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观在创伤治疗中的运用
作者: 李孟潮 / 8000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来源: www.limengchao.com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fQO8{ F'~H}%o0 以心遍察一切的方向,
)F2i4p"H2tt h"C0 不见有比自己的可爱;心理学空间:}+dP:n&t|
他人都是爱他自己的,心理学空间-A[!?kk&n4P$w
爱自己的不要害他人。心理学空间OQ)i }*o;Jeo
                                                                        ――世尊,转引自《清静道论》心理学空间1}K\.|;eYq0zi

心理学空间E y KG{0e#c


3V#yHk&u ~(h4t0 一个人在遭受重大童年创伤如虐待后,往往会变得对自己非常的苛刻,总是责备自己,攻击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很糟糕很肮脏,不值得他人尊重。这种现象在精神分析学中叫做“攻击转向自身”(turning against self), 攻击转向自身是心理治疗师在进行创伤治疗和抑郁障碍治疗的时候首先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因为它不但会让来访者情绪低落,自尊感降低,丧失治疗动机(如果认为自己不配好起来的话),而且有可能会引发来访者的自杀、自残行为。
-U I V Ue;F0 心理学空间*U1l/aD~_l!{
攻击转向自身表面上看起来是针对自己的愤怒和憎恨,而这本来应该是受虐待者针对施虐者的态度。为什么相反会变成针对自己呢?为什么受虐待的人现在相反如同当初虐待自己的人一样开始虐待自己,不但不和施虐者为敌,相反和施虐者一道迫害自己呢?
F9F-Xrb5e ^n:[0 心理学空间 {'W+?0u9gU
这是因为,在这些创伤患者童年遭受虐待时,他们往往还太弱小,无法控制虐待自己的人,更不用说和他们对抗了。而且往往虐待这些孩子的人是他们的父母或者亲属,这就让他们对施虐者的情感更加矛盾。而攻击转向自身在他们当年有助于他们从内心来控制这种施虐行为。如有个孩子童年经常被父母打,借口就是她不听话,然后她学会了强烈的自我谴责后,就会想方设法让自己不要惹父母生气,成为了永远不会淘气的孩子,从而避免了自己被打。但是成年后她仍然不断保持这种凡事自我批判、自我贬低的态度,就会让她非常的抑郁,也不相信别人会对她好,造成人际关系很大困难。
&F4z9W#q/Ls6h_0
g(f6rN,T\0 所以攻击转向自身在一个受创伤者的童年其实是他/她保护自己的方法,是适应当时的情况的,是孩子们不得已的自我应对残酷生活现实的办法,但是在成年后这种方法不再适合了。就像一个人冬天遭受严寒,差点冻死,一旦他得到温暖的羊皮大衣后自然会紧紧裹住身体不放,生怕再次面临危境,即便已经时值暖春,但是他记忆中仍然是对严寒的恐惧,故出门仍然身披羊皮大衣。心理学空间JED l,yAj/{

u*To;J^'UAn0 针对攻击转向自身有很多的对治方法。其中有一种叫做内在小孩慈心观(Inner Child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是美国治疗师帕内尔(Parnell)发明的,这个方法是她在1976年从美国南传佛教的两位长老级人物Sharon Salzberg和Joseph Goldstein开办的内观中心处学到的。
7r_F ef0
*}2qi3iS wN f8}T0 内在小孩慈心观一般这样开始治疗师的指导语――心理学空间-i|/}vbQ!l+Z
心理学空间 M/C!^_{
“现在还把注意力放到你的心的所在处。从你的心吸气,呼气……让你的呼吸轻柔、自然。……吸-呼……吸-呼……感觉你的心正变得柔软和温暖。从你的爱心中呼吸。现在想象你的内在小孩正在你心中。爱心是你的柔嫩的小孩的安全地带。开始给这个小孩自我输送慈心。……”
x&zirFV?:m0
?)w{S7bUI0~0 (用温柔的语调重复,注意词句之间的停顿:)

(lN hE*f nD3r6a~0

“愿你平静。愿你快乐。愿慈爱充满你。愿你远离恐惧。愿你远离苦恼。愿你愉快。愿你自由。愿你爱人及被爱。”
&i$_]&dWBf M7`#m0 “使用对你有效的词语。当你对你的小孩自我输送慈爱的时候,对你自己默默重复这些词语。”心理学空间1^.n5o_!})Cy%p_ Y
“愿你平静。愿你快乐。愿你远离苦恼。愿你远离恐惧。愿你平安。”心理学空间SZ L9f0I

}F @A%U#J _B0继续这种方式,对儿童自我重复慈爱的言辞。在此过程中,有些患者会想象他们的成人自我抱着儿童自我。心理学空间/r i$w0@]!V

A/A6}6X0^/S SpH@6_0 这种慈心观也可以输送到别人。指导语如下――
|jIG?0`4Q0
Ok*g4G'CZH;HRm0 “想象在你眼前是你所爱的人。想象把慈爱输送给他。就像我希望快乐一样,愿你快乐。就像我希望平静一样,愿你平静。就像我希望远离苦恼一样,愿你远离苦恼。就像我希望远离恐惧一样,愿你远离恐惧。”
X#~6ir%R0
S0m'Y2c"D0 (患者可以重复那些对她有效的话,继续对她所爱的输送慈爱。)心理学空间5^? V0AaL[^
心理学空间OyvUfh}*j[
慈心观可以逐渐扩展,扩展到家人、朋友、社区、城市、国家、世界,最后扩展到整个宇宙。可以让患者想象把慈爱发送给动植物就像发送给人类一样。在慈心观的最后可以想象把慈爱输送给全宇宙的所有生命。“愿各处的所有生命愉快、平静远离苦恼。”心理学空间:d0Z6H|d?*Xt

&J6Zt7o8~s#Z0 当然这种作法就比较接近于佛教行者的慈心的修行了。心理学空间WJ0Tz$w

tW;@.O4Nu/]'S1e*h0 慈心观也可以一开始就对患者本人输送。患者观想自己,说:“愿我平静,愿我快乐,愿我远离苦恼。……” (Parnell,1999,P167-169)心理学空间"L9_:@7]-feY

]mZ%x A:T5O4d0 对很多创伤的、攻击转向自身的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治疗师可以在此时帮助患者针对这一点进行慈心发送,“愿我对我紧闭的心具有关爱。”或者“愿我打开心门,接受关爱。”心理学空间PW;R-vt;v1?w

SJa-JWA&[\,V0 慈心观也可以对实施虐待行为的人使用。有些患者会自发地对施虐者使用慈心观,但是如果过早地出现宽恕说明他们试图掩盖和保护自己内心的伤痛,这时候治疗师要注意。在帕内尔模式中,慈心观和大地呼吸禅定以及EMDR技术往往是合并使用的,这方面笔者另有撰文介绍(李孟潮,2005)心理学空间7XaAe+}~%^9t{
心理学空间 Q,ot S`+C
有些时候,患者无法对自己发送慈心,但是可以对自己的孩子发送,所以可以首先让他们练习对自己的孩子发送,其实孩子也是他们自己的一个部分的代表。慈心观可以交替对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使用,“愿我不再自我攻击,愿我的孩子(别人)也不遭受我一样的苦难。”心理学空间%Il6kR-e*Dg
心理学空间CM1kL7w'k#V
有的时候,患者们无法“自己”对自己发送慈心,但是却可以想象其他人(如爷爷奶奶)或者一个理想的形象(观世音菩萨或基督耶稣)对自己发送爱心,这也是一种选择。在这一点上,佛教徒尤其有一些优势。所以治疗师在介绍这个技术的时候同时介绍此技术的佛教背景往往对患者来说有鼓舞的作用。
4xbPz;P.CAz.G;~0
3H [Aa Y&nx0 但是也要注意慈心观的佛教背景有可能恰恰会成为很多来访者拒绝使用它的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虐待患者的父母或者其他人是佛教徒或者经常到庙里供奉、上香。有些时候是因为患者本身的心理结构会把佛教妖魔化。所以这时候,就要注意不要强调佛教背景,最好也不要说这个技术叫做“慈心观”,可以说这个技术叫做“爱心发送练习”。
[|5J9L3T:U0 心理学空间9t U8l`L B7k
“慈心观”的练习往往在治疗会面中练习一次之后,需要布置为家庭作业或者家庭练习,让他/她回去练习,犹如修行一般,需要坚持一段时间。如果来访者为佛教徒,还可以合并让他/她听黄慧音的《慈经》的MP3(“觉悟之路”网站可以下载),更加具有稳定情绪的功效。因为音乐可以诱发情绪等无意识层面的共鸣,而且似乎更容易激活脑部掌控积极情绪的通路。(吴幸如,黄创华,2007)
9H@5v#D@/IK0 心理学空间5tj_Z L6v{qJ5U
很多时候慈心观练习本身容易激发患者的创伤体验形成的认知图式,如“没有人关爱我,我是不可爱的。”所以很多患者在做慈心观的时候往往会哭泣,甚至痛哭导致无法继续。所以治疗师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导入这个技术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需要治疗同盟比较稳固,来访者对治疗师有一定亲切感和安全感的时候使用。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帕内尔的EMDR(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中,慈心观主要是对集体使用或者在个体治疗的时候用来关闭不完全的会面的。心理学空间1Z#\Z2KxWk$Z'r
心理学空间,lag8z&\&N!H6s.i
慈心观技术使用后,往往来访者对治疗师的移情模式会有改变,往往会出现正性移情的加深,理想化移情,如把治疗师当作关爱的、理想化的父母,或者佛教徒会把治疗师当作觉悟者来理想化。有性创伤的来访者还很有可能会出现对治疗师的色情性移情。这些现象往往是患者期望在治疗室中得到童年未曾得到的体验环境的表现。所以对于这些移情模式的解释是治疗师需要作好准备的。
5cm.{&u$P0
+Fq8Ua4ti0 当然,对于治疗师来说,自己首先必须具有对他人的慈爱和同情。这一点是治疗师的培训中缺乏的。虽然有很多号召如人本主义,但是缺乏相应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麻省医学院在乔卡巴金的倡议下对医学生进行慈心观练习的原因,因为卡巴金发现现代的医学教育中缺乏对医生们慈爱和同情的教育。[2,3]
Bd3BU?){ l0 心理学空间/b%wM7MRU%a
而我国由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个治疗师如果缺乏对自己和他人的足够的关爱而开始做创伤治疗的话,很容易耗竭而心中充满焦虑和嗔恨。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所以在这里要祝愿这些治疗师和他们的来访者:远离痛苦,远离恐惧,远离身心的苦恼,平静快乐,愉快自由。 心理学空间-d\_oQm-Cj:Ln

补注:

m;^~dA8HU*zBr4aW0[1]本文部分内容将发表于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人世间》杂志2007年第3期,需要纸质版者请和苏州戒幢律寺联系。
op2LfnK0
*a,f UrtK7Vf0 [2]有关慈心的修行除了南传佛教的方法外(可参考《清静道论》及《散播慈爱》等书籍相关章节进一步了解),北传佛教中也有很多的修法,如《入菩萨行论》中有很多方面都是可以值得治疗师借鉴的。另外有佛教信仰的心理治疗师们也需要佛教界提供一些实修慈心观的环境和指导。
-mVy+A%E/U%T}/C0
J%?f:a4l6k0 [3]有关慈心和同情心一些深入研究的文献,如相应的生理学变化,慈心在不同治疗流派和治疗人群中的运用,可以参考Paul Gilbert主编的《Compassion:conceptualizations,research and use in psychotherapy》
z%B;c}Ks U n,i0  

+X^,s_){S4W b0

参考文献

y MNoZ z ]0李孟潮,2005,EMDR中的正念训练简介,心理学空间(网站)心理学空间$c4F\)t:Z k+j;A kt
Parnell, L.1999. EMDR in the Treatment of Adults Abused As Children. New York, NY: WW Norton.心理学空间7~J1Le2M}Q`CS D
吴幸如,黄创华,2007,音乐治疗十四讲,台北:心理出版社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佛教正念训练与精神分析   李孟潮 专业文章
《专业文章》
窥豹诸记 之论精神分析学派与其他学派之争以及精神分析各流派之上下高»

 李孟潮

李孟潮

李孟潮,个体执业者,心理医生(精神科主治医师),精神分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