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新探
作者: 车文博 / 7547次阅读 时间: 2018年4月14日
来源: 《心理学探新》 标签: 车文博 经验主观范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 实验客观范式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新探心理学空间ck$AI b&BI#}
车文博
R0[5R+`5z sIB0《心理学探新》1999 , 19 (1) :4-15
心理学空间/ER5R-}s7?"U8X

心理学空间'm2c rwm8J't

#f7i6|H"I r8x3\0摘要:本文从宏观上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新的评价。指出其主要贡献:(1)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了心理学研究的首位;(2)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3)提出实验客观范式经验主观范式综合的新构想;(4)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根本缺陷:(1)未摆脱自然主义人性论的羁绊;(2)渗透个人本位主义精神;(3)缺乏实证性的检验与支持。心理学空间} PQA1q q

5D k gV+fx C O0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 实验客观范式 经验主观范式

`8A M)l@EE9^0心理学空间n7V m&Qo&W0~\

目前,人本主义心理学已成为西方心理学五种研究取向之一,与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一起,以理论多元化的视角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机制;并且从组织上、教学上和科研上已被正式纳入学院心理学之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界已赢得了一席之地,这毕竟是公认的事实(孙名之等译,1994)。

!G\s(v'?8w1{.K)P0

K ^"_L2x O}J C;M0但是,国内外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具体证明评价却其说不一,在短期内恐怕很难得到共识。目前,主要有三种评价: 1.重大变革论 持这一种观点者多数是从宏观整体的纵向视角进行评价的,其中既有心理学史家和理论心理学家,更有全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们深刻地批判了西方心理学第一和第二势力机械的与生物的两种非人化的还原论,直接将心理学回归于人性科学的本来面目,必将从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上导致心理学中一场新的革命。这种看法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给予高度肯定,但对其带有科学性的问题、缺陷往往估计不足。心理学空间5x9c@4s$w!cw[ f n

IH6h!}GK(a02.怀疑否定论 持这一种观点者大多数是从学科性质(心理学是科学而不是哲学)、研究方法特别是科学主义视角来进行评价的,基本上都是实验心理学家。他们把人本主义心理学视为“诗人的或哲学的心理学”(Decarvalho,1991,p.151),认为其本身的概念比较模糊,研究方法不精确,科学性不强,有些基本观点已包含在完形心理学理论、整体论和机体论心理学之中。这种看法虽抓住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根本弊端,但是由此怀疑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独立存在的价值,把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截然对立起来,低估、轻视和排斥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不可取的。心理学空间3hyck'C^ k

心理学空间!yW#O~P6Y

3.重要补充论 持这一种观点者主要是从以科学心理学为主体、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补充的视角进行评价的,其中多数是持折衷、兼容、统合立场的心理学家,也包括一些比较严谨的心理学史和理论心理学家。他们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方法论和未来心理学发展战略诸方面提出的问题极为重要,有些属于高瞻远瞩、真知灼见,给人的启迪很大;但是他们往往理论研究多于具体研究,特别是缺乏有力的实验或经验支持。虽然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价还为时过早,但它不失为科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weY.`'}cL"k H&p%hB0心理学空间;XL!mF(|-y J:ES a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评论各有道理;但既不能评价过高,也不能低估其影响。从总体上讲,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是重大的,带有变革性的,当然它的局限也是根本性的、不可忽视的。心理学空间O;e&?q7U;E`

心理学空间&x a-Cv'k/U@_.I

一、主要贡献心理学空间X'H(B,~Eii7it

1?2v4s{VQZ:p:LS"y0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其贡献是多方面的,从理论上讲,它对第一势力行为主义与第二势力精神分析做了深刻的批判,并在建构一系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客观范式统合的新构想。从实践上讲,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贡献。心理学空间W-Q.j P)\zECOS

心理学空间?;~VY'D)T.pZW

(一)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

~L&etE}1g[y0

!vo N8]%J/t0机械决定论,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开拓了心理学研究人类许多高级精神生活的领域。心理学空间v8H8?v,k)p[ G;J(_$[

,z/Ll%s'Z?/X0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批判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和第二势力的弊端时充满革命激情,且颇有说服力。一方面表现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正确批判了行为主义把人与动物相等同,以刺激反应的公式取代人的内在心理历程的研究,陷入了机械还原论和环境决定论;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正确批评了精神分析把病人与正常人相等同,以潜意识的功能取代人的整个心理生活的研究,陷入了生物还原论和悲观论。安斯托思(Aanstoos,1994)指出:心理学在整个20世纪的大多数时光是致力于非人性的研究,那些关在笼子里的、饥饿的、发生了变异了的白鼠成了主要对象。在过去的20年代发生了一种转变,认知主义取代了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主要范式,于是,白鼠出去了,计算机模型进来了。但是唯一不变的仍然是心理学中真正人的边缘状态。(Wertz,1994,p.6)

qZ+Nm'Z?0心理学空间je-[8l-G N

可见,传统主流心理学有存在着严重的贬低人性和非人化的倾向。心理学空间4ia ab4z'^5H kT n

心理学空间4}+U8N`){ i u {~:e!F

人本主义心理学突破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范式,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心理治疗诸方面独树一帜,建构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特别是传统的真、善、美及其价值论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科学方法的无能为力而不得不推给非科学,主要是文学与宗教作为信仰来处理。马斯洛的理想是改善科学方法和扩大科学权限,以弥合当代已发展到十分严重的普遍认同。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把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创造力自我实现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高度,这在人类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彪勒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革命性就在于: (1)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的模式;(2)它的倡导者承认他们自己的存在,认为生活是主观进行的,就像它产生的那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科学家。(陈宝铠译,1990,24页)

$[S"j.z1\y.n0心理学空间2cn.`x5EE pO

显然,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人学,它在使心理学走上研究人或人性的科学道路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布根塔尔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的“一场重大的突破”,也是“人关于自身知识的一个新纪元”。它在人类状况方面会发生的变化,将同我们在过去那个世纪已看到的物理学方面的变化同样深刻。(吕明等译,1987,149页)心理学空间5v CreU

心理学空间qp6ph~q*T%b2]%O3Y!c

传统心理学主要沿着冯特所开辟的关于意识元素分析心理学自然基本研究的下行路线发展,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迳直探讨意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打开了心理学研究向上或向社会方面发展的通道,再次从主体内部出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如人的价值、生活意义、自我实现、意识状态转换、超越自我、高峰体验、生死体认、宇宙觉知、人类协同等等。《纽约时报》曾评论说:“‘第三思潮’是人类了解自身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吕明等译,1987,第1页)。心理学空间3G G"yQx jO x

心理学空间6\.\K!Nju\1t

(二)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q7M[IzI D4vi0心理学空间-y X4lM7jr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心理学空间 zq!@3F+XJ_

6k!g'W(`$Gx|0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舒尔茨指出:心理学空间/m nYXfz6Q(x

心理学空间.c8e{8ty*fI

当前的许多社会批评家认为,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已经使人失去了人性、失去了人格和个性,甚至到了这样的程度,竟把人看作巨大社会机器的一个无限小的部份。据说,人已不再被看作人类了,而是看成人事上、统计上和平均意义上的人了。作为个体,我们也成为失去个性和缺少能力主动决定我们自己生活过程的人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似乎正反映着对当代西方的机械主义倾向所表示的那种不安和不满。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即使不是反人性的,也是非人性的,他们否认这样一种概念,即人像动物一样,也是以机械的和划一的方式来对他的环境或他的早年经验作出反应的(杨立能等译,1981,407页)。心理学空间d|4f,@3|

8As)sLz Dg'd/n0十分明显,行为主义以重点研究“外显行为”而使人失去人性,并把人降低为“一只较大的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则声称“人是一个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并把人贬为一个性恶的反社会的动物。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在反对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突出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自我实现、丰满人性方面,既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心理学空间;L!]r*zcFh

心理学空间a}\&S4Y8m4Mi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级理论是对人类动机心理学的一大贡献。主要表现在:(1)指出需要是调动人的主体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突出了满足需要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性。(2)看到了人与动物在需要问题上的区别,认为低层次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高层次需要则为人所特有的,基本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人兽不分的弊端。(3)把人的需要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探讨了人的需要的性质、结构、种类、发生和发展的规律。(4)分析了人的各层次需要及其相互关系,特别强调了高层次需要的出现以低层次需要的基本满足为条件,但只有高层次的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使人更充实、更幸福。(5)首次提出了超个人的动机或超越性动机的概念,认为自我超越并不是一种没有任何基础就能自发出现的心态,而是人性一种合乎规律的高度发展和执着追求。

Wcn$b r1f g#z^0心理学空间uVq*\ c$n n

应当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是超个人心理学非常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及其内在价值。马斯洛撰写了不少有关超越层次的著作,甚至修改他那闻名遐尔的需要层级论,在自我实现之上又增添了自我超越一项,可是学术界往往仍停留在马斯洛早期的需要理论上,却很少提到这一重大的发展。马斯洛认为,人有一更高即超越的本性,这是他的存在本质的一部分(Maslow,1970)。他责难学院派心理学极力排除超越性层次这一重要层次时指出:

4?:l/T2{HU9S\0心理学空间y5A)hyu%Q

精神性(或灵性)生活是存在本质的一部分,也是人性的规定性特质,人性缺少了它,便不再是完整的人性,它是真我、自我认同、内在核心、特殊品类及圆满人性的一部分……然而传统的、价值中立的科学,套用物理学模式,把它排除于现实界之外,它仍然可以回归为人本科学研究及修炼的对象(Maslow,1976,p.314)。心理学空间wzQ X ?

*F%v,\]9X8q0罗杰斯和马斯洛一样,他晚年也非常强调人的精神性或超越性层次的需要,投入了超个人心理学的运动。在他们看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和超个人心理学的“超自我”相比,它十分渺小、狭窄、孤立、封闭,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这很容易导向自我崇拜和自我中心的轨道。而超个人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指出“自我”基本上原是属于大我的一部分(self-as-part-lager-self),也就是说,自我根本上是与一个更大的整体密不可分、相融相契的一部份。这个“大我”在不同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不同的名称:大我、宇宙我、普遍性之我、上帝、道、婆罗门、天……等等。一句话,不论你如何指称或诠释它,人类确有回归这更大的整体之需求(李安德,1994)。显然,重视人的精神或超越性的需要,既表现了超个人心理学对西方文化局限性的超越,又表现了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融合的走向。无疑,这是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1k e5[;a@E2Ckk0

3V&k&K8gt8f$ap:{0(三)提出实验客观范式与经验主观范式统合的新构想

hP9el#nwB Q&I0心理学空间k1K e9i'C+Sk&G'y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中的方法论的僵化、二歧式思维和实验主义,提出将实验-客观范式(experimental-objective paradigm)和经验-主观范式(esperimental-subjective paradigm)统合起来的新构想,突出了开放研究、整体分析和多学科式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d+U_ I0

~0t'Zmqc0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根据心理学对象决定心理学方法的原则,反对以方法为中心而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这既是对行为主义以方法为准则选择研究对象的一种反抗,又是对各种各样方法中心主义的一种批判。不仅如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抨击了自冯特开始主流心理学长期依据牛顿-笛卡尔范式仿效自然科学来建构其理论模式,其结果导致心理学陷入机械论、还原论、元素主义和简单化的境地。心理学空间.D(T^7h[!j O%Z

8E A3jy6f"t-N8L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弗洛姆深刻指出:心理学空间-\3^ x \b7B5D~ `

心理学空间$Z7}:uGD _;I3p

学院派的心理学,有意模仿自然科学以及实验室中衡量计算的方法来处理一切问题(除灵魂以外)。它只设法了解实验室中可观察到的那一部分的人,并宣称良知、价值判断、认识善恶等,只是形而上的观念,不属于心理学范畴。他们宁可研究与科学方法相吻合的枝节问题,也不愿发明方法来研究有关人的重要课题,使得心理学离开了它的主题--灵魂,只关注机械反应、反向作用、本能的问题,却忽略了人类的特质:爱、理性、良知、价值(Fromm,1950,p.6)。

*}qO0} V1wOR0心理学空间 J/f ol[)V7?D7R

马斯洛在批评行为主义遵循自然科学范式研究人时指出:好似把人当作一件东西、一个客体,跟研究金属或光线所用的方法、观念、程序、定义及心态几乎同出一辙,这种科学作风一直被称为机械化(mechanomorphic)(Maslow,1969)。心理学空间4Sx5N%qh

心理学空间1X/`_rYjS~)v h

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仅指出了心理学史上实验范式与经验范式之间的尖锐对立,而且还阐明了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两者的折衷融合。虽然奥尔波特、马斯洛和罗杰斯都非常熟悉实验心理学,但他们从一开始研究人类心理学的主观方面,就认识行为研究和实验方法的有限性。马斯洛常把自然的物理世界与自我的经验世界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坚信那种物理学家的抽象世界并不比现象学家的经验世界更真实。他在《科学心理学》一书中曾谈到,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可以达到不同于实证心理学的另一种客观性,即:它不是像研究岩石或电流时那种远离人的价值、意愿的“非关切性客观”,而是研究人的领域中那种身心投入的“关切性客观”;正像母亲对孩子的了解和热恋者对恋人的了解一样。它表明这样获得的了解才能消除与对象的分隔和距离,真正使对象成为自己的内心生活的重要构成,并在心灵上融为一体。马斯洛还以为有些旁观者能比体验者更容易看到,后者在这里是被认识的现实一部份。犹太人或黑人对于我们社会的认识要比我们内部的人有更多得多的旁观者客观。因此,他认为这两种客观具有互补的性质(参见林方译,1988,98~101页)。心理学空间&aa ua1E;^-_y;h

心理学空间 Gj@3~#D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建议把实证主义心理学和他们所理解的现象学及存在主义整合起来。尽管他们既受到美国主流心理学的排斥,又遭到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圈内人士的强烈谴责。但是他们提出把现象学方法与实验方法有层次地整合起来的主张,这在心理学史和体系中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很罕见的(DeCarvalho,1991)。

9T9c(C6~,N*M?$f"n,te0

2X!Na:q!X#SW0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积极意义在于:(1)反对心理学中僵死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综合的态度。(2)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实现实验(或客观)和经验(或主观)两种范式的统一。(3)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心理学空间o/]G%D Z7a h%{

心理学空间;].DM!@g

(四)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心理学空间.r+z9Y3B2f6x

8EerSe9j5s0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动机层次理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G$uBsHB4e{.Xg u3w0心理学空间%kLYQ?O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仅成为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的一个理论基石,而且也是西方管理科学(managerial science)和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 psychology)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柱。现代新的管理科学的宗旨,不是像传统管理学那样,把人作为物和机器来看待,而是要把人作为人来管理。人不同于物的根本之点,就在于人有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有物质需要之上的主观需要。马斯洛的动机理论(motivation theory)使人们认识到人的需要的金字塔,除了低层次的基础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而外,还有高层次的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正如马斯洛说的:“人生活在稳定的价值观的体系中,而不是生活在毫无价值观的机器人世界里”(吕明等译,1987,32页)。它推动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基于经济人(economic man)假定的依靠物质刺激进行管理的X理论(X-theotry),相继被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 man)假定的依据满足较高级需要的超越性需要进行管理的Y理论(Y-theory)与Z理论(Z-theory)所取代。因为新的管理科学的变革的实质点是还管理学以应有的人性。所以马斯洛强调指出:“这不是什么新的管理诀窍,什么‘鬼把戏’,或能够用来操纵人的肤浅技术,不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人去达到剥削的目的。这是一种对人性理解的真正革命”(Maslow,1971,p.238)。心理学空间W{$|7xCE y#dZR

心理学空间X7cgW| sJj$s/}h

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其主要贡献在于:(1)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和美国现存教育制度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促进了当代西方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2)突破了长期以来西方两大心理学派(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对动物学习进行实验研究的偏向,直接开拓了人的学习理论的建构,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的理论、弘扬情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诸方面做出了贡献。

/c+^ `[-xuNs0心理学空间k]&O(N*GF5Yl

人本主义心理学治疗是当代西方心理治疗的三大流派之一,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实践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既有其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哲学根据,又有其现实的科学实验基地。马斯洛把心理治疗领域称之为一座“未被开采的金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第一个淘金者。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科学人本主义形成和存在的实践王国,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则主要是这一心理治疗实践的升华结果。心理学空间5I S _2v-k vG

心理学空间3u"L$uO$wv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既反对自然主义的生物医学模式,又反对机械决定论的行为主义医学观点,而为当代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提供了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根据。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心理健康就是趋向、追求和达到自我实现,而干扰、阻挠或者改变自我实现的进程就是心理病态。至于心理治疗则是指那些能够帮助人回到自我实现轨道上来的疗法(许金声等译,1987)。

/F5|h;b+\`m6C,y+F1w3c0心理学空间%\ l#Tp|2O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既反对弗洛伊德学派又不赞成成长学派。前者“倾向于把任何东西都病理化(在极端情况下),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人走向健康的可能性,因为他们对任何东西都是透过黑色眼睛来看的”(林方译,1987,44页)。在弗洛伊德那里,基本需要的缺失成为心理疾患永恒的阴影,由此导致悲剧论。后者如施瓦尔茨(Gary E.Swartz)等则过于乐观,“倾向于透过玫瑰色的眼睛看东西,而且他们总是回避病理问题、弱点问题和成长失败的问题”。两者“一个似乎是全部邪恶的罪孽的神学;另一个似乎是根本没有邪恶的神学。因此,两者同样是不正确的和不现实的”(林方译,1987,45页)。心理学空间lI d8T|r7q#Y

心理学空间n T$ry)xN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不仅要满足和提供缺失性王国中人所剥夺的基本需要,而且也要促进存在王国中的人的丰满人性和人格完善。因此,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着眼点不是病态或问题而是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坚信人具有内在的建设性倾向和自我指导能力,重视人的整体性和人际关系,强调通过辅导者和受辅者设身处地的理解、积极的关怀和耐心的引导使其障碍消除而恢复健康。心理学空间:ApLn T2Aof

心理学空间*a9D{)S\ lN.G4g!m

据海因克(Herink,1980)所编的《心理治疗手册》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心理治疗法有250多种。马斯洛认为,现在心理治疗的主要方式有七种:(1)通过表露(动作的完成、释放、宣泄);(2)通过基本需要的满足(给予支持、担保、保护、爱恋、尊重);(3)通过威胁的转移(保护、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4)通过洞察力、知识和理解的改善;(5)通过建议和权威;(6)直接攻其病症;(7)通过肯定的自我实现、个性化或成长。可见,前六种治疗方式,大都与人的基本需要(除去物质方面的生理需要)的缺失和满足有关。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之满足并非心理治疗的完结,只是“通向全部治疗的最终明确目标,即自我实现之路的重要一步”(林方译,1987)。

H$r_&O{G X0

y fe&q)P0马斯洛把领悟(或顿悟)(insight)和彻悟(complete enlightenment)视为心理治疗的最高层次和最重要的环节。在他们看来,心理治疗不仅是外在的对症下药,而更在于使受辅者的人格的恢复和自我彻悟式的格式塔心理转换。只有通过立足于受辅者的自我理解和自身撤悟,使他真正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战胜自己,从而认识到人性的完美境界,并看到自己与健康的完善人格之间的差距,再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真正的自我实现。这才是心理治疗的最终目的和真正的治人之本。

;O)~&nN)_ [?#kV[0心理学空间buk6|W4DoH

在众多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法中,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罗杰斯倡导的受辅者中心治疗法(当事人或案主中心治疗法、来访者或患者中心疗法)。该疗法旨在促进和协助来访者依靠自己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罗杰斯在开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创造团体治疗的新形式、建立良性互动的咨访关系、使用现代化治疗工具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F'g px7jHI2}0心理学空间6@g4E }Aa

此外,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法还有交朋友小组(或会心团体)、现实治疗法、起初治疗法、存在心理治疗法、存在人本主义或人本存在治疗法、存在分析心理治疗法、现象心理治疗法、超个人心理治疗法等等(车文博主编,1990)。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罗洛*梅、布根塔尔等人对心理治疗的贡献是巨大的,并使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中占有支配地位。 (五)推动哲学世界观的积极变革心理学空间r1iVG0u?_]

心理学空间;Q1o$H3J+[$s/c

17世纪发生在西欧的科学革命对近代世界观起了一种定型的作用。它留给人们的是一种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世界观。科学、工具理性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客二分”和还原论的思维定势是这种世界观的基本特征。它把主观与客观、理性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决定论与选择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其总体特征是:重知觉轻直觉、重客观轻主观、重事实轻价值、重契约轻习俗与传统、重物质轻精神。这种世界观成了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获得了宗教的意义。这种机械论的世界观决定了各门学科的性质和发展。不仅是物理学,而且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都不可能不受到这种世界观的支配。但人本主义心理学力图克服自然主义人性观的理论局限,提出诸如似本能论、需要层次论、高峰体验论、积极人性论、主客观两种心理学范式统合论等等,促使心理学从自然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化,树立了一座以人为本、以人为贵的西方心理学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人本主义心理学突破了传统的机械论世界观,不仅在促使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上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而且对于哲学世界观的变革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心理学空间 B;Wg0KzZ o+n};g^

D*Ka8?I2w0二、根本缺陷心理学空间&s$R?.vD;_-h+C

心理学空间7c SU(ZWk2O&J?

诚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但是由于在人性的先天与后天、自然性与社会性等关系的问题上的理解仍有偏差,因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局限与误区也是不容忽视的。

XYC`8^;U'xV9h0

~ Nu"XW"i0(一)未摆脱自然主义人性论的羁绊心理学空间k*U_ZIi

心理学空间~"Y7lf&E*w

人本主义心理学过份强调人性自然因素的作用,忽视宏观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性意义。马斯洛公开承认:“我们认为我们的研究是经验的和自然主义的。”(胡万福等译,1988,278页)。心理学空间b}h2J'Q(s

iN;jnukL/D0众所周知,人的本性或人性是区别于一切动物而为人所普遍具有的共同属性的总和,是由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这两个基本成分构成的基础,而社会性则是人性的升华和统帅。两者始终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处于对立统一之中。心理学空间ys(m!UrXu7w$v

h r$Y+}9RR8{l g{;}0传统心理学大多都把人性归结为人的自然性或生物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性和社会相冲突的悲观看法,主张把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应当说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如动机论、价值论、人格论等,主要是对人性自然因素的研究,即力图揭示人的本性是由自然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所特有的似本能的内在潜能所决定。据人本心理学家看来,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自然所赋予人类的特性,与本能相类似。由此形成了一个基本的逻辑框架;似本能-→人性-→心理生活-→人类社会文化生活。显然,这不是从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从自然人性出发看待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研究虽然也是一种必要的科学研究的领域,但是它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和创造性赖以实现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制约性,以致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待人的属性的进化,并不能从总体上或根本上对人的本质或人性做出真正科学的回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不是从宏观的社会物质生产关系中去研究人的本性,而是从封闭的主体内在世界中去寻找人性的根源。 十分明显,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局限:(1)他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与生俱来的。这就把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混同起来了。人与动物的需要既有连续性又有质的区别。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动物所没有的,即或与动物所共有的生物性需要,从人呱呱落地吸第一口气时就已经处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也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然而,马斯洛需要层次是建立在先天潜能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把人的需要和享受视为由社会产生的。因此,马斯洛从根本上离开了人的社会条件、历史发展和人的生活实践来考察人的需要及其层次性。(2)他认为需要的发展是人类自身固有的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展现。由于马斯洛把人看成是超越时空、超越社会、超越文化影响的抽象的“自然人”的先天本性和内在价值发展趋势的自我实现和显露。显然,马斯洛需要层次的发展观是建立在“自然生长论”和生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只获得某种辅助或配合作用的地位。心理学空间,U:^ T|U}"S.GC

!k,D,h8TU%N7N%[3_0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和建立者都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克莱科在对人本主义进行总结时指出大多数都赞成下述全部或大部分的观点:(1)自然界是存在的全部。(2)人是大自然的产物。(3)人类的意识依赖于身体,因此男人和女人都不是永生的。(4)一个人能够通过推理和科学方法变得成熟起来和解决各种问题。(5)所有的价值观都以自然宇宙为基础。(6)道德奋斗的最高目标是地球上的人生的幸福和提高。(7)最好的社会秩序是允许作为个体的人拥有自由和福利(Klemke,1981)。

7K'C0[U#c8]Q$X(X4__0心理学空间g?[9U+xK6V ?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戈尔德斯坦认为:“如果自然主义是指谓那些将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生物学的人,我承认我在论证中表现出自然主义的特征,其实自我实现就是实现机体自身内在本性的价值”(胡万福等译,1988,280页)。罗杰斯和马斯洛一样,把先定的成长假设既视为人性本善论的基石,又视为自然主体价值观的根源。看来人性观、价值观、自我实现观等等均产生于人的机体内部,而不必寻找人自身之外的权威。可见,人本主义人性观和价值观的自然主义、机体主义、生物主义倾向是三位一体的。

w6Z'H vw w%C%]U0心理学空间 bRR,[e

(二)渗透个人本位主义精神

!LWTGHp&pq0

.YS2e$?+}VX0人本主义心理学过份强调个人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忽视社会发展、社会实现对个人自我实现的决定性意义,具有个人本位主义倾向。

E@ M8h"~0

}n@ Dkye0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论虽对激励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的发挥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他们往往把个人价值的实现置于社会价值实现的对立面上,即过份强调了“自我”而忽视了社会方面。个人在实现自己的努力中,“自我”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也必须有良好的社会条件,否则就会流于空想或走入迷途。因为个人实现与社会发展或社会实现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其中,个人实现是社会发展、社会实现的因素和条件,而社会发展、社会实现则是个人实现的目的和归宿。事实上,个人的自我实现只有通过追求理想社会目标的实现,依靠各种社会条件的支持,个人的价值和自我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与发挥;而社会的发展也只有依靠个人努力和自我实现,社会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心理学空间8b:I3n3xH-Y\&Ti m

U6QPs'NBiY4G0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舒尔茨在评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时曾指出:他们想要每一个人都成为自我实现的、完全实现的、完美的人,而且当别人不是这样的时候,他们就不安了。其实,自我实现并不单纯决定于个人的努力,还制约于许多社会条件。主要有:(1)受教育很少的、勉强受雇于最低级职业的、没有较好前途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有自我实现的侥幸情况呢?这样的人永远不能上升到生理和安全需要之上。(2)我们的职业或行业就能阻碍或者支持自我实现的尝试。那种看来会促进自我实现的工作,是那些人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自由完成的工作。(3)自我实现的机会,也可能受到经济状况的限制。在严重经济萧条时期(例如,20世纪30年代)对许多人来说,肉体上一天天活下来,这已经是很成问题了。可是在富裕的年代,诸如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是比较容易的。人类潜能运动,在富裕的年代中,尤其是在中产阶级年轻人中间兴旺起来,这不是偶然的。不再担心金钱或安全,他们就能无拘无束地把思想用到丰富和扩大他们的生活上去(李文恬译,1988)。

uK9m+^r"RO0

U%B:_.R!nX*\0因此,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论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片面强调自我实现中个人的力量而忽视社会的作用,片面强调实现理想的自我而忽视实现理想的社会,渗透着个人本位主义精神。

w A a!@d0心理学空间b9~.f*N].]WIj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崇尚自我,实现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强调追寻个人价值。著名美国心理学史家舒尔茨在批评罗杰斯的自我心理学时指出:

P-c;F2N!W4Du[ E0

Os l/u-hhXG0这个理论似乎是要把个体引到完全自私和自我放纵的生活状态上去。重点完全放在为自己而体验、感受和生活上,而没有把重点也相应地放在除了“我”和“我的”每一瞬间的新鲜体验之外的,对事业、目的或人的热爱、献身或义务上。(李文恬译,1988,78页)心理学空间fi MP"Z"QP8f Q$B

心理学空间K+j6Ez#Pf`r-Ic

美国年轻一代都急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事实表明,美国大众终于在个人发展、自我成长及自我实现中寻找到了意义。可是我们也已看到,一二十年来所发展出来的自我中心倾向,使自我实现的理想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小我的观念实在太狭隘了,过于自我专注会带给人窒息之感,这绝不是人生的真谛,也非终极的目标(李安德,1994)。

e/];t3sY6~8L0心理学空间|Cj3yIi

人本主义心理学不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去观察人的动机发展,因而它的动机金字塔的顶峰只能是个人的自我实现,仍然不足以解释人类为真理的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与行为。马斯洛到了晚年已看到这个矛盾,所以提出超个人心理学,以弥补从个人出发追寻人的价值的动机论之不足。

~S_pW)v,Xh0

)A-??+V&[7FE8Z0应当指出,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中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派,即西方心理学第四势力。马斯洛、萨蒂奇等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模式已不能涵盖超越水平的心理健康和意识状态,提出建立超个人心理学的构想。如果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渴望以人为中心,崇尚自由和尊严的心理学,那么超个人心理学则是以宇宙为中心,超越人类和人性的心理学。因此,超个人心理学更强调超越自我或自我超越作为一种最高级价值的社会意识。达到这一境界的人被认为主要是由忘我服务精神推动的,他同情他人的处境,能对他人的需要提供无私的帮助,改善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自我中心意识的消除,我和非我的界限完全被突破,这样的人将更关心社会利益,直至达到和全人类、全宇宙的认同。超个人心理学反映了在人性扭曲和人性异化的社会里人们对人性净化的升华和渴望,也符合了人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这是超个人心理学的积极意义所在。

L thG W^;d(f0心理学空间jH,v\I/d

但是,超个人心理学尚处于酝酿、探索和初创阶段,它既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没有确定成熟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存在着神秘主义色彩,且在许多问题上缺乏实证的研究和科学的检验。所以,目前对超个人心理学尚须进一步静观,还很难做出最后的评价。

2?&B"B5`2{P L0心理学空间dd"D"J"~h4JQ'Os:O

(三)缺乏实证性的检验和支持心理学空间(sK-|1o\

心理学空间5s&Ze4W9W4?d

人本主义心理学过份强调经验(主观)范式的重要性,缺乏有力的实验分析与佐证,难以涵盖现代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尚不能成为整个心理学统一的研究模式。

/s9vo['V;e] HG Q5F)_0心理学空间.Al/w1eN%sM

本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把实验(客观)范式和经验(主观)范式两者统合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论构想。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大多偏重于现象学的描述和经验性的分析,停留于横向研究而缺乏纵向研究的检验,样本(sample)较小而实验较少,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不无问题,有力的实验支持显然不足。

"I5]`9H7H [T0心理学空间;j z"l0M:S;H

应当承认,意动过程的研究要比认知过程更复杂、更难进行实验的控制和分析,这恐怕是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主观体验、整体分析和现象学方法而忽视和缺乏实验研究的一个客观方面的原因。马斯洛承认,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很难获得精确的实验证实。他说: 如果说这种理论从临床的、社会的、人学的角度来看颇为成功,但从实验室和实验的角度来看则不甚成功,那是一点不错的。它同大多数人的个人经验极为吻合,并向他们提供了一种清晰的理论架构,使得他们更能深入地体悟自己的内心生活。在大多数人看来,它具有一种直接、亲身的、主观的可信性。然而,它却仍然缺乏实验的检验和证实。我尚未想出适当的办法在实验中对它进行检验。(许金声等译,1987,4页)心理学空间Ho7SL$O Q

bj$WUL9@0I6Q0不过,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还是可以进行实证性检验的。国内外一些学者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研究的基本架构,并使用客观的测量方法来测定各种需要强度或满足程序。譬如,耶若夫(Aronff,1967)使用语词(句)填充分测验(或语句完成测验)(sentence-completion test,简称 SCT),来测定并比较西印第安两种相异文化的人民的需求,以探讨心理需要层次跟社会制度和幼年经验的关系。再如,杨国枢(1981)也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架构,将环境品质与生活素质各分为三个等级,同时列出涉及各类需求50项心理指标,作为进行生活素质的心理学研究的依据。据舒尔茨(Schultz,1976)介绍,需要层次理论(尤其是生理的和安全的需要)为工业界所采用并得到证实。此外,适应于个人定向量表研究的发展,也已获得验证。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缺乏实验性验证,尚属于探索性尝试。对此,马斯洛毫不讳言地说:心理学空间 g G{:m9Jp5wG"e`R

7n3QV$FzI5k O0我就是腾不出时间来进行一些计划周详、控制严谨的研究。它们将要耗费许多时间。尤其这对我有限的生命而言(罹患心脏病-作者注),要逐一验证这么多观念,实非力所能及。

z'YP7M D0心理学空间SE6Ny\2K@:d

我自己只从事一些小规模但可立即获得结果的试验性研究。一般而言,研究对象至多也只有十来个。这些成果如公诸于世,似乎略嫌不妥,但却使我个人相信,它们是真确的,终有一天会获得证实。(庄耀嘉,1982,188页)心理学空间6X4}uB:z k

心理学空间q9Op6? X@S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都崇尚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过份强调主我而忽视客我,过份强调理论假设、推演或类推而忽视实证研究,深深打上了主体思辨哲学和本体论印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缺乏科学的严谨,被试者缺乏客观标准,有些概念也缺乏一致性和明确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吉尔根(Albert Gilgen)对罗杰斯的人格与治疗理论的主要批评有:

VfXD:Kf0心理学空间_ XAPi)]!|K C

(1)人生来具有自我实现倾向的假设未经证明;(2)自我实现这一概念含混不清;(3)受辅者(或患者)中心疗法只适合于轻度心理失调患者;(4)这种疗法往往对在人格理论、变态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上很少受过正式训练的谘商工作者很有吸引力;(5)过于强调自我感觉良好,而忽视了对他人的义务。(刘力等译,1992,260页)

Un/LT[^&Pi0

&w_XRf{l0个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甚至拒绝科学心理学,认为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只能有利于对那些孤立的行为事件进行科学分析,而无助于理解人生。这种观点虽对发现人的整体研究不无价值,但企图抛弃一切科学研究方法则未免荒谬。美国心理学家史密斯(Brewster Smith,1919~)说得很好:“我们不能为了达到‘科学的’心理而牺牲人类的福利,也不能为了求得一种人本主义心理学而牺牲科学化”(Smith,1973,p.6)。心理学空间#W8w-`h](Y

]i,Gy(k5P0迄今为止,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但没有很好地把实验范式和经验范式整合起来,反而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人的本性、价值、潜能、经验、创造力、自我实现以及自我超越等高层面的意动上,加之现象学研究方法的模糊性,因而人本主义心理学还不能涵盖人的各个层面心理的全部研究领域,成为心理学统一的研究模式。但人本主义范式不失为科学主义范式的一种重要的补充。美国心理学家查普林和克拉威克(Chaplin & Krawiec,1979)指出:

$Yc,Vz'B,K0F0心理学空间)w(pr8U{5M;]_

马斯洛的动机结构和他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都是比较广泛的概念,不可能经受惯例的操作实验分析。然而,大多数心理学家都会同意说,他已唤起对一系列曾被传统心理学家所忽视(甚至可以说轻视)的人类行为的注意。……马斯洛的开拓研究有较深厚、较渊博的传统,足以和实验家的工作媲美,并作为后者的补充。(林方译,1984,107~108页)。心理学空间mT v4H&N)[D8DOK"N|&E

心理学空间@-W]Fi oL

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舒尔茨也指出:

Bn2X6_:O}0心理学空间w-d pzg,?

马斯洛的态度、言论--人本主义的或第三势力的心理学--被许多人看作是受欢迎的、反抗行为主义的机械主义倾向和精神分析的悲观主义倾向的解毒剂。(Schultz, 1977.p.60)。心理学空间3G'FI t\yX

9Vj P0Bkt0参考文献

_"R$E^_0心理学空间j8XHH$wk%t,THv"z

[1] Atkinson,R.L.等著(1990)(孙名之等译,1994):心理学导论(上、下册)。台北市:晓园出版社。心理学空间d&uR(]V0oB7g

心理学空间0A6F2C AyZ

[2] Decarvalho, R. J.(1991). The founder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New York raeger.

Y9Pp9E uy0

L V8]?f i0[3]  Wertz, F. J. (Ed.)(1994). The humanistic movement:Recovering the person in Psychology. Lake worth, FL: Gardner press. Inc.

-de/C,i*R0心理学空间 Lz#K1utKur

[4] 夏洛特*布勒(陈宝凯译,1990):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北京市:华夏出版社。心理学空间P j!W3mO

心理学空间tXR5A Q:J5F%N

[5] 弗兰克*戈布尔(吕明等译,1987):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市:上海译文出版社。心理学空间s^ _,}U{!nKX `

心理学空间^ D T\!O

[6] 舒尔茨(杨立能等译,1981):现代心理学史。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F5a0r Z8_(C0心理学空间,zq ^sH.mVW

[7] Maslow, A. H. (1976).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New York, NY enguin Books.心理学空间u5[L{ _ J$N5A(L

心理学空间w2Jk#H*j

[8] 李安德(1994):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的新范式。台北市:桂冠图书公司。心理学空间4C2NR.w%b

f5hKc5K f_p"{Hd0[9] Fromm, E. (1961/1950). 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 New Haven, CT:Yale Vniversity press.心理学空间^N[Km

心理学空间u/^4L(@3X"z

[10] Maslow, A. H. (1969). Various meanings of transcendence. J. Transpersonal Psy.,1,56~66.

^M]V}X/su0

(UW I lty%i0[11] 马斯洛(林方译,1988):科学心理学。昆明市:云南人民出版社。

"_[ sD(Q4r u9U|h1X0

yY FaA*`/wKN0[12] Maslow, A.H.(1971).Humanistic psychology nterveiw with Maslow, Murphy and Rogers. willard B. Frick(Ed.),Columbus Ohio:Merrill.心理学空间@)f9I5?5XO

@bJ(w*z0f9n0[13] 马斯洛(林方译,1987):人性能达的境界。昆明市:云南人民出版社。

O3@6x'g n3o8]0

U+CR4h d6nH{5t0[14] Herink, R.(Ed.).(1980).The psychotherapy handbook. New York,NY:A Meredian Book.

jfuv(w0

o%Dauo)W0[15] 马斯洛(主编)(胡万福等译,1988):人类价值新论。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

x]k]1r0心理学空间E9|0X;q7a ~Ga

[16] Klemke,E. D.(1981).An introduction. In J.A.C.S. Auer & J. Hartt(Eds.),Humanism vs.theism.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VII-IX.心理学空间q\C'?BL^

^$[}s5|2Lm8|0[17] 马斯洛(李文恬译1987):存在心理学探索。昆明市:云南人民出版社。

\ D#V^7c:z2w7~#L0心理学空间2z!_H|y5?*nyL$E

[18] 车文博(1990):心理治疗指南。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qj7~]3O6h-m0心理学空间JCR;Vr1~ C*pc}E

[19] 马斯洛(许金声等译,1989):自我实现的人。北京市:三联书店。

-Vo n({`}0心理学空间Jc Edu a6w1LF

[20] Aronoff, J.(1967).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cultural systems. New York: Van Nostrand.

7sEV\&V K[ RJ0心理学空间Q6q3l8IgV/d%N

[21] 庄耀嘉(编译,1982):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台北市:允晨文化实业公司。

BIA^w+q7SP0

']r|9~B1a3\Wj0[22] 吉尔根(刘力等译,1992):当代美国心理学。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KJR W]R0

}9}p?!V1p0[23] Smith, M. B.(1973).On self-actualization:A tranmbivalent examination of a focal theme in Maslow's psychology. J. Hum. Psy.,13(2),6心理学空间fT4Ca7p_ e

心理学空间z l#Rl,?V-[,m

[24] 查普林*克拉威克(林方译,1983):心理学的理论和体系。下册,北京市:商务印书馆。心理学空间8T~u%OF

:uYlL,[%p/\0[25] Schultz, D. (1977).Growth psychology:Models of the healthy personality. New York . Van Nostrand.

gX4Z'N4XP7d_#Aza9]0

:B.| H!\ {/tmW:j0《心理学探新》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学空间xi%O7k#x9tA

v#PK+r$|0The Exploration of Assess to Humanistic Psychology 心理学空间*o,z$F ?XB }~&^c

心理学空间)?#D}5nrF!w&[

Che Wenbo 心理学空间9Oi?;v X*`Mmb

,C,B;B5@\/l%^0Abstract:This paper gives Humanistic Psychology a new assess on a great aspiratio.Main tribute 1)put man's essence and value to the first place of psychology resaerching;(2)prominent the important effect of man's motive system and super need;(3)conceive a new idea to synthesize the experimental-objective pattem and the experienced-subjective pattern;(4)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education reform and psychotherapy based people.Radical defect 1)still be limited in naturalismn human-rtature theory;(2)infiltrate in individual departmentalism idea;(3)be lack of experimental examine and support. Key word:Humanism Psychology experimental-objective pattern experienced-subjective pattern

E y(Mb!JM mz4n:@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车文博 经验主观范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 实验客观范式
«林方同志十年成就 心理学史
《心理学史》
APA与APS之惑:心理学的「剑气之争」»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