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证实,这三个办法能让人更善良
作者: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 3244次阅读 时间: 2018年12月27日
标签: 善与恶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心理学空间#dz'~:~!x

心理学空间#QWl'](UO+R%I)P

自古以来,无论是西方的柏拉图,还是东方的孔子,抑或是《圣经》,都会谈到人性的善与恶。终极的善,如耶稣和甘地,终极的恶,如尼禄和希特勒,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心理学空间H_@){ x+tM

,oH"nP L-vn0但是,笼而统之的善与恶并不能很好地描述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有一些“奇人”立于善恶两端,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经典钟形曲线中间的大肚子位置。鉴于人性的复杂,我们往往不够好,算不得善人,但也不那么坏,算不得恶人。

5~.{7Z%dt0心理学空间.ZdX$X&c"M

我们和善人之间的鸿沟,我称为“人品差距”。这个世界上,有那种我们应该学习的善人。也有我们这样不好不坏的人。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Y@urJy3Y.c0

4T rx0o2M Dm0好消息是,我们的性格特点并非一成不变。社会科学提出了几种让我们可以变得更好的方法。当然,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文火慢熬。心理学空间 RMuK9X8g#|!B)Y

心理学空间t mDO&ad

道德提醒心理学空间e J I6bQ|

(Z}"e7No2^0通常我们知道要做正确的事,但我们会分心,会忽略真正重要的事情。道德提醒可以帮助我们回到正轨。我们被提醒的次数越多,下一次对对错的认识就越自然。心理学空间;];T upf,O h [

_'~e.?G'jAx%d}!e02008年,Nina Mazar、On Amir和Dan Ariely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招募了大约35名学生,将他们分成三组。其中一组做完一套20题的测试,测试结束后将答卷交给负责人。由工作人员进行阅卷,每个学生每答对一题,可获得 50美分。最后的结果是,这组学生平均答对了3.4个问题。

5W-N7v1|0YVgFR?0

U}'J-n?1p(cn:K:Z0第二组也进行了同样的测试,但不同的是,收卷、阅卷并报告最终的“正确率”的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换句话说,他们知道可以通过撒谎赚更多的钱,而且没有被抓到的风险。最后这个小组报告说,平均答对了6.1个问题。显然,这组出现了一些作弊行为。心理学空间1gj7~.hR%T~ `6j Q

O2k4J@+^.q0?0真正有趣的是第三组。他们有同样的机会作弊,但在参加测试之前,他们必须签署一份诚信承诺。这有用吗?这组学生最终只答对了3.1个问题,无作弊行为。这要归功于对学生的道德提醒,强调诚实的重要性。

:l(g}QUu0心理学空间L?&O&l m

行为榜样

in&C&r!L PK6`Z)l0

,\mp MPiX#E8F P0榜样可以帮助我们以新的方式看待世界。他们可能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些人(比如我的榜样就包括我的父母和大学室友),也可能是我们不认识的人,比如波兰下水道工人利奥波德"索沙(Leopold Socha),他从纳粹手中救了10个犹太人,带他们在地下躲藏了一年多。榜样甚至可以是故事中的人物,比如《圣经》里好心的撒玛利亚人和《悲惨世界》中原谅了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主教。

oP#z_ ^4Z/B8a$G0

c9o/?#H5P3r*^~;n.]c0榜样重塑我们的想象力,是提供智慧和建议的绝好源泉,并且最重要的,会激励我们做出改变,成为更好的人。

s)Vy0w-|9K+]t0

.y-C|6A.u5@jj0榜样的重要性也得到了科学研究的证实。1984年发表在《人格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一项研究中,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让112名受试者与一名陌生人(实则是一名演员)待在同一房间。过了一会儿,他们听到隔壁房间发出一声巨响,有人喊道:“哦,我的脚。该死,我的脚断了。哦,老天,好疼。嗷嗷嗷嗷嗷......”研究人员对受试者接下来的反应以10分制打分,无动于衷为1分,冲到隔壁房间施救为10分。

1njs9n1y"U8^m$L0

\ xlc)hF*I$vb0研究显示,若这位陌生人/演员“依旧坐在位子上,对巨响基本无动于衷”,受试者的作为分数为6.21。如果陌生人“停下工作,抬起头来说:‘天啊,什么声音?’然后走进隔壁房间问道:‘发生什么事了?你还好吗?让我来帮你!’”在这种情况下,受试者会纷纷行动起来,作为分数达到9.05。心理学空间!?x0kW.e5[?9\`c

心理学空间9VM5bCd4Z(hr

在另一项研究中,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了榜样如何激励人们献血。他们把一个受试者与一个演员放在一组,请他们去完成一项其实毫无用处的研究。(受试者对此毫不知情)。然后,让这俩人穿过大楼,去领一份酬劳。路上他们必然要经过一张桌子,上面放着“献血”的宣传单。如果受试者看到同伴报名参加该活动,27名受试者中有18人会跟着报名。到了活动当天,有九人甚至真的献了血。但是,在受试者独自走过放着宣传单桌子的对照组,最终没有一个人真正献血。

;{i*L-`I1Pm+W|0心理学空间Ob h~-`

自我意识教育

3lE$~^zG8[0心理学空间,L/x1p,C%V Wv

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发现,发生紧急情况时,如有人遭到严重电击,发出痛苦地哀嚎,或一个恶棍暴揍一个孩子,若周围的人不做任何施救,我们也不大可能伸出援手。为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害怕在陌生人面前出丑。心理学空间4UZ(BHH&}"Z ]

心理学空间R!i0Hb1[)c(\{k

害怕出丑(或害怕被羞辱、被排斥、被嘲弄等等)不仅仅是我们中学时代的“遗风”,也是妨碍我们帮助别人的一个绊脚石,而我们并不总能意识到这个绊脚石的威力。

.Da!d&g&~ Zob0

/Xfs] ua8a0了解心理学研究后,下次再遇到紧急情况,我们就可以不再犹豫。我们可以提醒自己:他人的生命比陌生人对我们的看法更重要。心理学空间6eIJ:@n0s

心理学空间 bb n.@2h

1978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刊》(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的一篇经典研究中,蒙大纳大学的研究人员让12名学生参加了一个关于群体行为如何妨碍助人的讲座。讲座结束后,学生们离开大楼,这时看到一场“有意为之”的自行车事故。知道他们怎么做的吗?绝大多数(67%)都出手相助,即使现场的围观群众没这么做。这是个相当不错的比例。另外一个15人对照组,他们没有去听这个讲座,看到同样的事故,只有27%的人主动伸出援手。讲座带来了很大改变。

Zl uC^0心理学空间o9M_Zd3Y

为确定这种效应是否会持续一天以上,研究人员对另一组学生进行了测试,其中安排60人听讲座,20人不听。这一次的紧急状况是,讲座结束两周后,有人无力地靠在墙上。讲座效果仍在持续,尽管不像刚听完那么明显:听讲座的人中有42%上前帮助,没有听讲座的学生,帮忙者只有25%。

0W9vk@6I,k;|$[I3~0心理学空间:Ig|7Afq#k,m

所以,下次你出去散步,听到自行车摔倒的声音,或哪怕只是有人不小心把一些文件掉在地板上,请记住,不要胆怯,也不要不好意思,伸出援手吧。世界需要更多的人主动迈出第一步,这样别人才可能跟上来。

#l(\)xh XxH6oA5BQ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善与恶
«我的金钱观 自我
《自我》
新年养成好习惯的科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