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肇事者(加害者)不被原谅时,他们觉得自己像受害者
作者: mints 编译 / 3721次阅读 时间: 2022年2月18日
标签: 创伤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cU;T;jzrY0研究发现,宽恕肇事者可能会降低重复犯罪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和解的可能性。不过,这也很难做到,因为宽恕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当受害者不接受肇事者的道歉时,肇事者也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心理学空间 v;O7i Z H9wbg,T

心理学空间K6BjVJvy

心理学空间;s6t0Zv }%N!Ko)O4B$F

心理学空间l*[$?s.w*SV

发表在《人格社会心理学公报》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受害者不宽恕肇事者,那些犯下违法行为的人最终也会觉得自己像受害者。

w8XS:e @0心理学空间 Yn(e*yF2ia

1Y3K+gmW/O2\{G0

Gx4Tlf0

$h$^,K0U\xhR,H0

0F7l&bJ&S`0

O7vu;OF;q;av0

a6E[8UZ0

!Q$DfOl)I0心理学空间SG6H8F"Q6^

研究方法

-V2L { I8G F\(n| o0

A Ncw9z!xB0心理学空间1q!j4l h R/dM0T7E

心理学空间 D N,Q3t:q

在第一项研究中,昆士兰大学的Michael Thai及其同事要求参与者回忆他们冤枉某人,并随后真诚道歉的情况。研究人员要求一半的参与者回忆他们被原谅时的情况,同样要求另一半没有被原谅的参与者也回想他们道歉后又被拒绝时的感受。心理学空间 L,[ b"w2f-Y[

J)_ jsb2u0

sSP*G|S{$z!B0心理学空间3dr+R C[)u

所有参与者都以书面形式描述了自己的感受,然后说明:

c]n:F7l-TQD,|0

G/T/P4Nm7X0

  • 受害者的反应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对他们的冒犯;
  • 这在多大程度上威胁了他们的权力、控制感和尊严感;
  • 肇事者又是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在这种情景中是受害者;
  • 肇事者后悔自己做出道歉行为的程度有多大,以及;
  • 受害者愿意与道歉的人和解的愿望有多强烈。
心理学空间,mJ XW jgG

心理学空间2H&c't @ G"ZpJ|*H*T

M0mZZS {v1k0心理学空间x{NsF

那些没有被原谅的人认为,受害者不接受道歉的反应是一种(比自己冤枉他们)更大的伤害。他们还认为,受害者不原谅他们,对他们的权力感构成了更大的威胁。因此,这些参与者也觉得自己更像受害者(而不是自己致歉的对象),这会让他们不愿意和解,也不会为自己的道歉感到遗憾。

s&`i!_&t/K oK&{0

T)ZFuN h8sJ E0心理学空间:|/Lf&z5@"qf2rB

心理学空间Np$F.[Ah5k`

第二项研究复制了同样的模式。这一次,参与者阅读了一段文字,即,他们让一名同学失望,不得不写一封道歉信,并且收到了表达宽恕、或不宽恕的回信。

#b|"t`.X;i4O0心理学空间hE@Ey:pZ ^^

心理学空间H)li R.pszA

uy'vku W@1_m0第三项研究重点审视了中立或模棱两可的反应。与研究2一样,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想象他们冤枉了某人,并给这个人发一条道歉信息。一些参与者收到了原谅他们的回应;一些参与者收到的是没有原谅他们的信息;还有一些参与者收到的回复模棱两可,不清楚自己是被宽恕了,还是没有被宽恕。心理学空间Tu XqB:i a

-v,A qOek2r^Y]4b0
;z}4K;G-x?7B7L0

`K8HK3eo0

MeW8Q(y s J~0心理学空间#P^w+Tg"}@O*LV IZ~B

心理学空间 Gjs g5T$E

NWM%lI^0心理学空间7u8vD!m[ n DI

研究结果心理学空间;i]*}@%~*WV&K`8BA

%X{5@U8K'ID_Yg0心理学空间;L&?DxA(UI

心理学空间@,Vo:n/l-GB

与宽恕和含糊的反应相比,不宽恕的行为,更可能被视为一种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冒犯、降低了和解的可能性、导致肇事者的权力感和控制感降低,并且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心理学空间0{1R4U(BR(@

心理学空间'M*jB9c I[R

YR j5u1mdR%];[0心理学空间X1l*Y}f,\v'z

不过,肇事者看到模棱两可的答复后,并不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也没有感到自己被冒犯了,这表明缺乏宽恕与明确拒绝道歉(即,明确表明不原谅)并不完全相同。

yq,e*N9v0

:z#yb`nC8B b2h0心理学空间3S/N@&DT.Zk\f

心理学空间{Ej\o3j6A

然而,那些收到模棱两可回复的人,仍然觉得自己的权力感和控制力越来越弱。该小组表示,道歉将权力还给了受害者——受害者可以选择是宽恕还是怀恨在心,这意味着肇事者失去了控制,只有在公开给予宽恕后才能重新获得控制感。

B'dj?m_0心理学空间A8Z9K L-JS}"l

q&{%g7K$Bh0心理学空间 NP;iJ)V b'z.IPP8jz

m,n~ R~)M0

d"X q&^ l#e ['T7w@0

6]fIb@m-v0

(X)J;q bpV@-g0

'N.{&[] t6S0

&_ Vt3t!cA\&xUT0因此,总体而言,不原谅肇事者的罪过会被肇事者视为一种冒犯,是对权力和控制的威胁,导致他们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这也导致了不幸的后果——例如,和解的可能性较小。

t{ews kQ5@0心理学空间v|r5`dGS)]6^

心理学空间gC3`'ty B'J5r%q

9_0k;x(S*dUup,K5]~+HG0这些情况在考虑和解或庭审中改变判定时,可能是有用的信息——如果受害者不太可能原谅肇事者,那么和解和改判过程可能不会如愿以偿,或者需要采取其他策略来减少不和解的机会。

,Z0O@w3_!k0心理学空间6CYx~)oH7z p~

心理学空间o+|5` _0iG/tm

$KD r;qlG:|t/}n0研究小组指出,之前的研究表明,社会道德规范往往会给受害者带来一些压力,要求他们接受肇事(加害)者的道歉;未来的研究工作可以考虑不宽恕背后的动机。不宽恕大概与冒犯行为的严重程度相关,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索。

"Kc#anx0

e5}H;\?.T Q0Thai, M., Wenzel, M., & Okimoto, T. G. (2022). Turning Tables: Offenders Feel Like “Victims” When Victims Withhold Forgivenes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doi:10.1177/01461672211062401

8O~q&g v`2O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创伤
«创伤的代际传递:一个反移情盲点的案例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PTSD的核心症状»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