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青春期的认同转换
作者: 李孟潮 / 11863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来源: www.limengchao.com 标签: 青春期 认同转换 身份认同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谈谈青春期认同转换――李孟潮(武汉中德心理医院)
3bY;W yu0 

1认同转换和身份认同心理学空间D;~s~7W }X!x)A

  总结起来,精神分析家对青少年心理状态的观点如下:心理学空间.ont!a-q%S

  1. 这是一个儿童与成人过渡时期,其心理状态受到了生理成熟的重大影响。心理学空间TOFN)jS7h h @`

  2. 俄狄浦斯情结被重新激活,这个时期集中体现了儿童发展的变迁。心理学空间0UB9I0h6^

  3. 总的趋势是行动胜过语言。也就是说使用付诸行动胜过口头交流。

    \` As`k&Q7Z0
  4. 自恋利比多增加。心理学空间Y Dd+s4Th

  5. 对父母的利比多灌注脱离,转换为对新客体的利比多灌注。心理学空间.h;|!W?/A

  6. 同伴小组在利比多灌注的脱离和转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转换的过程包括了人格的解构和重构,旧的认同被新的认同的替代。

    n Kq-]]h0
  7. 青春期包括了对过去的客体以及童年的哀悼。

    N`\/X{-[ G0
  8. 青春期也包括了认知的发展,尤其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Leao, 1986)

    )PZQ(_6@z0
  上述心理特点其实用一个词就可以总结,便是“认同的转换”。心理学空间M*\&m ["c9VmE0qIlM
  青春期之前的潜伏期个体的认同模式以超我认同为主。但是到了青春期,原有的人格结构在生理变化的刺激和文化角色设定的双重作用下,必须发生很大的改变,要不然就无法成人。
"Pr!P Wx]4L0  成人的标志便是形成稳定的同一性,也就是获得稳定的身份认同。
4n(IL1f*?q!O0ADy \0  几十年前流传广泛的埃里克森学派,加上我们半生不熟理解,造成了心理治疗师们很多错误的印象,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三个:

第一,青少年就是无法控制性冲动和攻击性的,所以出现越轨行为无所谓。
#LJ4L!P-kfW&C'~0第二,应该给青少年充分自由,不要管他们;
J\}oS$Jt0第三,青少年重要任务就是形成稳定的身份认同,所以没有形成稳定身份认同的青少年就是有问题的。

2_'FaYh#S&lvM0
心理学空间 rq qux,ud6_7e!P
  其实,比较合乎研究结果和当今文化特色的说法应该是:

第一,不少研究结果提示,虽然青春期会有不少的家庭冲突,但是大部分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是能够和社会及成人保持比较和平共处,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虽然他们已经不再是“好宝宝”,但是不等于他们都要变成“问题青年”才是正常的。
!Ml u g"d5p\(~4?$|0第二,放任不管型父母的孩子有更高的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和发病率,甚至有可能超过了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心理学空间 IP3Xz5K7TS
第三,身份认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青春期就结束。(阿什福德等,2005)

c|Y1`g:cK0

  安娜•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有些说法其实只符合六十年代的文化环境,当时的青少年的确是不越轨不正常。这也提示我们,心理研究应该更多重视心理结构的形式,而不仅仅是内容。内容总是不断在变,而形式是相对稳定的。超我的内容从古到今改头换面无数次,可是超我这个结构形式还是不变的。   心理学空间:df+V*xG S#bN


b\NZ~*ki0  青春期是一个寻找身份认同的时期。身份认同找到了,就是形成了凝固的、稳定的、有持续性的自我(self),有了身份感。(sense of   identity)心理学空间,w#v9_Mep.f
  心理学空间(yLd,Y wMO
  身份感的形成又是以自体的转换为起点的。心理学空间G+DAY1o d#q
  最早的身份认同当然是起源于和母亲的客体关系心理学空间$MDO^C r^T
  如Grinberg等所言,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客体关系有三种联结形式,它们的相互配合决定了身份认同的形成。
U2{ B?/_ Y'l0\!_+ZF0  这三种联结形式是:心理学空间`ZxW)d%J

第一,空间联结,包括了躯体自体在内的自体的各个部分之间要存在一定的空间排列顺序。这样一个人才能够分辨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
(v.ZNL+L1V0第二,时间联结。沿着时间顺序的各个自体表象的排列。这样,人才能分辨什么是过去的我,什么是现在的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有些人老是纠缠过去的事情,无法释怀,便是这方面的联结缺乏。
3zyMXY0第三,社会联结。能够意识到身份的内涵。这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适应功能。有些人格障碍患者,他的空间联结和时间联结都不错,可是没有社会联结,也还是不行。换句话说,他们没有共情功能,体验不到别人的感受,活在自己的时空中。    Grinberg等认为, 这种联结是通过投射认同和内摄认同形成的。
iBd*YJ0\I0有关社会联结,Leao进一步补充,认为在青春期由于自体的转换和认同的变迁,可以被加固或者破坏。(Leao,1986)

P,B]6R'N7R-]0
  青少年开始不让父母进入自己的房间,开始穿一些奇装异服,便是在形成新的空间联结;他们开始追逐时尚,对老套的和幼稚的文化嗤之以鼻,便是在转换时间联结;他们开始以来越喜欢和同龄人泡在一起,便是社会联结的转换。
7ZzV5A+L Yg m;H0  这一切转换的目的就是形成新的自恋模式。Deutsch (1967)就提到,青春期的核心事件就是自恋的提高及其变迁。
%mD;]uR{K@-K0  当然Kohut的说法是,青春期的核心任务在于在自体重构中发挥好“理想”的作用。(Kohut,1972) 。虽然两个人说的问题本质上是差不多,但是我认为Kohut的提法还是深刻一些。心理学空间`za \pycV7t
  因为自恋的问题最终还是落实到自我理想上。
H]_+U-k0  其实青春期前不是没有自我理想,不过以前的自我理想需要在这个时候更新。心理学空间Sxm0a W#M7^}hE
  这个自我理想更新的过程有些类似于重复以前的那个自我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常出现的情绪便是抑郁和自恋性的暴怒。出现粘附认同、投射认同、超我认同等认同模式都会展现出来。心理学空间\+Fr2J oXM6_ x^X
  原来的无所不能的自体被激活,而同伴团伙这个时候起到了保护他的作用。同伴关系让原来的父母意象及其转换形式能够变成一种新的内化的理想形式,从而克服了对父母的失理想化带来的创伤。深化的同伴关系维持了自恋的平衡和自体的凝聚性。青春期会出现很多理想形式,它们最后整合形成自我理想。自我理想的功能就在于克服原来的自体客体带来的失望。
_|UB q(C'v up0  如果青少年在婴儿期出现了足够好的照料,或者在青春期出现了创伤事件,那么这种转换就是很难完成的。青春期的心理状况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成年。这些人(往往是人格障碍者)有很多特点,如病理性自恋,通过性行为和攻击行为来沟通(付诸行动),矛盾性、不稳定的关系等。心理学空间1z7r_(BB.LM8kpv
  不难看出,这些特点和边缘人格是类似的,临床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些边缘人格障碍者其实是比较温和的,比较好治的,这是因为他们的固着主要是在青春期,或者在青春期出现过“恰好”的客体,如同伴。其实这一类幸运的边缘人格者如果不经治疗,经历10多年后也可能自然缓解。
UrS!y,gE%K9y3Ha s0 

2认同转换的神经生理基础心理学空间+QhVM#~F

  青春期为什么会出现对原有自我理想的失望?
zw7H?zJ5f{#C0  这是因为青少年出现了认知功能的提升。他们的抽象思维、形式运算思维等都特别发达。这让他们能够更加现实和成熟地看待父母,尤其是看到父母原来并不伟大,并不是无所不能,并不是永远正确。同时,他们开始不在把家里面的陈规旧例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而会认为这些规训其实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亘古不变的。心理学空间-qj8e9C5^
  而在此之前,他们眼中的父母(自我理想)其实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自身的投射。这个时候他们的现实功能让他们对自我理想倍感失望。
{%|qD5J1dD,]2`0  为什么恰恰在这时候出现了认知功能的提升?心理学空间;g*K-vw7PD/C!K
  这是因为他们在大脑发生了一场革命。从童年中期到青春期,人的大脑重量增加了大概10%左右。但是,在某些大脑区域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主要是白质不断增加,灰质在减少,某些神经突触消失。尤其是在前额叶、顶叶、胼胝体。而额叶、胼胝体主要是和超我及自我的监督、压抑、自控、整合的功能有关,顶叶主要空间感有关。这意味着,青少年的大脑也在逐渐要形成一个新的自我和超我,以及新的心理空间。(伯克,2005)
l*k|Qh*C[FW(V)U0  现在人们认为这些大脑的改变和雄性激素对大脑的作用有关,但是显然仅仅雄性激素是不够解释这些变化的。心理学空间 }f r*S'H0p'h?
  从社会生物学的观点来看,青春期的冲突和大脑的变化是进化的产物。其他灵长类动物也有类似的冲突。正因为有了这些冲突,“青少年哺乳动物”才会离开家庭,独立生活。(阿什福德等,2005)
~x6B.z R6YR"e0 

y8X+M_pb0

3认同和学习心理学空间G)H6md O!vxM

  认同和学习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的概念很容易混淆。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心理学空间dd}B7f_+J
  从50年代起,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展开竞争。大家了解一些市场学就知道,竞争的双方最终会变得越来越一样。比如肯德基和麦当劳。认知疗法和客体关系就是这两个学派相互投靠的产物。心理学空间\:y }A {+Kk
  在这场竞争中,认同和学习这两个术语的内涵混了起来。所以看那个时代的文献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到底认同和学习有什么不同。心理学空间:Qu)Y3ygKaF9A
  特别是超我认同、部分认同很多方面基本上和学习过程是重合的。
_a,m(J1Y"o8w0  它们的内在区别的就在于内化的程度是不同的。学习主要引起的是个体认知系统的表象结构的改变,学习也可以间接的影响到自我和超我功能的改变。而认同引起的是整个人格结构的改变。(Meissner,1973)
)]:\IT?L9O W6B0  在很多学习的情况下,是没有认同过程的,特别是简单的学习,如单纯的模仿就可以学会的课程。但是复杂的学习,比如说学习作心理治疗师,必然有认同过程。
3tXrUn.LF'i q0  很多青少年来做治疗,大多数父母逼来的,逼来的原因大多是学习。心理学空间b7j1j&t&]0P[
  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处理,不是治疗师一方努力就行的。心理学空间qq@M$}~7E
  但是我们也不要抱怨教育部门,现在这种胶着状态不仅仅是政府造成的。
D)Y#O9J&Iq k#y0  理解了投射认同我们就知道很多问题其实大家都有责任。
)d_:h*mf+k\ \0  人们很容易把政府投射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以为它一发话,所有问题就解决了。心理学空间9m$sp8H"yE
  其实如果我们每个人不转变观念,自己不开始想办法,教育部发一亿个文件也是白搭。一个人格成熟的人必然是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必然会在给政府提意见的时候同时想办法解决问题,并且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w2o1_0Tq0  美国人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一出事就一边到站到自己国家一面,管它有理没理。心理学空间+Hh6d IV5v;{
  我们呢,一点点小事也把国家全盘否定,骂个狗血喷头。倒好像这个国家和我们有杀父深仇一样。
&s$c0_I:WV]f1l0  特别是心理治疗师,要注意不要谴责社会。其实说穿了,所有形式的心理治疗都是维护社会现状的,维护意识形态的。其治愈标准就是让人适应社会,而不是谴责社会。
t1p O\}%mA7e0jv0  不谴责教育体制,也有个更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教育体制也是一个客体,一个大客体,它可以象征父亲母亲,以及自我理想。心理学空间oDh!pp
  我们一谴责,青少年就不认同这个客体了,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成长的动力、融入社会的动力。那治疗师岂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心理学空间IV{.v#^ iW#b)B Bm
  父母把青少年逼来作治疗,无非是希望他们学习成绩好。
X:B:@:}Z:WJ6b%m0  现在很多青少年学习成绩不好,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学习方法――老师教了他们太多的学习方法,更不是他们学习能力不行――青少年的大脑是最适合学习的。心理学空间p_.j1q}
  他们的问题在于缺乏学习的信心,而这种信心的缺乏往往源自缺乏对成人的认同感。
tp{0o(Nt/X0  有在青春期早期(12-14岁),青少年的自尊降到了最低。(Simmons , Rosenberg & Rosenberg,1973)接着会出现一个极为自恋的时期。
U.v6`0\*e0  这两种状态都说明了他们缺乏一个自信的自我表象,而这个自信的自我需要通过对成人的认同来完成。心理学空间&l*{2u KS
  有人研究过,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和自我概念呈正相关。而学校质量对学生成绩影响甚小(Jencks,1985)心理学空间d*D%_ D h*W^\
  简单地说,有自信,有成绩。心理学空间 ] L lO(v1q
 心理学空间4s1yq*C,pD8~{ r7|

4治疗中如何促进认同?

}@WkT:O0

  治疗中如何提高他们的自我概念,促进青少年的认同?
@ W~4y`+c$nr2~!i0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里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注意的要点。心理学空间E{;{_3h!]x~)P:^l
  1)扩大性的治疗同盟心理学空间1j9\4O]|I9QFk6a+V.y
  青少年的治疗同盟包括以下的人员:青少年,个别治疗师,父母、老师和同伴、家庭治疗师和团体治疗师。
~:S$TNI4v/N1Bm)s0  其中父母的作用尤其重要。个别治疗必然是和家庭治疗平行进行的。
FK HQZ.qS0  对家庭干预的时候,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父母和子女重新定义家庭规则,从而解决亲子冲突。这方面一些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技术可能是有帮助的。其实结构家庭治疗的目的建立起一个不错的关系界限,这对防止投射认同的循环很有帮助。心理学空间w'W$k2xTj
  有三种类型的父母:授权型,专制型,放任型。心理学空间 AE0b |$x R
  授权型父母是比较理想的。用enactment的技术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学会如何授权,寻找授权的限度。心理学空间/{e'S,jN
  治疗师要注意的是如何授权给父母。心理学空间'b-cz_ qVF
  在建立治疗同盟的时候我们最容易出现的反移情反应就是一方面忽略了父母的作用,另一方面自己变成了专制型父母或放任型父母。(尼科尔斯,施瓦兹,2005)
n9r)Br0a@a0  2)设定积极的治疗关系
3v$XvIoU0  青少年的治疗中治疗师要比成人治疗积极主动一些。心理学空间s }v,Dp#eA
  一般来说一开始的就要描述界定好治疗关系,告诉他们治疗关系和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不同和类似。他们的阻抗有时候是来自于信息的不足。
P8Ru#O3H kb0  3)不要长时间的沉默,也不要过多的解释心理学空间)PG ^J;r'm G
  沉默有可能会诱发他们的投射,造成治疗关系的困难。如果治疗师觉得沉默可能对治疗有利,应该澄清。比如说可以问:“我在想是不是你需要一个人安静一会,反思一些问题?如果我保持沉默的话,会不会对你更好一些?”心理学空间9HI3w"u |4p
  4)不适合深层次的解释和共情心理学空间|cZ8cfz]0t2M-N\9u
  过深的讨论无意识和探索情绪体验是针对成人有效的,对青少年不但不适用,反而有害。一是有可能造成负性治疗反应,造成关系的破裂。一是有可能造成及加深他们的自卑和恐惧,进一步依赖治疗师。心理学空间2m]a'K||"bt)D{+jh
  对熟悉动力学技术的人来说,尤其要注意不要随便分析青少年的防御机制。正如Blackman提出的,有些防御机制不但不要分析,相反要鼓励和推荐患者们使用。这些防御机制包括:克制、隔离、理智化、合理化、幽默、对治疗师的认同,升华。(Blackman   , 2004)
(Y+h|;y [dQ0  初学精神分析者喜欢拿着分析的大刀乱砍一气,和初学人本主义的人喜欢举着共情的锥子到处乱钻乱拱一样,其实是不胜任的表现。拿着患者练技术。是比较不负责任的。外科医生不能够闲着没事,拿着手术刀割别人的肚皮练手艺,心理医生也一样。
a b#cArE8^ r0  温立克特在1956年的文章《论移情》中讨论了很多治疗的原则,给我的本人的印象是――有认同,解释比设置重要;认同不够,设置比解释重要。心理学空间.X+t Hq7?hQ"K{U
  青少年就是属于认同不够的,这时候讨论治疗设置远比解释重要的多。其实,Mayer10年前早就作过研究,高自我功能者,分析效果很好,低自我功能者,支持治疗效果较好。(Mayer,1995)青少年正在自我动荡、转型的时期,支持比分析重要。即便要进行分析,也应该主要适用比喻和讲故事的方法进行间接分析。心理学空间7GJ,O#P KJ8|k
  5)语言风格和技能训练
r fu&IW$O0  治疗师要注意直接、简单、明确的交流,说话不要兜圈子。青少年文化是排斥绕来绕去的成人化交流方式。他们比较适应简洁、明确的交流,治疗师要注意保持同步。
F%q'zq"l$V9~0  另外提问要注意结构化提问,不要进行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发明出来帮助患者解除压抑的,青少年的问题不在于他们像维多利亚时代的贵族小姐一样压抑太多,而在于他们无法有效克制冲动。心理学空间.Fq'w0i5M
  弗洛伊德对杜拉的治疗是无效的,主要问题就在于他想当然的把对成人有效的技术用到青少年身上。可惜现在似乎还有些人想要重走前辈们的“长征路”,而且专门挑着前辈们走过的弯路走。
|p^+[.~`] Tk.\0  在青少年的治疗中,治疗师还需要提供必要的信息、建议、对某些问题的操作方法、以及某些心理技能的训练。如问题解决技术等。
,i+U d)a's eJ/\ K0  总的来说,以上的策略都在于达到以下目的:

x VPC/Ra \VVL5C y0
  1. 获得成就感;心理学空间 jRXm I#b

  2. 提高特定领域的能力;

    dCAR"z]$s,m;|0
  3. 提供同辈和父母的支持;

    P8B{z1B0
  4. 形成适应技能。

    xsf [+Ma0
  青少年的治疗需要治疗师具备多种技术和很强的容纳能力。对他们的能力要求明显要比成人治疗师高出一截。我们可以看到,国际上对青少年治疗师的培训年限要更长一些,课程设置要更多一些。从侧面说明了青少年治疗的高难度。
&Y4b$J!_a8vap%x0  不过好在现在对这方面还是比较重视,至少许多资料都引进出版了,比起几年前空手闹革命的情况已经改善了不少。心理学空间FX:^:D;[&i2H\;C)I
  我想,青少年的治疗最难之处在于,一方面,治疗师需要成为一个青少年,治疗才可能进行下去,另一方面,治疗师需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治疗才可能有效。心理学空间7I1U0_ o%tr w'~
  也就是说,治疗师需要成熟到能够允许自己幼稚的程度。心理学空间zy d!U"_.Ir_
  
i!d]{ {a]5FS4o9@0  心理学空间8So IjXzO#l?id
  参考文献
)d(^:kdR3Hw*M J0  心理学空间3Au0Z bmP
  Blackman,2004, 101 defenses:how the mind shields itself , New York: Brunner-routledge心理学空间O2q"R Ds%jl
  Leao, I.C., 1986, Identification and its Vicissitudes as Observed in Adolescence. Int. J. Psycho-Anal., 67:65-75 (IJP)
-t.qpN0K{1Zs0  Meissner, W. W., 1973,Identification and Learning. J. Amer. Psychoanal. Assn., 21:788-816 (APA)心理学空间-u#{{l"R)P
  阿什福德等著,王宏亮等译,200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8dMN \pR^0  劳拉•伯克著,2005,发展心理学:婴儿、孩童与青春期(第五版)――影印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u!QBy*V(N4MiEg0  尼科尔斯,施瓦兹著,王曦影,胡赤怡译,2005,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青春期 认同转换 身份认同
«青春期的手淫、客体和认同 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
手(和谐)淫幻想、青春期的身体及投射认同(演讲稿)»

 李孟潮

李孟潮

李孟潮,个体执业者,心理医生(精神科主治医师),精神分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