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的科学与艺术
作者: 王建平 / 4120次阅读 时间: 2018年6月02日
来源: 《中德班20年》 标签: 王建平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认知行为治疗的科学与艺术心理学空间Csr%Kp ],b:B
王建平心理学空间+Yc]TL,]/FhJ:~

心理学空间3n t yK C$i4K5M'M8vZ

主持人:下面的同仁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建平教授,他的题目是认知行为治疗的科学与艺术。

]Fd9W g0

cIe7]kE0王建平:趁这个时间,我介绍一下自己特殊的身份,我不是中德一期,也不是黄埔二期的,我是和中德有什么样的渊源呢?中德开始的1988年我就想去了,那时候老人家去的比较多,所以我参加了青岛1990年中德的学习,当时我学的是心理分析。当时和赵旭东是一个小组的。我们这届是很聪明的,我都达不到。还有人格方面也不行,晚上吃饭的时候,见到很多人都拥抱,但是不拥抱我,只有特别的同性之间我们才拥抱一下。所以我觉得结婚的人要有很好的浪漫,我可能比较符合CBT,我特殊的身份,感谢主席给我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分享。可能在座的还有一些年轻的治疗师,因为都是黄埔学校的,都是德中心理研究院的,还有大家在第一期的时候,在北大受训的时候,我在北大读博士,所以我一直在后台为大家服务,所以很多人我是见过的,所以有这样一个中德的渊源吧。后来的话,我自己可能确实是美国待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再就是我这个人上学上的多一点,我本科是学医的,在临床做了十年,然后硕士学习心理学,博士学习心理学,在中科院心理所做两年博士后做研究方面的工作,然后到美国做临床博士后,着重于实务方面,主要是看病人。我这里有一个医师,那时候已经做到了,接近于副主任医师,但是放弃了,1992年综合医院建立了精神医学病房,那时候已经做到了,但是还是放弃了,依然考入到学校念书,我前十年在医院,后面在综合大学了,我碰到主席的时候,说国内像我这样的人很少,不断的学习。我现在收费也很尴尬,医院不太接受我,但是大学心理系又说我是医生,脚踩两只船,有好处,也有不太好的地方。

}F[F_M0心理学空间~ w6V'yz?7\ `%W

这个话题的来源是这样,我思来想去这个话我要不要说,因为中德这块的精神分析和我们国家的精神分析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但是我这个话题来自于2010年的时候在阿伦贝克(Aaron Bed)的博客之中一个精神分析师对他的抨击,他们的一段对话,我看了之后非常有感触。再一个是我经常到他这里学习,经常和他们有接触。换一张和老Beck和小Beck的合影,他非常的好,和他近距离的接触,他93岁的时候,他和我谈话的时候问到中国CBT这块心理治疗的研究,是不是用到脑科学的技术,是不是用到什么技术,对研究方面真的是非常的关注,而且自己做个案的时候,根本不觉得他是一个学者,就像是一个非常好的父亲,这个对我也是感触非常的深。再就是看了美国心理学会,是APS,他们在2010年的时候有一个论坛,他们对这方面的一个讨论,我也是非常有感触的。再就是我们大家知道,美国的认证系统,他们都有严格的认证系统,都是APA来做的,但是2009年之后又成立一个新的系统,更加强化科学的部分,也就是学院培养出来的不懂这些,科学的素质大打折扣,所以他们提出了PCSAS的系统,现在有很多学校这两个系统同时认证。这些系统让我非常的震撼,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又访问了苏珊,在白宫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大楼,我们到大楼里面和苏珊有这样一个小时的谈话,因为苏珊是在美国APA里面做了20年的主任,是2015年底刚刚退下来了,和他交谈整个美国的临床心理学是什么样的状况,在北京大学和师范大学,招收一个学生,是要经过APA申请,经过考核批准之后才可以,他们就做很多这样的事情,包括大众传媒,包括教育政府做心理相关的人。下个月4月25到27日要开华人应用心理学大会,我也把他请来了,他要做这样一个报告,同时要做一个工作坊,来介绍这些标准是怎么样制订的,介绍美国的一些经验。

)JS9se+a0e{$m0

_b p#r U rf{0带着这些问题,访问苏珊也好,或者是查阅文献也好,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和艺术,科学和实践的关系,也涉及到未来临床心理学家的培养是科学与实践模式还是科学与艺术模式,现在美国有了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的学位,有很多相关的分支,我们是硬件还是软件的问题,是器官还是功能的问题,对心理治疗三条腿的模式,除了科学实践,还考虑多架构在这方面的环境,我觉得这个是今天大会主题中很多老师讲到伦理的时候,这个已经阐述的非常多了。当然我觉得这个话题和上午李维伦老师等讲的都有很大的相似。作为一个临床心理学家,到底是我们的科学部分多少,实务部分多少,做咨询的都清楚。我们做研究好的人,不太觉得自己有那个潜质或者是特点可以做好咨询,而做咨询的人特别不想做科研,早年我对这些方面也有很多的思考。2005年我到台湾研究室,我也想考察这个,到美国也是这样的一个考察。1995年我上博士,不是我那么年轻,我本科毕业工作五年,然后再来读博士五年,然后再来工作,我到美国做博士后的时候,已经是博导了,我带着问题去看,包括怎么收费等,分级和他们讨论。作为临床心理学家,这方面写的非常清楚,做临床心理学研究,做好一个工作,多少个训练没有这样的一个临床工作的训练,相反也是这样。我觉这样一些讨论,都是我多年来的思考。

^`rq.fS8uq~}0心理学空间r(?N+JM5U$L

我们就这样问了,到底什么是心理治疗科学性和艺术性呢?其实总的来讲心理治疗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我认为先技术再来艺术,尤其是我们做CBT的,个案和个性化的展现是有科学和实证支持的治疗。这块科学性是什么,具体的就不讲了,我觉得张宁老师的眼睛特别的清楚,他讲的时候,我问他要不要提醒他,他说不用提醒,我就容易激动,激动就会容易忘记时间。

2U T-E[:br{0心理学空间w ]5I$F)s&Z0i!I

还有心理治疗的艺术性,艺术性是什么,这个概念大家可以去查,当然有些东西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做了一些修改。心理学空间L#k%r+@N

心理学空间YW)n:EK*l7o

两种声音和上午李维伦老师讲的是EBT,我这里讲到的是EST,都是差不多的,是支持的这样一些治疗,代表了心理治疗科学性的方面,它的管理机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在美国的APA-29临床心理学分会。还有治疗的效果和效能,到底是技术起作用,还是治疗的共同因素起作用,一直在争论,都没有争论清楚,所以美国的APA-29分会也在朝这个方向在做。

o4_XN? G0心理学空间3He#k@.N w

当然也有争论,争论的是说EST也好,还是ESR也好,这些治疗忽略了在研究中的研究,或者是心理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变量,比如说治疗关系,比如说心理治疗共同因素,跨流派,不同流派对治疗起作用的因素,在RCT研究之中,是缺乏一些因素的。当然我也在想,我自己是学医的,我爱人是外科医生,她就不喜欢统计,她说那都是骗人的,她说你看到了那么多文章,但是我碰到的个案都是不同的。我觉得方法学方面还欠缺很多。仇主任刚才介绍的是效力值这块,EST科学统计,统计性的显著性到效力值,不知道台湾怎么样,大陆这边前几年才有一篇综述是论述到了临床显著性,如果要回复一下文献的话,八十年代初就有很多了。还有说就是个案报告吧,那个不是一个个案研究,研究方法赶不上的话,当然就有很多的争论反应不出来。心理学空间 bn5nE9y8_Tes

|_q#t hb0CBT我觉得是完整的结合了科学和艺术的两个方面,当然有人分析说CBT太冷、太硬,僵化,只见技术不见人,在现实中也有分析师参加我的培训,说CBT是挺有效,但是不好玩。还有说学习CBT费脑细胞,学几年下来脑细胞死很多,太累,因为CBT是学习的过程。有很多的实证的研究,不但是对理论的贡献,还有对实证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比如说惊恐障碍发作是没有办法预料的,实证研究之后,发现CBT进入第二个阶段的带领性人物,还有我的老师,他们发现惊恐障碍是灾难化的解释导致的,不是无法预测的,直接指导了治疗的效果。当然这个是精神分析师和阿伦贝克在博客中的对话,非常的好。

(p W7n qv'VeK-D0心理学空间A*?2N'y#oCr

再就是CBT除了科学一面来讲,我们从阿伦贝克身上看到非常多人文的东西,比如说他和病人的一段对话,病人的回答让他非常的感动,病人回答的是什么呢?他说“你知道吗,我已经看了7个精神科医生了”,他认为这个是科学+人性的。这是阿伦贝克的描述了。刚才台湾老师谈到的也是,CBT是一个基本的框架,这个框架是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人。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很多实证研究告诉我们,有这样的模型之后,更好的理解了病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暴露治疗更好的效果不需要做系统性脱离,有了更好的基本的框架,更好的理解病人,但是每个病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我们需要通过病人的故事来选取和他匹配的技术。心理学空间:R{&H6x:Ee#g!^

,a3z"?r| s0CBT中支持性、教育性以及指导性,我经常给培训的同志说,我们同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为CBT治疗师有一点不同,过多的同理可能会强化他的认知,要很好的拿捏,同理上要对质,对质之后再同理,基本上是这样的模式。然后我们才会很好的去领悟,领悟的过程中,没有概念化的模型,没有一般的概念化,你是没有办法去抓住这个病人的核心的一些问题、核心的认知、核心的行为,可能就不能够有效的治疗,达到CBT短程、高效的特点。心理学空间Q%if.i1Kh,f9A

!}WSj~r%D0最后一个是CBT治疗师的认证,大家可以去看,在我翻译的那本书中有,小贝克的那本书,11项中考核是不是合格的治疗师,考核过程中,不少于1/3的项目是关于人性方面的,是作为治疗师都是需要的,我认为CBT是兼顾和科学和艺术最好的方面。

*K]6cXc}C0

!JP'w lR*bj/r0这些观点仅代表我自己,谢谢。

*_ J G r9X TUP0

.ozM"sA7o5M\0 心理学空间cm+i0~F`V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王建平
«王建平 认知行为治疗的科学与艺术 王建平
《王建平》
没有了»

 王建平


王建平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创始人和第一任主任(2002-2008);北京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系副主任(2007-)

教育和受训背景

医学学士(新疆医科大学1983);
心理学硕士(陕西师范大学1990);
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1998);
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两年1998-2000, McLean Hospital, Harvard Medical School两年2007-2009)。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进修学习(1984-1985);
中国第一批督导师培训(三期);
中国第一批创伤治疗师(三期);

工作经历

1983-1995年:从事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综合医院创立第一个心身医学科(门诊和30张病床),并担任主任(1992年),精神医学主治医师(1990)。2000年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咨询与临床心理所(曾经担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长2001-2008),主要从事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和心理咨询治疗实务、督导工作。到2008年为止培养硕博士以及留学生近20名,在职研究生十余名。曾应邀去Center for Anxiety and Related Disorders, Boston University访问(2006-2007一年);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访问(2001一个学期);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咨商与辅导研究所客作教授(2005年一个学期)。工作期间(曾)担任多个心理学学会和精神病学会的理事等,多个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等。

心理咨询与治疗训练和经验

从1985年的自学和短期训练班开始,到1990年中德班的精神分析,以及不断参加国内外和港台的多种派别的、个别和小组形式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训练,已经在临床(医院、大学和社区的心理咨询治疗机构)实践中摸索了20余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近10年逐渐转向并集中于认知行为治疗(CBT)的学习和实践,尤其是美国(两个地方都是美国顶级的CBT培训基地)三年的CBT学习和实践有新的体会和收获,也获得了许多资源(人力,资料)。

主要研究领域

临床/健康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从事心理障碍的评估和诊断,心理咨询、治疗和督导;教授《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主编《变态心理学》教材和专著,翻译认知行为治疗以及相关书籍多部(比如:有效的疗法—认知行为治疗丛书);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目前的研究主要是OCD(强迫症,与哈佛医学院合作)和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瑞士苏黎世大学合作)。正在编写《认知行为治疗应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