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通常而言,那些能够感同身受、能够真诚关心的人更能够发起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s)。因此,在我们倡导社会干预方法的时候,这种人际联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在恐惧和不确定的时代,这种行为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能可贵、令人敬仰。
丹尼尔·自我利益[2]。
丹尼尔·巴特森(Daniel Batson)提出的共情利他主义假说(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声称,人们对有需要的人产生共情相关的亲社会动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这个人受益,而不是为了某种微妙的情感,它促进了人性最好的一面。它与自发性、真实的行为有关,共情利他的人看到的是如何改善周围的世界,除此之外不会期望获得或回报。
共情利他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在恐惧和不确定的时代,这种行为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能可贵、令人敬仰。正如当前疫情肆虐的4月,无数义务工作者、志愿者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付出令人动容。
当然,恐惧也会激活无情和自私自利——善良和无情的行为往往都会出现。巴特森在”好撒马利亚人“实验得到了验证。
[1] Darley, J. M. , & Batson, C. D. . (1973). \"from jerusalem to jericho\": a study of situational and dispositional variables in helping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7(1), 100-108.
自私自利和利他主义都是人性的不同面向。
道德价值观,也是我们应该践行的价值观。然而,只有当我们能够沉浸在他人的现实中时,这种情况才会发生。换句话说,从内心看见他人的能力(而不是一些无情、可疑的行迹)可以塑造一个更加团结、尊重和友好的社会。
在不确定的时代,利他主义是最高的“用别人的眼睛看,用别人的耳朵听,用别人的心去感受。”——阿德勒
利他天性
我们中照顾自己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我们关心自己,并做出努力,改善自己和人类自身的状况。这些刻在骨子里天性,能够让我们看到他人的苦难时,(就像是照顾自己一样)自发地照顾他人。
不过,有些时候,或有些人并不会自发地想知道身边的人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为陌生人做点好事。当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时候,既不会出现慷慨的行为,也不会出现合作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