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经历和治疗前提
作者: 张宜宏 / 5161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7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疾病经历和治疗前提心理学空间9d4V3T eY'UzAy9B

)[H,l'D Yd B0
8I4m$m([t5iCf[A4I0 疾病”经历”是应对影响病人控制该疾病能力的疾病的部分,而相伴随的机制依次影响着经历,如同在一个过程模式里面.经历具有与疾病背景对应的情绪及认知方面,并被嵌入一个由许多不同因素组成的复杂的参照构架里面.疾病经历和伴随的行为在某些疾病的来龙去脉里更多包括公开明显的行为,描述以下变量中的一个变量(虽然无疑也有其它变量):
I w%T'B5F7m.G3P0 -疾病类型和严重度;
$Bm%v6n@6\0 -社会环境; 心理学空间|"G0CaK ^maE
-医患关系; 心理学空间-I7{D5|+h:g7~Y!_
-心理社会设置; 心理学空间W6k2o3x|O6|%x%d#K
-个人品质(性格);
LCxW.I7b?~0 -治疗动机.
"R/o z*i PDd0 这些因素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在个体内部并从一个体到另一个体发生变化,我们现在开始说明这些. 心理学空间4tlT3}f]}$W
1、 疾病类型和严重度
&B|j:rM2\}}/k0 疾病(不是在”病态”的传统意义上,而是在当今”患病”的医学体系的意义上)能够在许多方面影响其经历:
-h {}$j.c"j0 -通过与急性或慢性疾病相联系的躯体或精神症状与缺陷. 心理学空间T#fJ {8PKlD
-通过具有不同分支的诊断(比如,威胁生命的癌症;污辱,社会歧视;目前对艾滋病或精神疾病的排斥).
KZgm7g%g KZPh0 -通过对不同疾病各自的治疗.治疗措施既涉及心理压力也涉及极大的身体压力,例如器官移植,或者服用神经系统药物时/之后出现的迟发性运动障碍. 心理学空间O2e+uEnU6H-k-W
-所有这些方面导致个体社会适应多方面的缺陷(失业,社会隔离,等等). 心理学空间kTb'bnn,x
由此表明,疾病的不同方面能够作为一种威胁对应激或行动伴随地或者连续地产生影响,身体,心理或社会应激的范围能够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变化,相应影响病人的疾病经历.疾病的严重度同所承受恐吓或压力的经历不是线性相关的.症状性质本身通常不是找医生看病的理由,其它常常几乎没有注意到的因素也加以干预. 心理学空间[+EX#m5E9f5k7S$u)@
2、社会关系和医患关系的关联
6@C U1{FBn2Q5i0 社会参照构架有着它经济,社会和规范的要素,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化继而其心理社会发展,形成这些社会化个体性格的一个决定性部分. 心理学空间d'^\a4R(vm{
健康体系,健康部门(医学,心理学,等)的科学倾向和标准,同对待健康和疾病的态度和方法一样,对疾病经历和应对疾病而言是尤其重要的.关于疾病和治疗的最重要观点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如同能影响对健康、疾病和治疗处理方法的诬蔑和偏见一样。疾病行为是否被看作异常部分取决于医学和惯例标准,可能也受社会政策决定。除了已建立的健康体系之外,护理和科学方法应用前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对疾病经历和应付疾病也有影响。此外,宣传工具通过影响某些症状的公众意识和对疾病和治疗的观点显著影响着疾病的应对方法。 心理学空间5w]%i0w@9n\3}#W
借助医患关系,病人护理特征、健康护理体系和躯体治疗直接对病人疾病经历和应对方法产生作用。护理体系主要以机体疾病模型为基础,在考虑诊断和治疗时通常给病人指定一个被动的角色。由于所提供的是技术性和中立的关系,病人对身体的态度得到加强,而他们对病因的情感分享和持续存留的抱怨被忽视:病人自己的体验很少被考虑到。医患关系主要用于证实精神活动的正常状态;对愿意接受这一观点的病人,精神正常状态的建议促进了他们躯体症状的发展(如Franz&Bautz,1990)。
1F9J\GG`0 病人被鼓励把自己看成躯体和慢性疾病:他们觉得,只有对身体症状的报告和不断的进一步抱怨才会使他们能够吸引医生的注意和支持。那么使用有效的医学护理将较少是由于躯体不适;更确切地,躯体不适及应对方法的发展继诊断和治疗经历而来(医学基因的躯体化,如Simon,1991)。大量被报道的身体不适成为健康护理体系特定机制的一个结果――一个在医生中间罕为人知的事实。心理分析师把注意指向医患关系的特定动力学(Beckmann,1984)。而且,据表明忽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情绪互动可能引起治疗性的失败(移情-反移情联盟)。必须通过病人以往治疗经历的背景去了解希望运用某种治疗的病人。
HY`-H y*z~:a h\1S }o0 3、 心理社会环境
lw*}i0e9K0 病人的疾病及对付疾病的经历大部分受他们所处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这里,一种身体或心理现象被定义为病态的(或可疑病态的)。行动策略被设计出来(比如寻求医疗建议或接受家庭治疗)。这些规范和评价较症状本身及它们如何被表现出而言更强烈地影响病人疾苦和健康护理的使用(Craig&Boardman,1990)。 心理学空间\ dB_!P#_V U4G p(N(L
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在社会环境中以及病人能够要求和调动的社会和情感支持中有效的资源。 心理学空间J!e/u$O@z1k
尤其在严重的威胁生活的情况下或就慢性疾病来说,家庭常常变得不稳定并遭受损失,比如直接通过失业而受到妨碍.病人的体验通过情感支持资源和对经济损失补偿的实际范围两方面的变化得到修正.这已全部被Pennebaker和Watson(1991)考虑到了.
;PYQhD'fN0 4、人格品质 心理学空间(qLU$HY5R
一个特定的人格结构包括以情感\认知及行为为基础的方面.自我结构特别重要-个体自我功能的耐受性或有效范围-包括防御机制,对挫折和恐惧的承受力,现实检验以及同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些功能决定病人在其情感和认知生活里是灵活还是刻板的.有关健康的偏见同这些因素密切相联系. 心理学空间E LY7PN.q Z@$^\4lyP
其他重要的因素是病人的自我形象或生病时病人如何处理自我形象的方面.这关系到一点,即由于疾病病人是能够保持还是完全改变其自我形象.从动力学观点来看,人格特征和内心冲突也同患病有因果关系,并影响疾病和对付疾病的深一层体验.而且,这样的影响可能形成于性\年龄和教育特征.
J[JM#I v0 总的说来,个体的人格形成了其对疾病经历和应付疾病而言以情绪\认知及行为为基础的治疗前提.这对精神/心身及机体疾病而言同样是正确的.在这儿,相关的特征通常是性格变量.同时,人格特征为状态变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疾病经历和对付疾病提供了一个框架.
xyC tX8x.J"M0 5、治疗动机
Sn hx4KDs0 这建立在与疾病经历要素相同的要素之上.来自治疗的可能期待的变动范围包括所有形式的护理\医疗或心理治疗程序.病人仍然可能拒绝所有形式的治疗或者坚决要求多样化的方式(身体的或心理治疗的).
+mog,?D*t+e#p0 大体上,研究忽视了心理治疗动机的概念.在如何使这一概念操作化方面作了极少量的实验工作.就应对而言,有认知模式(比如Krause,1966;Kunzel,1979)或包含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模式(Muck&Paal,1968;Schneider等,1989).Schneider认为心理治疗的动机应当被看作以一种特征为结果的过程,该特征的结构由相互影响的情感及认知因素组成,被代表为承受的压力,从疾病得到的好处,并组成疾病经历的相关要素.这一压力体现具有精神或身体障碍的个体积极寻找可能变化的动机. 心理学空间 V5Le7e%rB
病人建立起对疾病起因的一套主观理论(非专业的观点),发展对合理治疗的态度并寻求相关信息.这一进展既有情感也有认知成分.如以上所描述,病人即时社会设置的非专业性思想以及护理\医疗和心理治疗观念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空间s%x!ROR(L({ J0e|H
特别是,心理治疗过程要求病人对挫折和恐惧极大的承受力,同样要求病人有很强的反省和思考能力.随着不同的治疗过程在这些要求上有明确的不同(见Schneider等,1989;Schneider,1990).Rudolf和Stille(1984)和Nubling(1992)研究了在神经症和心身失调病人身上动机对治疗过程的影响. 心理学空间3['Q.E&G5lM|/ZY-V.H
6、使OPD中疾病经历和治疗前提可操作化
#R@/RsfTE0 我们为相关构成提议以下程序.特色领域被系统阐述,不仅用于精神病人,也用于心身疾病和躯体疾病患者.尤其重要的是评价疾病症状的严重度.使其操作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产生规定心理治疗指征的资料以紧密贴近实践.
T ]!w9E {S0 1. 躯体或精神症状的严重度 心理学空间a{~9R/|9F
2. 痛苦或不适体验的压力 心理学空间:fol G0gXA VI%W
-自我体验的损伤 心理学空间5bMPiaS5S%r9N|J8B
-来自疾病的继发受益 心理学空间:\4Ex;u9JU(I
-主观损害的作用
3M+_5RX9HE D0 3. 治疗期待和接受治疗的准备
q$O)Sq*v2Dq0 -理解并接受心身或身-心联系的能力 心理学空间;J;XL-Iw
-对适合的治疗形式的评估(心理治疗,躯体治疗)
M^/O+Ao(L0 -心理治疗动机 心理学空间)I c]+@#CG1B9j
-身体治疗动机 心理学空间x w!D g4DX(jJ i{:OY
-依从
2wuG}1eQ&B[0 4. 资源 心理学空间 Pz+hw1b,W
-心理社会整合
"[OD'i:D2W0 -个人资源
l?U MF)X rOf'g0 -社会资源
h;gC]o+i1W0 -社会支持 心理学空间~0@6_h d2x1Rhk

6Z'j+rXa$W8M*T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选择,是自己的事 张宜宏
《张宜宏》
病人的话语»

 张宜宏


张宜宏,女,心理学者,精神科医师,现居广州,个人执业。
 
工作室网址:http://www.zhangyihong.net/
 
工作内容:个体咨询,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性咨询,专业文献翻译,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学爱好者的小组活动。
研究方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治疗,操作化动力学诊断,心身疾病,创伤,性心理。
理论取向:动力学取向,森田疗法,认知疗法,以人为中心的咨询。
 
联系方式:
e-mail: Yihong125@126.com
qq: 942339309
msn: zhang-yihong@live.cn
skype: zhang-yihong2
 
成长简史及工作经历:
1972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枝江市的一个小村庄。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先后就读于芦花小学和凤凰小学,4年。
1983年9月至1986年6月先后就读于凤良中学和冯口中学,3年。
1986年9月至1989年7月就读于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3年。
1989年9月至1994年7月就读于武汉大学医学部心理卫生专业,5年。
1994年7月至2005年10月工作于武汉中德心理医院,担任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其间于1995-1999年先后担任副院长和院长职务,1999年晋升精神科主治医师。
2005年11月至2011年3月工作于广州白云心理医院,担任门诊心理治疗师,并开展病房心理医生的临床督导和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分析体验。
2011年4月开设个人工作室---广州市海珠区张宜宏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资格:
执业医师
中华医学会会员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编委
首届中挪精神分析培训及提高班培训(为期6年)合格的精神分析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