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研究发现,宽恕肇事者可能会降低重复犯罪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和解的可能性。不过,这也很难做到,因为宽恕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当受害者不接受肇事者的道歉时,肇事者也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发表在《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公报》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受害者不宽恕肇事者,那些犯下违法行为的人最终也会觉得自己像受害者。
研究方法
在第一项研究中,昆士兰大学的Michael Thai及其同事要求参与者回忆他们冤枉某人,并随后真诚道歉的情况。研究人员要求一半的参与者回忆他们被原谅时的情况,同样要求另一半没有被原谅的参与者也回想他们道歉后又被拒绝时的感受。
所有参与者都以书面形式描述了自己的感受,然后说明:
- 受害者的反应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对他们的冒犯;
- 这在多大程度上威胁了他们的权力、控制感和尊严感;
- 肇事者又是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在这种情景中是受害者;
- 肇事者后悔自己做出道歉行为的程度有多大,以及;
- 受害者愿意与道歉的人和解的愿望有多强烈。
那些没有被原谅的人认为,受害者不接受道歉的反应是一种(比自己冤枉他们)更大的伤害。他们还认为,受害者不原谅他们,对他们的权力感构成了更大的威胁。因此,这些参与者也觉得自己更像受害者(而不是自己致歉的对象),这会让他们不愿意和解,也不会为自己的道歉感到遗憾。
第二项研究复制了同样的模式。这一次,参与者阅读了一段文字,即,他们让一名同学失望,不得不写一封道歉信,并且收到了表达宽恕、或不宽恕的回信。
第三项研究重点审视了中立或模棱两可的反应。与研究2一样,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想象他们冤枉了某人,并给这个人发一条道歉信息。一些参与者收到了原谅他们的回应;一些参与者收到的是没有原谅他们的信息;还有一些参与者收到的回复模棱两可,不清楚自己是被宽恕了,还是没有被宽恕。
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