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安娜·弗洛伊德对自我防御机制研究的贡献
杨慧芳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7年1月第1期
摘要:安娜 ·弗洛伊德是自我心理学形成过程中的过渡性人物。在防御机制的理论方面,她重视自我的作用,把自我作为了解伊底和超我的媒介。她系统归纳和总结了弗洛伊德的十种自我防御机制,并提出了五种新的防御机制。此外,安娜还详细地阐述了自我防御的对象及动机。在临床实践方面,安娜发现,自我防御机制的运用有着一定的规律性,不同个体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可能采用不同的防御机制。 关键词:安娜 ·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
一、引言
Freud,1895-1982)是“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最小的女儿,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和自我心理学形成的过渡性人物。在心理学理论观点上,安娜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伊底一自我一超我人格结构模型,并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对自我的看法。她重视自我的作用,但却反对伊底对心理活动具有绝对的支配作用。她指出:“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它从一开始就关注自我及其异常表现,而研究伊底及其活动方式永远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我们的目的是终始如一的:即矫正心理异常,使自我恢复其统一性。”①随着精神分析研究的焦点从伊底转向自我,安娜对分析的任务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尽可能地了解构成心理人格的三个结构,研究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②此时,分析师的任务不再只是对伊底进行分析,而是要平等和客观地考虑伊底、自我和超我这三个结构中的潜意识成分,将潜意识中的内容带入意识层面。
安娜 ·弗洛伊德(Anna然而,伊底和超我并非在所有条件下都适合观察,这与自我存在极大的差异。当伊底处于一种满足的平静状态时,本能冲动不会因为寻求满足而侵入自我的领域,并随之产生紧张感和不快感,这时我们对伊底的内容就会一无所知。当超我与自我之间处于和谐的关系时,超我的图景总是倾向于变得模糊,我们将无法藉由内心知觉(endopsychic perception)获知其情形。由此,安娜认为,“这就意味着适合我们观察的领域始终是自我。可以说,自我是我们试图了解其他两个结构的媒介”。
在安娜看来,在对心理过程进行精神分析观察时,所有的重要信息都是通过对来自对立面之侵犯的研究而获得,伊底和自我的侵犯是观察的素材。不同的本能冲动不断地寻求从伊底闯入自我,它们在自我中有机会接近运动器官,再通过运动器官来获得满足。在有利的情形下,自我并不反对入侵者,这时本能冲动得到满足,紧张感就会缓解。在不利的情形下,自我会发动反击,并侵入伊底的领地,凭借适当的防御措施或防御操作(defensive measures o rmaneuvers)使本能永久地失去效用,以保护自己的边界。相应地,自我的观察功能所传递的伊底冲动可分为两种:毫不失真的伊底冲动和被自我的某些防御措施修正过的伊底冲动。后一种伊底冲动让我们看到了在同一时刻运作的两个心理结构,其所传递的信息比前一种更有价值。在后一种情况下,安娜认为分析师必须关注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将注意力从伊底转向自我。通过对患者自我潜意识的防御操作进行分析,分析师才能重现本能所经历的转化过程,此时,分析师获得的是患者的本能生活和自我发展两方面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对伊底的直接解释。从分析技术的角度而言,对自我防御机制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整合”之路径,结合了伊底分析和自我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地描绘出被分析者内心的图景。这正是安娜重视对自我防御机制研究的原因,对防御机制的分析能够有效达到她所提出的分析师的目标,即了解人的心理结构的完整图景。
二、防御机制的系统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