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和团体分析中“社会影响的本质”,乃福克斯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早在他的第一本书《团体分析性心理治疗导论》(Foulkes,1948)中,他已对精神分析中“社会的重要性愈发获得认可”持欢迎态度。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团体分析可以被看成建立在对社会潜意识概念重要性的认识的基础之上,这个概念是福克斯对弗洛伊德动力性潜意识的补充。然而,福克斯对此概念的讨论少而分散,而且往往发生在很不同的背景下,比如神经生物学、精神病学、精神分析、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以及认识论领域。此外,这些论述大多较晦涩,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析。本章将回顾福克斯关于社会潜意识的主要观点,并且提供这些观点出现的相关背景信息。
福克斯关于社会潜意识的观点
在第一篇关于团体分析的论文中(与E.刘易斯合著,发表于1944年),福克斯和刘易斯列出了由团体情境本身松散的和刺激性的效应带来的四种团体特异性治疗因素(Foulkes & Lewis,1944,in Foulkes,1964;cf. Foulkes,1983(1948);Foulkes & Anthony,1957):社会融合与从孤立中解脱、镜像反应、集体潜意识的激活,以及人际交流。
对于福克斯和刘易斯来说,“似乎是集体潜意识起着‘冷凝器’的作用”(Foulkes & Lewis,1944,in Foulkes,1964)。显然,“集体潜意识”的概念带有荣格学派的色彩(别忘了,刘易斯是一位在荣格艺术治疗团体工作的荣格学派分析师)。在《团体分析性心理治疗导论》一书中,福克斯(1948)对上述四种团体特异性因素进行了补充,增加了第五种和第六种因素,将团体的功能描述为“论坛”和“支持”,并且再次引出在团体中充当“冷凝器”的“集体潜意识”。
不久后,福克斯(1949)在一篇在美国团体心理治疗协会上宣读的论文中,相当详细地讨论了团体和其领导者的关系。他区分了团体中几种不同形式的移情反应,对“家庭”和“非家庭”的移情类型做了重要区分,认为尽管家庭是一个团体,但团体不一定是一个家庭:
在团体的潜意识幻想中,治疗师被放在核心领导者的位置上,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团体期待着从他身上获得神奇的帮助。事实上他可以说是个父亲般的角色,而且太容易从父亲或者母亲的角度解释自己的位置,将团体看成一个家庭。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尽管家庭移情反应的确会不时地出现在团体成员和领导者之间,但是作为整体的团体结构却绝非按照家庭模式来塑造的。的确,家庭是一个团体,但团体并非家庭。(1984(1964))
自我的分析》以及比昂(1961)在《团体中的体验》中的理解。
福克斯宣称团体中存在着非家庭的移情,比如对作为整体的团体或社会的移情,在这一点上,他已超越了既有的精神分析的团体动力和团体心理治疗模式,亦即弗洛伊德(1921)在《群体心理学和福克斯首次将“社会潜意识”作为团体分析概念明确提出是在其《团体治疗》一书中(Foulkes,1950)。他写道:
……团体分析情境,虽然深入处理的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潜意识,但带入了个体同样未能意识到的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和视角。而且,个体就像被自己的本我一样被这些巨大的力量所强迫,并潜意识地对他们的认知做出防御,只是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而已。我们可称之为“社会或人际潜意识”。
情感和反应会反映出团体其他成员,以及作为整体的团体对个体施加的影响,即使他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因而,正是在团体设置中,以及通过这样的团体设置,潜意识的社会关系才变得“特别易于精确地探索”,其结果有时甚至“令人惊讶”。至于临床实践中,福克斯认为“社会潜意识”的“翻译”原则与弗洛伊德对“被压抑的潜意识”的翻译原则是一样的。
在《团体心理治疗:精神分析方法》中(Foulkes & Anthony,1957),福克斯进一步论述了以上观点。他解释说,“社会潜意识”包含“这样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通常没有显露出来,甚或根本就没有被意识到”(1984(1957))。他再次强调了“团体情境的优势”,以及“它提供的探索‘社会潜意识’的良机”。在团体中,“每一个体”的福克斯在其发表的著作中最后一次提到社会潜意识是在《大团体的问题》一文中。在这篇文章中,他讨论了此概念与心理过程的关系,且再次提出社会潜意识不应被看成是精神内部的,而“本质上是多个体的”(1990(1975))。他重申了他关于社会潜意识的早期观点,强调了“翻译”的团体分析性理解原则,该原则适用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被压抑的潜意识,同样适用于对社会潜意识的理解。
福克斯的著作中社会潜意识概念的不同背景
福克斯是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下谈及社会潜意识的,所有这些均有助于更好地阐述这个概念的完整含义。在其一开始关于团体分析的交流中(1946年4月,英国精神分析协会),他煞费苦心地解释说,在团体分析中,“分析”这一限定词不单指精神分析,还至少反映了三种不同的影响力量,这三种影响力量现今都很活跃(1990(1946))。关于第一种,福克斯提到了库尔特·戈尔茨坦(Kurt Goldstein)和阿德马尔·盖尔布(Adhémar Gelb)发展的“心理分析”;第二种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第三种为“社会分析”。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福克斯看来,社会潜意识的概念同样反映了以上三种影响。后面,我还会谈到一件有趣的事,即福克斯并没有将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列入其中。
反对局部化:神经生物学背景
精神科医生的定型阶段,亦即1924~1926年,那时他在库尔特·戈尔茨坦位于法兰克福的神经科诊所工作。在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之后的脑外伤病人展开的临床工作的基础上,戈尔茨坦质疑了经典神经理论提出的大脑“局部”损伤的假说(Gelb & Goldstein,1918)。相反,他认为神经系统,不管是在正常状态,还是在病理状态下,总是以整体的方式做出反应。因此,他觉得脑部疾病不能仅定位为局部的损伤,而应从神经系统整体功能障碍的角度去考虑。在仔细阅读过戈尔茨坦(1934)的书《有机体》(The Organism)之后,福克斯(1936)详细描述了戈尔茨坦的神经生物学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在认识论上的意义。他重申了戈尔茨坦关于神经系统总是作为整体去反应的观点,并且认为这种反应是由戈尔茨坦所说的“整体情境”来决定的(Nitzgen,2007,2008,2010)。他强调了戈尔茨坦的方法论原则,即“不考虑整个有机体以及整体情境,很难有什么新的发现”(Foulkes,1990(1936))。福克斯进一步拓展了这些神经生物学发现的视野,将其从神经系统推广到有机体,以及作为整体的个体上,并最终将整个社会视为一张“网络”,有点儿像埃利亚斯(1939)所描述的那样。
虽然社会潜意识这一概念带有弗洛伊德学派核心的色彩,然而“个体”和“社会的他者”之间潜意识关系的提法却是福克斯于1928~1930年在维也纳接受精神分析训练之前提出的,可追溯到其早年作为社会心理学现象中。福克斯《团体分析性心理治疗导论》(1948)一书的主题是“整体情境中作为整体的个体”。在此书中,他解释说,个体内部心理中发生的一切取决于它的“整体情境”,也就是它周围的社会网络。这种观点对于精神障碍的本质和起源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正如福克斯所见,精神障碍不再局限于个体的精神内部,而是被置于整体的互动场景,即团体矩阵(group matrix)中。带着这种观点,他再次抨击了早先戈尔茨坦已经批判过的、有关“局部”脑功能的观点。由此,他最终得出了关于精神障碍的一种“普遍性的构想”:
于是,到了1948年,他的兴趣从神经生物学转移到了社会网络上。得益于他早期在埃克塞特的团体分析试验,以及在诺斯菲尔德对英国战时精神病学进行研究的经历,福克斯终于能够将戈尔茨坦最初的发现推广到社会领域,并将其应用到所有这些都促使我们得出这样一种普遍性的构想,即我们面前体现在某个特定的病人身上的障碍,实际上是整体互动场景中平衡紊乱的一种表达,其中涉及众多不同的参与者。(Foulkes & Anthony,1984(1957))
不难看出,在整体情境中理解作为整体的个体,预示着后来社会潜意识概念的出现。在这两者中,个体都被视为是由某一特定情境下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对福克斯来说,这样一种整体或系统的角度意味着对精神分析情境本身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因此,他坚持说我们必须:
在理解和评估包含所有“潜意识”成分的分析情境时,将之视为由病人的整体生活情境所决定,而非相反,仅仅将“生活”和“现实”看成其“潜意识幻想”的投射、屏幕以及反射镜,尽管它们确实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Foulkes,1948)
这与英国克莱茵学派以先天的潜意识幻想为核心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相比之下,福克斯强调特定团体分析导向的基本原则是团体分析师“应依照整体情境和其背景来指导自己”(1990(1968a))。
福克斯的认识论取向
我们有必要从团体分析认识论取向的背景去理解福克斯的临床视角。在《大团体的问题》(Foulkes,1975)一文中,福克斯提出,“我们不能将生物、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因素割裂开来,除非进行特殊的抽象提取”。“精神世界,”他说,“是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表达,既可以水平地看,正如严格意义上目前的现实环境,也可以从与过去的传承关系中垂直地看。”福克斯重述了戈尔茨坦认识论的观点,即他在《团体分析性心理治疗导论》(Foulkes,1948)一书中阐述过的,“过去对内部和外部世界、体质和环境、个体和社会、幻想和现实、身体和心灵等的对立并列是站不住脚的”。对福克斯来说,这些对立并列之所以“站不住脚”,是因为它们是一种依然不为所有确凿知识所了解的潜在的生命过程(就好像康德的物自身,物自身本身是不可知的),这种并列关系并非实质性的,而是一种“人为的、尽管看似合理的抽象”。这是戈尔茨坦留给福克斯的认识论遗产的精华。我在别处(Nitzgen,2010)也已指出,这一遗产同时反映了戈尔茨坦的堂兄弟、哲学家恩斯特·卡西雷尔的影响,他影响了福克斯的全部临床思想,并且不遗余力地使福克斯的思想向人类心理的团体分析理论这一未完成的项目发展着(Foulkes,2003)。
神经症的社会定位:精神分析背景
福克斯很可能也受到了贝恩菲尔德工作的影响。作为安娜·弗洛伊德内部圈子中具有影响力的成员,贝恩菲尔德是一位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强力支持者,并且是以精神分析为背景的教育的开拓者。1925年,他去了柏林,继续推进他对精神分析和教育的研究。(福克斯(1968)在自传笔记中提到,当自己到达维也纳时,贝恩菲尔德“已前往柏林了”。)1929年,贝恩菲尔德发表了一篇论文,讲的是“社会定位”在理解“神经症、贫乏和教育”中的相关性。虽然福克斯并未在其著作中提及此文章,然而他非常有可能在1928~1930年的维也纳精神分析训练中了解到了文章的内容,贝恩菲尔德在1922~1925年曾是那里的教学成员。贝恩菲尔德的文章是20世纪30年代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持续对话的一部分(Bernfeld,Reich,Jurinetz,1970)。虽然贝恩菲尔德承认弗洛伊德驱力理论的正确性,但他认为驱力的“变化”(Freud,1915c)受其起源所在社会环境的因素影响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生物因素。因此,他觉得“正常和病理机制”的确存在“历史性因素”,“我们可以从社会定位的视角继续研究精神过程的历史因素以及社会塑造”(1929)。对贝恩菲尔德来说,神经症的社会定位概念在临床精神分析(Bernfeld,1931)和教育(Bernfeld,1935)中都是有用的。从语言上来看,很有趣的是,他最初使用的德语表达是“der sozialeOrt”,这在英语中既可以翻译成“社会情境”(social situation),也可以翻译成“社会定位”(social location)。
贝恩菲尔德的概念并非弗洛伊德理论影响福克斯的唯一途径。1930年从维也纳搬回法兰克福之后,福克斯住得离社会研究所很近,他的思想也受到了社会研究所工作的吸引。当时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就坐落在社会研究所里面(Schivelbusch,1982)。福克斯负责其门诊部,直到他1933年搬走。性格形成的社会基础及关于“权威和家庭”的实证研究(Fromm,1936)成为精神分析关注的焦点,当时精神分析已从关注症状转向关注性格形成(cf.Freud,1908b)。性格形成的经典精神分析模式(冲动-冲突-防御-症状/性格),得到了另一种更具社会取向的模式的补充(社会-冲突-适应-性格)(Hoffmann,1984)。后一模式与弗洛姆(1932)的精神分析观点及其对“独裁主义者”或者“独裁主义者-受虐”性格(Fromm,1936)的描述密切相关。相比于将性格形成理解为“Triebschicksal”,即“驱力的变化”(Freud,1915c),弗洛姆的阐述侧重于从社会心理的角度,亦即基于潜意识的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以及权力组织来进行理解。事实上,弗洛姆后来彻底停止使用力比多理论了。
在经典精神分析师中,是费尼谢尔将弗洛伊德的起源学观点、自我心理学的理论,以及社会因素的重要性这三者结合起来的。对费尼谢尔来说,“人类的性格是由社会决定的”(Fenichel,1945)。就像在他之前的贝恩菲尔德一样,费尼谢尔强调说:“不同的社会重视不同的价值观,应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会创造出不同的异常现象。”与弗洛姆不同的是,费尼谢尔认为性格的形成源于内在需求与外在限制。他写道:
性格,作为一种习惯性的模式,平衡着内在需求和外在世界的任务,必然是人格中稳定的、有组织的、整合的部分(亦即自我)的一种功能……(1945)
儿童成长环境中占主要地位的历史变化之间的关系”(Foulkes,1948)。从贝恩菲尔德、埃里克森、弗洛姆和费尼谢尔对精神分析贡献的背景来看,“社会潜意识”的概念可以被视为对精神分析关于神经症、性格形成以及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社会定位的争论的一种贡献,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延伸。
作为精神分析师和团体分析师,福克斯重申了上述费尼谢尔的观点,他说,“承认人的社会性这一基本属性,并不是否认或者削弱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在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性”。对福克斯起到另一决定性影响的是埃里克·埃里克森(Homburger-Erikson)的工作,他当时和福克斯一样在维也纳受训。在他的第一本书中,福克斯广泛地引用了埃里克·埃里克森(1946)的论文《自我发展和历史转变》,认为它对确立“社会影响的基本性质”在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中的地位做出了“显著贡献”(Foulkes,1948)。他特别赞同埃里克森修改的精神分析治疗目标。1946年,埃里克森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个体对神经症的克服从他能够接受自己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历史必然性的那一刻开始”(Foulkes,1983(1948))。据此,精神分析治疗不再局限于“增加本我的流动性、超我的忍受力和自我的综合力”,同时还包括分析“个体的自我-身份与在其社会潜意识概念在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中的根源
宗教”。即便在1936年他们离婚以后,博克瑙依然受她观点的影响。我们可从他关于文化循环的最后一本书(Borkenau,1981)中找到此种影响的诸多痕迹。不过,博克瑙对福克斯的影响对我们来说依然有些模糊。福克斯并没有将社会人类学特别列入社会潜意识概念发展的相关因素。然而,他提到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工作是他在诺斯菲尔德工作时的灵感来源(1948)。最后他引述了马林诺夫斯基关于“原始心理中的神话”的论文(1926),重申了其关于神话对社会的必要功能的观点:
虽然团体分析牢牢扎根于精神分析的土壤之中,但是团体分析也深受社会学思想的影响。在谈及“社会学分析”或“社会分析”作为团体分析发展的三种形成性影响力量之一时,福克斯承认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的影响,他第一次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诊断》(Foulkes,1990(1946);参考Mannheim,1943)一书中使用了“团体分析”这个术语。然而,在《团体分析性心理治疗导论》这本书中,福克斯特别提到了诺伯特·埃利亚斯的社会学工作。在其对埃利亚斯(1938)的《文明的进程》一书进行回顾时,福克斯(1938)是这样总结他的观点的:个体“是社会网络的一部分,是这张网中的一个小的节点,只有在人为的情况下才能孤立地看待”(1983(1948))。在这一简短的总结中,福克斯采用了埃利亚斯于1939年首次提出的社会作为“网络”的这一提法。虽然埃利亚斯自己并没有使用“社会潜意识”的术语,但这隐含于他的社会学理论中:首先,作为他的文明进程及其瓦解与整合的整体视角的一部分;后来,隐含在他提出的由特定社会“定形”而成的个体“习性”(habitus)的概念中,正如他在《德国人》中所描述的那样。在从1973年开始的自传笔记中,福克斯承认他“从他研究社会学的朋友处”学到了很多东西(Foulkes,1990(1973)),这里指的主要就是诺伯特·埃利亚斯。此外,福克斯与安东尼合著的书(Foulkes & Anthony,1984(1957))中提到了另一个在社会学方面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弗兰茨·博克瑙(Franz Borkenau),尽管没具体谈到其贡献的性质。博克瑙于1900年生于维也纳,他还在法兰克福的时候,福克斯就认识他了。除了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博克瑙还是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早期成员,并且因其所著的一本有关从封建世界观到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转变的书(1934)而出名。和福克斯一样,他于1933年搬离德国,先到维也纳,然后是巴黎,最后在1934年初到了英国。他在伦敦经济学院马林诺夫斯基研讨班学习到了1935年。在马林诺夫斯基的帮助下,他在巴拿马获得了短期教职。回到伦敦后不久,博克瑙去了西班牙,在那里成为一名自由记者。时至今日,他的《西班牙内战》一书仍是了解西班牙内战的关键作品。博克瑙在给伦敦经济学院的个人简历中总结了他在马林诺夫斯基研讨班上的收获:“我深信,将历史和田野工作结合起来是理解社会发展的最佳方法,无论在哪里都可以这样做。”他首先将此人类学知识应用于评估西班牙发生的事件,并且以关于西班牙人“心态”的一章作为他书的结尾。博克瑙的第二任妻子露西·巴尔加斯,当时在巴黎与吕西安·费尔夫和马克·布洛克一起工作,后两位是著名的年鉴学派创始人(Schöttler,1994,1996),博克瑙也跟她讨论了心态的问题。巴尔加斯曾在维也纳跟随艾尔弗雷德·多普施学习,是首先将从马林诺夫斯基(她认识)处学来的原则应用到历史研究中的历史学家之一。由此,她不仅将希特勒和他的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理解为一种政治现象,还将其看作一种文化现象。就像创造出这个术语的埃里克·沃格林一样(Voegelin,1938),巴尔加斯逐渐把它视为一种“政治神话不仅仅是被讲述的故事,而且是曾经的现实。神话在原始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因此神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非停滞的故事,而是积极运行的活跃力量。(Malinowski,引自Foulkes,1948)
俄狄浦斯情结和马林诺夫斯基的家庭情结之间的争论,福克斯和埃利亚斯很可能也已讨论过马林诺夫斯基的《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1927)。霍珀(在私人会谈中)报告说福克斯鼓励他在伦敦团体分析协会的第一期资格课程中教授这一内容。
因此,福克斯称“团体情境——某一社会环境中的人类集合体,是研究团体以及置身于其中的个体的最佳场所,生动而直接”。而且,福克斯承认马林诺夫斯基对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理论上,还包括临床实践。“马林诺夫斯基描述的从‘扶手椅上的人类学’(Armchair Anthropology)到‘野外的人类学’(Open Air Anthropology)的转向,”福克斯说道,“完全符合我在诺斯菲尔德的发展轨迹,远离咨询室里的精神病学,进入活生生的‘野外’的精神病学,进入一个战士的生活、他的军队神话,及其‘神经症’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这揭示了福克斯是如何看待他在诺斯菲尔德军队医院的工作的。他的角色和任务类似于处在外国文化和社会中的人类学家,进行着民族志学者或者是“参与观察者”(participant observer)的工作。福克斯对马林诺夫斯基的评论也向福克斯和刘易斯最初称为“集体潜意识”的概念引入了非荣格的元素,荣格常将这个概念用于神话和神话学中。福克斯知道恩斯特·琼斯和马林诺夫斯基之间关于琼斯的关于方法:进入社会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