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社会关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是媒体用户与媒体角色之间的单向面关系。
媒体用户可以通过电影、电视节目、播客、广播脱口秀或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与名人、真人小说角色、社交媒体影响者、动画角色以及他们通过媒体遇到的任何其他人物建立准社会关系。
虽然准社会关系的研究通常侧重于媒体用户和受欢迎的媒体人物之间的类友谊纽带,但媒体用户也可能与不同的媒体人物形成消极的准社会关系,甚至浪漫的准社会关系[1]。
准社会关系史
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开创性文章《大众传播和准社会关系:对远距离亲密关系的观察》,由此提出了准社会关系的概念[2]。
1956年,Donald Horton和R. Richard Wohl在《Horton和Woh将准社会关系定义为媒体用户和媒体角色之间“非正式的给予与索取(conversational give and take)”的近似。
与准社会关系不同,准社会关系不仅限于单一媒体关系,而且,心理上与现实生活中的关系也非常相似[3],准社会关系只发生在(通过媒体)与角色发生互动关系的时候,而在心理上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关系。
爱情中的困局,那么你正在经历一种准社会互动(parasocial interaction)。如果您看完之后,会想到他们在城楼上的表白,并且想继续听主题歌《一生所爱》,就好像自己也是电影中的一个角色的时候,那么,你已经和电影角色形成了一种准社会关系( parasocial relationship)。
例如,如果你在观看《大话西游》中至尊宝对紫霞说“...我希望是一万年...”时,感觉自己也经历着这种学者们经常交替使用准社会互动(parasocial interactions)和准社会关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s)的概念,尽管这两个概念存在相关的,但它们是不同的概念[4]。
依恋( parasocial attachments)。Bowlby的依恋理论描述了看护者和孩子之间、以及浪漫伴侣之间形成的深厚纽带,当媒体人物角色成为舒适、安全感和避风港时,就会产生准社会依恋[5].
媒体心理学家盖尔·史蒂弗(Gayle Stever)扩展准社会关系的概念,并且认为这其中包含了准社会和准社会互动、准社会关系一样,准社会依恋的功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依恋类似,因此,准社会依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寻求靠近(proximity )。
然而,与直接互动不同,准社会依恋中的靠近是通过中介手段实现的,比如观看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的特定虚构角色,或者关注、追踪媒体人物的社交媒体账户。
准社会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和面对面的关系一样,准社会关系始于媒体用户与媒体人物的会面。如果人物角色给人留下的印象让媒体用户在关系之外思考他们,那么准社会互动可能会导致一种准社会关系[6]。
反过来,准社会关系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准社会互动得到加强[7],有时会导致准社会依恋。
此外,如果准社会关系结束,或者是因为媒体人物去世,或者是因为他们出演的节目或电影系列结束,或者是因为媒体用户决定不再与媒体人物接触,那么媒体用户可能会经历一次准社会分手。
研究发现,人们对失去准社会关系的反应类似于失去社会关系。例如,当电视剧《老友记》结束时,那些与其中一个角色有着强烈的准社会关系的人表达了痛苦的情绪[8]。
我们为什么要形成准社会关系?
乍一看,尽管媒体和用户之间缺乏互惠关系,但是他们却形成了准社会关系,这似乎很奇怪,但重要的是要记住,建立社会关系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与生俱来的天赋。
媒体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相对较新的发展,尚未对我们的进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相反,我们为确保形成人际关系演化出来的社会特征已经扩展到了媒体的运用过程之中[9]。
重要的是,人类往往会特别注意其他人的脸和声音。在影像媒介还没有出现之前,我们经常遇到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人的面孔和声音。20世纪初,随着广播和电影的出现,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当电视普及时,媒体带来了更多的面孔和声音,这些耳熟能详的面孔和声音的数量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
然而,我们的大脑从未进化到能够区分 我们通过媒体看到/听到的人 和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人。因此,我们会以同样的方式处理和回应这些邂逅[10],各种形式的准社会现象应运而生。
因此,虽然心理学研究试图将准社会关系病态化,但大多数学者现在都同意,参与准社会关系是正常的,而且大多数媒体用户都会这样做[5]。此外,大多数人也清楚的知道,自己与媒体人物的关系并不真实,尽管这些认识并不能阻止他们试图和媒体人物进行准社会互动。
准社会关系的影响
研究表明,准社会关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媒体用户。Liebers和Schramm[1]发现,如果一个人与媒体人物角色有准社会关系,该人物角色可以影响他们的政治观点、消费行为、以及性别刻板印象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不同群体的信任,比如科学家。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取决于与媒体人物的准社会关系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从更乐观的角度来看,准社会关系可以增强自信,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的信念,并产生更强的归属感。
这个话题在covid-19在全球大流行期间变得更加突出,当人们不得不待在家里,没有其他社交渠道时,人们将注意力转向了电视、电影角色以及社交媒体,以满足他们的互动和联系需求。[5]因此,准社会关系可以帮助一些人度过长期缺乏社会接触的时期。
此外,因为朋友和家人可以与同一个媒体人物建立准社会关系而不会产生嫉妒心理,所以,讨论这些共有的准社会关系可以增强社会联系[11]。而且,粉丝们可以在网上创建共有的偶像的社区,准社会关系也可以成为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现实生活关系的催化剂[12]。
社交媒体会改变准社会关系吗?
迄今为止,大多数关于准社会现象的研究都集中在电影和电视上,和新媒体有关的研究不到五分之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