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工作的任务、原则与程序
作者: 转载 / 6512次阅读 时间: 2020年4月05日
标签: 哀悼 哀伤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Worden认为,哀悼的目的是让丧亲者了解悲伤终会结束,感到尚有希望的存在,且仍有努力之事和着力之处。

哀悼工作的四个任务

(]6Q5jn4YX U3N0

$|:Kd.ISf0一、接受丧失的事实

0gj-~rU%L0

!J:ZHz O%W.XH0完全面对事实,承认逝者不再会回来是哀悼工作的第一个任务。

u2FZ7FX0

%chN'J(Q#O(z"]M0有些人拒绝相信事实上死亡已经发生,他们仍旧停滞在悲伤过程中的第一关。否定现实有着不同的层次和形式,这其中包括否认死亡事实、否定丧失的意义、否定死亡的不可逆转性等。

6\;B0z y G6@4D.}.`u4_0

;CNH`o{&jX,s0否定丧失事实,这种形式可能只是轻微的扭曲,也可能严重到妄想的程度,通常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精神医师Gorer所谓「木乃伊化 mummification」的现象,即生者将死者保留在木乃伊状态中以备死者回来时之用。心理学空间R U*J7S4~f!a

心理学空间q X&v.VL\I ? ]E

另一种逃避现实的方法是否定丧失的意义,这种方式是「木乃伊化」的另一种极端,以减少失落感。还有一种否定丧失意义的方式是「选择性遗忘」。

hz NG1f/[ wF0

C;[,l/kC$LhE0有些人藉著否定死亡的不可逆性阻止自己接受死亡的事实,通灵是否定死亡是不可逆转的另一种策略,其实希望和逝者重聚是种正常情感,特别是在丧失后数日或数週之内,但若是长期怀抱这种希望是不正常的。心理学空间 k6ZpB4Y`i

心理学空间bv5M/R+e/qO

总之,接受丧失的事实是需要时间的,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知性的接受,也是一种情感的接受。心理学空间q;P tDr.?U)s Q

心理学空间*rT-]$@5M!{$~&B

心理学空间wSU,K(r7y R e$A P'b

G2Tt,Ji"H%iD0

S i.LfZY0O}w;hSO0二、体验悲伤的痛苦心理学空间.Q(Z,Bg!}e;Z+g

Je3Zw\'W?0广义痛苦的定义包含了在丧失所经验到生理、情绪、行为上的痛苦,而承认和解决这种痛苦是必需的,否则痛苦会借由病症或其它偏见的形式来呈现。

.h7GP iX4uo0心理学空间 O e9? I9xl

也就是说,如果为了完成悲伤工作,生者必须经历悲伤的痛苦,则任何允许生者逃避或压抑痛苦的事,反而都会延长痛苦。心理学空间Zj/y;Xf,^s

心理学空间? g(k2gm#zJ,wr

至于否定经历痛苦任务的方法,即是不去感觉,最明显的途径是断绝感觉和否定痛苦。

2nl8nhl | OP0心理学空间7zI:q}hB

心理学空间 ] p6nyQB `

7{!d)IP F:px)P0心理学空间}R)gM7Z;SX7w(Z

三、重新适应没有逝者的新环境

gW]5k7Kv8Api0心理学空间Kk+Bev$kg;[F~

适应新环境,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意义。首先要考虑的是生者与逝者的关系、生者的角色、自我观念、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及家庭、教育、生活信念等而定。心理学空间$\5b?D;`\'^Q1u

心理学空间S L |l@4r O)P

丧失不仅意味失去重要他人,亦是自我意识的丧失。

#N#m(S:A(p,c*J)Z[c Ub0

A N0i ND;dNYJ1R ~_*D c0失丧可能导致严重的退化,生者会感到无助、不足、无能、幼稚,或是人格解体。生者可能认为改变命运只能依靠机会或命运,而不是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不过,经过一段时间,这种种负面想法往往会被更多正面想法取代,生者也能够执行各项任务、学习新的处世之道。

,s FyC [0心理学空间? Y#g$SZ2c'H

如果无法完成这个任务。那么,生者就不会去适应丧失,有些人会自我谴责、和自己作对,无助感也会加深,无法发展必须的生存技巧,或者社会性退缩、不去面对环境的要求。

F.WU!Lo}yH0

%X9S+K6D L+w0大多数人并不会采用这种负面方式,他们往往会下决心要做到以前所不习惯的角色,发展以前所不具备的技巧,迈向一个经过再度评估的世界。

c4Bl {'RQJ+f0

9A EEmDHr0重新适应(readjustment)意味着“生者是否准备好进入新的关系,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和逝者的关系,生者能够在心理上中为对方的生命找一个适当的处所……同时也为他人保留了空间。”心理学空间5`'M'XX1C5cn

@{pGA r0心理学空间tT~nQD-Q+X W5V
心理学空间Ac+D"E;zL_8N eU

RX2ntX z~gz.}B0}0四、将情绪的活力重新投注在其它关系上心理学空间}_NJ;o$D

Q'Mq3w5w*O0哀伤辅导的任务不是促使当事人放弃与逝者的关系,而是协助他们在情感生命中为逝者找到一个适宜的地方,使他们能够在世上继续有效地生活。心理学空间5z*H3uK){aF

\$e6K J4{7yT5s&p t0要明确的说明什麽样的情况叫做「未完成此项任务」,不太容易。无法完成哀伤的最常见的情况可能就是「不再去爱」。生者往往会握着过去的依恋不放手、不再往前走,也不去建立新关系,而无法完成哀伤。

%wN.D3N.O+g o3H0心理学空间2a}E]$qR

对许多人而言,这是最困难的任务,他们的悲伤过程停顿在此。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意识到在失落之后,生命也停滞在某一点上。但这项任务仍是可以完成的。心理学空间^#U%j s$Hiu

U%En"v2\jA0`0完整悲伤反应的衡量标注就是,生者在想到逝者时能够不感到痛苦。或许仍会悲哀,但已不同于从前扭曲的性质,也不至于恸哭或胸口紧缩,并且能够将感情投注在生活与生命之中,此时,哀悼便已经完成了。

!P't4A!X|(y/d0心理学空间5?}8^k!w"SP


j9ph*A `X.B;T0心理学空间 [$^ kC"gs?e

哀悼工作的原则与程序心理学空间il2F3DGN7T

心理学空间:W4mvY @$L:Ce)El@.g

为使哀伤辅导奏效,都必须遵循某些原则与程序。下列大纲可提供辅导者有效协助个案克服强烈的悲伤情绪,并使悲伤得到解决。心理学空间 R5T[P8zfV9Y4a1H

%w8[4nf a5C;]b0一、协助生者体会和认识到丧失

eF g$J:U3u0心理学空间/S"r+Y@i,Bm

第一个悲伤任务就是完全体会认识到丧失实际已发生——此人已死并且永远不再回来,当事人必须接受这个事实,才能处理失落所引起的情绪冲突。心理学空间^1egM(AE^I

心理学空间9t;x:^qg%mm'G

二、帮助生者界定并表达情感心理学空间hM&Kr!be$`3@ O*qKP

心理学空间2tg.]M"AH}DD

丧亲感受包括愤怒、愧疚、焦虑与无助、悲哀等等。辅导者不应只是鼓励激烈情绪的,还必须查觉失落的内涵、适当且有效地设定愤怒的对象、评估并解决愧疚感,以及鉴定并处理焦虑。心理学空间Fxx$e L+U N~D

:kp ? N A~ H0三、帮助生者在失去逝者的情况中活下去

*u ^BP5AD4r0

7ZxS&{.Ah0这个原则帮助当事人适应失落、独立做决定,并加强没有逝者一起生活的能力。心理学空间W1u,I@m4c,@

S|z(@4r#?7WkB@2m-|0四、将情感从逝者身上转移

.M9V8a/Xx0

P|yH~*wkD-D_0藉著促进情感的转移,辅导者可协助当事人为死去的所爱寻找生命中一个新的处所——一个允许逝者发展新关係并且继续生活下去的地方。

w?uw&g Q0心理学空间4E*`qZ1[av+O

五、允许时间去悲伤

_@.D4u!`0

y~:p abrL5kO0悲伤需要时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悲伤过程中有某些时刻是特别困难的,如果当事人没有固定、持续地与外界接触,则辅导者要了解这些艰难时刻,并及时与当事人联系。艰难的时刻是失落后三个月、第一次週年祭日、假日等。

p/U^ ^%{0心理学空间g o(GJ:N&q

六、阐明「正常的」悲伤行为心理学空间,`6\2? X9p:a G wL8B

心理学空间A@i0_jgZX8[

如果哀伤辅导人员明白正常的悲伤行为,那么,他们就能够向生者保证哪些新经验其实是正常的。心理学空间 t+Shf:t

心理学空间L]4Hj3I8u

七、允许个别差异心理学空间TN9q2u)E+Z H],Sm

+eKt&jsln`_8d(qn0每个人面对死亡的态度不同,每个人亦各有其独特的悲伤反应。

V v(x+I G5aNE&^7I b0

.U]k!cN#}(B0八、提供持续的支持

v0vCX0a#E0心理学空间5d w | W0H

有帮助的悲伤辅导应提供持续的支持,辅导者能够在失落发生的后一年内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提供生者和家人协助。

V"LS~ a$tCT0心理学空间E/a\s Y2q:X;i

九、检查防御、调整心态

9v,x N0Y/Uh0

Dnj#I1{#Y(f"Jj0当事人去检查因失落而更加强化的特定防御方式和适应模式,有些防御方式和应对模式能预测良好的调适行为,有些则可以预测出不良适应,如以酗酒或毒品来面对失落等。

B%L/na;q#B/RS'r0心理学空间!Wa(E5L5Z,^V

十、界定病态行为并转介心理学空间;n$V"Y;c~+co;j+O%u

心理学空间Z,[#rie

最后一个原则是辨认出有问题的悲伤行为并知道何时该转介,也就是所谓「守门人」的角色。

!]-m(\ S_~;P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哀悼 哀伤
«春节全国人口大流动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控制 灾难心理学
《灾难心理学》
集体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