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合理化何以形成——三种不同的解释视角
杨沈龙1, 郭永玉,2, 喻丰,1, 饶婷婷1, 赵靓1, 许丽颖1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12): 2238-2248. doi: 10.3724/SP.J.1042.2018.02238
【摘要】系统合理化理论认为, 人们会自然地将其所在的社会系统感知为公平合理的, 这一倾向即系统合理化。而系统合理化形成之原因, 一直是该领域理论和研究关注的重点。为此, 研究者先后提出了三种解释思路。认知失调视角认为, 系统合理化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个体想要缓解因系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产生的焦虑。补偿性控制视角认为, 系统合理化源于个体自身控制感的缺乏。社会认知视角则认为人们固有的认知倾向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差异的内归因倾向是造成系统合理化的根源。未来可以考虑在同一个研究中包含来自于不同理论视角的解释变量, 借鉴相近领域的发现探索其他可能存在的系统合理化的形成机制, 探究中国文化特有的系统合理化的来源, 同时对积极的合理化与消极的合理化作出区分,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加强应用研究的开展。
关键词: 系统合理化 ; 认知失调 ; 补偿性控制 ; 社会认知
1 系统合理化
严峻的贫富分化问题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 也引发了心理学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很多从心理层面来探讨不平等问题的研究随之大量涌现(Kay & Brandt, 2016)。在这一领域的相对早期研究中,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的视角和逻辑被大量研究者所遵循。该理论强调个体有增强和维持自己自尊的需要, 而对于自我所属的内群体的认同以及对于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比较,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自身价值的感知。这就使得个体需要对于自己所在群体维持一种积极的评价, 所以他们在群体过程中也会更倾向于根据自身和自我所在群体的利益, 形成特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e.g., Tajfel & Turner, 1986)。
社会认同理论在社会不平等与群体关系等问题上具有广泛的解释力。例如, 很多研究发现弱势群体因感受到相对剥夺而产生集群行动(e.g., Osborne & Sibley, 2013), 社会上层更加支持减少社会福利的政策(e.g., Brown-Iannuzzi, Lundberg, Kay, & Payne, 2015)等, 这都是个体基于社会认同, 形成对自我利益的感知, 进而引发相应的表现。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 有研究者发现个体也常会有一些违背自我和内群体利益的现象, 这是社会认同理论难以解释的。例如女性会接受他人对女性持有的负面刻板印象(Bonnot & Jost, 2014), 组织中的无权力者更认可该组织中权威者的合法性(van der Toorn et al., 2015), 弱势群体对于外群体产生更强烈的偏好(李琼, 刘力, 2011)等等。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了解释诸如此类的现象, 学者Jost和Banaji (1994)提出了系统合理化理论(system justification theory)。
系统合理化理论认为, 人类除了要认可自我、认同内群体, 还会存在一种认可系统合理性的倾向, 即愿意去相信他们所在的社会系统及其运行现状是公正的, 同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现存制度和体系作辩护, 哪怕这与其自身利益相冲突, 也无论客观上社会系统究竟公正与否(e.g., Jost & Banaji, 1994; Jost, Banaji, & Nosek, 2004; van der Toorn & Jost, 2014)。该理论称这一倾向为系统合理化(system justification)。需要说明的是, 系统合理化这一概念囊括的范围非常广泛, 它被认为是个体一系列认为现状公平合理、支持与维护现存体制的心理和行为倾向的集合(e.g., Jost et al., 2014; Jost & Hunyady, 2005)。很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都被视为系统合理化的具体表现, 例如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即相信所处的世界是公正的, 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就被认为是系统合理化的范畴(e.g., Jost et al., 2014)。再如社会支配倾向, 其定义是个体对社会等级制度和社会不平等的偏好程度, 因为社会等级与不平等存在于几乎所有现存社会体系当中, 所以较高的社会支配倾向也一直被视作系统合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e.g., Beierlein, 2014; Jost & Hunyady, 2005)。
系统合理化理论为解释一系列社会态度和社会行动提供了有效的视角(Jost, 2015)。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刨根问底——这种心理到底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一般而言, 社会意识取决于社会存在, 那么如果在明显不合理的系统中, 民众还持有系统合理化的倾向, 又该如何解释呢?显然, 这一问题不仅关乎系统合理化理论能否进一步确立和深化, 而且它关系到人们对于现存系统和体制的态度及其成因, 对于社会治理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因此, 近年来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探索系统合理化形成的心理根源, 并先后提出了三种主要的理论视角来揭示此问题。
2 基于认知失调的解释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