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James Grotstein简介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人,肯定是绕不过James Grotstein这个人的。他是英国学派在美国的代表人物。
他师承Fairbairn,分析师是Bion,是加州大学(UCLA)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临床教授,同时也是Los
Angeles精神分析研究所以及加利福尼亚精神分析中心的培训和督导分析师 。精神分析学会(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Society)的前任副主席,同时也是个人开业的分析师。还有一大堆其他头衔。
从这些头衔可知,这是一个“多产”的人。的确,此人在学术界属于高产作者,产能惊人,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他一点都不过分。如今他仍然在不断耕耘,今年又将有两部书出版。
Grotstein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投射认同的概念;2)对客体关系理论奠基者Bion,Klein,Fairbairn等人理论进行介绍和整合;3)边缘人格障碍的理论和临床;4)精神分析的玄心理学,尤其是梦心理学和原始心理状态;5)精神病的心理动力学和治疗。
本文只是根据笔者手头目前的资料,对其理论进行一个初步的介绍。由于我个人的学术偏好是认同理论,故主要介绍他这方面的成就。
其理论体系的庞杂让我考虑最好根据其学术年表进行介绍。这样虽然看起来会有些不清晰,好处却在于能够比较全面了解其学术研究发展历程,提示我们自己研究的思路,同时,也了解到了其他理论家的很多理论,因为很多理论研究文章都有综述的性质。
2 Grotstein的学说
2.1 1966年
1966年,Grotstein 和Arthur Malin合作,在《国际精神分析杂志》发文《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in the Therapeutic Process》,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Malin and Grotstein,1966)
他们首先在简要回顾了Klein学派提出投射认同的历史后,提出使用投射认同这个术语的前提在于承认所有的内心机理(intra-physic)
和人际关系都是在客体关系的基础上互动的,而不是仅仅受到本能驱力的影响,客体是人类互动的基本单位。( Fairbairn,1952)
作为动力结构的心理装置使用内化了的客体,部分客体,以及对它们分别灌注的驱力组成。这些被灌注的自体部分(或者认同)被向外投射,而认同的状态也由于投射发生了变化,这样使自我(ego)能够释放出不想要的自体的部分,这个观念和弗洛伊德1915年在《本能及其变迁》中提出的“纯化快乐自我”
(purified pleasure ego )是一致的。(Freud, 1915)
外在的客体接受了被投射的部分,接着,这个融合式的外在客体加上新达到的被投射的部分被再次内摄,从而完成了一个循环。
这个循环过程就是投射认同的防御本质。但是要注意的是,同时这也是一个和客体联系的过程。正如弗洛伊德在1921年《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中所说,婴儿通过认同来进行依附客体选择(anaclitic
object choices)。
在此基础上,Malin和Grotstein进一步提出两点:第一,所有的认同都包括了投射;第二,投射性认同也是正常的联系方式之一,在成年人中持续存在。
有意思的是,他们也发现了Knight1940年的时候其实就阐述过投射认同,以及利他屈从是投射认同的一种形式这一点,(参见拙文《内摄、合并、认同》)
他们继承了Knight的观点,并提出在我们准备要内化、合并之前,必须有某种状态让这个内化过程可以发动。这就是说,我们必须暂时把和我们的某些心理内容投射出去,以便能够接受、内摄客体,然后再开始认同。
当我们开始投射的时候,必须有认同的过程相伴,否则我们永远无法察觉到投射。打个比方说,被投射的东西就像是人造卫星,它已经摆脱了地球重力的影响,不能算作地球上的东西,但是它仍然和地球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投射才会对个体有意义。所以说,所有的认同都包括了投射,所有的投射都包括了认同。
这里要注意的是他们对内摄和认同的概念其实比较老的,便是认为内摄是把客体纳入,但是纳入的客体还不是自体,接着开始了认同,客体变成自体或自我的一部分。(Greenson,1954)
在这篇文章里面,他们也提出投射认同和移情有密切的关系。广义的移情的定义包括了内心所有的客体关系,而它们是建立在个人最早的客体关系的基础上的。这和巴林特的原始客体的概念十分接近。(Balint,1937)
这个最早的客体关系便是通过婴儿对乳房-母亲的投射性认同形成的。所以广义移情绝大部分都是包含了投射性认同的过程。
克莱茵的学说经常受到的指责是忽视了外在环境的影响,对此,Malin和Grotstein提出,要从投射性认同的角度去理解外在环境的作用,在投射的过程中,外在环境实际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外在的客体对投射的反应影响到婴儿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一个都投射感到恐惧的母亲必然会形成一个焦躁不安的婴儿。人类的精神世界表示通过投射和再认同的循环过程形成的。环境必须要能够处理这些投射成分,从而帮助婴儿的自我发展和整合。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主要任务便是接受这些投射,但是不要鼓励投射,则要求治疗师能够处理自己的恐惧,也就是说,害怕自己会被摧毁。(Searles,1963)
治疗过程的本质就是治疗师能够调整这些内在的客体关系,让患者能够观察到 他们的投射是如何被治疗师接受和认识到的。
虽然那时候边缘性人格还不是广为人知,但是他们也提到了精神病性的边缘患者(schizophrenic borderline
patient)主要防御机制就是把治疗师投射为一个遥远的好客体,同时无法和这个客体建立起治疗关系。这种投射性认同很容易就变成负性治疗反应(
negative therapeutic
reaction.)这类患者避免和治疗师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破坏本能会摧毁治疗师,而治疗师对他们来说是唯一的生存希望。而治疗师要通过允许患者对自己进行坏客体的投射,并接受这些投射来建立治疗关系。
谈到认同,他们的观点是,早期的原始性认同是所有后期认同的基础,人们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整合这些最早的认同。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包含了各种认同,但是除了原始性认同外,其他的认同形式都是暂时的,所谓好的认同,便是能够催生自体的认同。另外,他们仍然坚持了Fairbairn
的观点,便是认为原始认同其实是在一前双价客体(pre-ambivalent
object)的基础上发生,在原始认同后才出现了分裂。其后的所有认同都是针对坏客体的。好客体无需认同。虽然也会存在对好客体的内化,但是这只是一个过渡现象,随着心理成熟,对好客体的内化会被放弃。
(Fairbairn ,1952)
总的来说,Malin and Grotstein强调了投射性认同正常的性质,并提出投射性认同有三个基本成份:第一,投射,第二,把投射出去的自体和外在客体创造成一个融合体,第三,再内化(
re-internalization)。不难看出,其实他们的定义实际上是广泛流传的Ogden的定义的前体。
2.2 1977年
这一年他主要在研究精神分析和精神分裂症,撰写了一篇长达3万多字的文章叫做《The Psychoanalytic Concept of
Schizophrenia》,由于文章篇幅太长,《国际精神分析杂志》分两期发表。(Grotstein,1977b,1977c)
在这篇文章中,他首先长篇阔论地总结了精神分析历史上所有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学说。然后以同样滔滔不绝的方式阐述了他自己的精神分裂症的理论。
总结起来,其理论的要点是:
精神分裂症的人格特质在于两大体质基础――
第一,不充分的阈值屏障(inadequate threshold barrier);
第二,出生后就存在的发育上过早成熟的知觉敏感性,使婴儿具有了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由于缺乏有效的感知觉滤过系统,婴儿容易出现知觉突变(perceptual
catastrophe)。
这两大基础让婴儿无法有效处理他出生后就存在的内在刺激,这些内在的刺激无法被滤过,也无法进行符号化,它们变成了无名的焦虑,婴儿无法使用原始性压抑(primal
repression)来处理它们。
这样,婴儿使用了一种近乎同归于尽的防御策略,一种大规模的原始性转换反应(primitive conversion
reaction)。一方面,通过分裂(splitting)和投射性认同,知觉客体被攻击,并被投射出去,另外一方面,察觉知觉客体的能力也受到了攻击,知觉整合的能力受到了干扰。后者是“精神分裂性”婴儿的特点。这种干扰是在脑干水平进行的,所以精神分裂症素质的婴儿其前庭(vestibular)和小脑的发育会出现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脑功能的瘫痪,出现类似孤独症的神经生理学症状,同时伴随本体感觉的异常。
这些生理学异常引起的心理学变化就在于婴儿无法形成意义,也就是说,他不知道知觉客体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因为意义的形成要依靠知觉系统的功能/。由于投射认同的作用,所有无法承受的知觉体验都被分裂、投射到外在客体。这时候,外在客体(主要是母亲)时候有能力容纳这些投射部分,将会决定婴儿以后功能受损的程度,也就是说,这个孩子什么时候出现精神分裂症、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程度是由这个时候的照养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