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译者感言
孙凌:
“把刚刚大家反馈的词汇在内心过一遍,然后把这些词汇带入到来访者的体验,当体验饱和的时候,腾空,观察这些体验自动凝结成什么词句。”
带着这句话,我试着感受语言、符号退潮之后,留在沙滩上的是什么。
脑海里还剩下的,是文章中案例的片断。是有个人不停地通过规律的摇晃来安慰自己;是有个人不能洗澡,因为身上的气味是他心中唯一恒常的存在;是有个人恐惧坠入茫茫大雾之中;是盯着一个词汇许久,突然奇怪这个词汇、声音、和它所指的内容为什么有所关联。
这些看似远离日常的体验,但其实好像也没离那么远。好多现象也和自闭毗邻位有关,就像一个藤上的N个瓜。
更日常一点的,比如,哪怕只是在生命中的某些阶段、某些片断中,你有没有试过用被子和枕头紧紧包裹住自己、在卧室里整晚大开灯光、或整晚播放熟悉的音乐,以减少“入睡”恐惧?有没有骑自行车、慢跑、游泳或者坐公交、地铁或开车,很久很久?
形态各异,却是同气连枝。
本文讲的自闭毗邻位,如同偏执分裂位、抑郁位,作为一种“心位”,就像一把椅子,机缘之下就坐上去了,而且会随着因缘际会,在这些椅子上换着坐。我也有可能坐在那里,我也有可能痛苦那样的痛苦,迷茫那样的迷茫,体验那样的体验。
写到这里仿佛看到一个孩子,坐在三岔路口。他转过头来与我对视:咦,他就是我。
段涤非:
奥格登关于“自闭-毗邻”位的描述给我们呈现了一种个体早期的原始体验。这也然我想到比昂尝试描述思想的发展的过程,而奥格登的这些思考帮助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个体的“主体感”的形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与克莱因将使用“心位”这样的术语类似,奥格登也同样使用了“位”的概念,用以提醒我们,这些不同的存在状态,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可能是同时存在的。这也能够帮助我们在咨询的过程中以更为广阔的视角,真实地深入并接近来访、我们自己以及两个互动主体之间产生的体验。
婴儿即是一体的,又从来不是一体的),一种有关边界以及主体性的“将成未成”的体验。
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一个点让我印象深刻,即英文中“I”(主体我)和“Me”(客体我)的区分。这个点在这片文章中是关键的。但是一种难区分的体验,似乎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理解奥格登所描述的自闭-毗邻位的“主体性最原始的开端的两极视角”(如:母亲和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似乎和作者一起逐步接近了这些人类经验中的“洪荒”之地。虽然以病理性的方式呈现时,能够感受到这样的经验给病人带来的苦痛。但是以一种发展性的视角,或者“重回故地”的心态再看时,似乎也带着一种浪漫的气息,漫步其中,得以一窥于洪荒中初生的人类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