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本文是Anne-Marie Schlösser于2009年发表在EFPP网站的《Oedipus in China: Can we Export Psychoanalysis?》内容的概述。仅供学习,请勿转载。
概述
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的德国老师,她向学员传授心理动力学的治疗方法。本文是她在训练中收集到的一些经验。一共谈了以下几个问题:羞耻、性欲、和谐、禁欲,以及未来精神分析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文章发表的时间在2009年。
Anne是在上海训练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到,当德国的精神分析师不远万里来到蓬勃发展的中国的时候,精神分析在西方的奋斗不仅是为了获得认可,也是为了生存。而这样的课程在中国是如此的稀缺,以至于很多人都挤不进去。学员上了这个课程可以“获得好职位的机会。”
和谐
自我意味着吸收吞并(absorb)你,反之亦然,自我就体现在了你的身上(小编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的美食是彼此矛盾的味觉相互融合而来的。同样,中国人的仁爱、和谐和相互担当也是如此。作者应用了孙基隆的观点,即,中国人的没有清晰的自我边界,并且在和他人强调自己权利的时候,会有不适感,而且,如此的行径很不得体,小心翼翼的慎独是文化倡导的。而且,他人的需求是在自己的需求之上的,因此,中国迎合了西方人的霸道,其结果是自己无权做出自己的决定。
于是,在和谐社会中,一个人的欲求不可以和外部世界发生冲突。作者认为这是自主vs顺从的冲突结构,也就是说,自我实现会带来害怕被社会孤立作者提到了他的切身体会,在课程结束后她向学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收到了热烈的鼓掌。然后就这样8天*8小时,同样的重复,作者抱怨自己根本没有收到任何的批评。
共情,即便在临时认同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差异和不同。
作者觉得如此的理想化也不错,可以引导自我价值的实现。她觉得,如果有人批评她,就不和谐了,和谐就会破灭,关键是,自己是作为老师,就像是一个有着魔法的核心人物。这种和谐不同于性欲
中国的翻译在作者有关手淫的文章时,脸孔得话都说不溜了。让作者措手不及的不仅仅是她的翻译助手,而且参与这个主题讨论的人(30~50岁)也发出了尴尬的笑声。这种文化的差异让作者感到吃惊,在中国,诱惑他人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
同样,作者在非课程的聚会中,体会到了参与者之间孩童般两小无猜的交流(直译为,就像是去性化孩子的沟通)。
作者认为,在中国,抑制自己的愿望、抑制任何明确的性驱力是一种标准的心态。更糟糕的是,有关性的任何信息都被排除在外,性不是婚前的规则。而且有中国同道抱怨婚姻不太令人满意。很多中国人婚姻中的情感是压抑的,是一种被迫的“过(Post)-成熟”模式。
羞耻和面子
羞耻,这种情感,虽然是全世界都有,但是其社会意义和内容大不相同。作者认为中国的社交恐惧症的增多与羞耻不无关系。
中国文化赞赏那些明辨是非、自知错误的人。虽然西方文化也鄙视无耻,但是在中西文化有些不一样。比如西方人无法接受中国人随地吐痰。中国人无法接受西方人擤鼻涕时发出巨响。作者在中国用手帕擤鼻涕时觉察到了这种痛苦(的羞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