心理学空间n savOU@+Y

*`7F8[.g/{(eo0(笑声)

k LLyC4@0P0

%e6V7Il!aiI5h0q009:15心理学空间t9^7l1iQ

心理学空间+P'oI?wG"W N1_^

人类大脑总是胜出者 如今 在美国 86%的美国人将在49岁结婚 即便在世界上结婚率不高的文化里 最终他们也会和长期伴侣安定下来

3A W8B6w\N%t(x$H5[}0心理学空间,j,B5X\T

09:29心理学空间6v@3j;W:S/\'E

"^ Gv$x1|'b%AGE1^0于是 我突然想到: 在这个长期婚前准备期 如果你在婚前摆脱了一段糟糕的情感关系 或许就会有更多美满的婚姻 于是,我研究了美国1100位已婚人士 当然不是在 Match.com上 我问了很多问题 其中一个是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 你还会选择和现在的伴侣结婚吗? 81%的人说 会!心理学空间#l!E~tw o f7F)\

心理学空间"Z'VeQ2n6uD,R_

10:00

%b{2mF#_ c_&D0心理学空间'\0TCe\f#XvSB|

事实上 当今的情感和家庭生活最大的变化 不是科技造成的 甚至也不是“慢慢爱”的结果 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 大量女性进入职场的结果 几百万年以来 我们的祖先都生活在小型捕猎采集社会 女性忙于采摘 餐桌上60%~80%的食物是由她们带回来的 双份收入家庭是一般法则 女性不论在经济 社会 还是性方面 都和男性具有同等的地位心理学空间D c9U1ho

心理学空间3O(m s'@O%L

10:36心理学空间"Ik^p]nJ

(}l1GL0|N0然而 大约1万年前 社会发生了变化 人类开始以农耕为主 男女似乎有义务 寻找合适的人结婚 对方必须有匹配的背景 宗教信仰 相称的家族 社会及政治关联 男性的工作变得更为重要 他们必须搬运大石 砍树 耕地 他们把农产品带到市场上卖 换回来同等的钱

y*r8S7jR+cT Z0

+N2k6F$M.f)Y*E\4[Z011:01

`.EgV"q,Y.U1|U0

Z:K3DSJ0不仅如此, 各种信仰开始传播 坚信婚前必须保持处女身 包办婚姻(严格安排的婚姻) 坚信男性是一家之主 女性就应该待在家里 更重要的一点 女性一生一世必须尊夫 所有这些都是过去式 了 有些地方仍有这些现象 但大部分地区 这些现象都不复存在了心理学空间,I!` G }pG

心理学空间+Y d8x#B4L

11:26心理学空间1^-G:t'?N0n%E&t

3r)I&K{+\.j0我们正处于一场婚姻变革之中 我们摒弃了1万年前的农业传统 朝着两性平等的方向发展 我认为这和远古人类的精神相契合心理学空间l0MH7Jz9ne

心理学空间$b F/f kL)h$F!Lk

11:45

$f/W'P%] MvGX*z0

"vtJ7Poo0我不是一个盲目乐观的人 还有很多事情值得担忧 我研究了80种文化里的离婚行为 出轨行为 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 正如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所说 “爱情是个狡猾的家伙” 我会再加一句,“没人能活着出来”

s.C4v9y-HK@Ks0

ly4q1x\0N }pIV~%\012:03心理学空间K-]+tia

6H ^)z2m_0(笑声)

}g1E4@#T6~Fq0心理学空间)R Yo)j^$t0\V t

12:04心理学空间E h9F+YX$hY\U.T

心理学空间%R?"h"B%bU

每个人都有困扰 但我认为诗人兰德尔·贾雷尔总结的最好 他说:在枯燥繁琐的家庭生活中 强者不显其智 弱者反而取胜

`(b1{V#DW[;p0

)n i+nk?(S,x012:20心理学空间A*M-C!~] ~

心理学空间*H8ivW%s*~

但我想说的是: 爱和相互依赖会战胜一切 科技无法改变这一点 总结下来,便是 任何对人类关系的诠释必须考虑到 人类行为最强大的决定因素是那 难以抑制的 极具适应性的 最原始的爱的动力

#tpg y _0心理学空间 v!{p\4ap

12:45

Xj6eR:g0

9U+_'}.V WE0谢谢

b+e^%b!q @x5T e4l?0心理学空间.|S_G2uD+h C

12:46

_Y/f#G2} ]0f0

?un0W [%z(\hZ0(掌声)

/~V-b7K8iQ0心理学空间'OXFAU2^

12:51

I Gp+Oi+p7Q] e S0

o}w"I v{0Kelly Stoetzel: 感谢您的演讲 海伦 今天还有另一位演讲者 她和您在相同的领域里做研究 不过是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问题 诶斯特·佩雷斯从事 情侣心理治疗师的工作 您研究数据 诶斯特研究那些向她寻求帮助的 情侣们所诉说的故事 现在请她上台吧 有请诶斯特心理学空间 Kw dd0R2q&o

9}M^0zwI013:14心理学空间?'dTC8G6EY S$a

[ z!Tk!c0(掌声)心理学空间V7DHkl H.?0J

心理学空间%X5lI@|9]-o

13:22

+u,b6^(wl*]Y%j$g0

W aHI2F&SXO!PN"iw~0诶斯特 当您观看海伦演讲的时候 是否有 和您所做的工作产生共鸣的地方 您可以和我们说说嘛?心理学空间[IoN([}

^ `,p5eV~"o013:31心理学空间.~'P^3iH;|

0i {J/T%AgNY0Esther Perel: 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是,一方面 人们对爱的需求无所不在 无所不及 但人类爱的方式 爱与被爱背后的意义 以及控制双方关系的规则 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心理学空间:r,K Wo^K8x

心理学空间'L)C0ib5qp-}E ^5M-P$f

13:47

M3E| @R0心理学空间!F l#iO Ck`

直到最近 我们一直处于一种模式 即主要由责任和义务 集体和忠诚主义支配的模式 而现在 我们转向了另一种模式 即追崇自主选择 个人权利 自我实现与幸福的模式 这是我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 爱的需求没有改变 但大环境和人们处理情感关系的方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理学空间 iTK.qUQI)ci

6Yb6Cj-T}014:14心理学空间t\"Nj6@8oz

YY/cE9e0关于选择悖论 我认为 一方面我们追求 多重选择给我们带来的 新鲜感和趣味性 同时 就像你提到的“认知负荷” 我看到许多人 对堆砌成堆的选项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和不自信而感到担忧 从而制造出某种“害怕错过的恐惧症” 于是便引领我们-- “FOMO”,表现为害怕机会流失 就好比“我怎么知道这个人就是 我命中注定的那一个呢?”心理学空间'O8j@+R7zJ _}y

心理学空间AC#u#E5[0d

14:52心理学空间8OC'ns*E

vN4V2@w0这种现象我称为“稳定的模棱两可” 指的是你害怕被剩下来 孤独终老 但又不愿打开心扉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这是一种策略 不仅会使这段关系的不确定性期延长 还能拖延分手的不确定性 网络上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冰冻期和温吞水 这是很好的拖延战术 它使人们处于某种停滞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强调情感关系中的不界定属性 但同时能让你维持这段关系 以及自由做出选择的空间心理学空间&^yd;A2I9PD|m

&l&T R*Y\5Zfm015:33心理学空间fF5nn*GR+qQ

心理学空间t\v/YO-_:gI

(笑声)心理学空间&k$?A9P$y

2C a,A;C Y P015:35

V{CJs:iGj*S"w&U0

+bL'[%R7?(E0说的对吗?心理学空间*~]e.kP)nQ3R

;l Q(k5V\jop2TF015:37心理学空间k7Y"V,ap.nC

em"H_!p0s6V W5cA0接下来就到了“幽灵阶段” “幽灵阶段”基本上是指 你突然不再做出选择 不再应对你给对方带来的痛苦 因为你自己都掩耳盗铃

W9K"}I:x-n e0

*`0_(|ycB O c015:51

YF)k8j p8Q0X0

q;dP},DE0(笑声)

| MI Cjc0

_c Xc4}7ZQ.?015:52

8b B/v@R/@{*|vK0心理学空间:EG){,b%[%}C1T)Y,R

对吗?

j@%o!X8]m0

&l5e @+Z c015:54

9_QRsi"R1?0心理学空间m5[t~_

当我在听你演讲的时候 我想到了这些 正如语言重现现实一样 与此同时 我也有个问题要问你: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 你认为爱的本质还是一样的吗?心理学空间9Y w+ezY

心理学空间1LS_3E.Z.M*L#s

16:13心理学空间u3N `-nXl

心理学空间'l-v8I*SbG&mK

你研究大脑 而我研究情侣关系 我认可你的观点 但我不明白的是环境改变的程度-- 它是从某一点开始改变的呢? 如果意义变了 需求是否也会改变呢? 或需求本身不受整个大环境影响?心理学空间br j9J&@Z pw.t

心理学空间q.P5Bb6QP)c

16:35

&mn] ^,UwK0

)j1F-P8?&s"e0海伦:哇!

sJZR7^0

X#n x$]o.p9C016:37心理学空间+} c2_(_y_%p

/@g ~ ]{W-zx/R*T0(笑声)心理学空间hU OU a0Z)}O

&d'bs {7h;hM0zn7U&^0yG016:39

o'}@%pm jU0

^s^Gn\9r R-GP0(掌声)

(W w*Y[Z:g)ia+fb:]0

l j;_8G.O~m016:42

2y$lg4F;lcH1hA8Z0心理学空间5?7n r(]Tx|%\.}[H

海伦:好的,我分为三点来说 首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 人类变了,这一点毋庸置疑 现在人们依然渴望爱情 而几千年来 人们都遵从必须 和来自匹配的背景和关联的人结婚 每年我对5000人进行调研 我问他们:“你想找什么样的人?” 每年 超过97%的人会说

Z4IFV0GR0心理学空间~ S1b#r8|Yn

17:05

(suqe!I3HM0心理学空间ps5l S:C+?(O+u

诶斯特:清单越来越长了吧心理学空间,C|T[#QVd:~E

心理学空间}"o;\4?8|o

17:06心理学空间2I q-bt4BQ d

5nV.O7^&R.^*E0海伦:呃,没有 超过97%的人都表示想找 尊重自己 值得信任的 能交心的 能逗你笑的 花时间陪自己的 以及长相看着顺眼的人 这几点从未改变过 大概有两部分--

'}3|!O)?9f+|0心理学空间$B){qv.s/_{3W

17:27

e*p/J\ jWtP-@0心理学空间p-T$K b%F Qq-g,XXy

诶斯特:你知道我怎么定义这种现象吗? 过去人们并不是这样的择偶标准心理学空间2L+kn"y?x-M

6n4ft_&u `KD9V017:31

%y5vl }!z0心理学空间1L#R;q#qM

海伦:是的心理学空间 Wo n?)u,Y S#nH8\,|

心理学空间#P7`Z2M3i#]

17:32心理学空间*D}:C[~

心理学空间 Jy8?B:i/[I

诶斯特:过去人们会说他们想找能够与自己作伴 提供经济支持 喜爱孩子的人 我们从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

8iv2OG yl(NN-L0心理学空间 r-Bl]ae,B0h!rK

17:40

(s3u cVF e0

1p UGF0N5m7|)e0(笑声)心理学空间n#T d1vE

心理学空间$ji+O~*Q+n

17:41心理学空间!s@H.c;p*s

$n{f"Gc0在其他文化中我们已经这么做了 现在我们把它带到婚姻中心理学空间$i-uFn6f0{9R1W7\+X

心理学空间CSnFP"P&]/`

17:44心理学空间 j5P8q|_ Sv

9{8Hr9YH0{*n0海伦:是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有趣的是 如今千禧一代非常渴望成为合格的家长 而他们的上一代人希望有个美满的婚姻 但却不向他们一样专注于成为合格的家长 你可以看到这些细微的差别心理学空间4msyl9s2M_

心理学空间R,gdlMG'p

17:58心理学空间I|/c2A5q

心理学空间fUJoY.y WR1UU$vs X g

人格有两个基本构成部分: 你的文化—成长过程 信仰和言行-- 以及性格 我讨论的基本上都是性格 而性格一定会随着时间和信仰的改变 而改变心理学空间 ~3S/sgZJ&{:? WU

心理学空间eq"AHOZ"K s1K*~|4~0i

18:13心理学空间4Y#PH#S*s&Or$G6Sc

6w9tO+^c];|V0就选择悖论而言 这确实是个两难的境地 千百万年以来 如果人们在河边看到心动的对象 便会去争取

aqn B7VIy0

0Z b3S/p'BH3x1D7q.`018:25心理学空间$f;@0Tx8b$A

{s{:S]2X+f0诶斯特:是的,但是--心理学空间(v%P)i%v.e W"r

心理学空间0m*Y9I c#e

18:26

7yD+Kk BU0心理学空间zT N kw:V CT ZNH:_

海伦:还有一件事 归根结底,在狩猎及采集社会中 人们一生中通常有2到3个伴侣 他们并不是两两相对的 我当然不是建议我们也这么做 但重要的是我们始终 可以做出其他选择 人类一直如此 实际上,人类大脑的构造是平衡对称的 去试探或下决心: 来或走?去或留? 留下来有什么样的机遇? 怎么处理这件事? 我想现在上演的正是大脑决策的另一出戏

s WyN(Q4u&u2a0

8F0or [)F}0fq018:55心理学空间C8J9E}gl;[

J"L"?.~0jM#ccdj8g0KS:非常感谢两位。 我想你今晚要和很多人共进晚餐了

3\z,g(y!e/b5^:}0心理学空间4^M~D"n)\0w|

19:00心理学空间2`)\ T'cg

心理学空间0}&x(xKO#y V

(掌声)

)_Ah4FM;G0

SG/k)HZ:m1lfQ"u |019:02心理学空间'a7Fn|o3a

心理学空间5E'ZvSi"aa+l$}g

谢谢!心理学空间w v'LtN7Y_M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TED
«TED 大脑中的恋爱 Helen Fisher 海伦•费舍尔Helen Fisher
《海伦•费舍尔Helen Fisher》
情种起源»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