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体关系看初生二年
作者: 庞美云 / 5008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6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人我之间》所描述的小孩子,在出生后两年主要经历了以下这些阶段:
,S M0yY.b6@0
.`{}!n Ku4I.ew?0 最初2个月,自闭:和在母体中的状态几乎一般无二,没有分别心,母亲和一个手指头一样的价值,如果手指头能产奶的话。
[bI2]?B$g^0 心理学空间"gT$RB9vd
2~6个月,共生:稍稍聪明了些,发现母亲对他而言是最顶用的客体,然而他小小的心还没有能力分别自己和别人,以为那个客体与生俱来是为他服务的,母亲(或其他的教养人)犹如他的眼睛或嘴巴一样,其功能不容置疑。这个时候,好的母亲应充分地考虑孩子的需要,充满感情地拥抱他抚摸他,对孩子的需求敏感而及时的给予满足。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全能感,“当他移动时,世界也移动了,当他感觉,世界也感觉着,当他呼吸,世界便也呼吸。”那些被扔进孤儿院的孩子,可能因没有足够多的关注和温暖而对外界无所期待,成天瞪着天花板,甚至回到自闭状态。 心理学空间j4}s(Fn"`

{/e.~(O"w8B.Nq;q0 6~24个月,分离――个体化。下面就这个阶段细说。 心理学空间R{"V*]M2D^;V9ov,Z

*F R$_ CX'Y0 6~10个月,孵化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努力挣脱父母的怀抱,对观察世界感到兴趣,并和一条小毛毯或一个玩具熊达成亲密伙伴关系。记得儿子五个月时眼睛睁得贼圆,小脖子扭来扭去,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探究的渴望,只要抱他的另一个房间,他就特别安静,手、眼都忙得不亦乐乎呢。为什么这个阶段叫孵化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环境的兴趣刚刚开始,却缺乏真正探究的能力,大小动作都正在初步学习中(只会翻身、坐、爬等),母子共生的程度还是很深。不过这时,有一些母亲因不愿意脱离与孩子共生联系,对“分离”感到焦虑,会表现出对孩子过多的关注,比如孩子坐得挺好,玩得挺好,她会把他抱起来抚弄他,甚至弄得他不舒服。这是母亲的问题了。
Jq`n \%f)f0 心理学空间Et6JP)Zy_
10~16个月,实践。这一阶段的孩子操作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学会了走路,他的世界变得广阔深远,他乐此不疲地发现着新事物,并为此而得意非凡。大部分父母也为此感到愉悦。“他陶醉于自己的能力和世界之广大,自恋在此达到顶峰,自大和全能是这个时期的无上法则。”他不再总依附于母亲,却因相信母亲总是在他需要时候出现而充满安全感。“摇摆学步中的孩子已有能力离开,父母对此的适当反应该是温柔而仍保有情感接触地推他一把。” 心理学空间 z,C d:P KA`']

'Wu$`j,?E)t0 16~24个月,复合。这一阶段中,小孩对分离和独孤似乎有了意识,实践阶段中对挫折的无动于衷以及对母亲的明显健忘都明显消失了。他很矛盾,一方面要彰显“独立”,另一方面又故意寻求母亲的关注。这一阶段小孩的语言能力逐渐增强,可以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会大声地说不!“他强迫母亲提供帮助但却拒绝母亲的主动帮忙。这是新出现的自信力量与依赖的奇怪组合。”复合阶段中,小孩对自己能力的局限性逐渐有所认识,自大和全能感开始崩溃,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有时会因为无能无助而大发脾气。也更深地认识到母亲的客体性――她并非专为他准备的服务工具,有时温柔,有时疏远,有时有反应,有时无反应。复合期的情绪可能是一种分裂的模式,把母亲或其他人交替视作全好或全坏的人,譬如母亲满足他的需要时是全好的,不满足他时是全坏的。有趣的是,小孩的语言能力恰恰反映了他与世界联系和分化的程度,也反应了他的自体感和对他体的认识。这里要强调一下,这一时期,母亲会有较大的挫折感,因为孩子依附和拒绝的矛盾心态对她来说似乎是不公平的,且在日常生活中无中生有地制造出许多麻烦(比如不让妈妈给他穿鞋,自己又穿不好,大发脾气,或者根本不要穿,看起来不可理喻)。对孩子有分离焦虑的母亲更会粘着孩子,表现出所谓“令人窒息的爱”,这也是比较麻烦的。
iMyn"w2W?/uZ0
|7l2uD8H8?r0 24~36个月及以后,客体恒久性阶段。复合期接近尾声的时候,随着小孩记忆力的增强,小脑子中已可以维持客体的稳定形象,特别是母亲的稳定形象,不论她在与不在,是好的妈妈还是坏的妈妈。这是一种能力,一种把事物各方面特征整合成同一事物的认知能力。前面提到供给孩子温暖与爱的好母亲,同时也会主动或被动地制造挫折,这里美好与挫折的共存会带来一些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感受到的挫折多于爱,他对母亲形象的统合就会不够真实,比如当母亲离开的时候,他会感到强烈的愤怒和想念,这时母亲可能依然是上一阶段全坏的母亲。就是说建立客体恒久性的能力不仅取决于记忆和理智,还取决于他对它的情感经验。在客体恒久性建立起来之前,小孩情感上最大的危机是客体的失落,也就是说,即便母亲走了,只要再来一奶妈,他也不计较,所谓有奶便是娘,说的便是客体恒久性建立起来之前小孩的表现。而客体恒久性建立起来之后,最大的危机是客体之爱的失落,因为小孩的情感开始投注于一个稳定的对象。如果剥夺了这个对象的存在,他便落入爱之失落的危机之中。(俺的儿子在不到二岁时被俺从老家带到上海,“剥夺”和分裂了其与奶奶的亲密关系,现在想来,此举是有风险的,事实上俺母子相互适应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最亲密的那一个恒久性客体终于是俺。所以,最好不要多人带养,若不得已为之,也需要十八个月之前把孩子带出)。小孩在这一时期分离焦虑开始减少,比如可以安心去上幼儿园,一个人呆很长时间。个体性也稳定而丰富起来。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全面解析孩子的不听话 育儿科普
《育儿科普》
不必对孩子揭穿真相»

 庞美云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心理学硕士,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擅长青少年及幼儿心理发展领域的心理辅导及咨询。接受过心理剧治疗(150课时)、家庭系统排列、家庭治疗、精神分析等培训。热衷和敏感于家庭教育研究。多家杂志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