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形成 (impression formation)
作者: 百度百科 / 2431次阅读 时间: 2022年10月16日
标签: 说谎 印象形成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H @'Rt$}(L"r,E.nO

印象形成心理学空间2Ch)Yud~#uv

rA%b ~R-PI\0心理学空间Jx)XW;rD

S yJ!^p0

-j[M }R5y DO([D0

my e:}y&}^0印象形成( impression formation),是指人们第一次遇见陌生人或在与之交往的早先阶段,产生是否喜欢他的感觉和对他的人格的认知。此研究始于阿希。他从格式塔的观点出发,认为形成对某人的印象,是对此人人格的一种有组织、整合了的认知。这种组织和整合,取决于他的各种品质信息。如一个人是“勤奋、有洞察力和聪明” 的,“聪明”即意味着他有创造力;一个人是“阴险、不可信和聪明”的, “聪明”即意味着他极度自私、爱操纵人。

k9s*Z,a's&O:E0

7@"bSBb-@0
.M!E5D0?9@Oh'b%X H0

p2\!\HL0

G FowE0

.p,j0by;a:v%Xy:u0

Ko1ig&Q)uITq!s0含义及来源

+A PX9VU0心理学空间j8i,[4G|;l$EH[

所谓印象是指认知主体对他人外部特征、内在性格的判断和认识。在社会认知活动当中,我们一旦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属性做出判断,印象就已经形成了。从本义上讲,印象组织了人们关于认知对象各方面特性的认知成果,它所反映的应该是认知对象的总体特征。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等到了解了他人的全部特征才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是根据有限甚至片段的信息,就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在这个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心理学研究发现两种加工模式:平均模式、累加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2p7Rnk*i9A5k'} }F2G0心理学空间,J*q#IW#ht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E.阿施于1946年在印象研究中最先使用。他认为,印象形成是所有性格词综合起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各种性格词简单的相加,但其中有一种性格词起中心作用。他用“精干、坚信、健谈、冷酷(或热情)、机智、进取、有说服力” 7种人物性格词,让A、B两组被试根据7种词形成对人物性格的印象。提供给A组的是包括冷词在内的7种词,B组是包括热词在内的7种词。结果发现:A组对此人的印象是冷型人,B组的印象是热型人。 阿施关于印象形成的研究,遵循格式塔原则,揭示了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起作用的关系。这对后来关于第一印象的变化和态度变化的研究,乃至印象形成的模式化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心理学空间8?#FhZ h8M

;v%Kup3m0

v4as(u3X+mN9O0心理学空间4k bxE Fu


'sF&u5OY O-^F0

0XQ:m)mk*E&g%g"^0

lfm.iG\0关键特征心理学空间 B%K#oIX-Q,BE3x

wkW M*Z mJ,@i0(一)目标与感受者

m7d Kl ~ ]0

j#T:bv y0由于印象的形成是一种自动的过程,因此人们并不意识到它的发生。人们依靠对他人的观察形成印象,社会心理学最终将观察到的内容体现为信息,在这一点上,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一样,采用了信息加工的观点,在当前的研究中,这一特点越来越明显。人们应用他们能得到的所有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也就是判断对方是什么类型的人,这一过程叫做个体知觉。这时,进行判断的人一般叫做感受者(perceiver),被判断的人叫做目标(target)。心理学空间&d;wU^,O+@WW0J

心理学空间{"NfG2]~wIN6i

(二)模糊行为

,L&U-o7k8l"K0心理学空间7BB KCr1Qo

在个体行为中,很多时候本身并没有对立两极的意义,比如积极或消极,但却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目标如果发生这种行为,就可以认为是感受者眼中的模糊行为。在印象形成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感受者对模糊行为的解释,从而影响形成的印象。

,Ej cLY$M0h0心理学空间h A};R,gW4Q[S

(三)启动

W O)Q6D[t%}p0

:tb"T]4?w)t0启动效应通常是指,一个先呈现的刺激(启动刺激)对接连着出现的第二个刺激(目标刺激)的加工产生的或正或负的影响。在阿希最初研究印象形成的实验中,也包含了启动的思想。阿希认为,印象形成的最佳理论模型是把每个性格特征想象成是和另一个或另几个性格特征处于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在他的研究中,研究的第一个阶段是形容词学习任务,被试要记住积极(勇敢、自信、独立、坚持)或消极(鲁莽、自负、冷漠、固执)的词汇。第二个阶段是印象形成任务,被试读一段关于印象的描述,目标表现出一系列模糊行为(比如,用帆船横渡大西洋),既可以认为是勇敢,也可以视为鲁莽。然后被试报告他们对目标的印象。结果表明,与受到消极启动的被试相比,积极启动的被试把目标评定为勇敢的更多,评定为鲁莽的更少。心理学空间L2F-` T3`&p

心理学空间;tPt;q)Cl

Lv$R$y y/jxF[0心理学空间|6e'Nck2PzdE

心理学空间0i@Yt FX
心理学空间u1cxiHN*pU

心理学空间:cS o9B!B F~

一般规则心理学空间'bV G2`el

iCNgY#@8s0(一)一致性规则心理学空间%J%nVx1@h

mYl*K8~3F0所谓一致规则,是指认知主体对客体的印象应该是一致的,而不是矛盾的。如果认知主体收集到的关于客体的信息前后矛盾,认知主体会根据一致性规则把各种矛盾的信息整合起来。在对一个人进行社会认知时,认知主体倾向于将其作为协调一致的对象来观察,尤其是在评价该对象时更是如此。一个对象不会被看作既是好的又是坏的,既是诚实的又是虚伪的,既是热情的又是冷淡的,如果有关某个对象的信息是前后矛盾的,认知主体也会尽力消除或者减小这种冲突,把对方看作多种特性相融合的,一致的人。

(p r y'My\"DIN0心理学空间 C0E:n g9?8X

(二)评价的中心性心理学空间7xQ U:H,g"F"d

$y:\I @)jP d2]7O0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等人通过实验发现:被试用于描述认知对象的全部形容词主要涉及三个范围,即评价、力量、活动。好与坏的“评价”维度是主要的,会影响有关“力量”和“活动”的描述。罗森伯格进一步区分了评价的内在结构。他们认为,认知主体是根据社会特性和智能特性来评价他人的。而后汉密尔顿等人通过实验证明:让被试看到较多的关于社会特性的判断,一般会影响被试对认知对象的喜欢程度。

2qKVLDh%@OK0心理学空间w&MMj7a m'O&M

(三)中心特性的作用心理学空间0r3iqpK)f.w

H^-n;\%|*P:b u0中心特性即最有分量的特性。评价维度与中心特性分别处于不同的层次。所谓评价的中心性是指,评价这一维度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而中心特性则是指某种对于印象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特性,这种特性甚至可以改变整个印象。心理学空间 Vm+vH7X#c

%iN0s?B z#v0心理学空间{3Z&m'O K3K

心理学空间@.p"a p S6j:F


fU_/w;N ^z0心理学空间&[DT$b9TIg1h

M{l3t0c w0印象形成效应心理学空间8S!dk4z#H;Q-J

心理学空间)r%ni+IFS3i Fx3b

社会刻板现象心理学空间"S![5x.q^%WY Ju)[}

心理学空间]t NM n"z`2\#P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人或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人们会基于性别、种族、外貌等特征对人进行归类,认为一类人具有比较相似的人格特质、态度和行为方式等等。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抹灭。比如很多人认为北方男人粗犷、豪爽,而南方男人细致、拘谨,其实真的走南闯北后会发现事实上不一定这样。但很多人的这种刻板观念并不因为新的经验而很快改变。

A$Gs4P T5b/]+_#lS e0

/z|:qD(J {_Y%lE0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们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们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R {Rb.b1y&umw&C3U(C0心理学空间wX+iT0{{

晕轮效应

ZR}r&F7V!Kc1R0心理学空间3ea7H5~)AW

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最重要的要素。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做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个体对他人最初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性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例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往往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心理学空间9Q+R){ W&y.n:u&U

心理学空间m|^~ D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者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后面视而不见了。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心理学空间dsbX}-Ka

R I/})~qo0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心理学空间a[;xv}g

心理学空间s'~W4g*[;W!al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心理学空间V)u:v5{ J2o^$gJ+bzc

心理学空间3Ty\I g[XIx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理解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心理学空间RX7T\i#pjsY q8v

心理学空间8L,U1JP#FP\"wF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心理学空间&E7]2@@5~z1C

心理学空间pX9W9@9d$z,S

投射效应心理学空间$|+V o1o:Iy w

心理学空间\ `Ih2cO&Z)gc

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往往是受投射作用的影响。

:tx2Wl!v9I @0心理学空间9?g&NK \wa

LG s(ek:^di+b?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说谎 印象形成
«集体自恋:群际冲突的催化剂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社会喜欢圆滑说谎的人,说真话会被更严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