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 Mary Main(1943–2023)
作者: Carlo Schuengel / 4572次阅读 时间: 2023年1月18日
来源: 丛孟晗 译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心理学空间\8d$LS"R9M u)Z

!rb5VX%A q02023年1月6日,Mary Main于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的家中逝世。生前她曾长期患病,受到丈夫兼知己Erik Hesse及友人们的悉心照料。
0k[{ lT v0

C![&L b d5[&v"O#B0

H3im0}jZy6e[n0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确立了依恋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含义。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开发出一套探究个体差异的范式,用以研究亲子依恋关系的质量及其发展意义。Mary Main作为玛丽·安斯沃斯在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继续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道路进行革新。她的变革性工作旨在理解儿童如何组织其依恋行为和认知从而回应照料者,以及这一记忆和注意的组织,如何可能在将来,当儿童长大作为父母时,成为他们进行照料的基础。心理学空间Q-RCHqE7Em

心理学空间u [4B*^'eBZ.w

1973年,Mary Main在玛丽·安斯沃斯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在这里,她开始了一项针对婴儿及其父母的纵向群组研究:伯克利社会性发展研究(the Berkeley Social Development Study)。这项研究为重复她导师的许多初步发现提供了基础,比如根据婴儿对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的反应将亲子依恋划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不止于此,这项研究还为探究婴儿与成人依恋开发并初步验证了新的测量范式,同时提出了鼓舞世界各地诸多研究者加以检验的新假设。此外,与Judith Solomon一同,Mary Main提出,婴儿在陌生情境中被观测到的怪异行为序列,应当被视为提示着依恋的混乱。

y7Uv\;vkUo0心理学空间c2Rs1P0GNM0H

仅对Mary的科学成就做最简短的总结,并不足以公正地展现出其工作在智识层面的丰富与深厚。有关Mary Main及其伯克利团队的贡献,在Robbie Duschinsky的《依恋研究的基石(Cornerstones of Attachment Research)》(2020)一书中,有一篇优秀的专题论文可以查阅 [1]。

%i0^(}y v0心理学空间$t1t!@\ bRA"j

Mary Main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一位敏锐的观察者,亦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她不常于同行评审的科学期刊上发表工作。她的理论思想多著述于编著的章节中,有时并未广为发行。她与团队开发的测量库仅半公开获取,诸如成人依恋访谈(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AAI)等主要工具的编码手册至今仍未公开发表,仅有少数经选拔接受了这一极其复杂而艰巨编码系统培训的人可以使用。因此,Mary其思想和方法的巨大影响可以归因于她在训练学者方面的奉献。藉由为期一到两周的成人依恋访谈编码系统培训班和混乱型依恋培训班,她训练了数代国际学者。本人有幸曾参加了其中1992年的AAI培训班,并协助组织了1995年的AAI培训班和1996年在莱顿的混乱型依恋培训班。至今,我依然怀念在那些培训班中,同Mary和她的丈夫,联席教师Erik,以及其他参与者们进行形成性互动的美好回忆。那时,Mary和Erik抱着极大的耐心,努力教给我这位少不经事的博士生,他们从对未解决的丧失与创伤、感到恐惧与令人恐惧的照料行为,以及混乱型依恋,这些复杂问题的经年研究中所学到的,亦甚为复杂的领会。心理学空间 t0E \To6];dnM:j [

心理学空间Eo.y;}]!Wk;E

同其他许多参与了这些培训班的人一样,我们如今在临床儿童与家庭研究学部的研究,依然受到Mary思想与教诲的持续影响。我们与Mirjam Oosterman共同领导的世代2群组研究(Generations2-cohort study),其设计初衷即有一部分是为了进一步理解母亲依恋认知表征的代际传递。我们与Marije Verhage一起牵头的依恋传递整合协会(Consortium of Attachment Transmission Synthesis,CATS),即统合了世界各地直接或间接受训于Mary Main的依恋研究者,他们辛勤的数据采集与编码工作所生产并累积下来的亲子数据。CATS的工作尤其能够展现Mary其卓越科学发现的稳健性,即父母对依恋相关经历叙事的模式,而非特定内容,能够预测其子女在婴儿期所表现出的亲子依恋模式。

[Q,_I@2\8Gkq3lMR0

X0k)TS2V u9O9jD7K0恰逢Mary逝世的这周,一份报告称,平均而言,如今的科学论文突破性和革命性均已不比往昔,更多是微小的进步[2]。虽然Mary可能曾鼓舞和激励了其他人去进行重复和支持她大胆变革猜想的小增量工作,但她的一生与工作也清楚地提示着我们:智识的努力、不拔的耐性与献身的专注,这才是真正变革性的科学思想所需要的。

!zm$h,|%Lo}e0

hY)I?Jm0随着Mary的离去,这个世界不仅失去了一位令人钦佩的学者,亦失去了一个温暖、热情,对周身之人怀有不移关切的个体。我思与Erik同在,他是她毕生的伙伴,亦是她生命最后艰难时光里的避风港。

c;C,x/W-O_0心理学空间U3r Dwp)y

参考文献:

Q,mRZf!k.qZ0心理学空间z^q3jv%nM

[1] Duschinsky, R. (2020). Cornerstones of Attachment Research. Oxford: Oxford Academic. https://doi.org/10.1093/med-psych/9780198842064.001.0001. (open access)

lw3_){:D-_SS0

3O$UDKzN6S}&hP0[2] Park, M., Leahey, E. & Funk, R.J. (2023). Papers and patents are becoming less disruptive over time. Nature, 613, 138–14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543-x

vJ6I5}ew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色情性移情的依恋因素 依恋理论与心智化
《依恋理论与心智化》
没有了»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