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与地球上的许多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矮小、行动迟缓、身体虚弱。然而,人类已经不可置疑的赢得了物种之间的竞争。那么,作为身体上的失败者,是什么让我们能够宣称这场不太可能的胜利?尽管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心理学家越来越相信:是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我们与他人合作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即共情(empathy),支持了我们物种的成功 。
共情的三个因素
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共情由三个因素结合而成:
几十年来,行为研究已经研究了共情的每一个过程,并发展了每一个过程的性质和关系的理论。认知共情 Cognitive empathy,能够明确推理、推断他人心理状态。即,心智化(Mentalizing)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
情感共情 Affective empathy ,接受、共鸣或“分享”他人的情感。即,经验分享(Experience sharing)、分享自我-他人表征(Shared self-other representations)、情绪感染( Emotional contagion);
共情动机Empathic motivation,关心他人的情绪、帮助他人的动机。即,亲社会关怀(Prosocial concern)、同情(Sympathy)、共情关怀(Empathic concern)
哈佛大学的Jamil Zaki解释说:“共情不是单一的维度,而是人们对彼此的情绪反应的不同方式的总称。”
Zaki, J. , & Ochsner, K. . (2012). The neuroscience of empathy: progress, pitfalls and promise. Nature Neuroscience, 15(5), 675. doi:10.1038/nn.3085
虽然上述的每一种共情紧密相关,但是,他们实际上是独立的心理和神经过程。研究人员探索了共情的神经机制,以了解这三个成分不同的神经生物基础。
神经科学家发现:共情在大脑中刺激了彼此共享的心理表征——参与者在感觉/观察他人痛苦时激活了同一个神经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