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桑德勒与精神分析的“安静革命”
作者: 心理空间 / 5391次阅读 时间: 2018年5月31日
标签: 段锦矿 桑德勒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约瑟夫·桑德勒精神分析的“安静革命”心理学空间F&}m$] jY
文 | 段锦矿

Vg%Z*]g,Y5l.QY0
心理学空间FDHN ti.d

所谓精神分析的“安静革命”,是与1941-1945年期间英国精神分析学会那场激烈论战相对应的。

"t8{5gqd$y(`w0
心理学空间+N7\3Mw#J2CE!Q$Htg M/qh

;y"R,g N4Qq0J\M0心理学空间 z6X6[vV@lW.hW6]

1938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他的女儿安娜侥幸逃脱纳粹的迫害,从维也纳移居至英国。在此之前的1926年,梅兰妮·克莱因应弗洛伊德的翻译兼传记作者琼斯邀请,移居英国并逐渐形成影响力。自二十世纪20年代末,克莱因及其追随者已经开始与较为传统的弗洛伊德派发生冲突,1939年弗洛伊德去世后,冲突逐渐上升到顶峰,英国精神分析学会成为了激烈辩论的战场。

7ih tjIj$D0~ [z0

S]^TC%C&nh(C0

t;H4B!L(y9vM*b9fG0心理学空间)t ~*{~:R%iG b

在伦敦举行的三次年会、五场行政会议和十场系列学术讨论会中,为了澄清何谓弗洛伊德所传递的精神分析概念,所展开的激烈言语辩论包括婴儿期的性幻想、潜意识幻想的本质与功能、原欲发展理论与退化的定义、本能冲突论、死本能的内涵、超我的形成、早期自我的功能与早期超我、心理病理之争议、焦虑与罪疚感的来源、精神分析技巧及精神分析师的训练等议题。

-[g9TD2Z u e Y x0心理学空间4~7\%]7V8h5[^-Q@*[

jUCPBe4S~0

pY)qO0{D0这场论战因梅兰妮·克莱因的精神分析理论之有效性与地位而爆发:她的理论是否偏离弗洛伊德的基本主张?如何面对这些偏离?虽然整个讨论的争议要点在于理论与实务,然而却扩及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导权、未来的组织架构及训练的传递和扩充,而最终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内部演变成带有谩骂性质的争论。结果,学会分裂成以安娜·弗洛伊德为首的自我心理学派,以克莱因为首的客体关系学派和以费尔贝恩和温尼科特等人为主的中间学派。心理学空间2~)XuqR ?#} \%d

t*zH1VQ X1p6i2V0心理学空间vh0df:jjO O7]]

心理学空间g+pD ?)^@j"{

这种分裂的影响至少持续了整个二十世纪,并扩散到欧洲之外的地区。例如,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精神分析界的主流思想体系仍是弗洛伊德派自我心理学,这深受安娜·弗洛伊德工作的影响,英国学界内部的分裂导致了美国学派对克莱因著作的长期反感。相反,克莱因学派的理论在南美地区倒很有影响力。

,I Up.P:P2Pa)k4M0心理学空间$L*Ec8Z(p;Q G$K#t

心理学空间tf)l F0Q&r

Ap"o)u*o4R/P2Ry1G0在这种分裂中,也有一些人致力于整合,本文所说的约瑟夫·桑德勒就是其中关键的人物之一。桑德勒的名字在国内并不是特别响亮,但提到以他为首编著的那本《病人与精神分析师》,大家一定不陌生,这本书由施琪嘉、曾奇峰和肖泽萍三人翻译,于2004年在国内出版,是国内较早的精神分析专业资料之一。心理学空间'mX(qj]

"@k}8d s s0

8Vg#c f*a5x0心理学空间 Oc)my f9Lk

约瑟夫·桑德勒(Joseph Sandler,1927-1998),是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安娜·弗洛伊德派(现在称为当代弗洛伊德派)的精神分析师,他出生于南非并接受教育,后来移居伦敦,1950年在伦敦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然后接受了医学和精神分析方面的培训,于1955年成为一名训练分析师,并在安娜·弗洛伊德的儿童中心工作多年。1969年至1978年,桑德勒是《国际精神分析杂志》的编辑,1989年当选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主席。心理学空间H/~"a'M/}0o%e%e

心理学空间8|/jO,Uy N:W&OJIt

q8fFF'eb0心理学空间t gb7iFc,j,e/s&Jr o

在约瑟夫·桑德勒的整个工作中,临床和理论建构之间一直存在着相互作用。他带领汉普斯特德诊所的几个研究小组,重新审视了精神分析中的许多经典概念,如超我、幻想、升华、自我理想、内射、合并、认同、投射以及投射性认同概念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些贡献,带来了精神分析理论的重新建构,例如“表象世界”、“现实化”、“角色响应”、“经验领域和非经验领域”和“过去无意识和现在无意识”等概念。这些对理论的关键补充,带来了托马斯·奥格登(Thomas Ogden)所称精神分析领域的“安静革命”(quiet revolution)。

Q8{}S)?HAGf ?v4v0心理学空间t O~8KG1H9v9_!V

心理学空间W4KV gU

心理学空间Ny-metQb

桑德勒对精神分析理论采取了一种开放的、务实的方法,这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大论战之后是十分重要的。他秉持的观点是:“我们要用许多的想法,而不是一致的整体,来构建精神分析理论。”他呼吁:“对具有不同精神分析背景的人所创造的概念,要有更大程度的容忍。”——这在克莱因学派和自我心理学派的和解中是非常重要的。

Eky?+K!U @6hW0

xlx3c(WT.i J.Mp-x0

0V2\lFx6Z0心理学空间-Q%F\+zFb$xco~

在桑德勒去世后的第二年,彼得·福纳吉(Peter Fonagy)为首主编了一本《进步中的精神分析——桑德勒的著作》(1999),前言中这样写到: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约瑟夫·桑德勒在世界范围内对精神分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人们对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他也是精神分析的一股桥梁力量,帮助消除了美国自我心理学与英国克莱因客体关系学派之间的鸿沟。

e gGQ0M Bs(_(Cp0

,g7c`WM0

T c's8AV+amDa0

F j'aE;u6N#^T9\ U0科恩伯格(Otto F.Kernberg)——另一位致力于整合客体关系与自我心理学的美国精神分析家,为桑德勒与他的妻子Anni-Maries Sandler合写的《内部客体再探》(Internal Objects Revisited)一书(1998)作序,他写道:桑德勒夫妇的方法中最有趣的,在于细致并系统地推敲当代自我心理学性质的客体关系理论中的“砖块”,他们仔细探索每个领域的优势,再逐步把它们连成一个总体的理论性方法。他们的自我心理学性质的客体关系理论,将驱力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和谐地整合起来,并对最近在精神分析情境中的移情反移情相互作用的变化做出了公正的判断,也包括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关于婴儿早期发育的问题。心理学空间Z9o(Q(JTA.|J

心理学空间n)zT1b)A)j-ItH b

@v0Q6\ R1OBHle0心理学空间4Ye|`y.n&tGw~

约瑟夫·桑德勒以其智慧和无可比拟的学识,为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根本性的贡献。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病人的尊重,体现在他的精神分析实践中:他强调了安全与幸福的感觉在调节心理功能中所起的作用,每个人在面对无助时都发展出应对机制,以便感到安全,因此症状可以被认为是个人试图提供一个保护屏障,以维持精神平衡的体验。

~rs7oPO^0

"QmO,Y6cFu!Yt0这显然并不总是有效的,这一事实导致患者寻求治疗。在他的书《精神分析学家想要什么?》(1996)中,桑德勒与UrsulaDreher提出,精神分析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接受那些引起痛苦冲突的不可接受的、幼稚的部分,这个思想是他的督导和教学工作的核心。

V3Bd-H;O;ue!n0心理学空间 t*Z0k'pr

/r#P;R0{8X~` {(b6F0心理学空间4W@g1Cgk

桑德勒提出的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新概念,是他关于内部表象世界(representational world)的理论框架。心理表象的概念不仅在认知科学中被应用,许多心理动力取向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也采用桑德勒的这一概念,作为客体关系的内部表象概念化主要框架。(例如,Blatt和Behrends1987;Bowlby 1973,1980;Horowitz 1991;Kernberg 1976;Stern 1985;Stolorow和Atwood 1979;Westen 1991).

'qI+P3e HX r$T0心理学空间2M%e0zJ(LRh.H

G|lxZb0

C-O8F,z)L j0在他关于表象世界(representational world)概念的颇具影响力的论文中,桑德勒把表象世界定义为“或多或少持久存在的,由众多印象构建的一个组织或图式”。他认为自我表象和他人表象有一个形状(shape),并且有一个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帮助组织和整合由人际经验产生的感知觉。他的几篇论文中都强调了这种感觉状态(feeling states),并建立了经典驱力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之间的联系。心理学空间5WYH:hZ A^Lel4q g

4_:j)f JV"mp"D0在技术方面,他强调了允许精神分析过程发生而不过早地解释移情的重要性,无论是对正性移情或负性移情的解释,都会阻碍它的展开。桑德勒慢慢地发展出一种技术理论,对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所有学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了平衡地解释病人的重要性,这些解释包含了他们冲突的两个方面,他还坚持在触及到无意识幻想之前,首先解释那些发生在前意识的东西,以及与病人的情感体验保持联系的重要性。心理学空间R Op/Tq%ro

IR'fA C]Z ]E0

^}&z }7hCA5b-mk+E0心理学空间 b+_~\0z3\s8W

通过文献研究(例如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研究),桑德勒把“现实化”(actualization)一词引入到精神分析中,来涵盖过去的客体关系在分析环境中得以鲜活地再现的过程。通过他所说的治疗师自由并悬浮的“角色响应(role-responsiveness)”(如果受控和适度的话),治疗师可以将患者的无意识幻想变为现实,并将其暴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病人都有一点不同。

_L.F3qs1S0

k/T s:{ I+W? {0nT ];i0

%lbg^.z[w0心理学空间a!jfO1W_

他在“角色响应”方面的工作对理解反移情产生了国家和国际影响,“角色响应”的概念,随后在英国精神分析界和主体间性分析师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人们认识到:反移情的至少一方面,是治疗师对病人希望强加给他们的角色的反应。

Y-xDzt'\&y0

X#|L Z_*Rn0

"tHNOOvlS0

9q$H4t dWKZxS-n0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桑德勒对依恋理论的贡献。桑德勒认为母亲与婴儿之间的互动是最早形成自我表象和客体表象的环境,提供了自我表象的基本要素。自从桑德勒的开创性工作以来,许多采纳发展性框架的精神分析学者开始认为,有关自我表象与他人表象的认知情感结构控制着孩子对看护者表现出的行为以及在所有随后的重要关系(包括他们与自己的孩子)中的行为。心理学空间4G&`Dz}:H$J&w-w!z

Y/gL8p+qN8H-ApY?_jX0心理学空间'j7T'Q]C'JR

\8K'c^f0彼得·福纳吉在《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一书中写道,桑德勒的贡献还在于他为依恋理论与经典概念之间的联结提供了精神分析的理论架构,架起了结构理论与依恋理论之间的桥梁。

5s6L&V})Z-IjxL0心理学空间m1M9W['\\j

心理学空间-_D0L BYYa0G'@

*j"w-NRK6Fw/R0这对于一直互相敌视的依恋理论和精神分析,都实属难得,这也更说明了桑德勒的开放性。

8a.Z%?K2X` h DL|0心理学空间nNH8wg|_T@

0YSE*P0D0lZ0

6V[g4p3M\B*lM0下一周,我们将推出桑德勒的文章《对内在客体的依恋》(On Attachment to Internal Objects),敬请关注。心理学空间5c{ xV6eL1XgJs

心理学空间&k\ tQ}

p+\%i;k2wd0心理学空间1Y7vkq*x

本文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tF;_$CC e2t'?R

心理学空间r,d9cvh+X

  1、Peter Fonagy, Arnold M. Cooper and Robert S.Wallerstein,Psychoanalysis on the Move: The Work of Joseph Sandler, London:Routledge,1999.心理学空间u,_ s&s(WPI

q+f;E;\&g b*JX0  2、Sandler Joseph, and Sandler Anne-Marie,Internal Objects Revisited,London: Karnac Books,1998.

3Y*e1Z6N ] V gn0心理学空间,qiy@UW{ B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seph_J._Sandler

/`5N-t$m/xG0

@ L*q TUA;nV[-I0  4、http://psychoanalysis.org.uk/authors-and-theorists/joseph-sandler心理学空间Uet8X#K`aD

%h e6|&p-dA\0  5、彼得·福纳吉著,石孟磊译,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北京: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7.12.

h4|Z5mS0

\RJ4GR0  6、斯蒂芬·米切尔等著,陈祉妍等译,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心理学空间.Xngo9vq.RT2f

"HaU7i U)\;p!{0  7、伯尔,史代纳,弗洛伊德-克莱因论战1941-1945,联经出版事业(股)公司,2014.心理学空间!{M"}|6s

h {'a oN0

W@1iu)bm OB3X0
广州帛石心理
:emL'VW t.A@V n](D0  暖于布帛,安如磐石。心理学空间1X*F.zB`9wZU/O D

8o%\6e `2nl_c#dw-p/a0心理学空间l;{S/_F-z3e!A

帛石心理咨询中心地址:广州市天河东路220号之一嘉宝华庭南塔2304(太古汇对面,炳胜前行50米,广发银行楼上)心理学空间QV1po*d\3w\T

BY;V u jJ+K0预约电话:020-37362805

^f~`'`S8t1a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段锦矿 桑德勒
«对内在客体的依恋 约瑟夫·桑德勒 Joseph Sandler
《约瑟夫·桑德勒 Joseph Sandler》
安娜·玛丽·桑德勒(Anne Marie Sandler)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