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大腦,與快樂的科學-明就仁波切在紐約上州蓋瑞森學院一週閉關記
作者: 金吉祥女 / 21758次阅读 时间: 2009年8月29日
标签: 佛陀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 l dM?.v5F0
n+o(u}RE3Z0
g&XEI1V5jw5\;V0第二天 6月30日星期六心理学空间oA8['?A&F(eg
心理学空间(i U;s^w!^B3k
明就仁波切介紹了識的種類以及止的禪修。仁波切介紹的三種識為:感官識(sensory consciousness)、心識 (mental consciousness)、和自覺識 (self-knowing consciousness)。感官識指的是和五蘊相對應的眼、耳、鼻、舌、身識。感官識並不具備有概念化的能力,它們只是直接傳達被偵測到的對象。相反地,心識具備有概念化的能力(能形成概念),但卻不具有偵測五蘊的能力,因此我們說心識是盲目的;心識的另一項特色是它老是喋喋不休(仁波切常用瘋狂猴子的荒誕行徑來描述心識)。第三種識,自覺識,是感官識和心識之間的橋樑,也是兩種識的本質。自覺識製造了一種事情是連續不斷、同時發生的一種假相。最後仁波切介紹了如何運用感官外緣來做為止的對象。
j7uv\(n-p^'OK#]S0
q*p$D4t {&`${HZ0晚上的課是由瑞奇‧戴維森教授來介紹腦神經科學的最新發展和西方科學對禪修的研究。此時講臺上擺上了白板、投影機和手提電腦,仁波切也搖身一變成為課堂裡的學生,興致昂然地聆聽戴維森教授的演講。瑞奇看上去中等年紀、中等身材,滿頭濃密的黑色卷髮;他的聲音柔和,音調起伏高低,用詞遣字精雕細琢,風趣幽默,令全場聽眾都進入瑞奇所營造的氛圍之中,我亦為他的演說天份而深深折服。我不禁想,瑞奇若今天不是科學家,而是在政治界,那麼他必定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他若在宗教界,也必定是一位宗教界的領袖。佛教界能有瑞奇的科學團隊,來作為科學和佛學之間的橋樑,進而開展出21世紀科學的佛學新觀點,這真是何其有幸啊。心理学空间+iI P e9w1`&\t4h
心理学空间3v)dlc [m#x'd+eV
瑞奇開宗明義地先介紹自己的背景。他在1974年造訪印度,而和禪修有了第一次的接觸。當年的他還是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生,他當時的指導教授知道了他要造訪印度的計劃時,曾預言他將一去不返(60、70年代,在許多的年輕學子中興起一股訪印靈性之旅的熱潮。許多人自此生命來了個大轉彎,放棄了許多傳統固有的追求)。但瑞奇後來的決定卻讓他的指導教授跌破眼鏡:他在印度之行後,還是回到哈佛乖乖地完成了博士學位,緊接著投入學術研究,在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的領域卓然有成。雖然身為一個佛教徒,在頭20幾年的學術生涯當中,他並沒有嘗試用科學的手段來研究佛學的觀點。他半開玩笑地說,因為當時太懦弱,不敢輕易拿自己的學術生命當賭注。而事實上,當時的客觀條件也不允許這樣的嘗試;首先,當時的科學界對佛學的研究接受度不高;再者,當時的測量儀器並不夠先進,不能夠測量到細微的數據。心理学空间hetH,L8Q

U0S` zO9ib&A&o01992年,瑞奇在一次在印度和達賴喇嘛的會面中,他對尊者承諾要將佛法與科學研究相結合,並發心將“慈悲心”的研究納入科學探索的領域。自此,他的學術生涯開始了第二個生命。他的研究包括長期禪修者們,在禪定當中腦波的變化,如何運用禪修中覺知的訓練來降低壓力、增強免疫系統等等。他並且計劃研究進行三個月的“觀”(Vipasana) 的禪修者的腦部活動以及專注力的變化。他的研究逐漸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在一次電臺的專訪中,有一位小學校長甚至call-in要將禪修納入所在小學的訓練課程當中。心理学空间ePK+}r"`)E

sbus ?0V%yS+q0瑞奇同時也列舉了幾項腦神經科學的新發現:譬如在以往的認知當中,腦神經和腦細胞一旦被破壞了,是不可能再連結或再生的。但是現在最新的發現是,不但腦細胞是可以再生的,而且腦神經也可以產生新的連結。這些再生的能力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例如壓力已證明會降低腦細胞的再生能力,而運動卻可以增強再生能力。心理学空间] S;f7r/q^R(v$FU
心理学空间6b6C%qXv@*j Q
另一個新的領域是基因表現的研究。科學界正在研究那些因素可以影響基因的表現。這些研究結果可以用來防止與基因相關的疾病,或偏差行為的改正。瑞奇舉了一個關於“個性”的研究。“個性”被認為和基因遺傳息息相關,更是基因的一種表徵。這個實驗的對象是老鼠。科學家首先挑選了一隻個性僵硬、內向的幼鼠(這隻老鼠好幾代的家族都是個性僵硬內向,所以可以確定這隻老鼠有僵硬內向的基因),然後將它交給一隻個性熱情慈悲的母鼠撫養長大。結果顯示,這隻幼鼠長大之後,它的個性並不會僵硬內向,反而是隻活潑正常的老鼠。這代表母鼠的熱情慈悲使得負面的基因表現受到壓抑,正向的基因表現得到滋養,從而改變了幼鼠的基因表現。這項研究結果非常鼓舞人心,因為它證明了即使我們有先天上的基因缺陷,但透過正向環境的影響,這些缺陷的基因可以不被表達出來。
p{z/Twbi0心理学空间+[*JJ2P$oFx.m|@
瑞奇舌燦蓮花的演說在會場激起熱烈的迴響。有些人不僅從科學的角度來省思,亦從社會的、政治的層面來探討種種影響。散會後,近午夜的大廳中,燈火通明,一群人仍圍著瑞奇發問;我在二樓的方室中踱步,仍能聽見一樓大廳傳來的激烈辯論聲。我在想這群人可能沒發現,他們今天所思考的種種問題,不僅僅關係著佛法在西方的未來,而且深深地影響佛法在世界的未來。心理学空间 m~wM+T"pC

%U"d[F/H!eq3u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佛陀
«大乘佛教的慈悲观及其心理治疗中的转化作用(济群法师) 佛教与心理咨询
《佛教与心理咨询》
慈心观在创伤治疗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