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individual dynamic psychotherapy (開門見山)
作者: 張凱理 / 5396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9日
标签: 个体动力治疗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D2a#oo1X#B
心理学空间)U XO kr'`-|5rV
這裡 河岸榕堤 腳下踩著枕木 放眼看去無門 開門見的山 當然是 觀音山心理学空间0X`GRgCgq

B0_0Bv5ao#i0}i0精神分析 屬一奇特文類 原則上 正常者不宜讀 因為他讀不懂 但病得太重者
O'OzYw~M0亦不宜讀 因為他越讀越嚴重心理学空间)c W^Z9Aq
心理学空间4c&F+yA,N
為什麼要讀它 這些年來 我列了三個理由 一因現代性文明之工具理性越發達 則非理性之反撲越厲害 而精神分析正為描繪理解此非理性而設 二因四百餘種心理治療模式中 唯精神分析為最不捨語言文字 以致人文精神猶可存之 而且幾乎所有重要的心理治療學派 都是精神分析的岐出或對話 三因誠如ADORNO所言 所有有關精神分析的一切都講錯了 除了那最極端的部份 但我們臨床所見 恰為那最極端的病理現象
a[+g]CV0心理学空间H.Y$}+E\
精神分析遂長於病理 疏於生理 Winnicott曾告訴母親們 依其母性本能行事
r i[9Whz8G [0顯然精神分析不能 也不應教母親如何為母 而且 某個程度來說 它雖然是它的時代的藥方 但也變成其時代的症狀 尤其是那些過度自信無誤的理論 這裡所謂時代 是指現代性 十八十九世紀以降 乃至那血腥的廿世紀 整體而言 精神分析的屬性 恰如生命之存有 是受限於其時空的 (被)治療者活在當代 思考著當代 也受限於當代 其理論當然亦然
0YT!dz CG0心理学空间6n Z wM"Yk/x
我嘗言 精神分析的重要作者 率皆有 為一探深淵 捨得下一切的豪情 往往才情 不可羈勒 用兩個字來形容 就是MAVERICK或ICONOCLASTIC 他們可以落拓 卻不可以平庸 而結果 他們如果能夠有一點原創的概念以至理論傳世 那必定是用其生命換來的 而那一點原創的概念以至理論 恰為作者自己帶來救贖 所以重要的精神分析作品 恰如書首獻辭 法尊法師所言 誕生的過程 千辛萬苦 它由PERSONAL出發 乃至希冀BEYOND PERSONAL 而有一點普世的價值 如果這個過程失敗 自始至終 徒然坎陷個人悲劇 則可謂白苦一場 FUTILITY矣所以對作者而言 這場人生冒險 是多麼不確定 但又是多麼真實
MICY&g{/K4n0
vw{\/pR^0會不會說得太嚴重了呢 也許罷 但上述指的是真正重要的作者 而所謂真正重要 未必是擡面上最顯眼的
V-Wj'T4^*a0
Ryjg^6an0學習精神分析 當然不僅止於閱讀 但閱讀的過程 本身即是未知的旅程 這很像人文學科 而第一個perspective的誕生 尋尋覓覓 苦索多時 是困難的 第一個perspective 我覺得 除了理性思惟之外 一定會有personal的因素在其中 於是在某一個作者筆下 it speaks to you你見到了自己 遂入第一師門 這樣說來 也許其後找尋第二個perspective的過程 正意謂某種beyond personal的可能 那裡也許才有自由
1Q H,@ k8^7X%|V0心理学空间Uv'_7IQ d,Th)Z:R
除了閱讀 當然就是 個人的成長 和臨床經驗的培養 但這三軸線之進程 經常並不同步一致 心理治療的傳統在台灣的狀況仍然不佳 但如有可能 個人的治療 不要錯過 我自己此生是錯過了 退而其次 多年持續keep a personal journal 或可部份幫助提醒自己 不要毫無自知之明 雖然有人會說 self-analysis是註定有盲點和限制的 而盲點之中 我認為有一重要議題 是自己的自戀難以被承認和過渡 所以其次 結識同行好友 彼此坦率真誠 互相討論切磋 實在須要 再者 個人的成長 不是祇有進治療室 正式被治療一途 治療沒有這麼偉大 不須如此自我澎漲 人類有史以來 生活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而治療好歹才百年歷史 所以 治療者對自己的生活和生命 要有一真誠的期許 努力地去經驗和體會 遭遇不論好壞 凡是自己的 都要擔下
RaP nZ$xw+`0心理学空间sd w)X/bgE
臨床經驗 非一日可及 乃持續歲月努力 實務與理論之間方可融會 這裡實在像是藝術創作者的養成 初習理論 喜吊書袋 頭頭是道 熟諳之餘 理論逐漸退位 才可能較無阻隔地與被治療者相會 但那時 理論概念 卻仍可適時召喚得來 匯通遂指 如是無礙心理学空间 Km$|"_ qi$k5x

#U2LT#]%n7yZ0閱讀思索 經驗積累 和個人成長 為學習歷程之三軸線 但剛才曾提及 這三者之進程 經常並不一致 捉襟見肘 遂不時可見 治療者生涯的最初十年大致如是 但這個不一致 恰恰說明 生命成長係一有機之完整(organic wholeness)之奧秘 這一切 如果是真的 就不可能 是有標準課程 照表操課 就會有標準答案的 藝術家不是這樣誕生的
? xq,N-B1p:`,JND0心理学空间P,V`KN@ Z
經驗閱讀思索久矣 我十餘年來的命題是 客體關係的情結 和自體經驗 恰為人的現象之銅板的兩面 而ego psychology可謂這個銅板上 細緻之紋路 而客體關係諸理論中 KLEINIANS對人心黝暗之所 有獨到見解 中間(或獨立)學派 則和自體心理學 若相符合 而id (or drive) psychology對生命的無以明之的趨力之強調 是精神分析的源起 也是這個銅板的魂魄 Fred Pine所言不虛 四個key words正是drive ego object和self 當代各家理論 可謂在此架構下 所做的不同衍伸和強調爾心理学空间sA0~n5v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个体动力治疗
«2.1自体心理学的过去, 现在, 与未来 Self psychology 張凱理
《張凱理》
1. 關於那段泥濘歲月的片斷回憶»
查看全部回复