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失间过活
作者: 张天布 / 7744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7日
来源: 西安心理咨询网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在得失间过活
KoW | m\-L6b0})y0
:JN:T5]/J glT@0 作者:张天布 转自:本站原创 时间:2005-07-20
l#oM#d,i6T-B0
$J(M|b!U{m6I!U0 俗话说“有什么也别有病,没什么也别没钱.“ 因为有了病,或者没了钱,我们的生命和生活就会出现危机,这会让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甚至惊恐万状,或沮丧悲伤。反过来如果有了钱,没了病则生活有点依赖.能够放心一些。所以人就习惯于得而心安,失之心痛的心理模式. 但试问一下自己“我到底害怕有多重的病,和担心缺多少的钱?”每个人的答案肯定又是不一样的,这不一样就反映了不一样的心态,一种对人生得失的悲喜程度不一样。心理学空间GU}2|kG\M:o
心理学空间+gv*JpvA8v
生活在世上,可能只有及其少数的人从生下来到走完一生都是在衣食无忧和万事如意中度过的。几乎每人都需要面对生命历程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这些困难从心理需要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对我们有利的、令人满意的“得”,和对我们有危害的、令人失望的“失”。既然是谁也免不了的得与失,那我们就需要有一个面对得失的心态。大家都熟悉的一些描述:得意忘形、骄奢淫逸、惊恐万状、惶恐沮丧,这一听就是描述那些心理状态不成熟的人呢;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临危不惧,胸有成竹,心如止水,必定是对心理状态成熟之人的赞扬之词。
ZGks L,S8M0 心理学空间 s V+p+h\@0U}T
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这两种情况都比较少,而多数人是在这两者状态之间的。也就是说我们多少都会有些关于得失的痛苦体会。有时候反应强一些,有时候反应弱一点。人生的得失往往是相互依存的。因而,没有绝对的失去,也没有绝对地得到。我们总在得失之间去获得一个平衡。
4GAZ4mK$P1I0 心理学空间3|jz*Q ]b8W%d)M-e
从我们的初生,一个全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发出的第一声啼哭,既是对失去了母亲安详、温暖、舒适的子宫的痛苦,也是对获得一个全新世界的高歌庆贺。离开襁褓,孩子失去了妈妈乳房的喂养,但同时他却学会了自己吃饭、喝水、啃骨头的能力。失去了一个被温馨环保的怀抱,同时他也学会了蹒跚走步。再大一点的幼儿要被教会上厕所,他就失去了恣意随地拉撒的自在,同是获得了整洁和干净的生活环境。因为与现实的接触,他得以使自己放弃对外界无所不能的要求,而学会了在有条件的规矩中与人相处,与环境相存。上学后的孩子,失去了往日自由自在、满世界无忧无虑的撒欢游戏的轻松。同时也明白了,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认真地学习,可以获取知识,充实感和成就感。青少年时,人向往着、尝试着离开家庭的管束,尽力走向社会去探索。离开了父母的照料、呵护,获得了好儿女志在四方的豪情和雄心。失去了父母的陪伴,得到了自己的恋人和婚姻。历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和困难,最终换来了自立和睿智。进入中年,我们慢慢知道了,需要放弃一些过高的期望和幻想,同时获得了现实的成就感和生活的充实感,所谓知天命的时期来到了。过了人生的巅峰时期,我们将面临要离开重要的工作岗位和风光的社会角色的困惑和不甘心,但会因此而获得自己个人生活的自由和由于指导培养下一代所赢得的尊重。老将至时,还要面对失去健康和生命,但仍会带着一生的丰富经历和回忆,在满足中平静地向人生告别。
B3_f)n%w c#})D Q0
Hx#E2W^aGZr&N2^.j0 如果以上每个阶段都度过的比较和谐、顺利的话。我们就能获得一种充实的生活体会。我们在百味人生中真诚的生活,会口问心,心问口,坦坦荡荡,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经历、考验、得失和沉浮。心理学空间9E}m*c0P?x

K\&_5o'bX0 如果在一些阶段心理上对得失的处理不当的话,就会失之偏颇,内心经常会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体验到由此带来的心神不宁的痛苦感受。一些表现,如婴儿期,则可能会造成怯懦多疑;在幼儿期,则可能任性偏激;在学龄期,则可能缺乏责任心和不懂勤奋的价值;在青年期则可能会因为挫折而自责自卑,或嫉妒报复,因为成功顺利而狂妄自大;在中年期则可能瞻前顾后,拿不住分寸;在老年期则可能贪婪吝啬,不知宽容和无为。
Qtp"hU#N0
? ZUk l A1b/D`0 “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树身千万木春。”“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进京考状元”。生命是一种轮回,不是在个人,而是在代际间的轮回。个人究其一生就是一个周期。我们需要明得失、知兴替、懂自爱和爱人、真诚、勇敢、痛苦并快乐地生活。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情愁长安 张天布
《张天布》
心理治疗警惕“赤脚医生”»

 张天布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师,副主任医师.现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工作.主要从事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身医学、以及精神病学方面的临床诊治、督导教学及研究工作。专业研究的兴趣在于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和中国禅宗的临床整合。
担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组副组长,陕西省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德心理治疗学院委员。
 


微信号:张天布心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