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认知。此研究始于阿希。他从格式塔的观点出发,认为形成对某人的印象,是对此人人格的一种有组织、整合了的认知。这种组织和整合,取决于他的各种品质信息。如一个人是“勤奋、有洞察力和聪明” 的,“聪明”即意味着他有创造力;一个人是“阴险、不可信和聪明”的, “聪明”即意味着他极度自私、爱操纵人。
印象形成( impression formation),是指人们第一次遇见陌生人或在与之交往的早先阶段,产生是否喜欢他的感觉和对他的含义及来源
所谓印象是指认知主体对他人外部特征、内在性格的判断和认识。在社会认知活动当中,我们一旦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属性做出判断,印象就已经形成了。从本义上讲,印象组织了人们关于认知对象各方面特性的认知成果,它所反映的应该是认知对象的总体特征。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等到了解了他人的全部特征才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是根据有限甚至片段的信息,就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在这个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心理学研究发现两种加工模式:平均模式、累加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E.阿施于1946年在印象研究中最先使用。他认为,印象形成是所有性格词综合起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各种性格词简单的相加,但其中有一种性格词起中心作用。他用“精干、坚信、健谈、冷酷(或热情)、机智、进取、有说服力” 7种人物性格词,让A、B两组被试根据7种词形成对人物性格的印象。提供给A组的是包括冷词在内的7种词,B组是包括热词在内的7种词。结果发现:A组对此人的印象是冷型人,B组的印象是热型人。 阿施关于印象形成的研究,遵循格式塔原则,揭示了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起作用的关系。这对后来关于第一印象的变化和态度变化的研究,乃至印象形成的模式化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特征
(一)目标与感受者
意识到它的发生。人们依靠对他人的观察形成印象,社会心理学最终将观察到的内容体现为信息,在这一点上,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一样,采用了信息加工的观点,在当前的研究中,这一特点越来越明显。人们应用他们能得到的所有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也就是判断对方是什么类型的人,这一过程叫做个体知觉。这时,进行判断的人一般叫做感受者(perceiver),被判断的人叫做目标(target)。
由于印象的形成是一种自动的过程,因此人们并不(二)模糊行为
在个体行为中,很多时候本身并没有对立两极的意义,比如积极或消极,但却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目标如果发生这种行为,就可以认为是感受者眼中的模糊行为。在印象形成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感受者对模糊行为的解释,从而影响形成的印象。
(三)启动
启动效应通常是指,一个先呈现的刺激(启动刺激)对接连着出现的第二个刺激(目标刺激)的加工产生的或正或负的影响。在阿希最初研究印象形成的实验中,也包含了启动的思想。阿希认为,印象形成的最佳理论模型是把每个性格特征想象成是和另一个或另几个性格特征处于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在他的研究中,研究的第一个阶段是形容词学习任务,被试要记住积极(勇敢、自信、独立、坚持)或消极(鲁莽、自负、冷漠、固执)的词汇。第二个阶段是印象形成任务,被试读一段关于印象的描述,目标表现出一系列模糊行为(比如,用帆船横渡大西洋),既可以认为是勇敢,也可以视为鲁莽。然后被试报告他们对目标的印象。结果表明,与受到消极启动的被试相比,积极启动的被试把目标评定为勇敢的更多,评定为鲁莽的更少。
一般规则
(一)一致性规则
所谓一致规则,是指认知主体对客体的印象应该是一致的,而不是矛盾的。如果认知主体收集到的关于客体的信息前后矛盾,认知主体会根据一致性规则把各种矛盾的信息整合起来。在对一个人进行社会认知时,认知主体倾向于将其作为协调一致的对象来观察,尤其是在评价该对象时更是如此。一个对象不会被看作既是好的又是坏的,既是诚实的又是虚伪的,既是热情的又是冷淡的,如果有关某个对象的信息是前后矛盾的,认知主体也会尽力消除或者减小这种冲突,把对方看作多种特性相融合的,一致的人。
(二)评价的中心性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等人通过实验发现:被试用于描述认知对象的全部形容词主要涉及三个范围,即评价、力量、活动。好与坏的“评价”维度是主要的,会影响有关“力量”和“活动”的描述。罗森伯格进一步区分了评价的内在结构。他们认为,认知主体是根据社会特性和智能特性来评价他人的。而后汉密尔顿等人通过实验证明:让被试看到较多的关于社会特性的判断,一般会影响被试对认知对象的喜欢程度。
(三)中心特性的作用
中心特性即最有分量的特性。评价维度与中心特性分别处于不同的层次。所谓评价的中心性是指,评价这一维度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而中心特性则是指某种对于印象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特性,这种特性甚至可以改变整个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