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mints注: empathy(共情) 早年翻译为移情
【原文出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
【原刊期号】200009
【原刊页号】11~13
【作 者】常宇秋/岑国桢
【作者简介】常宇秋(1967—),女,黑龙江庆安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
岑国桢,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
【内容提要】霍夫曼认为道德移情是在情感性唤起和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他提出移情式悲伤的四阶段水平,概括了儿童移情发展水平。指出道德移情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功能:移情倾向可以加强个体具有的公正道德价值取向或者关爱道德价值取向;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唤起的移情可激活道德原则,而影响道德判断和推理;移情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道德动机,进而决定了个体能否作出正确的道德抉择并完成道德行动。
【关 键 词】霍夫曼/道德移情/功能
【正 文】
按心理结构诸要素来考察道德心理及其发展的研究,从认知方面来探讨的心理学代表理论是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说,从行为方面来探讨的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说,从情感这一心理要素来探讨道德心理及其发展则在该领域研究中是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80年代以来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M.L.Hoffman)在移情方面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使这一情况有所改观。本文就霍夫曼关于道德性移情及其功能的观点作一概述,以期人们对全面认识个体的道德心理及其发展有所裨益。
关于道德移情
什么是移情?不同的学者有各自的界说和阐述。概括起来,有的从移情一词在文史典籍中使用的历史来考证,认为其含义与同情、通情、入情、同理性、感情移入、情感共鸣等相似。有的从移情一词所反映的心理功能来说明,认为其含义是使人能够觉知、体验、分享他人的情感,使人能够对他人的情感变得敏感,放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无需公开说明就能在人际之间传递态度、情感和判断的一种非言语化的内隐的交往过程。有的从移情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来阐明,认为其含义是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并分享他人的情感,也是在心理活动方面跟随他人的一种能力,而不管他人情感之性质正常与否及其强烈程度,这是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所特别需要的一种心理品质。霍夫曼则从个体情感发展以及它作用于个体使之产生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动机的角度,去探讨移情问题。这样的移情就是道德性移情,这样产生的情感,霍夫曼称之为移情性道德感(empathic moral affect)。
霍夫曼在研究中发现,道德移情与个体移情性情感唤起的发展有关,还与个体对他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个体最初的移情性情感唤起是自动的、非随意性的,也谈不上道德含义,如新生儿听到其他婴儿的哭叫会跟着哭叫起来。随着个体的成长,一个人的移情性情感的唤起可以通过语言的使用或设身处地的思考之类的认知活动而激发。这时,它就会具有某种道德意义。霍夫曼同时指出,这种情感唤起若针对的是他人遭遇到的压抑,如处于痛苦、危难或被剥夺的情境之中,那么它就与个体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这一能力的发展大体是:个体最初不能区分自我与他人,接着能觉知到他人是不同于自己的客体,之后知道他人具有独立于自己的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内部的东西,最后意识到每个人各自具有自己的发展历史、过去经验和个人尊严。霍夫曼认为,道德移情是在情感性唤起的和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并表现出下述具有不同水平的若干阶段。
【原文出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
【原刊期号】200009
【原刊页号】11~13
【作 者】常宇秋/岑国桢
【作者简介】常宇秋(1967—),女,黑龙江庆安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
岑国桢,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
【内容提要】霍夫曼认为道德移情是在情感性唤起和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他提出移情式悲伤的四阶段水平,概括了儿童移情发展水平。指出道德移情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功能:移情倾向可以加强个体具有的公正道德价值取向或者关爱道德价值取向;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唤起的移情可激活道德原则,而影响道德判断和推理;移情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道德动机,进而决定了个体能否作出正确的道德抉择并完成道德行动。
【关 键 词】霍夫曼/道德移情/功能
【正 文】
按心理结构诸要素来考察道德心理及其发展的研究,从认知方面来探讨的心理学代表理论是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说,从行为方面来探讨的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说,从情感这一心理要素来探讨道德心理及其发展则在该领域研究中是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80年代以来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M.L.Hoffman)在移情方面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使这一情况有所改观。本文就霍夫曼关于道德性移情及其功能的观点作一概述,以期人们对全面认识个体的道德心理及其发展有所裨益。
关于道德移情
什么是移情?不同的学者有各自的界说和阐述。概括起来,有的从移情一词在文史典籍中使用的历史来考证,认为其含义与同情、通情、入情、同理性、感情移入、情感共鸣等相似。有的从移情一词所反映的心理功能来说明,认为其含义是使人能够觉知、体验、分享他人的情感,使人能够对他人的情感变得敏感,放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无需公开说明就能在人际之间传递态度、情感和判断的一种非言语化的内隐的交往过程。有的从移情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来阐明,认为其含义是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并分享他人的情感,也是在心理活动方面跟随他人的一种能力,而不管他人情感之性质正常与否及其强烈程度,这是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所特别需要的一种心理品质。霍夫曼则从个体情感发展以及它作用于个体使之产生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动机的角度,去探讨移情问题。这样的移情就是道德性移情,这样产生的情感,霍夫曼称之为移情性道德感(empathic moral affect)。
霍夫曼在研究中发现,道德移情与个体移情性情感唤起的发展有关,还与个体对他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个体最初的移情性情感唤起是自动的、非随意性的,也谈不上道德含义,如新生儿听到其他婴儿的哭叫会跟着哭叫起来。随着个体的成长,一个人的移情性情感的唤起可以通过语言的使用或设身处地的思考之类的认知活动而激发。这时,它就会具有某种道德意义。霍夫曼同时指出,这种情感唤起若针对的是他人遭遇到的压抑,如处于痛苦、危难或被剥夺的情境之中,那么它就与个体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这一能力的发展大体是:个体最初不能区分自我与他人,接着能觉知到他人是不同于自己的客体,之后知道他人具有独立于自己的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内部的东西,最后意识到每个人各自具有自己的发展历史、过去经验和个人尊严。霍夫曼认为,道德移情是在情感性唤起的和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并表现出下述具有不同水平的若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