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莉恩.糜尔纳(Marion Milner, 1900-1998)小传
作者: 宋文理 / 2954次阅读 时间: 2022年11月07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梅莉恩·糜尔纳(Marion Milner, 1900-1998)小传心理学空间o(cA\,b-W7vAU8c6M
宋文理 文
5U-[ g`Ov0
M P!lSHe0心理学空间)w d,]rF#lg

\%^"NY)P5T(GN!z0

`3R1O;ENw(sa9t0我们先从糜尔纳的生平谈起。她在1900年出生,父母命名为梅莉恩·布雷克特(Marion Blackett),是三兄妹中的老么。她的哥哥派区克(Patrick)是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这位哥哥在梅莉恩21岁生日时送了她一本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Introductory Lectures, 1916-17)当生日礼物。她的两位朋友,属于荣格学派的卡琳和艾缀恩·史蒂芬(Karin and Adrian Stephen)夫妇,对于引导她走向精神分析有很大影响。而艾缀恩就是著名作家维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的小弟,后来我们也看到梅莉恩受到这位女性主义作家的某种影响——在1934年,梅莉恩以笔名“乔安娜·费尔德”(Joanna Field)出版她第一本书,书名《个人自己的生活》(A Life of One’s Own)就是迴映了伍尔芙的著名作品《个人自己的房间(空间)》(A Room of One's Own, 1929)。心理学空间"u#S6r'pwT

]SquL!_0梅莉恩的家境并不富裕,而她自己虽然功课表现很杰出,但对于念大学似乎没有太大的兴趣,所以在高中毕业后先去接受蒙特梭利(Montessori)的幼教训练,当过幼儿的家庭教师,后来受到鼓励,才进入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攻读心理学与生理学;那是一所颇富自由主义传统且历史悠久的研究型大学,她毕业时(1924)获得该校心理学第一等级学位(1st Class degree)。后来她遇到工业心理学家艾尔屯·麦有(Elton Mayo),成为她1927年以洛克菲勒奖学金得主身份前往美国参与麦有主持的“霍桑实验”(Hawthorne Experiment)之契机,这段过程在本书导论中有详细的说明。心理学空间&c @*o(aS"K2z#U+W

;b(l2lW2pqU-OS:W01927年她和丹尼斯·糜尔纳(Denis Milner) 结婚, 就是这一年,这对夫妇在美国结识了一位艺术评论家詹·高登(Jan Gordon),并接受他的实验性艺术教学;原本就是业余画家的梅莉恩·糜尔纳可说是在他的启蒙下,对于绘画产生了新观点。除了作画之外,糜尔纳从1926年起开始以写日记的方式观察她自己所谓的内在感觉,这些纪录就成为她第一本散文集《个人自己的生活》的素材。这本作品获得知名作家奥登(W. H. Auden)和史班德(Stephen Spender)的好评,认为她不但未经训练便能够进行自我分析,还相当有深度地触及了人的内在具有双性(bisexuality)的议题。随后她持续以同样的写作方式,沿用先前的笔名,于1937年出版了第二本书《休闲中的实验》( An Experiment in Leisure )。

-a D!|2]Y-zR6H0

z)QR3y)Gb0糜尔纳在1932年回到英国,并生下她唯一的孩子,约翰。之后因为丹尼斯患有气喘,不能工作,因此糜尔纳必须独力负担家计。她以心理学家的身份在“女孩日间公立学校信託基金会”(Girls Public Day School Trust)工作,并将其间的工作经验写成《学校中人的问题》(The Human Problem in Schools, 1938)一书。在这段时间中,她听过一次温尼可(D. W. Winnicott)的演讲,从而决心开始接受精神分析师的训练。她的训练分析师是希微雅·佩恩(Sylvia Payne),到了1943年她通过不列颠精神分析学会(The British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的认证,成为正式的分析师。这些经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此文中曾多次提及伦敦受到德军轰炸的情景,以及她所处遇的患者受到战争阴霾的影响。心理学空间OG!i4^a V-[e'Apu%@

心理学空间9gU\*he-|*@

此后她继续接受儿童分析的训练,先后经历艾拉·夏普(Ella Sharpe)、蓉· 瑞维叶(Joan Riviere) 和梅兰妮·克莱恩(Melanie Klein) 的督导—其中前后两位都属克莱恩学派(the Kleinians),而梅兰妮·克莱恩就是这个学派的领导人。糜尔纳曾经表露过她和瑞维叶之间的督导关係并不愉快,而且后来也不能接受克莱恩的观念,所以,在后续接受训练分析时,就找到了所谓“中间学派”(the “Middle School”)的温尼可做为她的分析师。这段分析关係结果并不如预期中那麽理想,因此也没有进行很久,但在此之后,她和温尼可之间维持了亦师亦友的志同道合关係,本书裡至少有三章内容清楚展现出这种关係。糜尔纳在87岁高龄时,又回头编写出《个人自己的生活》系列第三本散文集《永恆的日昇》(Eternity's Sunrise: A Way ofKeeping a Diary),使用的日记材料始于1956年,亦即在她成为正式分析师的10多年之后,并未放弃做为自由作家的身份。在她一贯的内在探索之外,这本文集还扩增了更多神祕问答的意旨,同时也以随笔的方式记下这些自由书写和临床工作之间的关係。最后10年的她,在疾病缠身中度过——她一直在与咽喉炎、 失明、失聪以及颤抖不止的身体奋战。我们要记住的是,她过世时已98岁,几乎见证了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

h-A+}\ f8pe1[ppu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没有了 玛丽恩·米尔纳 Marion Milner
《玛丽恩·米尔纳 Marion Milner》
Milner(1942)儿童的怀疑能力»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