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关系的修复
安全感。当孩子体验到父母愿意并有能力做这项艰巨的修复工作时,他会知道父母对这段关系的承诺,这段关系就会持续,更牢固,更茁壮。他们会知道,这段关系比他们正在经历的某个特定冲突更重要。本章介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治疗师与家庭成员之间启动和维持成功的关系修复的一些核心因素。
对孩子来说,关系修复是必要的,它可以确保孩子持续拥有1.关系修复的需要
儿童时期乃至整个一生的安全感和人际学习(interpersonal learning)的主要来源。这个观点和立场贯穿全书。主体间性是安全与社会情感学习得以发生的核心手段。在依恋关系中,我们用 PACE态度拥抱彼此的体验,我们会了解表面之下的彼此。随着了解的深入,这种对对方的深层了解会让我们产生安全感,并保持对依恋关系的信心。不断增加的主体间性的了解会创造安全感,而不断增加的安全感会创造相互之间的深度参与,从而使主体间性的人际学习蓬勃发展。
依恋关系是个体在每一段依恋关系都会存在误解,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彼此也会有不同的兴趣和意图,对重要事情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所有这些都可能是依恋关系出现裂痕或者当下主体间性体验遭到破坏的原因。这些裂痕也许会持续几秒、几分钟、几小时、几天、几周,几个月或者若干年。每一次裂痕都需要通过修复行为来保持依恋关系的强韧,以便应对那些常见的日常关系压力。关系裂痕从轻度到重度不等。
(1)一些裂痕是可以自我修复的,很少会被注意和在意,随后导致互动模式发生微妙变化,使关系朝更符合双方愿望和偏好的方向发展。
(2)另一些裂痕需要更精细的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关系中的成员要承认它们、探索它们,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然后共同发展一个新的关系模式,更好地满足彼此的喜好。
(3)还有一些裂痕需要足够的安全感,才能使其中一人意识到并承认他伤害了对方。然后,这个人表示诚恳的道歉,并承诺不会再做出那个行为,并发展新的行为模式,以保证自己可以真正改变。另一个成员接受道歉,能够看到对方的自责和行为的改变,重建对对方的信任。安全感再一次得到了保证。
在寻求治疗的许多家庭中,关系修复并没有按常规发生。家庭成员也没有展现出参与修复的意愿,哪怕这是必要的,或者他们没有展现出能够让关系得到成功修复的能力。在这些家庭里:
(1)对事件的不同体验是不被接纳的;
(2)愤怒和防御心理循环发展;
(3)回避冲突被认为是对这个家庭有益的核心方法;
(4)家庭成员认为他们对其他成员不再重要。
没有有效的修复过程,自主的个体(autonomous individual)在日常生活中会自然产生一些压力,这会导致依恋关系进入不良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关系本身,还是家庭成员个体的自主性,都会受到损害。
在一种关系模式中,持续发生充满愤怒的冲突,对方被视为竞争对手,而非合作的资源。冲突一个接一个出现,中间出现若干次关系裂痕,在下一个冲突发生之前,很少有冲突得到解决。
在另一种模式中,情感距离(emotional distance)不断增加,依恋关系更多的是实际交易,双方在情感生活极度缺乏的状态下一起过日子。在这种关系中,身体安全可能存在,但心理上的安全感(信任对方会一直在身边安慰和支持自己),通常来说是不存在的。
在第三种依恋关系模式中,伴侣双方或亲子之间,一方会习惯性地挑起冲突,而另一方会回避冲突。
共情这种主体间性态度,而不是相互威胁与防御,修复会更容易发生,依恋仍然是安全的。如果家里有充分的安全感,允许个体差异存在,那么,修复就会成为关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更深的安全感也会随之产生。
有效关系修复过程的特点是一直进行主体间性的沟通。每个成员的体验都被理解,被接纳,被认为有价值,对方有兴趣了解。不同体验之间的差异会被关注,这种差异不会被视为对个体或关系的威胁,而被认为是任何家庭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这个过程是一个内在交融的过程,家里每个成员的体验都会影响另一个成员的体验,反之亦然。更确切地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沟通技巧练习,它包含了对彼此内心世界的深入的、不带评判的兴趣。当家里出现行为错误和体验差异时,如果彼此间充满着接纳、好奇和家庭治疗中,治疗师的一个核心目标是识别依恋关系存在的各种裂痕,并促进关系的修复。在治疗室里发生的关系裂痕为治疗师指导并演示关系如何修复提供了极佳机会,治疗师在对话中会带领着来访者,确保关系修复持续进行。他的目标是协助来访者习得这些关系成功修复的经验,并能够在家中重复运用。主体间性态度始终存在于对话中,会促进关系修复。治疗师除了向来访者解释这一过程,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亲身参与到主体间性的过程里,来协助促成关系的修复。他没有采取中立的立场,而是保持主体间性立场,他的体验在影响家庭成员的体验,反之亦然。他是主体间性融合关系的一部分,在需要的时候,他也积极参与到对关系的修复中。
当家庭缺乏修复关系的成功经验时,在修复过程中建立和维持主体间性的沟通过程通常是困难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