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患者的特别脆弱,他们冲动、情绪低落、人际关系不稳定。但是,很多临床医生和研究者都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似乎相对擅长“读懂”他人。Ladisich等人1988年的研究[1]表明,他们也更容易理解别人的心思、更具同理心。
但Judith Flury及其同事与2008年的研究[2]试图重复了Ladisich的yan研究,前者发现BPD患者有着更敏锐的同理心的观点有些站不住脚,这是因为之前的研究方法有一些问题。
Judith及其同事招募了789名学生,从中选出了76名边缘特征最高和最低的学生。然后让高、低边缘被试两两搭配。
研究人员为每组成员录制了十分钟的视频,然后每个人都填写了一份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自评人格问卷,以及队友如何评价自己。该研究的后半部分和先前的研究的方法一致,即,延续了Ladisich 1998年的实验设计(该研究似乎表明BPD的同理心更强一些)。
简版边缘特征问卷请在答题纸上,在每个项目的编号旁边标记相应的回答选项。
a、 一点也不符合
b、 大部分符合
c、 部分符合
d、 非常符合
_1、有时候,我并不是我自己。
_2、我从来没有尽我所能地完成任务。
_3、我记东西有困难。
_4、我想伤害自己。
_5、我没有真正的朋友。
_6、我很难做出决定。
_7、我不知道我下一步要做什么。
_8、我不尊重自己。
_9、我觉得自己好像在看着自己扮演一个角色。
_10、我是个失败者。
_11、我害怕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
_12、有时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_13、我觉得生活没有希望。
_14、没有我,我的家人会过得更好。
_15、我害怕自己会疯掉。
_16、我好像生活在迷雾中。
_17、最终我会变成了一个我不想成为的人。
_18、我觉得我的生活失控了。
_19、我开始觉得失去了所有。
_20、我从不觉得自己属于自己。
_21、我内心空虚。
_22、我大部分时间都感到孤独。
_23、我似乎很久没有感到快乐了。
_24、我觉得自己无法应对生活。
研究结果
与早期的研究一样,事实证明,在预测队友如何评价自己的人格时,高边缘学生优于低边缘学生——通常认为,这是高边缘者更有同理心的表现。但是,分析表明,这是因为所有学生往往都会刻板地评价对方的人格特征。
也就是说,如果对方的边缘水平较低(没有什么显著的人格特征),这种策略就会起作用,但如果对方是人格特征非常特别高的边缘患者,这种策略就无济于事了。
简而言之,人们更难以理解高边缘者的人格特征(低边缘人格者无法读懂他们),而高边缘可以更轻易的读懂低边缘特质的队友,因而显得相对更具同理心。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观看了他们与队友见面的视频,视频并记录了他们在见面期间的主要想法和感受。随后,他们再次观看了这段视频,并试图预测他们的队友在见面时报告了什么想法和感受。
同样,高边缘的学生在这项任务中的得分更高,这仅仅是因为高边缘学生更容易理解低边缘特质的队友,即,在每对学生中,是低边缘学生的想法和感觉更具有预测性,奇怪成分更少。
共情能力确实是一种真实的现象,但是,这可能是之前作者的误解。由于BPD患者的人格、想法和感受极难“解读”,他们的治疗师处于相对劣势。
作者总结说,虽然边缘型人格的显得更有从治疗师的角度来看,他们的BPD患者似乎能够更好地“解读”治疗师的人格以及治疗师的想法和感受,反之亦然。就这种观点而言,它很可能是准确的。然而,治疗师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的BPD患者并不一定具有优越的共情能力;他们可能只是更容易“解读”一位目标人(他们的治疗师),解读治疗师的人格、想法和感受比患者解读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容易得多。
换句话说,尽管临床医生可能已经准确地确定了一个真实现象的存在,但他们可能错误地判定了其中的原因,并因此错误地标记为更有共情力。与其说他们的BPD患者似乎有更多的同理心能力,不如说,准确地“解读”BPD患者的人格和思想感情有多困难。
作者认为,只有频繁(即几乎每天)接触异常病例的人(例如,心理治疗师),才可能获得足够的经验来“准确地解读”这些病例。图片
参考文献
[1]Ladisich, W. , & Feil, W. B. . (1988). Empathy in psychiatric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61(2), 155–162.
[2]FLURY, J., ICKES, W., SCHWEINLE, W. (2008). The borderline empathy effect: Do high BPD individuals have greater empathic ability? Or are they just more difficult to “read”?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2(2), 312-332. DOI: 10.1016/j.jrp.2007.05.008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