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弗洛伊德的世界
作者: 丛中 / 6436次阅读 时间: 2019年4月17日
标签: 丛中 弗洛伊德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导读弗洛伊德的世界心理学空间efO$[.H
丛中心理学空间N hPD6XV*A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心理学空间Of} w m[V

^9k6{Xab0C'\ d0
!|Y1j3W%G+ksmQbKid0心理学空间'W l6X h8z kqS6h

心理学空间 s?jn(V(n

一般认为,人的自尊巳受到了三次沉重打击。第一次打击来自哥白尼,他论证了地球并非人们妄自尊大地认为的那样是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打击来自达尔文的研究结果,他论证了人类不是“造物主"的创造,而是由所谓的“低等动物”不断进化而来的。好在动物是由本能所驱使,人与动物不同的是,人是有理智的动物。使人的自尊受到第三次打击的正是弗洛伊德,他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和潜意识机制所激发。换句话说,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绝不是有理性的动物。无论人们是否同意弗洛伊德的理论,但很清楚,他的观点已完全改变了我们对待人类本性的看法。与马克思、爱因斯坦齐名,弗洛伊德被认为是对20世纪人类思想影响最大的三个犹太人之一。心理学空间o3B;mFDV3`6m

` a9{5w${"_9PhX0
i,J |5L1^V],p0

5If AWl8}fJMP U0

3B\3ljN K+E E0弗洛伊德生平及主要贡献心理学空间Gln&tg-`#`#\

心理学空间n.g7j/eavC&? I l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Freud)于1856年5月6日出生在奥地利弗赖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4岁时,全家迁居到了维也纳。在那里他一直住到1938年,直到由于受纳粹迫害而不得不避难伦敦为止。弗洛伊德的母亲是他父亲的第二个妻子,在弗洛伊德出生时,父亲已经41岁了,母亲才21岁。父亲与第一个妻子有过两个儿子,在弗洛伊德出生的那一年,父亲同时也做了祖父,而母亲则正好与父亲前妻的次子同岁。这样的家庭结构,加上弗洛伊德又是他母亲所生的六个孩子中的长子,深得母亲宠爱,这使得弗洛伊德和母亲之间建立起一种相当深厚的强有力的依恋关系。这可能是后来弗洛伊德提出恋母情节的个人心理基础,因为心理学家研究的焦点及所提出的理论经常是他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映。心理学空间#yq_]ib

b}*^2k$r+Op7s;C0弗洛伊德一直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他的中学学业。 17岁时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可是他却花了八年的时间才学完四年的医学课程。他从没对医学真正感兴趣,而只是把学医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弗洛伊德曾希望成为一名解剖学教授,在这方面曾经发表过一些受到高度评价的论文。可他不久就发现,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在学术级别晋升上是尤其缓慢的。这个认识和经济上的拮据促使他在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成了一名临床神经内科医生。

J t'bjo%aa0

Ui|Fym:N+j0弗洛伊德与马莎·伯莱斯在1882年订了婚,但直到1886年他们才最后完婚。他们白头偕老,生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后来成为伦敦著名的儿童精神病学家。

$\"E DYMB0心理学空间 Xj }-vb~

从1880年开始,弗洛伊德与乔瑟夫·布洛依尔(Josef Breuer, 1842~1925)合作,对癔症病人进行了催眠暗示治疗,这使得弗洛伊德发现,在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在清醒的时候是不被病人所觉察的,而只有在催眠时才能回忆起来。这一发现使得弗洛伊德提出了他的潜意识学说。后来他发现,即使在清醒的时候,鼓励病人把自己所想到的事情,无论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逻辑,甚至无论是多么荒诞可笑,都可以通通说出来。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清醒的时候,病人也能够慢慢说出原本只有在催眠中才能回忆起来的生活经历,这些生活经历又多是一些痛苦的事情。病人把这些心理痛苦的事件讲出来的时候,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宣泄。之后,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奇迹般地消除了。这就是所谓的自由联想的治疗技术,被当时的病人称作是“谈话疗法”。 1895年,布洛依尔与弗洛伊德合作出版了《癔病研究》一书,此书通常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开端。弗洛伊德还经常独自进行自由联想,包括对自己所做的梦也进行自由联想和分析,这样就使得弗洛伊德对梦的心理意义和工作原理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一研究结果使他在 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该书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一百多年来,此书巳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精神分析学说创立的标志。《梦的解析》出版之后,精神分析运动才得以逐步发展。当弗洛伊德和他的几个亲密的追随者在1909年应邀到美国克拉克大学举办系列讲座时,他们终于嬴得了国际上的承认。虽然弗洛伊德不很看重美国,而且后来再也没有去美国,但他认为克拉克大学一行对于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923年,弗洛伊德患了口腔癌,这与他每天抽20支雪茄的习惯有关,但即使在癌症被发现后他也没有改变这一习惯。自1923年到他逝世的1939年间,他接受了33次手术。虽然非常痛苦,但由于他拒绝用止痛药,他的头脑依然十分清醒,并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33年纳粹执政,他们在柏林公开烧毁弗洛伊德的著作,一个纳粹发言人叫喊:“反对夸张性生活来毁灭灵魂!为了人类灵魂的高尚,我建议把弗洛伊德的著作化为灰烬。”弗洛伊德在1938年维也纳被占领后仍不愿离开维也纳。最后,由于他女儿安娜被捕,他的房屋屡遭纳粹匪徒抢劫,弗洛伊德才同意去伦敦。后来他的四个妹妹都在奥地利遭纳粹分子杀害。弗洛伊德于1939年12月23日在伦敦逝世。

0E`kjCV8P!m0

K k a/[j0弗洛伊德发表的主要著作有:《癔病研究》 (1895), 《梦的解析》 (1900),《性欲三论》 (1905),《论无意识》 (1915),《自我与本我》 (1923), 《焦虑问题》 (1926), 《自我和防御机制》 (1936)。心理学空间|Zh g"w$X5O4q$_

心理学空间tjwE;P?

心理学空间#q f~g A*?u;k

n R!oZESG$m0心理学空间-TY8|"D,a8u8ez

虚假记忆综合症:真实的还是虚假的?

8E Hk;u(F1b X:ts0

k3e]#n,jB-[*C&h0精神分析疗法是由弗洛伊德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治疗是在精神分析理论指导下的一项临床实践店动。精神分析理论则是弗洛伊德根据他的临床工作,对病人的潜意识启动及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观察、描述、总结及推测。这些理论学说构成了弗洛伊德对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的巨大贡献,并在此后一百多年的心理治疗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后人的反复检验和证实,也得到了后人的丰富、修正和发展。弗洛伊德的观点不仅在精神病学,也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心理学空间(qTV V(B0As

心理学空间)@%y/PW_}!^%H

弗洛伊德因论证了潜意识动力的重要性而震撼世界。由于他倾向于把人看作是具有生物本能的人,并把获得快乐看作是人的一种本能,认为人在出生后,主要是通过吸吮动作来获得快乐的,而后来则又发展为通过排便来获得快乐,并在现实环境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下,经过一系列的心理发展过程,最终发展为以成年人的性行为方式作为获得快乐的重要来源。这就是他提出来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学说”。他还指出,儿童由于受快乐本能的驱使,如果没有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羞耻感、道德感等的压抑,儿童期幼稚的性行为方式,如窥阴、露阴行为等,就会持续至成年,构成成年人的性变态。相反,如果儿童期的性欲望被压抑得过分厉害,这些本能冲动不会因为压抑而消逝,却会通过某些其他的方式或手段表现出来,这在成年人身上就表现为强迫症神经症。心理冶疗师通过回忆、解释等谈话冶疗的方去,如果能够让病人领悟到他的潜意识欲望,并把潜意识的欲望意识化,病人的症状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是彻底消除。

|Z-c]$w;u/v0

,V,["_u!v?i01895年,弗洛伊德与他的同事乔瑟夫·布洛依尔合作出版了《癔病研究》,报告了他通过催眠术和自由联想的方法对癔症病人所进行的谈话疗法。与当时冯特所进行的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弗洛伊德没有采用实验室心理测查、群体统计的研究方去,而是采用了临床个案深入访谈的方法,即所谓“个案法”,对病人进行了心理治疗于预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个案法至今仍然是公认的心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_3`ja?;z0心理学空间;^d6LZ!x A\9lr#X9O

在临床实践中,弗洛伊德发现,很多病人在潜意识中存在着大量被压抑的性的欲望,这些欲望不能以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经过修饰、化装、转换、变形后,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果这些潜意识的欲望一直被压抑,病人的心理冲突就会持久而激烈地存在下去,同时又不能被病人所觉察,而使病人备受心理疾患之苦。弗洛伊德当时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首先关心的是病人的临床疗效。他发现, 当病人回忆童年生活经历的时候,会想起他所经历过的各种心理创伤事件,其中一部分病人回忆说他们在幼年的时候曾经受到过他人的性侵害,特别是女病人会回忆起幼年曾经受到过父亲的性侵害。由于在让病人进行自由联想的时候,弗洛伊德经常是坐在病人的背后,一声不吭地倾听病人诉说,而不像催眠那样强力地暗示病人,这使弗洛伊德相信,病人的回忆是客观真实的。这样的临床实践启动,大大激发了弗洛伊德的研究热情,他在此基础上大胆地首次提出了潜意识学说、人格结构学说,以及性心理发展阶段等学说。他的学说一经提出,无论是热烈的追捧者还是激烈的批评者,都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现在虽然不再像当初那样轰轰烈烈、备受重视,但是它作为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巳经融入了后来发展起来的众多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之中,如认知行为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家庭疗法等。

Y/J4?P7?_"l _0

c.M Z vX+_,o0“虚假记忆综合症”是说,心理治疗师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相信病人所回忆的心理创伤事件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的确,这样的心理创伤事件,首先在病人的内心是非常逼真的,几乎就是一种“客观现实“。

'Nh$D!t*K0FO0`Yb ~0

)R/pne y%u0那么,病人所回忆起来的幼年的心理创伤事件,是否一定是真实呢?首先,我们尽管可以怀疑,但是不应武断地认为这是病人在编造谎言来欺骗心理治疗师。其次,我们可以找病人幼年的养育人进行调查,看病人所说的心理创伤事件能否被他的养育人所证实。如果养育人证买了病人的回忆是当时真正发生过的事情,似乎表明那就是一种客观现实了。可问题是:如果养育人不能够证实病人的回忆,那么,我们是否就能得出结论,病人的回忆就一定不是真实的呢?心理学空间%~GI%zPd&XB

/m1w[9P-K;\0有位医生曾经接待过一个强追症患者,在心理分析过程中,病人回忆起她幼年曾经受到母亲严厉的指责,医生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她的幼年是缺乏母爱的。结果病人回家后与母亲大吵大闹,指责母亲没有给她足够的母爱。可是她没有想到,母亲非常气愤地说:“如果我当初不爱你,就不会那么辛苦地给你做饭、洗衣服了;假如我不爱你的话,当初你得了病,如果我不及时带你去医院看病的话,你早就活不到现在了。”后来病人回到诊室,困惑地问医生:“究竟你分析的是真实的呢,还是我妈妈说的是真实的,还是我的感受是真实的呢?”心理学空间'[)kGws3F6jC

6QB7N:y/kt'w`8L0我们生活在一个物理世界中,我们看到了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我们同时还生活在人与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感情世界中,生活在我们自己的感受中,生活在我们自己所建立起来的内心世界之中。对于物理世界中存在的东西,比如,我们看到了一只苹果,我们会想:这只苹果是真实存在的吗?会不会是幻觉?当我们有疑问的时候,我们当然可以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证实苹果的存在,也可以通过我们的手去触摸它来验证它的存在,或者我们采用科学仪器设备来进行检验、测定,证明它的存在。可是,对于我们心理世界中的感受,比如,“我感到自己很可爱”,这种感受如何能够被客观检验的方法证买呢?目前还没有什么科学仪器设备能够直接检验出人们的心理感受,尽管别人可以认为我这个人很是讨厌,可是只要我自已觉得我很可爱,这就够了。别人对我的看法如何,是否会喜欢我这个人,那是别人的事情,它属于别人,而不能由此来证明我的感受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更不能替代我的感受。“我感到自巳很可爱”,这样的感受既无法被他人检验,也没有必要被检验,对我个人来讲,它是确实地存在于我的内心世界的,这就是一种千真万确的“真实”,只不过这是一种不同于客观世界的真实,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心理的现实”。

T n!}wa[.k I0心理学空间%cf$Mi1_7@G

这样的心理现实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存在于整个人类的心中。

%_9_UU0\|"j0心理学空间!g&y:W:E#P

心理学空间)k^mik d0v6V

4gd Joo k0心理学空间'^^0v2yI8u+@

人,活在当下吗?心理学空间"`p a"p NmN

心理学空间LYr6};ya

人类是历史的人,通过文化和人际交流而发展、延续着。每个人也是历史中的个体,每个人在继承人类文化的同时,也承载着自己的生活经历,我们此时此地的各种心理感受,都无法离开我们既往的生活经验而独立存在。比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迁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些都表明,我们现在的心理状态跟我们既往的生活经历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个体既往的生活经历正在影响着我们现在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o#aG*}8r0

vA+~+gejF8PR0然而,当我们回忆过去的生活经历的时候,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现在的生活情景的影响。我们经常是触景生情的。比如当我们参加新婚喜宴的时候,当听到祝新娘新郎白头偕老时,我们他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自己当初结婚时的情景。当看到路边的乞丐惨兮兮坐在地上拉二胡时,我们他会顿生怜悯之心,慷慨解囊,投币相助。虽然我们自己并没有真的做过乞丐,表面上看来我们与他们很不相同,可是当我们看到他们的时候,却勾起了我们自己所经历的很多痛苦无助事件的情感记忆。这样的一些内心感受在平时我们似乎根本感觉不到它,但它的确存在于我们心中。只有在遇到乞丐的时候,我们的这些情感才得以展现。在心理治疗会谈中,在具有安全感并得到接纳和尊重的治疗情境中,在治疗师面前,来访者就会放下自已平时貌似坚强的面具,会把压在心底的苦恼一股脑儿地倾倒出来。当冶疗结束后,他又重新戴上面具,坚强地走出治疗室,走在大街上,他看上去完全是一个心理很坚强的人。由此看来,心理治疗师并没有凭空制造出来访者的这些痛苦,这些痛苦本来就存在于来访者内心,治疗师只不过是为来访者创造了一个表达这些情感的情境而已。如果来访者内心没有这些痛苦的话,治疗师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让来访者出现这样的情感的。实际上,每个来访者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心理创伤经历,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感受。同一个治疗师,在同一个治疗房间里,接待不同的来访者,看到他们流出的是各自不同的伤心泪。

*y-^ Q&km*v%lt0

@9|'z}^VTx&qF0心理学空间!Dx9A:kq6c2@!Q+K(v~
心理学空间j z5|6KM X

&~3[w+|.c n-k.w"s'B0童年性创伤,谁是“主犯”?

~VK ETF O;}.^0心理学空间$V"Y$[P;~W](B

在病人的回忆中,性的创伤经历占有很大的比重。比如来访者回忆起来,在她七八岁的时候与童年小伙伴曾经模仿大人的样子,进行过性游戏。当时她并不能完全清楚地知道自已在做什么,也没有任何羞耻感,她能愉快地玩着过家家的游戏。可是等她到了青春期,她的性欲望日益增强,自我压抑的力量也日益增强,对自己的要求也日益严厉,因为她从父母老师的言谈话语中感受到,性是肮脏的东西,女孩子一定要文静,女孩儿不能说脏话,女孩子如果有性的欲望或念头那是多么多么的肮脏!这时,女孩子受社会文化中女性角色价值评判的影响,她就会不由得想起自己幼年曾经玩过的性游戏,就会在内心对自己进行价值评判,认为自己做过女孩子不应该做的事情,内心矛盾冲突就会变得异常激列。甚至会想起来父亲曾经给她冼过屁股,睡眠中她曾经被父亲的手弄醒……她会认为自己曾经受到过性的伤害。心理学空间W-]/XU2G

D(~fIMGgg0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看到一些因怕脏而反复洗手的强追症女病人。如果问她们为什么这样反复冼手,她们会说:手上有脏东西。你再问她们:脏东西是指什么?她们回答说:就是“细菌”、“病毒”或者“血液”什么的吧。这时候我们一定会继续问下去: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你感到脏,如果是细菌、病毒之类的东西,肯定你没有必要这样反复冼手,看你都把手上的皮肤洗破了!这时,女病人看我们在认真地追问,她会补充说:其实,我知道我怕的那种“脏”并不真的是细菌或者病毒,其实我也知道我没有必要这样反复地洗手,可是,如果不冼手,我就会感到有一种强列的不安,会感到我自已是多么的“肮脏”,我是通过用洗手这样一个具体的动作,来冼去我心灵上的“肮脏”,具体说来是一种“厌恶感”。我们再问:这些脏东西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你体内的呢?病人说:可以通过我的手,吃饭的时候,会进入到口中,进入体内。医生继续追问:还有别的途径吗?病人会说:……还有就是我上厕所的时候,我的手会碰到“下身”,把“下身”弄脏了,然后脏东西就通过“下身”进入体内了。这样的女病人一般不直接说会阴部,而经常是指代为“下身”。其买正常的女孩子也是这样来指代的。最终我们会问:你认为你的下身是干净的还是脏的?你所说的脏和厌恶感是什么意思?病人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感到自己的下身是脏的。她所谓的“脏”,在心理上通常是指那些与性有关的内容,比如性欲望,性器官,外阴部的分泌物,月经血,男女之间的性行为,等等。当我们知道了这些之后,我们会明白,病人的强追洗手,只不过是她摆脱内心“性欲”的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动作。因为她从骨子里相信女人的性器官是丑陋的,性是“肮脏”的东西,她厌恶性,也厌恶她自己,她要让自已变得纯洁高尚,她就要开始反复冼手。可是,女人毕竟也是血肉之躯啊,女人的性欲是不会通过冼手而彻底消除的,相反会因为洗手而不断地得到强化,使性能量在洗手的动作中悄然释放。所以我们会看到强迫怕脏的女病人,她们能够整上午地在水龙头前反复洗手,时间长了,手冼破了,人洗累了,可她们还是难以让自已停下来。这样的女病人让我们感到十分同情和可怜。如果她们结婚了,我们还会发现,她们不仅存在怕脏冼手的强追症状,还经常伴有对性生活的厌恶感。曾有一位患有强迫症的女病人跟我说:她一般都是尽量躲着丈夫,不与丈失过性生活的,因为她从小所受的教育,使她感到性是肮脏的,即使发生在夫妻之同。当实在躲不过去的时候,她也能让丈夫“操作”一次,而她手里会拿着一本杂志,边躺着看书边让自己的丈失在自己身上操作,并不断地问丈失:你快完了吗?还没完?然后她再翻一页杂志……这位女病人除了存在强追症之外,还存在性厌恶和性功能障碍,因为她在性生活中完全没有什么身体的愉快感,更没有出现性高潮反应。在临床工作中,强迫症状是病人比较容易说出口的,也是比较容易被临床医生发现的,可性厌恶和性功能障碍,一般病人是很少主动诉说的,临床医生也是很少主动问及的,因而经常导致漏诊。心理学空间`b['o] r

心理学空间/x1m+bm%r Zi|

这样的强迫症女病人,或许存在幼年性创伤事件,也许没有经历过性的创伤。但是,无论怎样,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认为性是肮脏的。弗洛伊德当年也看到了这样的心理现象,他在心理会谈的过程中,比较重视了解儿童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创伤事件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同时他他看到了当时社会文化对性的压抑。因此他提出了神经症(包括癔症在内)的性心理压抑的病理心理学说。他认为,人类性欲望压抑之后会表现出一些像神经症这样的精神障碍,这些压抑经常是潜意识的。被病人压抑的性欲并没有因压抑而消逝,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如强追症的反复冼手症状,表现出来。应该说,弗洛伊德对人的性欲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尊重。性与吃饭一样,是人类最本能的生理启动。对性欲的尊重,如同对食欲的尊重一样,都是对人性的最大程度的接纳和尊重。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因此成为后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的基础。心理学空间0ITqjI0L]

*ZaPBqV(M.t9P0儿童性游戏本身就是儿童性心理发展的一种表现,它也激发了儿童性心理的发展。实际上,单纯的儿童性游戏本身不构成心理创伤,而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儿童后来所受的教育,让儿童逐渐形成了“性等于肮脏”的价值观念,对照这种观念,回忆自己的过去,成年后的性态度加上儿童时的性经历,在内心反复斗争、冲突,导致内心痛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性心理创伤体验。实际上,病人回忆中所谓的“性创伤”经历,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经历,更反映出了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性教育,反映出人类在诸多时代对性的压抑。心理学空间Ea2GMc

心理学空间6I-P1h)k$w9{ m

现在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对性的压抑,就没有人类的文明!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对性的压抑的过程。神经症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是人类为文明所付出的代价。当然,在压抑本能欲望的过程中,人们同时又通过所谓“现代文明”的方式和手段,为人们的性欲满足提供着各种所谓“现代文明”的环境和条件。心理学空间.htughv q

心理学空间G3NF3c [d!To

心理学空间/j#[!J4U a;il

'g:c(T+CJd-N N2r0心理学空间:} b.`coI E*m

人的心理是由生物本能决定的吗?

+\Yi6L c0w+ql0心理学空间@&H {,]B&_!c'Y%Um;L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虽然通篇没有一个生物学术语,但是,由于弗洛伊德本人是一位医学院毕业生,他所受的医学教育使他更倾向于把人看作是生物的人,具有生物本能的人,所以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他倾向于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向着个体心理深处一潜意识一一直走下去,重视人的本能和欲望。到目前为止,在潜意识的研兖方面,除了荣格可以与弗洛伊德相熘美,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在潜意识的研究方面能够超过弗洛伊德当年的研究深度。这样的研究方向,既成就了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巨大贡献,也导致了他的理论学说先天存在很多不足。比如,他是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所以他的理论心理冲突模型、性心理发展模型,对于解释神经症病人的症状形成,对于帮助病人摆脱症状,是很有启发和帮助的。但是,如果把他的这些理论照搬到健康人身上,我们会发现,健康人与病人在心理启动的基本方式方面虽然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是量上的差异,而且也存在着许多质的不同。由于弗洛伊德着重研究的是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所以他比较不大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Jhn.y u6q*Z0心理学空间,kOD(qb

人类从树上下来,在地上行走,开始集体捕猎,群体合作,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在群体启动中建立了情感联系,发展出了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功能。而个体在出生后,虽然他会吸吮动作,但究竟是吃母奶还是吃牛奶,是由母亲喂奶还是由姥姥喂奶,即使是母乳喂养,母亲在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如果边喂奶边笑着拍着、呵护着,这样,孩子不仅是通过吃奶填饱了肚子,还通过母亲的呵护,发展出了对母亲的信任、依恋,并感到自已是可爱的,有能力的,因为只要自己一哭,就会有母亲来喂奶或换尿布。哭、吸吮动作等这样一些本能的生理活动,在妈妈的喂养呵护中被赋予了心理意义、社会价值。孩子在母亲的呵护中逐渐发展形成他日益丰富的社会情感,学会了与他人进行交往的人类语言,他认同于母亲,模仿人类的行为,把自己当人,最终把自已从生物体变成了具有人类心理启动的人类个体。如果孩子在出生后,跟着“狼妈妈”长大,如印度狼孩,他肯定不会形成这么复杂的高级情感。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发达了,我们可以试想,在孩子出生后,给他胃里插一根胃管,由计算机程序定量给孩子通过这根胃管输送水和食物,虽然这样能够保证孩子的营养和身体发育,但是这孩子绝对无法形成他对人类的社会情感。最多他会向计算机认同,觉得自己也是一台计算机,而不是把自己当人。

&t{*Tn;O!tX_1B0心理学空间7u%cv"KfQ

人是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的动物。人的社会性,是人的生物性的衍生物,受到人的生物性的推动;同时人的社会性又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心理功能和感受。比如,一个人自巳单独吃饭,没有人聊天,他虽然可以吃饱喝足,但是他不会有更多的感受和快乐。如果两个人在一起吃饭,还是那些饭莱,他们边吃边聊,不仅吃饱了肚子,还增加了情感交流所带来的快乐。人的很多心理启动,比如自尊、权利意识、自我实现等,都是在人的群体店动中产生的,而不是由人的生物本能所决定的。所以,在心理治疗的理论和研究中,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发展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得到了更多精神分析学家的补充和发展,如安娜·弗洛伊德创建的“自我 (ego)心理学”、克莱因等创建的“客体关系理论”、科胡特创建的“自体 (self)心理学”、鲍尔比创建的“依恋关系理论”等。后来的许多精神分析学家都意识到,职业、个人成就、物质条件等比起我们所爱的人总是排在第二位,他们都承认,人存在着潜意识的生理欲望,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不仅受生物本能欲望的推动,其幼年的母婴关系、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也都是人发展形成其心理功能的重要动因。

s&X)iyL0

J#ZVT}"_ U&vr"v0心理学空间XI$FFy*uz/g&t
心理学空间#T%ez4y8^M(F

1VJ Dn0_ ~4s z-j0人,生活在物质世界中还是心理世界中?心理学空间x+dl.~'z1b[

zv!p3} F)]Cu kU-}2j0人从很小的年龄开始,就对外界剌激具有感应性,并进一步发展形成他的意识特征。在儿童的心理上,特别是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很难准确区分外部客观现买与内在主观想象,甚至会把二者混淆在一起,比如,儿童抱着玩具娃娃,学妈妈的样子跟娃娃说话,给娃娃喂饭、打针、吃药,就跟真的似的。后来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逐步形成,孩子渐渐能够区分自我与他人,能够把自己的心理世界和外部物质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区分开来。可是,即使是成年人,我们的心理活动仍然存在着二者的混合。比如,去庙里烧香拜佛的时候,明明知道神像本是一尊泥胎,可还是要虔诚地跪拜下去,此时求神者把心中的佛和泥胎的佛混在一起了。另如在盖房子的时候,人们在头脑中提前形成了房子的“图纸”,盖房子的过程只不过是把头脑中的“图纸”变成物理世界的房子的过程而已。一些考古学家,他们非常敬业,他们总是特别仔细认真地寻找着各种历史古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线索和证据,例如,考古学家能够根据一些线索推测出秦始皇当年的生活习惯、个人长相、身体健康状况等。但是,这样的考古结论,也只能是推测而已,因为在推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杂了现代考古学家的思维和情感。即使没有这样的掺杂,即使考古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完全客观的,当时的历史的确就是这样发生的,就算其考古结论百分之百地符合历史真相,那么,这样的考古结论又会有什么用呢?“以古喻今”、“古为今用”,在应用这些考古学结论的时候,仍然难以摆脱现代人在面对、使用这些考古学结论时的情感,包括他们是如何依据自巳现在的感情需要来取舍这些“历史真实”的。

W+iL6? k)AEeh)k0心理学空间~ ^NP+t:S;Tn8v

从时间上来说,无论是对历史的考察,还是对未来的幻想,都是现代人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人类只能生活在当今的世界里,特别是在当今的心理世界中。同理,无论来访者(包括病人)对他的既往生活经历做怎样的回忆,不管这样的回忆是多么的真实或者虚假,这都是来访者现在正在进行着的心理启动,正是这些心理活动让他感受到了难以摆脱的内心痛苦。心理治疗师不是考古学家,他最关心的是来访者现在的痛苦是什么,回忆过去的创伤经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治疗师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帮助眼前的这个来访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使他从既往的创伤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与来访者一起设想未来,此时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未来情景”,更是虚无镖渺的、非客观真买的、无法被客观检验和证明的,但是这些对未来的僮憬和想象,也同样有力地吸引着来访者从情绪低谷中走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在心理治疗临床实践中,我们没有大多必要去过多重视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而应强调尊重来访者内心世界的真实性。心理治疗只是在来访者的心理现买世界里进行工作。历史是不可改变的。我们所经历过的一切事情都是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心理冶疗师根本无力改变历史,却能帮助来访者“篡改”其心中的“历史”,改变他对既往经历的感受和看法,并帮助他对所经历过的事情进行新的理解和解释。心理学空间TZ;oS8hb5aj

:tkgx4l)fB'@0心理治疗是在心理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项临床实践启动。尽管心理冶疗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它更像是一项艺术创作启动。而心理治疗理论,则是要弄清楚人的健康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心理疾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心理冶疗是如何发挥冶疗作用的,哪些因素影响了心理冶疗的临床疗效,其因果机制如何,等等。这就要求任何心理冶疗的理论一定要综合客观世界和心理世界两个方面来考虑,缺一不可。其实精呻分析的后期理论,如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理论等,巳经压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弥补和修正。《弗洛伊德与虚假记忆综合症》这本书的作者菲尔.奠伦在综述弗洛伊德理论的同时,又重新把这个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心理学空间%xsYv]abq

)U,G!B(]O$Z8P0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学习精神分析理论与疗法。我的体会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对精神分析特别有兴趣,甚至可以说是执衷,几乎随便见到一个人,我都会对他分析一番,特别得音。同时,我他对自巳进行一些分析,特别希望精神分析能够给自己带来某些好处,对自己的心理成长最好有直接的帮助,尤其希望精神分析能够是我们现代人的一根救命稻草,似乎只要我们抓住了精神分析这根救命草,一切问题就全解决了。后来却发现,精神分析根本无法完全兑现我们对它的期望,无法让我们过上当初我们所期望的幸福快乐的日子。我也曾一度对精神分析特别地失望,但是最终我听到了一种说法,让我感到十分安慰:"精神分析理论本身不是真理,但它可以是通向真理、逼近人性本来面貌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心理学空间+z y9UZmvFXF

0KMr0Q*{n/[c S#o0现在我越来越相信,弗洛伊德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的理论是否正确无误,而在于他严肃、认真且大胆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后人对这些问题的计论和探索,精神分析理论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真理、逼近人性的道路。在精神分析理论创建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重新回顾他的理论与学说,无论我们是否接纳、是否赞成,我相信他的理论依然会鼓舞我们对人性、对人类心灵世界进行无尽的探索! 

zs ~,YK }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丛中 弗洛伊德
«强迫症的精神分析 丛中
《丛中》
没有了»
延伸阅读· · · · · ·

 丛中

丛中

丛中,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精神医学博士,先后师从我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许又新教授、沈渔村院士.现主要从事神经症。




微信号:丛中精神分析/firstb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