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反移情和互补性反移情
作者: 海因兹·雷克 / 13703次阅读 时间: 2020年3月05日
来源: 《移情与反移情》 标签: 反移情 共情 互补性反移情 一致性反移情 移情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一致性反移情互补性反移情概述
海因兹·芮克 Heinrich Racker(1968)
7b$U#Ll0ws8e0《移情与反移情》心理学空间)ZCDF7I6qA'Z
心理学空间f0U U-y7F;st^
1

'NT [2f8S S k0

-H6~ jL.J6BB/]0一致性认同(concordant identification)建立在内摄(introjection)和投射( projection)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建立在位于内在的外在客体的共鸣(resonance)基础上,建立在把属于另一个人的东西当作是自己的东西的认识之上(“你的这部分是我”),建立在自己的东西等同于属于另一个人的东西的等式之上(“我的这部分是我”)。

$}DYJFf+iy9B1Q0

D LvGU%Q.r;V0心理学空间tC?8j(@4{+]

Tz4[#D%Q0互补性认同(complementary identifications)有着相同的固有过程,但是互补性认同涉及的是病人的客体。心理学空间8@s[ q2d_Fmhy

mn}+Afh%g%W0

1|*R%f^Z)HT#g+Q0心理学空间1J(E7b ZW

分析师人格各部分之间的冲突越大,他在整体上进行一致性认同的困难就越大。心理学空间 l)o+Z VG G

ZsU)YO0心理学空间S%T~2t5w

f/GNT_Oa(W02心理学空间f)^2L Z |vC B

心理学空间0MR&Kc}a$K

{(pcNH Q0心理学空间 vh~Or0t

患者将分析师看做是一个内在的(被投射的)客体,因此分析师感觉自己也是那个内在的(被投射的)客体,这一事实产生了互补性认同;也就是说,他用这个客体认同了他自己。心理学空间%HB~@!W(\

心理学空间GJmo#o\o x-pE"^

f.x A3\#J:[c]0

U?"\g.f%A5di0互补性认同与一致性认同的命运密切相关:当分析师无法进行一致性认同,并且拒接它们时,某些互补性认同似乎就会变得更加强烈。

k-{ a BUz4g0心理学空间 F&w KD/Az?

心理学空间mU5nNF9N ~.A?

%jF8ez&gY(V'Q0很明显,分析师拒绝自身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倾向(例如拒绝自己的攻击性)可能导致分析师拒绝病人的攻击性(从而导致了一致性认同失败),而且,这一情景导致了分析师更多的互补性认同——互补性认同于病人的攻击性所针对的拒绝客体。

Dcq+N&t]-RL0

6H[JDP!v#n0

K7pa(s)TA0

@B y vo{p at-Du0心理学空间xS;@ ^m]

心理学空间!ey Z\1k@)\q @

3

7w TUDj1Vy|0

)a*n lCSA"O0心理学空间I7]1QS {F

心理学空间C?-i#C.ucf7^|

目前使用的术语“反移情”一词只适用于互补性认同;也就是说,适用于分析师的那些心理过程,因为他觉得自己充当了、并部分认同于病人的内在客体,于是病人就成为了分析师内在的(被投射的)客体。

L3R9~\E ]y3~0

H|(R:x zuO0心理学空间 fe d#jBhb7Y S

心理学空间 g"t.p5v5Co&eKt

通常而言,被排除在反移情概念之外的,是一致的认同——分析师的那些心理内容是因为分析师成功地共情病人而得以产生,而这些内容真正反映和再现了后者的心理内容。心理学空间)s N#p C2fS BH

/q-S]X0r/Y0心理学空间8o8P2FU0yO:eyR4g|

~Ea)i0x?d0也许我们最好要遵循这种处理(usage),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这么做是不明智的。心理学空间B0hj/X6t5N

Q c@7_*gC0心理学空间R:lg"WHk
心理学空间bB8l5[y

C P9Hx+X*y{,O$V0心理学空间(n3g9x#s-s u

rZ2]&xl6s0心理学空间Z/m I a!tg

心理学空间O5A?*yi'UuV/H i~C

首先,一些作者会把一致性认同纳入反移情概念之中。因此,我们面临着一种选择,即,是从这一术语开始着手,还是同意这个广义的术语。

0qA A6R(Z%G0心理学空间)n0_B8geZ

$a2Eg ] cb%k0心理学空间9de"W }5xn-L

我认为,由于各种原因,更广义的意义可以是优先选择的。

5p4|d ~i3H0SaG0

d8ru6JMc${0心理学空间AC E,U _o#X

心理学空间g;j Iz3Lu b

如果我们认为分析师的一致认同(即,分析师的“理解”)是他过去自我历程的再现,特别是他自己婴儿期的再现,而且这种再现或再体验借助于对病人刺激的反应得以完成,那么,我们就会更愿意将一致性的认同包含在反移情的概念之中。

})N/m']3U0心理学空间?4mLY-a8WX

心理学空间UgF+d Ld1p

心理学空间o$[)NoHZn

此外,一致性认同与互补性认同密切相关(因此与通俗意义上的“反移情”也密切相关),这一事实使得区分、但并非完全的将这两种术语分开更为可取。心理学空间;gW l3_Sy

!s"R(E[*MmLLCC0

G w5p_&z0L_J0心理学空间%}x CX"pBe

最后,我们应该在内心承受移情的倾向,即一致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升华的正向反移情,这同样与广义的反移情共情有关。

9}/n1d"OK-o7S8a0心理学空间6}+T;iJ"s])]8j{`

心理学空间4L5myw-zFf)n

[kV%lH@wl M0

Dh P!Y pA5^We0

` Hl!i aV9qP0心理学空间8[!?SWH#_J)b

心理学空间iPn-N0E7n k

心理学空间"QoQ'JU i'p

因此,所有这些都表明,接受反移情是分析师对病人心理反应的总和。如果我们接受更广义的反移情定义,那么上述两个方面之间的区别仍然必须加以界定。心理学空间 ZZ&Yf6[Z

心理学空间8a\d eZDu3||

n\a3a T f0

Rp:Q9\z-R&gt0一方面,我们把分析师作为主体,把病人作为知识的客体,这在某种意义上宣告了“客体关系”的无效;恰当地说,这种关系在主体和客体的各个部分(经验、冲动、防御)之间产生了近似的统一或同一性。必要时,可将与该统一有关的进程的集合指定为“一致性反移情”。心理学空间*Ee(O2NOF]2Z

[ Bbk,je~-L0心理学空间R$Jj4`tZD(A

ho7Q2P2jr0另一方面,我们和许多其他人一样都有一种客体关系,一种真正的“移情”,在这种移情中,分析师“重复”以前的经验,病人代表了分析师的内在客体。这些经验的总和也一直持续存在,可以称为“互补性反移情”。

Q|9d3\l0心理学空间,Y;L:D+@9i#D9^B

6dudR~Unr%mU0心理学空间d_ U`5H!irT1h(q5w

4

%t%D V~EI:F+Jf v0心理学空间R9H1xx k

心理学空间zR0IuU

心理学空间 p6epE"e e

下面的这个案例可以恰当的说明这两个概念。

*I3R,od5q B0心理学空间8Qhc {-|re'k;b

-x)xqP{2h0心理学空间$Ca ^3G0q8pr+p|%Cj1o

假设一个病人用自杀威胁分析师。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分析师会拒绝一致性认同,而且,分析师加剧了他对受威胁客体的认同。

y;y4b X|*T A!Y0心理学空间Y~ `s?[6a&[ D7A

心理学空间Cv,hkYp3w ej

心理学空间 s0H|H*Q#w!UDP5`

这种威胁带来的焦虑会导致分析师产生各种反应或防御机制,例如对病人的恼怒。心理学空间5dl){ X'Q9zc!]

W P/hq$N1m9u1P/E0心理学空间$`:m5m2]$Jaq}*^V

`2ses%b8Q4F;I U0这种焦虑和烦恼的内容是“互补的反移情”。对他的烦恼的感知,可能反过来又会在分析师身上产生负罪感,而这些负罪感会导致对补偿的渴望,并加剧一致性的认同和一致性的反移情。

@Zu)?&x)y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反移情 共情 互补性反移情 一致性反移情 移情
«安德鲁·格林《论移情之爱》 移情反移情
《移情反移情》
移情关系的指征»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