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巴特森的共情利他假说
作者: mints 编译 / 4124次阅读 时间: 2022年4月14日
标签: 巴特森 共情 利他 亲社会行为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W"h!mSa.~ y&r}m0心理学空间Ah!Av@_8F

通常而言,那些能够感同身受、能够真诚关心的人更能够发起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s)。因此,在我们倡导社会干预方法的时候,这种人际联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在恐惧和不确定的时代,这种行为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能可贵、令人敬仰。

,ry-\7fri2L*E0心理学空间#Jlx!R!r [s}y

心理学空间7YRU F1`b`-jr

6S#M9]*`(Ah `F0丹尼尔·巴特森共情利他主义假说 心理学空间(PfYtX

A4c"} o2r0iS0丹尼尔·巴特森(Daniel Batson)提出的共情利他主义假说(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声称,人们对有需要的人产生共情相关的亲社会动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这个人受益,而不是为了某种微妙的自我利益[2]。心理学空间3LS:F$O#u

+pI#`C`k0共情利他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情感,它促进了人性最好的一面。它与自发性、真实的行为有关,共情利他的人看到的是如何改善周围的世界,除此之外不会期望获得或回报。

d!NcH+n*b L.|g0

^%H/E"qI-F6F0在恐惧和不确定的时代,这种行为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能可贵、令人敬仰。正如当前疫情肆虐的4月,无数义务工作者、志愿者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付出令人动容。心理学空间4q+L*t1[.BFW%`R)z&I

{"S0NO-H B0当然,恐惧也会激活无情和自私自利——善良和无情的行为往往都会出现。巴特森在”好撒马利亚人“实验得到了验证。

N dB7eD2a0心理学空间t:f'wt%@4v

[1] Darley, J. M. , & Batson, C. D. . (1973). \"from jerusalem to jericho\": a study of situational and dispositional variables in helping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7(1), 100-108.

-K s/Vj p}'n0心理学空间T},|&Ip

自私自利和利他主义都是人性的不同面向。

*zZ&\i2FW9frr"]0

FV3d4N9Z7f0在不确定的时代,利他主义是最高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我们应该践行的价值观。然而,只有当我们能够沉浸在他人的现实中时,这种情况才会发生。换句话说,从内心看见他人的能力(而不是一些无情、可疑的行迹)可以塑造一个更加团结、尊重和友好的社会。

p r,? mX*}0
“用别人的眼睛看,用别人的耳朵听,用别人的心去感受。”——阿德勒
心理学空间P5T4I;o#L

利他天性心理学空间-E/eI@-r^0~"Rm"V

心理学空间!Ww Q)~.i Z

我们中照顾自己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我们关心自己,并做出努力,改善自己和人类自身的状况。这些刻在骨子里天性,能够让我们看到他人的苦难时,(就像是照顾自己一样)自发地照顾他人。

5BEbf;uLD W ~I0

H~9op,xJ|"L1}d0不过,有些时候,或有些人并不会自发地想知道身边的人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为陌生人做点好事。当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时候,既不会出现慷慨的行为,也不会出现合作的行为。

+Y5a,bff9A0

R;VuF.s7kU0共情利他主义假说认为,当我们与他人的情感现实产生连接的时候,就会产生同情、同情和温暖的感觉。正因如此,我们激活了旨在促进他人福祉的利他行为。丹尼尔·巴特森认为,只有当我们认同一个人并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时,我们才会自发地激活利他行为。心理学空间?([*C av y't`

心理学空间5ogjGf+Tm

同样,有些人之所以无法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因为他们无法发展出共情能力。因此,处在应激状态中的人,或者精神变态、自恋和反社会的人很少有这种感觉。有的人甚至觉得其他人和没有情感的物体没有什么不同。心理学空间&B2p/b%W#M/] e%H

'N s%].}4~U(@i)F0
W |1s4? }$v*n'_K j0心理学空间!\Qmv*I*j+y

心理学空间4XN-VH'rQ

\ Eh-l(pX$`B'p0

_&nh.bj6s0我们的助人行为是出于真正的慷慨还是纯粹的自私?心理学空间 I.h3g0k:?^'{

%l1~&r2WT5V/|,?0与共情利他主义假说相反的是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持有后一种观点人的经常被捍卫自己的立场,他们声称利他主义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出现。换句话说,对许多人来说,利他主义并不存在,因为在内心深处,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回报。因此,这其中的自私成分不言而喻。

,L%N/?!MZ(NZ8_U~5n0

cQ;R1Cz|5ZNc)w0然而,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巴特森不同意这种观点。事实上,在其1988年发表的论文中,分析了五项和利他主义有关的研究。,他的共情利他主义假设——共情情绪引发了利他主义动机——在这些研究中都得到了验证。这表明,当人们做出慷慨行为的时候,并不总是期望得到回报。心理学空间5ln G(Ql A Z:o

低共情情况下的帮助行为更多的与奖赏相关,高共情情况下的帮助行为更多的与受害者有关。
1A1W#~.Pc&{Sw0 [1] Batson, C. D. , Dyck, J. L. , Brandt, J. R. , Batson, J. G. , & Al, E. . (1988). Five studies testing two new egoistic alternatives to the 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55(1), 52.

t E?WY*fAI0巴特森的结论实际上与过去其他著名人物的结论一致。例如,查尔斯·达尔文和哲学家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都认为,同理心是利他行为的基础。

%Ize'WDr6y!S+BG0

@"CRI4Q'F!{-m8E2t0

M)qUG1t0

\*W8x X%hu/j'lm0共情利他可能和痛苦的感受有关心理学空间 o9K;I] a%P7X&Q

心理学空间uP`?n#l]

我们经常帮助他人,是因为他人的痛苦、痛苦或情感痛苦反映在我们的内心。镜像神经元理论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情感共情——从情感层面体会到了对方的不好感受,这可能与认知层面无关。因此,当我们体验到他人的需求和痛苦时,同理心会同时在我们内心中唤起不适感。心理学空间\VG0B-{j

L1}(LX1^3FK0共情利他主义假说认为,虽然我们会自发为他人的福祉着想,但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缓解他人和我们自己的不适,这些情感的现实情况就是这么复杂。同样,当我们的帮助对方之后,并确认对方感受变得更好了,那么,我们也会感受到他们的幸福。因此,自己也会出现极其强烈的情绪反馈。心理学空间;zw9eW.Kg^

` R)q4U:\/p3zTt1l0心理学空间n&n-E[2bm.d"_7?/`:@
心理学空间"O\GK9h,~

心理学空间^e L^ rR)_

利他主义使我们所有人受益,自私使我们孤立

e c;_8g3l)up0

ju:D)NC!_/W9T x0善行不仅仅能够帮助他人,而且能够创造更友善的社会环境。我们都是通过利他主义行为取胜的:利他改善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明确了我们价值观的等级。在这种情况下,真实面对自己内心的人更容易战胜追逐表面浮华的人,我们也更容易形成更有意义的联系。相比之下,个人主义、自私和自恋的态度会产生敌意和怀疑。他们不会同情他人,更无法觉察他人的需求。事实上,它们违背了我们的本质:我们是社会生物。

IgG1D/e8N0心理学空间'] ^#lv-HP;F

作为一个物种,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利他主义行为,是因为这种情感粘合、并协调了互惠和善良的行为,从而有利于群体的福祉和生存。因此,我们应该确保我们继续支持这种行为。

Y:T o.U!n\1Y Su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巴特森 共情 利他 亲社会行为
«好撒马利亚人实验(1973) 丹尼尔·巴特森 Daniel Batson
《丹尼尔·巴特森 Daniel Batson》
没有了»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