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自恋概念: 积极和消极结构
作者: André Green / 10524次阅读 时间: 2018年8月30日
来源: Caring Your Mind 标签: 自恋 积极自恋 消极自恋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双重自恋概念: 积极和消极结构心理学空间%U5R&vpW
A Dual Conception of Narcissism: Positive and Negative Organizations
$@,\7Q"C xG V0André Green 文
9Hy:Hl.z8Ld tm0 Caring Your Mind 译心理学空间*jM$]6i Ul z([8]

心理学空间1U1R&x#P l\ne[1_

作者探讨了弗洛伊德的自恋概念,以及精神分析文献中对自恋的其他讨论。他介绍了积极自恋消极自恋的双重概念,并用两个临床插曲加以说明。随后的讨论阐述了这两种类型的自恋,也提及了生自恋,死自恋和初级自恋。后者被探讨是因为考虑到婴儿观察研究对首要自恋的普遍看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该方法产生的误解。

po y/B#Mu0

*^ B'M1E#k!uj0介绍

6T+y fu5O$a-h9`+Z0

/R(L)? {)p)L0在他的文章开始,弗洛伊德(Freud,1894,1915)从精神分析治疗的适应症中排除了自恋神经症。有意思的是,弗洛伊德甚至在他发现和定义自恋之前就对自恋有所觉察。他认为不可能对在疾病中退缩并对他人没有任何兴趣的患者进行精神分析治疗,他认为这样不会发生移情。显然,弗洛伊德指的是当时被称为痴呆症患者,到1911年才被称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他将这种情况定义为由于自我中力比多的停滞和保留。心理学空间wcRB*A.Nm3{$[;s

心理学空间)t3El*l]

后来,当弗洛伊德(1914)描述自恋时,除了上述的精神病之外,他还有个更广泛的关于该精神障碍的视角。他描述了一些特征,包括某些类型的客体选择,并揭示了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将他的理论重新定义为客体力比多和自恋力比多。我们通常认为这一步是暂时的,并认为我们现在已经远远超越了这种理解心理现象的方式,但更正确地说,我们目前的观点是弗洛伊德在1914年所表达观点的变型。

6@aH3m?d_)[L0

y!`@1P["[0当今的理论体现了自我和客体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一些关于自我的现代观点是源于弗洛伊德对自恋的描述。在进一步讨论这些话题之前,我希望重新审视我个人对自恋的看法,以弗洛伊德关于客体力比多和自恋力比多的工作与他最后的驱力理论之间的关系作为起点,该驱力理论将爱或生驱力与死或毁灭驱力并列。心理学空间_Tu&I#Y!c

心理学空间Rc9b(LKY\cS

对我来说,自恋这个概念部分源于弗洛伊德与患者的工作,部分基于神话而非直接的临床观察。这一概念的价值的可信证据,取决于该概念描述上的一致性以及它们与临床问题的匹配程度。

n2ZfU d f@D0心理学空间p:b ]|tT O.w[

观察

RVqs0e7`x6Y]\;H0

kZ&j9B)CD q0我自己的观点源自临床经验和对弗洛伊德工作的探索。心理学空间k'nz"[I S}@_

iDM~A{w01、自恋起初不存在于弗洛伊德的文章中。该概念出现在自体神经症之前。从自体神经症到达自恋需要一个"新的心理行为"(见Freud 1914,77页)。至少需要十三年的临床经验,弗洛伊德才形成和引入自恋的概念。心理学空间R5tvs[9\ RG6P

a%{Tx(T&r~W02、自恋是弗洛伊德长达六年(至少从1914年到1920年)的文章中的一个主要概念,直到他引入死本能概念。在1923年所谓的结构模型出现之后,自恋作为一种概念工具被削弱,实际上几乎消失了。

.[^IH7o Y0心理学空间X0h&@ Z3e.eQ

3、一个过渡性阶段曾出现过,在这个阶段中自恋被视为自我和客体力比多的反面。一旦弗洛伊德引入他的最后一个驱力理论,把爱或生驱力与毁灭或死驱力对立起来,这个观点就过时了。

0c+AO7z V+F`C0心理学空间w8z `%]5?7pq

4、对自恋的讨论引发了很多重要的话题。让我们回忆其中两个: 初级自恋相对于次级自恋的存在问题,以及客体选择和自恋的关系问题。心理学空间t\?A5xBE8K|U`

e!f {2n1U a6i0精神分析文献中的自恋

SLT,r+_ x6]{0

5v ULL;Y U,_ D0追随弗洛伊德自己的把自恋推到理论背景的倾向性,显赫崛起的克莱茵的工作把自恋降格到遗忘的地位,因为它几乎未现于她的写作中。事实上,克莱茵主义者一直忽视自恋直到罗森菲尔德在1971年以毁灭自恋的形式重新发现了它,正值维也纳国际精神分析大会召开之年。在那很久之前,Balint(1965),Ferenczi的继承人,否认了首要自恋的存在; 根据这些作者,客体爱从一开始就是存在的。自从Balint评论以来,几乎所有精神分析师都认为初级自恋是虚构的。这个讨论仍然需要澄清。心理学空间S\/q'u1H

W\'o`!? K2a,`0自恋也被科胡特(1917)重新发现。然而,他未提到格伦伯格(1957)的自1957年就在法国被讨论的工作,以及格林(1967)。科胡特的自我心理学与科恩伯格的客体关系概念是对立的,并且这两个对手也在争论同样的问题。自我(自恋)站在一边,驱力(或多或少与客体关系有关联)站在另一边。心理学空间?5X\yg qz

心理学空间|.s._NF$P'D

对于弗洛伊德,自恋是驱力指向自我的结果,并且被定义为自我保存本能的力比多补充。对于科胡特来说,自恋不仅是驱力的指向,并且具有精神贯注的性质。现在我们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弗洛伊德看起来似乎更关心从元心理学的角度处理该问题,考虑到心理工具起作用的经济性角度; 而科胡特主要探讨投注的性质问题。科胡特的观点因此更接近现象学而非元心理学。心理学空间 eC x}k3U

q xv6MC%De&B2X0现象学观点可以给我们对显现于意识的自恋特征更广泛的描述,但它没有考虑到自恋与精神世界的其他部分的联系,至少在我看来。也就是说,自体心理学使我们回到关于学术自我的前精神分析观点,使所有动态可以从单一方法的角度看到。这个策略低估了---正如科胡特自己承认的那样---冲突的重要性而更倾向于发展停滞。心理学空间,\v T}@3Ao

心理学空间r;h{0V8m&e:p+j

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对自大和镜像关系的强调,科胡特的描述增加了我们对自恋的理解。然而这些特征是否包含在患者的病态中,也许存在争议。人们可能感觉科胡特的描述开辟了一条新路,但也觉得他的探索仍然是不完整的,并且注定要转变成更全面的视角,这个更全面的视角不只考虑被外部观察者看到的自体,而是从两个自体互相作用的关系上考虑。在后面这个视角上,所有其他经典理论的组成部分似乎都是次要的和应该被忽视的。鉴于最早的对自恋的描述出现在弗洛伊德的作品中,我们如何解释这一点呢?心理学空间0xdEpR:|3n*H

心理学空间r}g6_?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理解因素上的一个变化。自恋的命运在弗洛伊德1920年后的作品中仍是一个谜; 弗洛伊德最后的评论中的一个: 自恋应该仅应该包括在爱和生本能的最终合成中(1940)。他没有详述其他的可能性。至少某些弗洛伊德之前认为是与自恋联系在一起的特征,可以被视为他后来描述为死本能的一部分。

\ r0p4Qp5uy0

*z9]4R!@p;vG~0客体力比多...向自恋力比多的转化[自我表现客体的特征为了在本我丧失之后替代客体]显然表明性目标的放弃,即去性化(?阉割)——因此是一种升华。心理学空间t`K:YuQ X*yXdA2Gb z

v I7PN\+y0弗洛伊德知道这个过程不是通往升华的普遍路径,但他认为这个过程值得仔细考察。该文章中让我们如今最惊讶的是,在这样的升华中弗洛伊德所观察到的去性化这个过程遵守所谓死本能的同样线路。他明确的提到自恋力比多为我们开启了一条路,使我们可以考察自恋的至少某些特征可能遵守包含在毁灭本能中的反性欲(anti-eroticism)的同样路线。

l"B4IA yc&u0

$\ePA5?6r)?D*j8[0后来在同一篇文章中,弗洛伊德(1923)详细的考察了本能的融合和解离的问题。在关于两类本能的章节末尾,他提出爱向恨的可转移能量和恨向爱的可转移能量会消解力比多,他注意到这些能量也可以被描述为升华了的能量(46页)。这里我们发现了爱欲功能---结合和联结---以及去性化的混合,这更接近死本能的目标。因为弗洛伊德认为升华通常发生在自我中,我们可以推论,升华的去性化和解联结的相反过程也发生了,至少部分的发生在自我中。弗洛伊德(1923)说的相当明确: "自我与爱欲的目的相反,并且使它本身服务于相反的本能冲动"(46页)。

l `s4\#~I&p0

c2E;BIFD!~+c"JzV0简而言之,我们可以把自我视为本能融合和分离的地点。弗洛伊德得到结论,自我的自恋是次要的,是从客体中退缩的。但是他没有明确的回到升华能量作为连接自恋和起到与爱欲的目的相反作用的这个话题。心理学空间+zE|'C2w:i$`-T

心理学空间3smmd{-Tc

在我看来,弗洛伊德已经非常接近发现自恋和死本能之间的关系了。我们可以提醒我们自己,弗洛伊德在1920年的观察,即"在精神生活的开始,对快乐的争取远比后来强烈,但也不是如此没有限制: 它不得不受到频繁的中断"(63页)。我们可以理解这些中断为快乐原则在服务于爱欲时的失效,因而隐含的转向另一个方向,为死驱力而服务。 

:AG_dB-f/\+J0

&TF t/N4Q;yM0总结我的观点,我假设,自从弗洛伊德提出驱力的最后理论的时代,我们不得不考虑双重自恋的可能性: 一种是积极自恋,它的目标是达到统一,一种为了达到统一的自恋---自我的精神贯注至少部分的以客体精神贯注的代价所哺育; 另一种是消极自恋,指向虚无和走向心理死亡。这个区别不能简单的被健康和病态自恋的通常区别所吸收。倾向于自恋的不平衡也许是积极的但仍然是病态的,因为它消耗与客体的关系。然而它也比消极自恋缺乏破坏性,消极自恋的目标在于主体的自我消耗到近乎毁灭的程度。

!Yn+ux6m0心理学空间,WVtH,id/\W`NP4T8{

自恋型人格障碍不包括自恋的所有临床结果。某些抑郁(我称之为道德自恋,见Green 2001)是对驱力去精神贯注的例子,这些抑郁主要基于禁欲和对满足的否定(剥夺满足比满足本身具有更大的价值,根据普遍的快乐标准)——包括徒劳状态,空虚,空洞,厌食,以及极端理想化。人们应该记住至少一半的世界人口按照宗教标准来生活,这些标准声称放弃任何类型的满足是更好的,通过放弃对快乐的虚幻追求来约束信徒使之避免失望和幻灭。心理学空间^\1cr)TVFwkPp

心理学空间X{1au6`

简要临床案例心理学空间f6m-c$Xt^v

心理学空间F-r|J2y Dy

积极自恋案例心理学空间[U,xy-_-V+y|)p(]o

心理学空间6YuZ-Cy

尽管X先生被介绍到我这里作精神分析,他对寻求治疗的解释不是很明确。他模糊的描述他整体的失望,个人的和职业上的; 角色障碍; 各领域上失调; 以及不成功的感觉。当时我较年轻,并不完全了解我的局限性和精神分析的局限性。心理学空间*A)eI!^Mvp:J8fe

#VV6Q:a`/k0X先生抱怨在一些领域的不满,包括爱情,家庭关系,和工作。他回忆道在童年时期长期无人关注,自己发明戏剧并在花园里不停的表演。在青春期,他是个有天赋的钢琴手。后来他成为他家乡在海外的最年轻的律师,但他从未从事过这个职业。他携女友移居法国,与之结婚并有两个孩子。他语言清晰的表达自己,并对艺术话题表现出明显的热情。作为一个自我中心的人,他在私人派对上表现自己的才华和博学,在那里他会迷住和近乎催眠其他客人,他们几乎无法说话,所以他垄断了对话。心理学空间Y*EEC%d2p.@

4mTPxE@_?0X先生是一位年迈父亲的最小儿子,他父亲是一个善良的医生,致力于为穷人和被迫背井离乡的移民服务。他的同事尊敬他,病人爱戴他。X先生的父亲相信上帝,并且迷信并且强迫。他频繁的和妻子争吵,特别是当他想与她行房事之时,她会通过哭泣流泪来拒绝,这些都是根据X的回忆。X先生记得他的父亲经常在他自己的床边,为他儿子的灵魂祈祷; 患者的父亲一定早就形成了他儿子有些问题的观念。

4ch|-w,j(d&cU0心理学空间Jxe9h.x7E

X先生的母亲,就像他的妻子,是个外国人。在我的患者出生前,他的父母失去过一个孩子,一个大约两岁的女孩,就像这种情况中经常发生的那样,这个孩子在母亲的记忆中理想化了; 这个小女孩的形象在完美的迷雾中经常被母亲召唤,而X永远无法在他母亲的眼中企及这种完美。死去的姐姐成为"死了"的母亲的长期不满的官方解释,这位母亲会抱怨她不幸的婚姻,丈夫微薄的收入,贫乏的社交生活等等。心理学空间+pox6O:?7? Y

心理学空间Pf5h VDY @In K

X的母亲花很长时间和儿子待在一块,激发他的骄傲和鼓励他的艺术天赋,但却把他从朋友身边隔离,由于她认为这些人会羞辱他。她给他讲她家乡的可怕故事,给他描述在野外婴儿被没有注意到他们躺在地上的农民用镰刀撕成碎片。她会带X先生看电影,并向他父亲隐藏外出的情况,她说如果他父亲知道了一定会反对并加以惩罚; 她恐吓自己的儿子,假装如果他暴露了他们的秘密,"你爸爸可能会死于心脏病发作"。

Bc]!y#j)Vd2NAtA0

uY&P'J&B n%_.pE0X先生的精神分析智联表现了很多特征,自我理想化,自大狂,和鄙视生活中的普通问题。开始治疗后不久,他就辞职了,因为他觉得自己被要求完成的工作配不上他。他妻子的父母同意经济上支持不工作的他。从那时起,他再也没有在任何职业中工作过。心理学空间1]Tm3iL

心理学空间G;F5Et@

他决定"再次征服"他的母语,这是他父亲的语言(父亲是拉丁后裔,而母亲来自东欧)。他独自待在租来的工作室,学习掌握这门语言,并最终决定成为诗人。了不起的是他成功的在以他母语出版的一个备受推崇的文学评论期刊中发表了他的诗。但是在这个成就之后,X先生发现他无法继续写作; 他失去了灵感。心理学空间E3P3vtR#Me8]

)r E1wcfE1Lh0他没完没了的听音乐,像音乐评论家一样,但却拒绝参与这个领域的职业。他收藏唱片,并花了自己大部分的钱购买唱片,但如果他购买后发现这个唱片有一点点瑕疵(当时在光盘出现之前),他都会回到唱片店把它换掉,就像在偷窃一样,拿走看起来完美的一张并把怀疑不完美的那张藏在那堆售卖的唱片下边。他每天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阅读,写作,听音乐,和看电影,而鄙视其他所有行为。他也去见情妇,但仍然不高兴。心理学空间Zb~3TDpg"Z L6Af

pE[1T CQB.eJ4X0X有很多风流韵事,没有一段持久。多数时候,情妇穿着衣服的身体吸引了他,但当褪去衣裳指示,情妇的裸体又展现某些让他反感的不完美: 胸部太小,腿型扭曲,脚不吸引人,或者其他瑕疵。心理学空间W \4c$[6G7jzVBo

心理学空间)Dq/X#K%d

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以每周三次的频率进行),我发现X先生的自大幻想,孤独的生活方式,对妻子的失望和暴力,当孩子没有达到他的期望时对他们完全的忽略,以及几乎没有朋友也没有密友。在移情中,我有时也被理想化了,而且在其他时候,我代表着一个目无法纪的形象,一个他想成为的形象如果他有勇气的话。最终,他说他不得不回到祖国---这是个谎言---并且因此不得不结束治疗。他无法承认他想放弃。心理学空间;{3J2n6{3ds"~F.i q2P:hY

心理学空间*NZ/R3F&\,k z

几年后在他妻子意外去世后,X先生回来找我分析了一段时间。再之后几年,我在一个音乐会上遇见他,他请求来私人拜访我。我接受了,因为治疗已经终止了。他过来喝茶,并展示出超凡的诱惑表演。他无法忍受他对我仅仅是一个病人的想法,因此他不得不向我表现他作为一个人可以多么的有趣。这是我们最后的接触。心理学空间o#N4?!N+E)w

5kyi&P2A?,B,h:b0从这个简短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X先生总是挣扎着要维持他的骄傲和自尊,以卓越的水准维护自己的形象以诱惑他无处不在的母亲并使她相信他是值得爱的对象。但是这些努力是徒劳的。他母亲的自恋没有变,即使在年迈时。此外,X先生的抗争具有自我保护的性质。他的自毁局限于试图逃离任何与他最亲密的对象有关的感觉,也局限于他对让他失望的孩子们缺乏责任感。心理学空间M'Y.@0w,x@3yY

心理学空间n n%G1x*Yid(jK^4s

我认为X先生的案例是一个积极(尽管不健康)自恋的例子。他挺过了妻子的死去,在哀悼中将她理想化,并且未照顾他们的孩子。一个特征让我特别震惊: 他不接受任何来自与他有染的女人的礼物。花了很久才明白这种拒绝代表着对任何回报义务的回避,这会意味着关系已经存在了。心理学空间+O_-Aj L,@a*~X

心理学空间P N5bQ1D!^~'Jr-m

消极自恋案例心理学空间+oHww{AA'h(uj

j4c$_+T;|et0让我们转向讨论讨论消极自恋,Y女士就是一个例子。在她由于严重抑郁住院后被送到我这里之时,她年约三十。所有生物治疗都已失效。在医院照顾她的同事决定把她送到我这里,因为他注意到明显的神经症背景。

B*J8L sTZY.u0

#Fy/w ?m)ar0我清晰的记得Y女士第一次来的情景,正值我刚开始从事精神分析。她坐在我对边,把头低在胸前,不敢看我,低声说话,显然处于深深的悲伤中。尽管这样,某种形式的接触建立起来了,她同意开始治疗。她进行分析超过十年,直到她意外死亡---否则,我认为她会继续来分析。心理学空间i1LGsg,R8?

L.ert;wQt9@"m0Y女士是位哲学教授,但在生病前只教了一年书。我有机会在社交场合见到她以前的一些学生,并得知他们对她出色的教学保有生动的记忆。但按照Y女士的标准,她是有史以来最糟的教授。带着巨大的痛苦,她承认她是通过从各个教科书里搜集的信息来准备课堂上的讲座。她未能像苏格拉底那样发明哲学而仅仅是依靠他人写的书来教哲学,她觉得有罪过。心理学空间k#l,b+h2W!o2h

心理学空间*^{ja x)os7pE

在她开始治疗的时候,Y女士从不走出她的公寓,并且事实上从未出去到任何地方---不去电影院,剧院,或者音乐会,从不与朋友社交。她只会为了来治疗而离开公寓,之后又会直接返回公寓。她靠残疾人收入津贴来贫困度日。她从不做饭,只吃火腿和酸奶。她的活动似乎仅限于阅读带有宗教色彩的哲学,尽管她不信任何宗教。

0u~M m4J+g0

:V&\WX`s@0Y女士对作为个人的我有强烈的移情,而不是作为分析师的我。她很少做梦,从不幻想。她基本上与父母断绝了关系; 她从不期待在自己的生命中再次见到母亲,而她在过去十年也只见过她父亲一两次。事实上,她的祖母部分地抚养过她几年,后来才回到父母家。她与妹妹(或姐姐)倒保持良好的关系,她妹妹嫁给了一个平凡的公务员并有两个孩子,Y女士爱这两个孩子。每年她都会与她妹妹及其家人共度一周。

o_5A'vMX ]-W)Av0心理学空间7m%^4H$s5U*uTn Zz

Y女士的分析会面看起来是重复的和没有结果的; 没有出现自省。没有发生变化。我对她的痛苦感到怜悯和同情。在一次会面中,她看起来完全不同,穿着显然很奢华的服饰并且画了重的让人几乎难以辨认出她的妆容,使我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强烈反应。我了解到,当她在康复中心时,她遇见了一个男人,一个没有文化的体力劳动者。她与他上了一次床,但两周后她确信他对自己不感兴趣,于是与之断绝了关系。他并没有被任何其他人所取代。心理学空间O&G%x]3DA

"X(i DE+U jm0在她治疗期间,Y女士开始对酒精上瘾,无法被阻止。她特别上瘾的是一个叫做"Marie Brizzard"的这个像女人名字的利口酒。Y女士最终死于算是奇怪的场合,在口唇狂热的背景下: 她在贪婪的试图摄入过量食物后窒息而死。心理学空间N\9Y f*I u V"M"j

Ee9g.j Z0这个案例可以认为是慢性抑郁的一个例子。但对我来说,这恰恰是消极自恋的例子之一,以一种永久的方式渴望虚无。没有任何精神贯注的证据,除了对我这个人,Y女士无法使用任何精神贯注。有一次她作为乘客坐在一辆车上,这辆车发生了严重事故; 她以为她要死了。在等待救护车之时,她只想到一个人: 我。在作为人的客体和作为分析师的客体之间的移情的分裂是惊人的。她爱我,但无法使用任何我能给予她的东西---特别是无法达到对自己精神世界的理解。她那些试图帮助她的朋友,很快就会觉得沮丧并放弃她。我不得不承认我未能帮助她,尽管我意识到我成为她的爱恋客体是确保她生存一段时间的很重要的一步。

zp$YO4hp0心理学空间t0pZ;U _(|zlD X

案例讨论心理学空间&J@9z*vS(q)mF Y

心理学空间6x/[jx,V3C C m|

这里介绍的两个案例是治疗的失败。然而我不是有意表达自恋或者自恋型人格从不对精神分析治疗有反应的观点。恰巧这两个患者出现在我的精神分析事业的开始; 他们是那种资深临床医生会推荐到年轻的同事那里而不是自己去治疗的病例。心理学空间7V)RP)[;Y

$~l1L"JJEP7tx0在Y女士的案例中,强烈的痛苦是被意识到的和最首要的,而在X先生的案例中(一个积极自恋的例子),痛苦主要由与病人社会状况相关的自恋性伤害所组成。X先生,在痛苦于屈辱中,从长远看剥夺了自己任何取得个人成就的机会。他的自大幻想从童年起就没有变化。镜像状况是存在; 比如,在某些解释之后,他会鼓掌并大声说,"精彩,Green医生。" 但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nQsRlv0心理学空间6L } H |q:|7r

在我的请求下,X先生最终同意终止我们的会面,尽管他的第一反应是,如果我继续见他的话他会增加他的费用。我没有同意,因为我感觉未来继续会面是无用的。在最后一次会面,他对我说,"Green医生,你已经尽一切努力帮助我了。我固着于我的父母。也许你把我从对父亲的认同中解放了,但你未能使我摆脱母亲的影响,这个影响更强烈些。" 我感觉他是对的。

O*vF8q-\8K!}7NK}%?,F0

7z6J}[}%OwC$_0Y女士的案例提出不同的问题。她从未能应付她声称痛恨的母亲。她对父亲有较正面的感觉,但认为他软弱并完全被他的妻子所控制。Y女士成了一个出色的学生并且她的学科中的最高级别里获得成功,但却没有得到母亲的爱; 事实上,她的母亲保持着对她虐待般的挑剔。

d-di(]U`,}0

1U D G |W2JZ)C(fp0Y女士的情感生活是贫瘠的。她爱上了一位年长的教授---这个人可能从未意识到她的倾慕在她生病之前的那年。此事再未发生。她对母亲的恨意很强烈并且似乎是永久的。Y女士感觉自己受到了母亲的迫害---特别是毫无缘由的针对她的性欲; 她甚至在性上都没有活跃过。她在生活中能获得的唯一乐趣就是哲学,但事实上,她看起来受教育程度不高---看起来可能更像一个邮政职员,正是她母亲的职业。她的生活自从她病倒的那一刻似乎就停滞了。我认为她失望于她对爱的梦想从未成真,这对于她是巨大的创伤心理学空间/l#q{e;@4o

心理学空间.IDg#q'TB3f)j

理论阐述

C?+S:z H#r5Uj:W0

(PZ+m K0O;k0消极自恋是与自毁驱力相结合的自恋形式。驱力在这里发挥作用; 这些驱力与退缩并不矛盾,而是与之结盟。客体关系的贫乏并不是自恋的表现,自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我,或者为了滋养夸大的感觉或镜像那种在X先生观察到的关系。这两个案例中我都没有发现自杀尝试。在积极自恋中,他人被视为低价值: 傲慢,粗俗,平庸,贱。在消极自恋中,病人才是那个应被所有人鄙视的; 他或她没有权利得到任何尊重或满足。得到的满足越少,病人越觉得他或她的命运是应得的。有些人可能会想起道德受虐狂,但这个类比不对,因为在积极自恋中不存在寻求惩罚和羞辱; 而情况却是,病人通过自我惩罚或他人惩罚而寻求更少痛苦。他们什么也不寻找,仅仅是活着,等待死亡来临。他们的生活是空虚的。并且当这样的病人爱上某人,比如正在治疗他或她的精神分析师,病人清楚并且接受这种爱无处可去,不会让他或她陷入移情的幻觉中。没有自省。除了在罕见的时刻,总是没有效果,生命没有喜悦,痛苦保持为一种基调,这基调与其说是痛苦的还不如说是悲伤或死亡的。事实上,这些病人似乎被他们能社会性的反抗而不能内在反抗的母亲形象所摧毁。消极自恋是自恋与向精神死亡指向的结合的结果。心理学空间IQ.XK$d%C,Ksr

'Zt[\~'U4J Q0生自恋是一种生活方式---有时是寄生性的,有时是自足的---其中自我是贫瘠的,局限于那种支持自己却不涉及客体的虚幻关系。这里我指的是生活中的客体,不是那些基本被理想化的客体。死亡自恋是一种空虚,自我蔑视,破坏性退缩和永久自我贬低的文化,具有主要是受虐的性质: 眼泪,眼泪,眼泪。

*g md&`A0心理学空间Nl2H%r:E

尽管描绘一个过于简单的观点会是比较概略的,我还是要捍卫如下观点,客体关系与自恋关系没有那么互相矛盾,而更是在起初互相补充的。我们在婴儿与他或他的客体之间所观察到的,明显的展现了有时候客体存在于儿童的心理中,尽管不那么清晰。但在其他时候,比如在睡眠,独处或正常的退缩中,与客体的对话是不同的; 相反,这个情形区别于与客体相遇时的情形。因此,我提出的是,存在多种心理状态,在这些状态中,客体关系和自恋关系交替盛行。心理学空间:?C ?1A9Pd Y7G

!H z.b Ms0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些心理结构里,自恋关系主导状况(对于客体关系的焦虑,自我保护,encapsulation自我隔绝?),在这些情形中,有两个可能的发展。第一个可能是以我们称之为的自我中心(自私,退缩,自足,一种自我中心的人格)为优先。另外的可能是,破坏性的方面会成为主导。不仅客体精神贯注会被打击,甚至在更深层次上,自我本身也会受到打击。这时,自恋和受虐看起来最初是紧密联系的。但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主要的特征是自我消失和去摄入(disinvolvement)。我把这个效应归结为我称为去客体化的功能,去客体化功能消除客体化功能,即消除心理功能向客体的转移。在其他文献中(Green 1999),我详细的描述了脱离(disengagement)和disinvestment(包括那些指向自我保存的状态),以及可以有时导致死亡的自我耗尽的一个模糊目的。心理学空间%kk mv%\t7T

心理学空间3~j)T,]2b*AM/td9T(M

最后评论

&bve$ZU]0

8x On$~ O,P;I,y/\0弗洛伊德关于驱力的最后一个理论---尽管频繁被我的北美同事所诋毁,我倒觉得还是有用---帮助我重新思考关于自恋的观点。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对自恋的探索,隐含的认为自恋是爱驱力的一部分。他没有考虑到自恋和毁灭性或者死驱力之间有联系的可能性。这是我在1964到1983年之间的文章中试图发展的。

3T ~.pu\4@I gd}0心理学空间2}7t ^ IrS6Cp:]

为什么我说我反对科胡特(1971)的自恋概念? 因为我的印象是,驱力在这两个临床案例的背景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篇幅的限制使我不能进一步详细阐述具体的证据,但我可以说,施虐,受虐,变态行为,以及口唇和肛门的固着,以不同的方式深深根植于这两个患者。

n tk"HY7@9R,V0@0心理学空间z5_?,@!m"c]'H

我想提及的最后一个主题,至少简要的谈到,是初级自恋。当今普遍认为我们拥有基于婴儿观察研究的大量的证据,这些证据证伪了弗洛伊德关于初级自恋的观念,正如这些证据也反驳了马勒的共生(symbiosis)概念。我赞同婴儿会对母亲的行为、情绪表达和照顾方式给出反应迹象。但我也要强调,这无法告诉我们完整的状况。这些观察是行为的; 我们仍然不知道孩子的思维中发生了什么,而仅仅看到他们所表现的。婴儿对首要客体(当前流行使用照顾者这个术语)的反应不能证明婴儿能够体验,作为相对于另一个分离实体的分离实体---即,连接两个人的关系。

W^r0qo.dM0

R ~ _%S \WQ0温尼科特(1971)发表了一个观点--一个更让我信服的观点---认为当一个孩子看母亲的脸时,婴儿看到的是他或她自己,而不是母亲。此外,早早的感知到作为另外一个人的客体未必是有利的,因为婴儿可能就失去了一种体验能力,体验从他或她的全能中创造主观客体。这么早就被感知的客体使婴儿更依赖母亲的情绪。婴儿可能根据他或她自己的内在状态来解释这些情绪,导致一个服从母亲的虚假自我的构建。总之,我认为初级自恋值得被重新解释,而非不加检验的否定。

p)LU;I6^.Z$mc0

%oyE%e:U J'@[0自恋,和任何其他精神分析概念一样,与婴儿的假设内在世界有关。这是一个内心概念,必须匹配移情中的主体间关系。心理学空间 XR;QQ p

} I3~0?-v P)|0对自己这个概念的理解不足以真正理解自恋---甚至对视为"我"的自我的理解都不够。我们不得不考虑主体,一个更难定义的概念。为了定义主体,人需要另一个主体,因为恰恰是主体才能拥有主体的概念。主体性,根据定义,是主体间性,从哲学角度说。另一个主体并不是客体,也不是一个人。主体也许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甚至在想到问"你是谁?"这个问题之前,就会问"我是谁?"的存在。

&X)ss3{ j'q0心理学空间:m9l?]t8u9m

x&|(j!_m h.G&i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自恋 积极自恋 消极自恋
«《死寂的母亲:安德鲁·格林的作品》书评 安德烈·格林 André Green
《安德烈·格林 André Green》
没有了»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