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之间的辩论-纪念《释梦》发表一百年--Mattias Elzer
作者: 施琪嘉 / 6724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8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之间的辩论-纪念《释梦》发表一百年--Mattias Elzer 施琪嘉译
5ldX%gl-z~E2ta0 约一百年前西格蒙德. 弗洛依德发表了构成其基本理论的著作《释梦》。为纪念这一日子,在全世界各地举行了众多的对弗洛依德著作的研讨会,已经观察到在精神分析和神经科学的理论之间存在着趋近的趋势,以下内容呈现了从科学的角度对梦加以证实或否定的不同阶段。心理学空间1O GoEx!_!WN0f'|

I7@3{e,aC4g#V(Zu0 1、弗洛依德的“释梦”过程
n1|0?nt(gBJ7M0 自1885年起弗洛依德就开始了对梦的科学论述,其基础为自己的梦,如钥匙经历(“依玛打针”或其父亲之死)。在弗洛依德的科学论述中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他试图主要通过对自我现象和冲突的分析理解精神现象。1899年他结束了《释梦》的撰写工作,同年11月由弗郎茨.德意逖克出版社同时于莱比锡/维也纳发行,1900年为其正式出版时间。心理学空间u9|V[O
在1895年弗洛依德写给他的朋友弗利茨――一名柏林的耳鼻喉科医生的信中提到催眠术,他写到:“梦的动机为愿望的达成”。在1900年《释梦》的第一页中弗洛依德就写到:“以下章节中我将提供证据,证明存在着心理学上能将所做的梦加以澄清的技巧,运用这一技巧可发现每个梦均有极其有意义的精神实质……。”然而,弗洛依德对其著作根本就不满意,他在同年给弗利茨写信时描述他并不是 “……一个从事科学的人……而是一名未知领地的征服者,一名冒险家……。”
%@u)N ~xt*]0 著名的法兰克福精神分析师,费邵尔出版社(S. Fischer-Verlag)的弗洛依德研究员及讲解家―依丽莎.格鲁布里希-斯密蒂茨(Ilse Grubrich-Simitis)于1999年历尽艰辛万苦将《释梦》的9版(1900-1942)及现有弗洛依德大量的私人信件加以整理,澄清了其著作中的一些历史和背景。正如弗洛依德在其1911年第三版的前言中所言:释梦最终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做梦人对其(动机)的隐藏程度,弗洛依德几乎在书中讨论了所有自己的情况。这样,《释梦》就成为作者将自我体验带入其中理解认识过程的重要文献。由于共时性的问题,弗洛依德对在其著作中涉及的私人问题显然十分为难,但对读者和科研人员来讲,这则是理解意识体验十分重要的文献。
.b L3JHel0 2、关于弗洛依德的梦的理论我想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5l8\c0Cb ]6l*z4l0 1) 梦是潜意识存在的依据或它就是明证,是“通往潜意识之路”。心理学空间%CU/ku$v*E-`F
2) 梦是有意义的,是可以被理解的,它具有将潜意识的含义上升到意识层面的作用。
Ox!s2CZ3HR0 3) 梦的实质为愿望的达成。
h `+r"}:{.LfQ0 4) 梦的内容就表面上来看来源于所经历的日子中的材料:愿望、担心及平常事件,即“白天残余”,它伴随着婴儿源性的潜意识、十分冲突的欲望或将其改头换面。心理学空间#eQ)L'L P'_ J&w
5) 梦可区分为显梦(梦的描述、象征性言语)及隐梦,后者的内容充满着矛盾(潜意识的含义)。
8zi4q G:F|0 6) 通过显梦的工作方式,梦将极富冲突的内容呈现出来,此为一主动的精神防御过程,若非如此,冲突在梦者的意识层面出现,常导致其苏醒,就这个意义而言,梦是“睡眠的守护神”。
i dA0b#X@0 7) 梦者采用积极的不同方法对梦加以改造:凝缩――一个词、一个人或某物或某种象征均代表一种想法或全部思想世界的凝缩体,可以以诗作类比。如梦中人物可以不同人物的特征出现(混合人),在梦中,梦者自己同时既是孩子又是成人,重要的梦的元素可能仅以不重要的、经常是不相关的形式出现,但其中一定隐含着意义重大的细节,即便是完全相反。凝缩和移置将极具冲突的主题弱化,在潜意识中反映于主要的生物和/或现实性白天残余中,此即梦者“洗鱼不粘腥”之尝试。心理学空间 BpzR*j2U3`
心理学空间 _4gk#f v$T,t
3、精神分析关于梦的理论与梦的研究之关系心理学空间8zf.i;E ^{+~7EK
精神分析梦的理论是可以作为一种信仰来对待的,我们相信这种学说或视之为上帝。精神分析的主要问题在于以整体性的理解观点背离了定量的自然科学方法,然而这种批判是狭隘的,定量性方法同样也可运用于精神分析研究之中。潜意识的存在仍一如既往地不能被确认,只有经验上的积累。随便讲一句,当今,即便是神经科学也未能提供一个能证实意识存在的关键性模式,如最能反映意识存在的记忆。做梦是非常个体化的行为,只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梦者的现实性白天残余相关,只有通过精神分析才能呈现之。
D.ksmj+Tev+A0 心理学空间*H"R G pC C PC
就在在弗洛依德的时代,于20年代由汉斯.博格(Hans Berger)发明了脑电图,可以记录大脑的电极活动,在睡眠情况下,脑电图呈现典型的波形,随着睡眠深度的不同,大脑呈现出不同的活动状况。其实早在此10年前维也纳的神经病学家奥托.伯尔茨就开始了对清醒阈值的研究,即在阈下的知觉活动被视为白天残余在梦中的反映。梦在研究在1953年有了突破,芝加哥的克莱曼和亚申琴斯基(Kleitman und Aserinsky)发现了快动眼相(REM)。REM反映眼球的快速活动,克莱曼和亚申琴斯基在实验中发现,只要将睡眠者在REM期或此期稍后唤醒,约有90%的人可以清楚地描述梦境,在非快速动眼相(NREM)则只有7%,REM活动越强,梦的内容也相应丰富,反之则反之。健康的青年成人表现尤为典型。
BY2D4A Ll/O\D0 约在入睡后90分钟睡眠者可以很快被唤醒,以后开始REM期,眼球运动如钟摆(?),肌肉(面、颈)极度放松,尽管睡眠者将很快回复到清醒的临界点,但在此期他很不容易被唤醒,故REM又被称为阵发性睡眠,在第一次REM期后再次进入NREM期,但程度较浅,若整个睡眠为8小时,则约有5次这种周期性的循环。
8RBVi8\ _ rh0 REM期内性冲动显现:男性约有20分钟的阴茎勃起,女性则为类似的(阴道收缩及阴蒂温度的改变)表现。随便指出的是,即便在睡眠之前发生过性交,仍不影响REM期内的生殖器反应,从另一方面来看,梦将阉割性想法及恐惧性勃起带入睡眠中。这一神经生理上的发现与精神分析的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在REM期,梦象与生殖器的感觉均明确地指向性欲,梦者清楚地感到自己脱离了梦境如在高山上飞翔一般。
?#S#q r@7^(e[ X0
.E+}Y}3V;[U8]0 4、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梦理论之相悖之处心理学空间Hi"drm!@,Z5h
以后的几年里,人们发现,即便是新生儿也可在REM期出现生殖器兴奋的表现,但此并非代表具备生殖器性冲动的动机,而是说明REM期几乎存在于所有新生儿中。通过条件的设定,可推测,猿猴也可在REM期出现图形梦境。心理学空间x*dE,Uhvn
70年代,不同的神经生理及动物实验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REM睡眠只是来自于脑干、特别为桥脑的周期性活动,侯伯逊与麦克卡利(Hobson ,McCarley,1977)及其他研究者推测,REM睡眠及NREM睡眠可能反映了大脑通过脑干产生的神经递质已酰胆碱所介导的波动性活动,递质先在脑干产生,又由其回收,随着已酰胆碱的减少,与之相对应的递质如肾上腺素及五羟色胺被激活。精神分析梦理论的反对者认为,在睡眠时,只存在简单的波动,并无如弗洛依德所猜测的富含动机性内容产生。新生儿及婴幼儿的梦想象反对弗洛依德的假说,在REM期,梦也呈波动性表现,梦可能为“不偏倚”的,它只不过属于大脑的泡沫,为神经原偶然放电的结果,与精神并无干系,精神分析的梦理论的确很诱人,可惜与实际不符。心理学空间LZq9d4?:v

o$tp1J1o0 5、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梦理论的融合
*b}!gn LP}'p'~0 梦的研究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上述发现加以检验,提出需要对批评出作修正,我在此特别要提到马克.索尔姆斯Mark Solms (1999)的工作。索尔姆斯是一名伦敦的精神分析师,他同时也是一名神经科的教授,1999年起,他与爱德华.纳塞西安(Edward Nercessian)一起创办了国际性、学科交叉性的“神经-心理分析杂志”,该杂志提供了大脑研究者及精神分析师交流的机会。
?4f7c{ UK K,S d0 一些类似于睡眠唤醒及不同的方法被采用,人们发现,这样得出的结果并不精确,解释也过于武断,许多参试者在他们进入睡眠超过一个小时后,还未进入REM期之前就已经可以描述一些梦境了,这就说明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梦特异性地在REM期出现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在NREM期,同样可以出现梦境,不过,那是不带图象的内容。
,i;r,?6|*X rO0 如果这一新的假说属实,则除了脑干外,还存在着另一个激活中枢。对一些脑干损伤的病人所作的研究表明:那些REM期缺如、也不会做梦的病人仍能够描述梦境,而与另一些不会描述梦的病人相反,后者与脑干REM相关区域的神经电生理正常。心理学空间jca?O:v$M&y@
这一现象说明REM期睡眠不能作为梦的生理性对等标志。除了脑干以外,在大脑中还存在着与梦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区域。
g'ghC#Yh7K0 除了脑干的REM中枢外,实际上还有两个与之相关的可定位于新皮质的区域。临床上,通过对局部局限性大脑损伤病人的脑电图、新技术如PET检查,有如下发现:
:C7D j},b{^4b0~0 在额叶深部(白质),眼眶以上存在着这样的纤维束,它通过多巴胺介导从中脑到大脑的冲动。该纤维束的破坏可导致梦的缺如,即便REM周期仍然正常。一些药物(左旋多巴,用于帕金森病)可刺激这些纤维,故能增强做梦的功能,相反,多巴胺拮抗剂(如神经镇静药,多用于精神分裂症)则导致做梦功能的减弱(0. Sacks 1990 - zit. nach Solms)。这说明,梦的活动是通过神经生化的途径被激活或减灭的,与脑干所介导的波动性REM相毫不相干(Solms),而且,构成这一途径的纤维有着“指向性明确的行为和与满足器官与其周围环境发生互动作用”的功能(Panksepp, 1985, zit. nach Solms)。这类纤维在处理和寻求外在客体的动机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索尔姆斯认为:此处的功能正是弗洛依德曾经提出的梦的原始驱力―“力比多”,弗洛依德所指的关于梦的动机为欲望的达成是完全正确的。额叶的始动系统(Motivationssystem)在做梦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脑是从不歇息的,在睡眠中仍不断有各种刺激产生,这就通过NREM的期的梦功能而反映出来。索尔姆斯就有限的发现提出,一定部位的大脑损伤可导致做梦功能损害,因此,常常抱怨有睡眠障碍的病人可视为做梦功能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为大脑存在损伤的表现。心理学空间 Ro#M)[:F w
梦真的象弗洛依德所说的那样――为睡眠的保护神吗?心理学空间 K$T6ar:U,xQF
在枕-颞-顶交界区(耳部上方)还存在着一个区域,起着将醒觉时所收集到具体的信息转化为抽象思维的作用,该区域的损害导致做梦功能的丧失。而梦情况正好与之相反,将抽象思维和记忆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在梦中,额叶的活动将被传递到颞叶,此为方向性交换功能,这对保持其他与动机相关区域处于非激活状态可能相当重要。除外病理性睡眠如梦游症状态,睡眠时,这种(单向交换)功能受到抑制。虽然大脑在睡眠时处于活动状态,但同时也处于一种部分退行的备战状态,如索尔姆斯所指出,许多做梦者在梦中梦见图象清晰的假性实境,这可能为枕叶的图形区被激活的结果,我们在梦中见到的图形可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真实体验。心理学空间*P%cjzQ1STK$q2~
就词源而言,“梦”来源于“假象”,我们在梦中在自身形象上、动机上及trickreich上对自己进行了欺骗,,神经科学尚未澄清弗洛依德提出的“梦的检验功能”。
D9\k(Hd0 沃尔夫冈.罗伊西勒尔为法兰克福的一位梦的研究员和精神分析师,他所在的弗洛依德研究所的工作小组特别着重于研究潜意识内容与升华性刺激及梦内容中白天残余影响的模式关系,他们得出如下的结论:心理学空间$gJEj4m,W
1、我们所梦到的远远超出我们所能想到的。除外在REM期富含意义的梦的体验外,还存在着在NREM期思维形式的、片段的梦。这样算来,睡眠中梦的成分占了70%,即是说一个70岁的老者在他的一生中花去6年的时间在做梦(婴儿、儿童及高龄者的睡眠形式为多相性的)。心理学空间h+~k$G(t:g*o
2、肯定的是,我们在梦中并非仅梦见一个封闭空间的内容,通常它是片段性的、跳跃性的形式。在分析中,病人常可描述一个晚上的许多梦或多个晚上所做的梦,我们常可将这些内容围绕着某个主题衔接起来。心理学空间eJ;G6cVJ$l#k*EO#^
3、通常,所做的梦是琐碎的、“晦涩”的,我们特别对绚丽和新奇的事物记忆犹新,梦中的记忆过程本身,正如在分析中的描述为防御后的表达一样为选择性的。心理学空间 HR3[zaX
4、盲人的梦不具备图形色彩,多为触觉和听觉性,即便是那些出生后3岁才出现失明的人所做的梦也是无图形的。心理学空间 bvy-Z9Px iQX
5、梦游者、梦呓者或遗尿以及严重的恐惧状态均可在NREM睡眠中发生,起形式如癫痫的发作。心理学空间 C vjEu:s7F
6、梦对精神及躯体的健康起着保护作用,它可以调整印象以解决问题和缓解压力。巴赫(H. Bach ,1977)证明了白天残余在睡眠的开始和结束时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睡眠中间,白天残余则与梦的一些基本冲突相融合。
7s'}e0J%j0 7、幼儿所做的恐怖梦比成人要多得多,做梦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储存在大脑中的来自于生活史中的思维、感觉和未能解决的冲突的增加而增长。心理学空间c\9W#?_\ Z%^

q Hr1r,m0 小结心理学空间2_zK"~ fJu*A
总的说来,弗洛依德的多数假设,在他作为一名既无脑电图、又无PET、缺乏当今所拥有的神经电生理知识的神经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师的情况下,阐明了符合梦的功能与内容之间的概念,通过现代的神经科学知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证实。心理学空间6F/E3bG QaD(R2~%?
在《释梦》发表一百年之际,我们已经置身与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互相趋近、达成共识的氛围之中,以开放性的姿态来寻找一些人类疑问的科学答案,仍有许多未决之谜等着我们去破解。心理学空间5Qd8zD;K9V.|x

%t0cr~tX$QU0 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 xU`a6]
Literatur:
MRM%C#kc }d7S0 Bach, H. (1977): Zur experimentellen Traumforschung. In: Kemper, W.: Der Traum und seine Be-Deutung. Frankfurt, Fischer
|7?6j {GFi0 Freud, S. (1900): Die Traumdeutung. Leipzig, Deuticke心理学空间DO0F%P+lB4n%l
Freud, S. (1942): Die Traumdeutung. Über den Traum. GW Bd. II/III心理学空间_?9wan%J+T5G*~]
Grubrich-Simitis, I. (1999): Metamorphosen der >Traumdeutung<. Über Freuds Umgang mit seinem Jahrhundertbuch. Supplement zur Faksimile-Ausgabe von Freuds Traumdeutung von 1900. Frankfurt, S. Fischer
4u1o9H8wt"i0 Leuschner, W., Hau, S., T. Fischmann (2000): Über die akustische Beeinflußbarkeit von Träumen. 心理学空间$_,@XBK},cj'_/T
Tübingen, Edition Discord心理学空间1[l K2kx
Solms, M. (1999): >Traumdeutung< und Neurowissenschaften. Supplement zur Faksimile-Ausgabe von Freuds Traumdeutung von 1900. Frankfurt, S. Fischer心理学空间B~tI!b Xs%b
心理学空间:\7l+D g"\0v2J
Matthias Elzer ist Psychoanayltiker, Psychiater und Professor an der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ies in Fulda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纪念释梦》原文参考(德文)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多拉的梦:谁的声音――斯翠彻的、弗洛依德的或多拉的?-C. Edward Robins, Ph. D»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