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序言
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作为人类高度社会化的负性自我道德情感体验,内疚和羞耻既是个体对自身经历的不良事件进行评价和认知的产物,同时也是影响个体后续行为的重要因素,而且它们都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出这两者在内容特点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概念界定、认知评价、情感体验、行为表现以及心理病理学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但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深人分析发现,关于内疚和羞耻的研究方法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总结和梳理内疚和羞耻研究在内容上的差异性和方法上的趋同性,对深人探讨两者错综复杂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内疚(guili)(guilt在汉语中有不同的译法。如内疚、负疚感、负罪感、罪感等。为避免不同的译法可能产生的概念理解上的混淆,同时也为与“羞耻”一词相对应,本文沿用“内疚”的译法)和羞耻(shame)关系的研究是最近十多年来国外2内疚和羞耻的差异
2.1现象学方面的差异
内疚和羞耻现象学差异的第一个表现是对内疚事件和羞耻事件的区分。有研究者认为,某些事件或情境会导致个体的内疚感,而另一些事件则会引起羞耻感【1-2】。对此的验证多采用让被试报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内疚事件或羞耻事件。但仍有很多研究表明,羞耻事件和内疚事件并不具有特异性,很多事件如撒谎、偷窃、未帮助他人等既可以引发内疚感,又可使人产生羞耻感【3】。内疚与羞耻现象学差异的第二个表现是“公开化和私人化”假设,即内疚更多与内在的道德要求有关,它代表着自我的良心受到冲击后产生的更私人化的体验,因此内疚产生于无他人在场的情境中,而羞耻的产生更需要观众,个体所关注的是消极的自我如何呈现在他人面前,因此,羞耻产生于公开化的情境中【4】。羞耻和内疚现象学差异的第三个表现是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Parrott认为,内疚的个体体验到焦虑、后悔和懊恼,并可以通过纠正某些事情或弥补错误来减轻内疚感,而羞耻者则体验到沮丧、无助、渺小感和无能力感,并试图隐藏、逃避或消失自我【5】。Higgins的自我不一致理论(self-discrepancies)强调,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不一致将导致羞耻感的产生,而现实自我和应该自我的不一致将产生内疚感【6】。一般而言,羞耻者总喜欢掩饰自己的不良行为,更想逃避当时的痛苦情境,而内疚者对自己的行为会感到更后悔并努力采取补救措施【7】。内疚与羞耻现象学差异的第四个表现是谢波等人提出的“伤害自我与伤害他人”假设【8】。谢波对中国大学生的羞耻和内疚故事进行了分析,发现被试的主观描述上存在着不同的倾向性:当描述自己的羞耻体验时,相当多的被试明确提到,他们感到羞耻是因为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而感到内疚是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伤害了其他人。钱铭怡等人的研究证实了这种假设【3】。
2.2 归因倾向上的差异
个体特定的情绪和情感的反应都与其认知特点有关。作为自我道德情感的内疚和羞耻,由于人们对环境事件或个体行为的认知评价或归因的差异,其产生的频率和可能性也不一样。Weiner在其归因理论中提出,内疚与羞耻情感与原因的控制性有关:羞耻与不可控制归因相联系,内疚则与可控制性归因相关【9】。lamb认为,当个体认为他们对所做的不良行为的后果负有责任时会感到内疚,而羞耻者却对此并不感到有任何的责任川。在所有羞耻与内疚的差异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当属Lewis提出的“自我和行为”假设【10】。他认为,羞耻是直接针对自我(self)的,个体的负性行为或失败被看作是“坏自我”的反应,而内疚的评价焦点是个体所做或未做的行为(action)。强调自我(我是一个可恶的人)还是强调行为(我做了可恶的事)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之后,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Lewis的上述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11】。总之,对失败或违法的行为出现羞耻反应还是内疚反应,主要取决于行为者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归因),即羞耻与强调自我有关,内疚与强调行为有关【12】。
2.3心理适应性的差异
量表法对羞耻和内疚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羞耻感与SCL-90功量表中的九个因子都存在正相关,而在控制羞耻感的前提下内疚感与任何一个维度均无相关【14】。Dearing等人的研究表明,羞耻者比内疚者表现出更多的酒精和药物滥用【15】。woien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羞耻与低自尊、高压力和精神病性症状相联系,而内疚与心理障碍并无显著的相关【16】。还有研究发现,抑郁和瘫症患者报告出过分的羞耻体验,而强迫症和偏执型病人多反映过分的内疚【4,17】。综上所述,绝大多数研究认为,羞耻比内疚更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也更易造成心理障碍(如抑郁症、躁狂抑郁症、自恋症、精神分裂症)。
内疚与羞耻的心理适应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个体行为的动机作用和对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测作用上。内疚作为动机刺激,会激发个体努力并增进其行为表现,而羞耻则使人从任务中退出,并抑制随后的行为表现。羞耻使人无地自容并带来巨大的痛苦,让人觉得自身毫无长处、没有任何价值。内疚虽然具有痛苦的成分,但这种痛苦指向了失败的原因或受到伤害的客体,目的是纠正错误,因此,内疚并不像羞耻那样消极。与适应不良有更大的正相关【13】。Tangney等使用2.4 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Demos分析了新英格兰从以羞耻为基础的社会控制到以内疚为基础的社会控制的变迁。19世纪前半叶,新英格兰的宗教信仰由对原罪的关注转向了牺牲和受难。与之对应的是,教育的方式不再包括公众暴露和责难,而将重点转移到对孩子的孤立以使他们的良知受到惩罚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样,外源性的社会控制(羞耻)就转化成了依赖于内部道德的内源性控制(内疚)【18】。有学者认为【19】,西方国家是内疚取向的文化(罪感文化),而东方社会(尤其是中国)是羞耻取向的文化(耻感文化)。但钱铭怡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羞耻和内疚的现象学差异与西方人基本相似吻一。为更直观起见,本文对内疚和羞耻的差异进行了总结,见表1。
表1内疚和羞耻的差异
维度 | 内疚 | 羞耻 |
评价焦点 | 特殊行为 | 整体自我 |
痛苦程度 | 弱 | 强 |
情感体验 | 紧张、懊恼、后悔 | 退缩、感到渺小、无价值感、无助感 |
自我的状态 | 自我统一 | 自我分离 |
对自我的影响 | 自我未被削弱 | 自我被削弱 |
与他人关系 | 对他人的影响 | 自我的他人评价 |
反事实过程 | 对行为进行心理模拟 | 对自我进行心理模拟 |
动机性质 | 忏悔、承认、弥补行为 | 想去隐藏、逃避或还击 |
心理适应性 | 健康 | 心理障碍 |
文化背景 | 西方文化 | 东方文化 |
3 内疚和羞耻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