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精神分析女性观:多伊奇对弗洛伊德的继承与超越
作者: 王礼军,郭本禹 / 7519次阅读 时间: 2018年9月18日
来源: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标签: 多伊奇 弗洛伊德 女性心理学 古典精神分析 女性观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古典精神分析女性观:多伊奇弗洛伊德的继承与超越
4QTQXF$g7p| J0王礼军,郭本禹
Ml:c5tIX5?0《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3XCV9?lP'Q8P0心理学空间nBR#w"Q]ud

摘要:弗洛伊德是以专题的形式描述女性心理问题的第一人,但他对女性心理的探讨是以男性为视角,且止步于青春期。作为古典精神分析的女性代表,多伊奇基于其自身经验和临床经历提出一种以女性为中心的女性观,并在继承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后者的超越,主要表现为:从“男性主义”的发展观到“女性主义”的发展观,从专注童年期到重视成年期,从注重父亲到强调母亲和同伴关系;同时,她发展了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气质的观点,对自恋、被动性和受虐性三种女性的基本特质作出深入分析。心理学空间.J~q M&P6e[

心理学空间q6Rd"IJ+f:r:g

关键词:海伦妮·多伊奇;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女性观;女性心理学心理学空间$Y|K)io+Uv]

心理学空间,_*S)_\ G ZR

一、引言心理学空间F wr kwxJ

心理学空间/sJ] `2v7pz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者,其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奠定了精神分析这一世纪大厦的基石,开创了探究人类潜意识心灵的先河。他首次关注女性心理学的主题,并从生理结构论的角度系统论证女性的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弗洛伊德对女性心理的探索铺垫了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前进道路。然而,颇为学界研究者所共识的是,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理论,其对女性心理发展的描述可以说是一种附属品。他以儿童的视角来论述心理发展的本质与内涵,对心理发展的探索止步于青春期,并过于强调女孩在性器欲期或俄狄浦斯期,甚或是前俄狄浦斯阶段的经历对女性心理特征的决定性作用。心理学空间hH&fw.z4o$p

"l9V W/H!h^2p c4_0在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女性观的基础上,精神分析学派的女性心理学理论经由“继承和超越”与“批判和发展”两条路线延续下去。其中,阿德勒和霍妮等是“批判和发展”路线的重要人物,而海伦妮·多伊奇(Helene Deutsch,1884—1982)则是“继承和超越”路线的主要代表。多伊奇是美国著名的波兰裔女精神分析学家、女性精神分析的先驱者,且在女性精神分析领域中功勋卓著,首次全面、系统地探讨女性一生的心理发展,弗洛伊德称之为“女性心理学的先驱者”【1】。作为弗洛伊德的忠实弟子和早期精神分析运动的女性代表,多伊奇在批判性地汲取弗氏女性观的同时,基于自己的母性经验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其独特且颇具价值和影响力的观点。例如,她不仅从女性自身的视角对青春期前的女性心理予以详细描述,还探讨了成年期尤其是“为人母”与更年期的女性心理及其特征,且前瞻性地提及若干仅属于女性范畴的问题,如月经、怀孕、分娩和哺乳等。此外,她还重视母亲和同伴关系在儿童性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自恋、被动性和受虐性是女性的基本特质,是女性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可见,多伊奇的精神分析女性观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对弗洛伊德的超越。

,m5?d*@"L0心理学空间IWM]-J.f

二、从“男性主义”的发展观到“女性主义”的发展观

(]Uz/|p2Biv4w(A0

7M4w*g ZMwc0弗洛伊德在论述女性心理和人格发展时主要是从男性的视角出发,他将女性的人格发展视为是男性的人格发展的不成熟的变种【2】。因此可以说,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女性观是一种“男性主义”的女性观。他认为,性器期是两性差异的显现时期,女孩在意识到自己缺少男孩的性器官之后,便产生“阴茎嫉妒”的心理,即希望自己拥有与男孩一样的阴茎。然而,当女孩发现母亲也没有阴茎时,便以为是母亲剥夺了这一重要的器官,进而将依恋转向父亲,渴望获得父亲的爱。此时,父亲成为女孩性欲的中心和性爱的主要对象,弗洛伊德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即恋父情结。他进一步指出,“阴茎嫉妒”对女性的人格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女孩因阴茎嫉妒而无法摆脱“厄勒克特拉情结”,其超我不能获得充分且完全的发展,这种不成熟的超我成为女性人格的重要特征。此外,弗洛伊德的女性观还具有明显的生理结构决定论的倾向,受到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他通过探索女病人的解剖结构来寻求病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女性心理发展观。他在探索女性心理时,过于强调先天生理结构的作用,并引用大量生物学和解剖学的概念和证据来论证其女性心理学说。在弗洛伊德看来,女性由于先天独特的生理结构而产生阴茎嫉妒,进而形成自恋、自卑、被动性和受虐性等心理特征。

~[+h+L/dV8} t a8]4w0

??6U fG:@0作为“大师的首席女弟子”【3】和“弗洛伊德的关门弟子”【4】,多伊奇深受其老师弗洛伊德的影响,并往前跨了一大步。她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摒弃了弗洛伊德的男性主义视角转而从女性角度描述女性心理的正常发展,提出独特的性心理发展观和人格发展观。她将个体的心理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且以童年为起点将女性的一生划分为五个阶段:青春前期(prepuberty)、青春早期(early puberty)、青春期、母亲期和更年期。她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女性心理性欲发展和人格发展作出翔实的阐述,并指出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和特征。例如,多伊奇认为青春前期女孩的性欲对象指向同性,她们之间既相互信任,又表现出排他性;而女孩与男孩之间的关系具有“非性的”(nonsexual)的特征。但这一时期的女孩尤其是女孩之间的关系具有性的特征,开始探索并讨论性行为、怀孕等与性有关的话题,并开始关注和了解性器官(如乳房)的大小和功能,且接受其差异。这一表现在青春早期时更为明显,且随着第二性征的发展,女孩对性的好奇心愈发强烈,并转向探索自己的身体。月经激活并强化了青春早期的女孩对生殖器的兴趣,但不同于男孩的是,生殖器对女孩来说是被动甚或肮脏的,她们因此感到羞愧。而随着异性恋倾向的出现,“双性恋”成为青春早期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女孩对母亲和父亲的双重依恋。青春期时,性心理的发展在重要性和速度上都达到顶峰,但女孩一方面将生殖器视为隐秘而珍贵的财富,另一方面又在潜意识中将其视为是肮脏的泄殖腔,这一矛盾态度严重阻碍其性心理的发展。青春期女孩很难察觉其生殖器与性欲之间的关系,倾向于将心理感觉和躯体紧张区分开来,因此其性心理发展会表现出持久的性欲(eroticism)和性意识(awareness of sexuality)之间的分离。随着性行为的发生,女性的性心理发展进入另一个不同的阶段,性交、怀孕和分娩是女性整个性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及其之后的哺乳会深刻影响女性的性心理,促使女性从女孩转变成一个具有母性的母亲。又如,多伊奇还详细描述了不同阶段女性的人格发展。在她看来,青春前期的人格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的发展,其核心动力是自我追求成长的内在力量和强烈欲望【5】。到了青春早期和青春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自我获得独立或自我意识的提高,解除旧的情感联系并建立新的情感联系,并通过自恋的增强、情感关系的转变和认同的发展得以实现【6】。多伊奇强调认同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女孩通过认同父母和同伴或其他具有特定价值和意义的对象,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性格。而母亲期和更年期的人格发展都体现在母性(motherhood)和慈母心(motherliness)的获得与表达,其中,母性在正常情况下是通过性行为、怀孕、分娩和哺乳等获得并表达,而慈母心是通过实际的母性行为(如对婴儿的喂养、庇护等)获得满足。心理学空间 h7QO;z/a

8d |6L#_&Jr)b/W0弗洛伊德认为,小女孩很早就由母亲转向父亲,将父亲视为情感的主要客体。然而,多伊奇则认为,这种转向“从未完全实现”。对于成年之前的女孩来说,母亲仍是最重要的影响人物,且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对母亲的认同与对父亲的认同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多伊奇强调,女性对做母亲的渴望并非根源于对父亲阴茎的嫉妒,而是对母亲的认同,即在幻想中认同母亲一种主动的形象,以克服其被动性。此外,多伊奇在论述女性的性特质时将重点放在母性上,并从母亲而非儿童的视角来说明怀孕和哺乳等主题,这相对于弗洛伊德以父亲为中心来看女性的性特质无疑是一大进展。

GG } B.F f'W H0心理学空间tBO.T4f}*zK9F

三、从专注童年期到重视成年期心理学空间 iS/o1V,q)CZ

T'u&W5dq }.[0尽管弗洛伊德的临床对象多为成人神经症患者,但他在建构和论述心理发展观时却以儿童为视角。在他看来,成年人格的基础早在儿童5岁时便已奠定【7】;换句话说,童年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决定其后续整个人格的发展。例如,弗洛伊德强调口欲期的“吸乳乃是整个性生活所由起的出发点,是后来各种性的满足的雏形”【8】。他认为,阳具欲期儿童对同性父母的认同,以及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或厄勒克特拉情结)的顺利解决是其超我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他还指出,生殖欲期的性生活尤其是个体能够将性目标和对象集中于异性身上,是决定人格发展正常与否的关键。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学说中可发现,他对心理发展的探索仅仅止步于青春期,极少涉及成年尤其是成年女性的心理生活,仅给出一些简短的描述。对此,弗洛伊德本人给出“我们关于这个题材的观点不够完满,也力难胜任”【9】这一理由予以解释和说明。心理学空间#o*clJ4ZS%R

c K9`O"aeu0与弗洛伊德青睐儿童的早期经历不同,多伊奇对青春期和成年期尤其是母亲期的心理发展尤为关注。在她看来,两性发展在性器期前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她重点探讨女性在性器期之后的心理发展。她既重视女性走向成熟的过程,从青春前期开始论述女性的心理性欲发展和人格发展,同时又对成年女性的发展及其特征作出全面且深刻的探讨和阐述,尤其强调母性的重要性以及更年期女性的慈母心的表达方式。她以“母性”和“慈母心”为核心系统描述了成年女性从“尚为人妻”到“初为人母”,再到更年期的心理发展与特征,并对未婚母亲、养母和继母等的心理特征作出开创性的有益探索【10】。例如,多伊奇认为母性是女性在母亲期的性心理发展的主要体现,而母性的获得与性行为、怀孕、分娩和哺乳等密不可分。她探讨了性交尤其是破贞行为(the act of defloration)对女性的性心理发展的意义,指出性行为的精神意义(psychic significance)在于女性在性交时通过认同男性的性器官且将之视为其身体的一部分来重现并控制阉割创伤。同样,性交时阴道通过向下的移动代替了嘴的吸吮行为,因此,性交对女性来说意味着人类与外界世界最初关系的一种还原,即客体被含入口中并向内投射。多伊奇明确表示,性交能够帮助女性克服出生创伤(birth trauma)、断乳创伤(weaning trauma)和生殖器创伤(genital trauma)等原始创伤,并促使女性的性欲中心从阴蒂转向阴道;而破贞则直接影响女性对后来性行为的态度,并进一步决定女性获得母性和表达慈母心的态度。怀孕、分娩和哺乳是女性获得并表达母性和慈母心的重要条件,如孕期的女性必须对其母亲和胎儿予以认同,她与胎儿之间的潜在母子关系是其表达母性和慈母心的前提和重要途径;分娩行为代表通过张力释放而导致的性愉悦的高潮,婴儿的出生为女性获得母性并表达慈母心提供了现实机会,分娩期间具有初步表达慈母心的特征,其核心是哺乳问题;而哺乳则是母性和慈母心的直接表达和集中体现,且能够帮助女性重新建立母子间的统一关系,消除了婴儿分离的痛苦,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界限被清除。更年期的女性主要借由祖母的身份即通过照料孙辈来表达母性和慈母心;同时,祖母身份也是其人格获得整合的标志。此外,多伊奇还指出,不管是对于未婚母亲还是养母和继母,这类女性的母性和慈母心的获得与表达都因各种缘由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如未婚先孕的女性通常自我不够强大而无法接受和适应母亲的角色,进而难以寻找适合的途径来满足其母性的欲望;处于领养关系和继母关系中的女性在表达其母性和慈母心时都受到她们与儿童之间的情感关系的影响。由上可见,多伊奇对女性一生发展全程的探讨补充并完善了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发展观。

k V MxL H+t0

~)L6XQ-A,D"_s^0四、从注重父亲到强调母亲和同伴关系

J!L g {%A_)Bc7S0

5l#o4I2~,m M0如前所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一种“男性”学说,“以父亲为中心”是他阐述其心理发展理论时的典型倾向。弗洛伊德重视父母尤其是父亲在儿童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儿童对父母的认同以及俄狄浦斯情结或厄勒克特拉情结的顺利解决是儿童人格正常发展的前提条件。他指出,儿童只有认同同性父母,内投父母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才能促进其超我的正常形成。然而,弗洛伊德过于专注在父母尤其是父亲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重要因素,如同伴关系等。

To$I F;x3z7d/O0心理学空间$~0a/kmW5C-Sf!c

较之弗洛伊德,多伊奇在论述女孩的性心理发展时重视父母的情感作用,既承认父亲在儿童早期阶段的影响,又更加强调母亲对于女孩性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女孩通过认同可重新体验与母亲之间的最初愉快关系,进而克服其主要的心理创伤。同时,她还强调同伴尤其是女性同伴在女孩性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例如,多伊奇认为,青春前期女孩对父母及其他成人(如老师)的态度、同伴关系是其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父母的气质特征以及女孩对父母的认同直接影响其人格特征;同时,青春前期的女孩需要与女性同伴建立一种亲密关系,双方向对方坦白一切,共享并保守秘密,因而具有“一夫一妻制”(monogamous)的性质【11】。此时,女孩通常会认同比自己年龄稍长且具有相同的兴趣和欲望的女孩,如姐姐、同学等。这种认同对女孩的情感和自我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表达出女孩对现实的需要,如既希望分享自己的秘密,也渴望获悉他人的秘密;另一方面有益于女孩避免因某种原因所导致的认同混乱,如自我既未独立,也未能建立新的情感联系。然而,青春前期女孩之间的关系常常表现为一种互补的形式,并具有受虐的特征,即一方积极主动(施虐),另一方消极被动(受虐),这种施虐—受虐的特征在多数情况下会延续到青春期,并决定着后来的异性恋的发展。但多伊奇明确表示,同伴关系对女孩的心理性欲发展和人格发展也会产生某些消极影响,如女孩可能会产生同性恋倾向的固着,或试图模仿年长女孩而过早地发展其异性情感,她们很容易陷入混乱,进而可能造成诸如盗窃、卖淫和犯罪等不良后果。此外,多伊奇还指出,通常情况下,女孩在发展人格并增强独立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会逐渐放弃早期对父母的认同和过高评价,转而认同家庭之外的人物(如女老师)以反抗父母。显然,多伊奇打破了弗洛伊德思维的局限性,扩充了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外部因素,将女孩的情感认同对象从父亲扩展至母亲和同伴关系,以及其他的长辈等。心理学空间;j_!nSgeu

心理学空间 o|0{%iO4Ge;` O

五、女性气质:继承与发展

S ]d-I!~e4dr0

$x/B4q U}p"Mrv n0自恋、被动性和受虐性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基本概念。弗洛伊德从男性角度描述其女性心理学思想,认为女性处于被动、受虐的地位,并在《精神分析新论》(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一书中对女性气质作出概括性的描述。在他看来,女性所具有的自恋、自卑、虚荣、被动性和受虐性等人格特质是由生理结构即缺少阳具,以及其性功能所决定的。例如,他从生物学的角度运用力比多来解释自恋,认为自恋是个体的力比多投注自身内部的结果,是对自我保护本能的自我中心(egoism)的补充【12】。他曾宣称:“自恋是自体性欲(auto?erotism)和客体爱(object?love)之间必要的中间阶段”【13】。又如,他强调,被动性是女性气质的首要特点,是在先天生理结构和生物本能的基础上经由后期发展而形成,且童年阶段是被动性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的决定性转折点在青春期以前就已准备好或业已完成”【14】。弗洛伊德从一种非心理学的视角解释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指出“所谓的‘男性的’意即为‘主动的’,所谓‘女性的’意即为‘被动的’”【15】。在他看来,性器期前的男孩与女孩之间的心理性欲的发展几无差异,力比多兴奋与投注的中心都集中于口腔和肛门。随着性器期的到来,女性气质逐渐产生,女孩经历由主动转向被动的发展过程。女孩性欲的中心由阴蒂转向阴道,她们放弃阴蒂手淫,即意味着放弃主动性。此时,被动性便占居优势,成为女性气质的主要特征。此外,弗洛伊德还指出,受虐性是指个体将性的满足以自己遭受痛苦、施虐和践踏的条件相联系的现象【16】。

%DPc9MY b4k2Y0心理学空间2W#u FM9b{2en(WR'Z

多伊奇继承并发展了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气质的思想,并在“生殖器创伤”【17】【18】(genital trauma)的基础上提出其女性心理特质观。她明确指出,自恋、被动性和受虐性是女性的三个基本特质,是女性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是女性具有女性气质的标志。其中,多伊奇既扩展了自恋的内涵,也扩大了自恋在女孩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在她看来,自恋并非诸如弗洛伊德所说的那般仅仅是力比多投向自我的结果,而是一种在广泛意义上指向女孩自我的情感力量,且能为女孩的自我成长提供有效的保护,如保护女孩免受其自身的自我软弱感增强的危险,提高其自尊心、进取心和荣誉心,进而促使其形成人格同一性【19】;同时,自恋可在青春期女孩的受虐性性倾向中防止其自我毁灭。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自恋成为女性的一个自我守护者,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被动性是女性气质中的核心特质,是女性的其他诸多特质(如敏锐的内部感知和直觉、主观性、强烈的认同倾向和幻想等)的共同根源。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随着生理的成熟,被动的阴道逐渐取代主动的阴蒂成为性欲的中心,这标志着女孩从主动性向被动性的转变。女孩的被动倾向在其女性特质的未来发展中显得十分重要,影响甚至决定其女性气质的表现。多伊奇认为,女性在性行为中的被动性在某种程度上是生物演变和女性本能发展的结果,是由女性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她沿袭了弗洛伊德描述人类性心理的“男性—主导—积极—攻击性”和“女性—顺从—被动—受虐性”这一二元对立模型,进一步断言:“在所有已知的文化和种族中,都存在‘女性—被动’和‘男性—主动’这一最基本的身份认同,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20】。在她看来,受虐性是女性的特殊标志,是女性气质的基础,女性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和构造特征而注定具有受虐性的特征,如女性会通过生育婴孩的欲望来补偿自恋的阴蒂缺失。她指出,女性的受虐性与被动性密切关联,二者都是性本能转向内部的结果。女性受虐性的发展与其外界环境尤其是她与父亲的关系息息相关,如女孩的攻击性通常会受到社会尤其是父亲的压抑,这种压抑反过来会增强女孩的受虐性倾向。此外,女孩与父亲的早期关系具有受虐性的特征,表现为她们具有一种受虐幻想,即“我希望被父亲阉割”。多伊奇认为,受虐性和自恋能够协调共存是具有女性气质的女性的重要特征【21】。她进一步强调,受虐性对女性来说具有两种正向的作用:一方面受虐性通过增强女性的妥协倾向而有益于其对现实的适应;另一方面,过度的受虐倾向有助于唤起女性的防御以避免潜在的危险。综上所述,多伊奇对自恋、被动性和受虐性三个重要的女性特质作出相近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独特阐释,无疑是对后者的女性气质思想的补充与超越。心理学空间} u(Ap!D!^Gs3KeN K

W&H-y!yFF0六、结语

f BJ4pv0

p-K*h8kTC0多伊奇在继承弗洛伊德对女性人格发展的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借用弗洛伊德理论思想中的基本概念阐述女性的心理发展,其女性主义视角的女性观无疑且无愧为精神分析学派系统、完整描述女性心理的重要代表。如果说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之父”,那么多伊奇则可被视为是精神分析的“母亲”之一,她与安娜、克莱因和霍妮一起被并称为“精神分析之母”【22】。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是一种基于对各种心理疾病的临床观察而建构的“病态的”理论;而多伊奇的女性主义思想虽亦是建立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但她却致力于描述一般女性的正常心理发展过程。尽管多伊奇是弗洛伊德最亲密圈子中的一员,并保持对弗洛伊德的基本忠诚【23】,但她没有不假思索、不具批判性地附和或遵从老师的观点,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多伊奇成功地保持了自己的观点”【24】。她所提出的完整的女性心理发展观不仅是弗洛伊德女性观的重要补充,“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完整性而言,多伊奇绝对是女性心理方面最佳的补充者”【25】,还是一种意义非凡的超越,其两卷本的《女性心理学》“为精神分析的一个新领域,即弗洛伊德所留下的‘公认的不完整和零散的’女性心理作出了重要贡献”【26】;且致力于解释女性的正常心理生活及其正常冲突,极大地扩展了精神分析的边界。弗洛伊德曾作出如此感叹:对于心理学来说,成年女性的性生活尚是一片“黑暗”的领域【27】,多伊奇对成年女性尤其是母亲心理的探究无疑照亮了这片黑暗区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弗洛伊德的不足与遗憾;同时,她关于女性心理的探索还促发弗洛伊德的兴趣,成为“在劝说弗洛伊德重视女孩心理发展和母亲的重要性上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28】。“精神分析学派以女性人格发展为中心的女性心理学思想,为女性心理学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石。”【29】毋庸置疑,弗洛伊德是以专题的形式讨论女性心理问题的第一人,他关于女性的研究及其提出的女性心理的思想,既为后续精神分析女性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续女性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概念和范畴,如自卑、潜意识、情结、自恋、被动性等,“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学思想标志着女性心理学的诞生,从此以后,系统的女性心理学思想便接踵而至了。”【30】他曾诙谐地说道:“长久以来,女性问题已经困扰了各种各样的人———只要你是男人,你就将会思索这个问题。对于女性来说不期望你们会思索,因为你们自身就是谜”【31】;且“心理学也不能解决女性之谜”【32】。即便如此,多伊奇无疑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心理学史上第一位论述女性心理学的女心理学家?瑏瑠,是关于女性和女性性欲的先驱作家,且预测并促进了后来社会科学的发展?瑏瑡。她继承并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女性精神分析思想,其以女性为中心的女性观不仅推动了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转向,促使后来的学者重视女性自身的发展;还对女性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如其以“母性”和“慈母心”为核心的母性观点以及对养母和继母等特殊母亲的探究都为女性心理学提供了重要启迪。(责任编辑:魏静)心理学空间q2I;T*f;xO

[b7b]^"w%m0【1】Deutsch H,Confrontations with myself,New York:Norton,1973,pp. 137 138.心理学空间 p$s8JQ9f(o(\

心理学空间d/Ro(Z?$P _ hP*|

【2】Freud S, Som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anatom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sex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8,1927,pp.133 142.心理学空间 O'lmX0_vUW Pfhd

+Z1XK*yu6iyg0【3】Binstock W. A,Her own woman,Contemporary Psychology,20(7),1975,pp. 554 556.

;D{ tB4\SY0心理学空间3yd^+@3_]v @Y

【4】《心理学百科全书(第3 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第2347 页。

xyU;oz:a,v0

'w\5y2Q"? S0【5】王礼军、郭本禹:《被遗忘的女性精神分析大师:多伊奇的女性观述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11 期,  第226 231 页。

Is*@.MR_j0心理学空间U.[O-Z J1@

【6】王礼军、司群英:《海伦妮·多伊奇的女性精神分析理论解读》,《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 年第1 期,第64 70 页。心理学空间U V@2nNG

心理学空间 |"|.FNk D d,P1|P-~.c

【7】郭本禹等:《潜意识的意义(上)》,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第52 页。心理学空间|.M2@"S%w Ha.q R v

心理学空间%JboYT2^lL2j

【8】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第248 页。

z9? GaM0W{3M |iO0

\^]*[o Ot)b0【9】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商务印书馆2011 年版,第105 页。

WIo3L1z6G0| or_'qP0

1l+` M`v0【10】王礼军、郭本禹:《“母性”与“慈母心”———多伊奇对“为人之母”心理发展的精神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3 期,第138 145 页。

i.e;d*~#]&s0心理学空间A9i#}3F0?^)D

【11】Deutsch H,The Psychology of women,Vol. 1,New York:Grune & Stratton,1944,p. 14.心理学空间X pOC(^q

心理学空间Vk|U!f

【12】Freud S,On narcissism:an introduction. In Strachey J. Standard Edition,Vol. 14. London:Hogarth Press,1957,pp. 67 102.

KI||(t0心理学空间q\ZE| o ^;N3j2Y }

【12】Freud S,On narcissism:an introduction. In Strachey J. Standard Edition,Vol. 14,p. 69.心理学空间'\*vZPq;} f?+O

2B0zz*hqeFG0【13】Freud S,New introduction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In Strachey J. Standard Edition,Vol. 22. London:Hogarth Press,1964,pp. 112 133.

~2z4]yYWCc M0

lis5H:Q+P)Y7ZH1[#w4k&F0【13】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第91 页。心理学空间YMAT$WgY

6t6S/B o/c5xC$]}N0【14】车文博主编:《精神分析新论》,九州出版社2014 年版,第93 页。心理学空间J,G rPiw~

l"`.[7US2O` H0【15】多伊奇认为,“生殖器创伤”是指女孩因缺少一个合适的生理器官以投注其阳具欲期所增强的生殖驱动(genital urge)的结果,是女性所有人格特征的根源。

a+E8GN z*l3Z:o.Qd0

t(ku)f(e@3{F0【16】Wimpfheimer M. J & Schafer R,Psychoanalytic methodology in Helene Deutsch?s the psychology of women,Psychoanalytic Quarterly,46(2),1997,pp. 287 318.

P)w*S3E6DeO7mK0心理学空间kd-u lAR

【17】张海钟:《弗洛伊德的继承、变异和反动———精神分析学派女性心理学思想的历史考察》,《张掖师专学报(综合版)》1996 年第1 期,第16 22 页。心理学空间:}'ZQ0Ry \AD~ X/@y}`

心理学空间p1p0TY0v?gw/`

【18】Deutsch H,The psychology of women,Vol. 1,pp. 224 225.心理学空间g#@k"f)A2lx"i

*PL0Gs9`!C(\mD0【19】Deutsch H,The psychology of women,Vol. 1,p. 17.

9L9Zx)RRv7\\0

:u4^i e r\h;i$T&un0【20】谢尔斯著,刘慧卿译:《精神分析母性》,心灵工坊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版。

W r T"GV0

Ux8Q3j:J*}0Z[ V0【21】Thompson N. L,Helene Deutsch:A life in theory,Psychoanalytic Quarterly,56,1987,pp. 317 353.心理学空间^ O$G7\odwh9u

y[%_*n!D+W%qG0【22】Roazen P,Helene Deutsch—A psychoanalyst?s life,New York and Scarborough:Ontario,1973,p. ⅷ.

6MW n&f M6cQ1Qm[0

C+]ty,r'EKc|0【23】谢尔斯著,刘慧卿译:《精神分析母性》,第30 页。心理学空间(hJyw-l

!~'H(B{9hHbg0【24】Briehl M. H,Helene Deutsch—The maturation of woman. In Alexander F. ,Eisenstein S. ,Grotjahn M. ,(ed. ),Psychoanalytic Pioneers,New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5,p. 293.

z'v,x,lOQ(lf0

8X7d;F2d#c.e;_0【25】Freud S,The question of lay analysis: Conversations with an impartial person. In Strachey J. (ed. ). Standard Edition,Vol. 20. London:Ho?garth Press,1959,pp. 183 258.心理学空间F,Tj(gV5x

心理学空间O&x4v @IO

【26】Binstock W. A,Her own woman,p. 555.

*y.T$T2Mj"OPI^ CB0心理学空间;h-[#q"\E,k0Y&H)^)R7I

【27】张海钟等:《精神分析学派与女性心理学的发展》,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156 页。心理学空间tJ0t&H`7B`l!V+c

Nso(Rv)FAmj0【28】葛鲁嘉、刘翔平:《女性心理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 年版,第40 页。心理学空间+vNFR]kLI

心理学空间9cW&|&h$G ew.r$u O

【29】Deutsch H,The psychology of women,Vol. 1,p. 1.心理学空间y9BW/Gh R@

心理学空间@:x&W%tE-j

【30】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第92 页。

'n.P\B*YN0

^` Z1G,APJq7K-o0【31】葛鲁嘉,刘翔平:《女性心理学》,第41 页。

V\LF]4Umh0心理学空间;KJ(~ d~'Ceb$z4]|*y

【32】Sylvester E,Review of “confrontations with myself:an epilogue”,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44(3),1974,pp. 462 463.

,M-p If7@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多伊奇 弗洛伊德 女性心理学 古典精神分析 女性观
«海伦・多伊奇 Helene Deutsch简介 朵伊契 Helene Deutsch
《朵伊契 Helene Deutsch》
没有了»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