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n Isaacs《潜意识幻想的本质与功能》
作者: Susan Isaacs / 26227次阅读 时间: 2017年12月10日
来源: 无限笔迹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幻想与感官经验心理学空间M IC8y!c[

心理学空间(A6^,VqQf

但即使是最初的“幻觉”——最初潜意识幻想的愿望实现——也必须藉由感官来完成。婴儿要存活下来,就必定会有从生命非常早期就已存在的快感的感官知觉(器官-快感)。触觉和温度的改变、声音与亮光刺激的侵入等等,显然都被感觉为痛苦的(稍后我将会列举一些证据来证实这点)。饥饿的内在刺激及接触母亲身体的欲望,也都是痛苦的经验;但温暖的感官知觉、所欲求的身体接触、吸吮的满足,以及免除于令人不快的外在刺激等等,很快会带来快感知觉的真实经验。婴儿将这些快感的知觉纳入自己里面,而将痛苦的知觉驱逐到“非我”(not-me)中。

Gi~a8lK^i&m0

K;WR/Z e,U(^0Joan Riviere在她的论文《婴儿早期心理冲突的来源》中如此写道:心理学空间p3|+ba.~"u

{&`&\:](qK7z6`0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种客观经验的核心与基础……身体的快感或痛苦经验,即使是中性的知觉,若是足够强烈,我们推测将会以如此的方式被标记,且在其中必然有无可改变或毁坏的现实。(如此必然和客观的真实经验,形成了晚期现实感心理架构的基础)……因此我想特别指出,根据佛洛伊德的假设,自生命的开端,心灵(the psyche)对其经验到的现实之响应是藉由诠释其经验——或者,藉由错误地诠释——以主观的方式,在其中增加快感并远离痛苦。这主观诠释经验的行动(藉由内摄与投射的历程来完成),佛洛伊德称之为幻觉(hallucination);它也构成了我们所谓的幻想生活(phantasy life)的基础。因此个人的幻想生活,在快感-痛苦原则(pleasure-painprinciple)的影响下,成为真实的内在和外在感官及知觉,在其心智中被诠释及表征的样貌……我们会注意到这样的结论,幻想生活从来不是“纯粹的幻想”(pure phantasy),它由真实的知觉和不真实的诠释所组成;因此,所有幻想都是外在现实与内在现实的混合。(Riviere,J.1936:399)心理学空间7TJ#dB seZq m

8Z%a!_lz J0因此外在知觉在某个时间点(其实从出生即开始,但之后即不被如此察觉)开始影响着心智历程;然而,有别于晚期发展出来前意识与意识的次级(secondary)适应历程,心灵处理外在刺激的方式是由快感原则所主导,如同处理本能刺激一样。

-b#[G3_ mn0

ZF+q yiL `0克莱恩在她的文章《幼儿分析的心理原则》 (Klein,M.1927)和《象征形成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Klein,M.1930)中,阐述了幻想在最早期发展中的主要面向。她接续了Ferenczi的观点,主张(原初)认同是象征的先驱,它“来自婴儿的努力,在每个客体中重新发现自己的器官和它们的功能”,以及Jones的观点,主张两个分开的客体在所投注的情感连结中对等,是快感原则使之成为可能。而且她以非常具启发性的临床素材指出,外在客体的原始象征功能是如何能够赋予自我描绘幻想其面貌的能力;促使升华得以在游戏和操作中发展;从内在世界连接到对于外在世界,以及对于物体与历程知识的兴趣。

e*p,wGlMh0

{0lD-]lO no0对于身体及其发现与实验所产生的快感关注,已清楚地展现在三到四个月大婴儿的游戏中。在这类游戏中婴儿呈现出象征形成的历程,其与我们在分析小小孩时所发现的潜意识心智中的幻想密切关联。

_;r;k UJw ^A0

:@oE(@6Ibx5vu0藉由分析两岁及两岁以上小孩的工作,克莱恩进一步使我们了解到小孩的游戏有如梦机制(dream mechanisms)——象征、凝缩、戏剧化、置换及其他。我们知道梦显露了这些机制都是心智生活的基础历程——“初级历程”(primary process),也是所有理性思考及理解外在现实的基础。它们在小小孩的游戏中必定能够更自由完整地运作,相较于年纪更大的小孩而言。对于年纪较大的小孩而言,一个盒子亦可能象征他的母亲,但也在外在生活有着许多实际的用途。对于一个首次发现到把东西丢进盒子里、再把它们倒出来、而且不断重复、产生了快感的小婴儿而言,其象征意义必定远远超过“现实”(reality)的价值,后者的重要性一开始必然是非常微弱的。

BnB^~c}0m2Ip0心理学空间#G/K_-H9H ns/L^

幻想与字词

V3izjW z){A6q0心理学空间?S6c g/ks*?&Z

根据我目前的观点,幻想在最初发生时是隐喻(implicit meaning),一种潜藏在冲动、情感与感官知觉中的意义。它们是古老心智历程的内涵,藉此历程,原初的原欲愿望和攻击冲动(以及后期,修复愿望),皆在心灵中被经验及秩序化。

bs U1OD4T0心理学空间RB(VB)wgx

在之前所引用的论文中,Riviere夫人说道:“当我们论及婴儿和小小孩的‘幻想’时,我们并未意指在其中有着非常精细的场景(mise-etisdne),或是有条理的剧情,当然也不表示它们一开始即是可形塑的或语言的表征。我们推测小孩咸觉到彷佛它们正在完成所欲望的行动,而且这情感感觉伴随着在特定器官中与之相对应的生理兴奋,例如嘴巴或肌肉组织。”(Riviere,J.1936:399)心理学空间x#w|(z;L1Q*AB

心理学空间*Mpm;b4D\ b&o-F!I

之后(如我们所见)幻想存在于可形塑的印象中——视觉、听觉、动作感觉、触觉、味觉与嗅觉等。而且由于小孩在快满一岁时已懂得许多字词,在当下的幻想生活必然也会使用语言的印像。心理学空间~pa&~h2r7~

心理学空间,I'|sXQ&_

尽管如此,文字并非幻想的主要骨架。我们从自己的梦,从描绘、绘画和雕塑中看到,一个充满隐喻的内在世界,存在于形状、颜色、线条、动作和质量中。我们可以从我们对于其他人的脸部表情、声调、姿势等立即而直觉的反应中得知,在当中表达了多少隐喻,即使从未说出一个字词,又或是说了许多。心理学空间;s2af&@K

-n{#n@Lm0事实上佛洛伊德已经很清楚地表达,根据他的观点,文字仅属于前意识(Pcs)系统,而非属于潜意识幻想的领域。

+`v@:]:Zi'^'@Q0心理学空间uAk oi5R0AzZW

乍看之下我们觉得好像完全知道意识和潜意识意念之间的差别。然而两者之间并非如我们所假设的,是在心智的不同区块中,同样内容的分别记录,也非对同一区块能量贯注的不同功能状态;而是意识意念包含了具体的意念及与之相对应的语言意念,而潜意识意念则仅指物自身。潜意识系统包含了客体的物自身贯注(thing-cathexes of the objects),这是最初也是真正的客体贯注;前意识系统源自于对这具体意念的过度贯注(hyper-cathexis),藉由将物自身及与之相对应文字中的语言意念链接起来。我们可以假设,是如此的过度贯注产生了心智中较高层的结构,而使主导前意识的次级历程得以取代初级历程。(Freud,S.1915b:133-4;SE14:202)

*Dj\ X"^$H0心理学空间x;i:["d'[8t9mZ)X S0Sjb

无疑地,Brierley医师已考虑了佛洛伊德的观点,当她写道:心理学空间9H$^Utzn

心理学空间#XH7v;S'Bo4e,{

我们必须强调所有的显现系统,不管是多么的原始(rudimentary),都是自我-客体(ego-object)系统,而且皆源自于感官经验,无论这经验在幻想的进一步阐释中可能变得多么扭曲。许多这样的系统可能以从未和最终的自我(definitive ego)达成整合的状态存在着,由此意义看来,梅兰妮•克莱恩是正确的,当她主张在分析中显露的某些幻想从未成为意识的,意指它们从未能被最终的自我或自体的意识接触到。(Brierley,M.1937:265)

/Nx}9kNk0心理学空间m]&b~(`/a J2h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123456789
«儿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概述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关于《嫉羡与感恩》»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